佚名,唐·王冰次

《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十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六 (2)

1. 水熱穴論篇第六十一

黃帝問曰:少陰何以主腎?腎何以主水?岐伯對曰: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帝曰:腎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於皮膚,故為胕腫。胕腫者,聚水而生病也。

帝曰:諸水皆生於腎乎?岐伯曰:腎者牝臟也,地氣上者屬於腎,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於風,內不得入於臟腑,外不得越於皮膚,客於玄府,行於皮里,傳為胕腫,本之於腎,名曰風水。所謂玄府者,汗空也。帝曰:水俞五十七處者,是何主也?

岐伯曰:腎俞五十七穴,積陰之所聚也,水所從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腎俞。故水病下為胕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故肺為喘呼,腎為水腫,肺為逆不得臥,分為相輸,俱受者水氣之所留也。伏兔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腎之街也。三陰之所交結於腳也。

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腎脈之下行也,名曰太衝。凡五十七穴者,皆臟之陰絡,水之所客也。帝曰:春取絡脈分肉何也?岐伯曰:春者木始治,肝氣始生,肝氣急,其風疾,經脈常深,其氣少,不能深入,故取絡脈分肉間。

帝曰:夏取盛經分腠何也?岐伯曰:夏者火始治,心氣始長,脈瘦氣弱,陽氣留溢,熱熏分腠,內至於經,故取盛經分腠,絕膚而病去者,邪居淺也。所謂盛經者,陽脈也。帝曰:秋取經俞何也?岐伯曰:秋者金始治,肺將收殺,金將勝火,陽氣在合,陰氣初勝,濕氣及體,陰氣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瀉陰邪,取合以虛陽邪,陽氣始衰,故取於合。

帝曰:冬取井滎何也?岐伯曰:冬者水始治,腎方閉,陽氣衰少,陰氣堅盛,巨陽伏沉,陽脈乃去,故取井以下陰逆,取滎以實陽氣。故曰:冬取井滎,春不鼽衄。此之謂也。帝曰:夫子言治熱病五十九俞,餘論其意,未能領別其處,願聞其處,因聞其意。岐伯曰:頭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諸陽之熱逆也。

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氣街,三里,巨虛上下廉,此八者,以瀉胃中之熱也。雲門、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瀉四肢之熱也。五臟俞旁五,此十者,以瀉五臟之熱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熱之左右也。帝曰:人傷於寒而傳為熱何也?岐伯曰:夫寒盛則生熱也。

骨空論:髆(音博)楗(音健)齧(若結切)

水熱穴論:閟(音秘)菟(音兔)溜(力救切)鼷(音奚)致(馳二切)

白話文:

水熱穴論

黃帝問:為什麼說少陰經與腎有關?腎又為什麼主導水液?

岐伯回答:腎屬於至陰之臟,所謂至陰,就是蘊藏水液的地方。肺屬太陰之臟,少陰經是冬季的脈象,所以它的根本在腎,末端在肺,兩者都積蓄著水液。

黃帝問:腎怎麼會積聚水液而生病呢?

岐伯說:腎是胃的關口,關口不利,水液就會積聚並隨著同類聚集。水液向上向下溢出到皮膚,就會形成水腫。水腫,就是積聚水液而生的疾病。

黃帝問:所有的水液都是由腎產生的嗎?

岐伯說:腎是屬陰的臟器,地氣上升歸於腎,就會產生水液,所以說它是至陰。如果過於勇猛勞累,就會導致腎出汗。腎汗排出時遇到風邪,無法進入臟腑,也無法越出皮膚,便會停留在玄府(汗孔)中,運行於皮膚裡層,傳變為水腫,根本在腎,這種病稱為風水。所謂玄府,就是汗孔。

黃帝問:人體有五十七處水俞穴,這些穴位的作用是什麼呢?

岐伯說:腎俞有五十七個穴位,是陰氣聚集的地方,也是水液出入的通道。在骶骨以上,左右各有五行,每行五個,這些是腎俞穴。所以水液病變,向下會導致肢體水腫、腹部脹大,向上會導致喘息、不能平臥。這是標(肺)本(腎)都發生了病變。肺會喘息,腎會水腫,肺氣上逆不能平臥。這兩者之間相互影響,都受到水氣的滯留。在伏兔穴上方,左右各兩行,每行五個,這些是腎經的要道,也是三陰經脈在腳部交會的部位。在腳踝上方,左右各一行,每行六個,這些是腎脈向下走的路線,叫做太衝。總共有五十七個穴位,都是臟腑陰絡所在,也是水液停留的地方。

黃帝問:春天取絡脈和分肉之間是什麼道理?

岐伯說:春天是木氣開始主令,肝氣開始生發的季節,肝氣旺盛且急躁,風邪也容易發作。此時經脈通常比較深,氣血也比較少,不容易深入。所以取淺表的絡脈和分肉之間。

黃帝問:夏天取盛經和分腠之間是什麼道理?

岐伯說:夏天是火氣開始主令,心氣開始增長,脈象雖然細弱,但陽氣旺盛。熱邪會蒸騰於分腠,並進入經脈,所以取盛經和分腠之間。能很快去除病邪,是因為邪氣停留在比較淺表的部位。所謂盛經,就是陽經。

黃帝問:秋天取經俞穴是什麼道理?

岐伯說:秋天是金氣開始主令,肺氣將要收斂肅殺,金氣將要克制火氣。陽氣趨向於收斂,陰氣開始增強,濕氣容易侵入人體。由於陰氣還沒有完全旺盛,不能深入,所以取俞穴來瀉掉陰邪,取合穴來虛減陽邪。此時陽氣開始衰弱,所以取合穴。

黃帝問:冬天取井穴和滎穴是什麼道理?

岐伯說:冬天是水氣開始主令,腎氣閉藏,陽氣衰少,陰氣堅實旺盛,陽氣伏藏於深處,陽脈也潛伏,所以取井穴來疏通陰氣的逆亂,取滎穴來充實陽氣。所以說,冬天取井穴和滎穴,春天就不會發生鼻出血的症狀。這就是這個道理。

黃帝問:您說治療熱病要選取五十九個穴位,我雖然理解了您的意思,但還不清楚具體位置,希望您能詳細說明穴位的位置和作用。

岐伯說:頭部左右各有五行,每行五個穴位,可以用來疏泄所有陽經的熱邪上逆。大杼、膺俞、缺盆、背俞,這八個穴位,可以用來疏泄胸中的熱邪。氣街、足三里、巨虛的上廉和下廉,這八個穴位,可以用來疏泄胃中的熱邪。雲門、髃骨、委中、髓空,這八個穴位,可以用來疏泄四肢的熱邪。五臟的背俞穴旁各五個,總共十個,可以用來疏泄五臟的熱邪。總共五十九個穴位,都是治療熱病時左右都要選用的穴位。

黃帝問:人如果感受了寒邪,為什麼會傳變為熱病呢?

岐伯說:這是因為寒邪過盛就會產生熱邪的緣故。

(以下是篇末的醫理名詞,不加以翻譯)

骨空論:髆楗齧

水熱穴論:閟菟溜鼷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