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十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六 (2)

1. 水熱穴論篇第六十一

黃帝問曰:少陰何以主腎?腎何以主水?岐伯對曰: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帝曰:腎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於皮膚,故為胕腫。胕腫者,聚水而生病也。

帝曰:諸水皆生於腎乎?岐伯曰:腎者牝臟也,地氣上者屬於腎,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於風,內不得入於臟腑,外不得越於皮膚,客於玄府,行於皮里,傳為胕腫,本之於腎,名曰風水。所謂玄府者,汗空也。帝曰:水俞五十七處者,是何主也?

岐伯曰:腎俞五十七穴,積陰之所聚也,水所從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腎俞。故水病下為胕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故肺為喘呼,腎為水腫,肺為逆不得臥,分為相輸,俱受者水氣之所留也。伏兔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腎之街也。三陰之所交結於腳也。

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腎脈之下行也,名曰太衝。凡五十七穴者,皆臟之陰絡,水之所客也。帝曰:春取絡脈分肉何也?岐伯曰:春者木始治,肝氣始生,肝氣急,其風疾,經脈常深,其氣少,不能深入,故取絡脈分肉間。

帝曰:夏取盛經分腠何也?岐伯曰:夏者火始治,心氣始長,脈瘦氣弱,陽氣留溢,熱熏分腠,內至於經,故取盛經分腠,絕膚而病去者,邪居淺也。所謂盛經者,陽脈也。帝曰:秋取經俞何也?岐伯曰:秋者金始治,肺將收殺,金將勝火,陽氣在合,陰氣初勝,濕氣及體,陰氣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瀉陰邪,取合以虛陽邪,陽氣始衰,故取於合。

帝曰:冬取井滎何也?岐伯曰:冬者水始治,腎方閉,陽氣衰少,陰氣堅盛,巨陽伏沉,陽脈乃去,故取井以下陰逆,取滎以實陽氣。故曰:冬取井滎,春不鼽衄。此之謂也。帝曰:夫子言治熱病五十九俞,餘論其意,未能領別其處,願聞其處,因聞其意。岐伯曰:頭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諸陽之熱逆也。

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氣街,三里,巨虛上下廉,此八者,以瀉胃中之熱也。雲門、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瀉四肢之熱也。五臟俞旁五,此十者,以瀉五臟之熱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熱之左右也。帝曰:人傷於寒而傳為熱何也?岐伯曰:夫寒盛則生熱也。

骨空論:髆(音博)楗(音健)齧(若結切)

水熱穴論:閟(音秘)菟(音兔)溜(力救切)鼷(音奚)致(馳二切)

白話文:

水熱穴論篇第六十一

黃帝問道:「少陰經為何與腎相應?腎為何主導水液代謝?」岐伯回答:「腎屬至陰之臟,至陰之氣旺盛則水液充盈。肺屬太陰,少陰經則是冬季的經脈,因此水液代謝的根本在腎,而其末端影響在肺,兩者皆與水液積聚相關。」

黃帝問:「腎為何能積聚水液而致病?」岐伯答:「腎如同胃的關口,若關口功能失調,水液便會積聚而同類相從,上下泛溢至皮膚,形成浮腫。浮腫即是水液積聚所導致的病症。」

黃帝問:「所有水病皆源於腎嗎?」岐伯答:「腎屬陰性臟器,地氣上升歸屬於腎,因而生成水液,故稱『至陰』。若過度勞累或勇猛用力,腎氣外洩為汗,此時若受風邪侵襲,汗液既不能內歸臟腑,也無法外散皮膚,便滯留於汗孔(玄府),流竄皮下,形成浮腫。此病根源在腎,稱為『風水』。所謂玄府,即汗孔。」

黃帝問:「治療水病的五十七個穴位,主治何種病症?」岐伯答:「腎經相關的五十七穴,是陰氣積聚之處,也是水液出入的通道。臀部上方五行,每行五穴,皆屬腎俞。因此水病在下表現為浮腫、腹部脹大,在上則為氣喘、呼吸急促、無法平臥,此為標本皆病——肺主氣喘,腎主水腫,肺氣上逆致臥不安,兩者相互影響,均因水氣停滯所致。伏兔穴上方各兩行五穴,是腎氣通行的路徑,三陰經在足部交會之處。踝上各一行六穴,是腎脈下行的分支,稱為『太衝』。這五十七穴皆屬臟腑陰絡,為水邪客留之處。」

黃帝問:「春季為何取絡脈與分肉治療?」岐伯答:「春季木氣當令,肝氣初生,其性急迫如風,但經脈之氣尚淺,難以深入,故取絡脈與肌肉間治療。」

黃帝問:「夏季為何取盛經與分腠?」岐伯答:「夏季火氣當令,心氣旺盛,此時脈氣偏弱,陽氣外溢,熱氣熏蒸肌肉腠理,內連經脈,故取陽氣旺盛的經脈與腠理治療。若邪氣淺表,稍刺皮膚即可祛病。所謂盛經,即陽脈。」

黃帝問:「秋季為何取經穴與合穴?」岐伯答:「秋季金氣當令,肺氣收斂肅殺,金克火,陽氣內合於臟,陰氣初盛但未深入,故取俞穴瀉陰邪,取合穴削弱陽邪。此時陽氣始衰,故側重合穴。」

黃帝問:「冬季為何取井穴與滎穴?」岐伯答:「冬季水氣當令,腎氣閉藏,陽氣衰微,陰氣強盛,太陽之氣潛沈,陽脈收斂。故取井穴抑制陰氣上逆,取滎穴充實陽氣。因此說:『冬取井滎,春不鼻衄』,正是此理。」

黃帝問:「先生提及治熱病的五十九穴,我未能明瞭其位置與作用,請詳述。」岐伯答:「頭上五行各五穴,可瀉陽經熱邪;大杼、膺俞、缺盆、背俞等八穴,瀉胸中熱;氣街、三里、巨虛上下廉等八穴,瀉胃中熱;雲門、髃骨、委中、髓空等八穴,瀉四肢熱;五臟俞旁各五穴,共十穴,瀉五臟熱。此五十九穴,皆為熱病治療的關鍵。」

黃帝問:「人受寒邪為何轉為熱病?」岐伯答:「寒邪極盛則鬱而化熱。」

(文末註解字音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