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十五 (2)
卷第十五 (2)
1. 氣府論篇第五十九
足太陽脈氣所發者七十八穴:兩眉頭各一,入發至項三寸半,旁五,相去三寸,其浮氣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項中大筋兩旁各一,風府兩旁各一,挾脊以下至尻尾二十一節十五間各一,五臟之俞各五,六腑之俞各六,委中以下至足小指旁各六俞。
足少陽脈氣所發者六十二穴:兩角上各二,直目上髮際內各五,耳前角上各一,耳前角下各一,銳發下各一,客主人各一,耳後陷中各一,下關各一,耳下牙車之後各一,缺盆各一,掖下三寸,脅下至胠,八間各一,髀樞中,旁各一,膝以下至足小指次指各六俞。
足陽明脈氣所發者六十八穴:額顱髮際旁各三,面鼽骨空各一,大迎之骨空各一,人迎各一,缺盆外骨空各一,膺中骨間各一,挾鳩尾之外,當乳下三寸,挾胃脘各五,挾臍廣三寸各三,下臍二寸挾之各三,氣街動脈各一,伏兔上各一,三里以下至足中指各八俞,分之所在穴空。
手太陽脈氣所發者三十六穴:目內眥各一,目外各一,鼽骨下各一,耳郭上各一,耳中各一,巨骨穴各一,曲掖上骨穴各一,柱骨上陷者各一,上天窗四寸各一,肩解各一,肩解下三寸各一,肘以下至手小指本各六俞。
手陽明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鼻空外廉項上各二,大迎骨空各一,柱骨之會各一,髃骨之會各一,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俞。
手少陽脈氣所發者三十二穴:鼽骨下各一,眉後各一,角上各一,下完骨後各一,項中足太陽之前各一,挾扶突各一,肩貞各一,肩貞下三寸分間各一,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各六俞。
督脈氣所發者二十八穴:項中央二,髮際後中八,面中三,大椎以下至尻尾及旁十五穴,至骶下凡二十一節,脊椎法也。
任脈之氣所發者二十八穴:喉中央二,膺中骨陷中各一,鳩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橫骨六寸半一。腹脈法也。下陰別一,目下各一,下唇一,齦交一。
衝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挾鳩尾外各半寸至臍寸一,挾臍下旁各五分至橫骨寸一,腹脈法也。
足少陰舌下,厥陰毛中急脈各一,手少陰各一,陰陽蹺各一,手足諸魚際脈氣所發者,凡三百六十五穴也。
皮部論:蜚(扶沸切)䐃(渠殞切)
氣穴論:蔽(必寐切)擿(音摘)臑(奴到切)
氣府論:囟(音信)譩譆(上音衣,下音喜)顳顬(上如輒切,下汝車切)毖(音秘)㼌(音仇)
白話文:
氣府論篇第五十九
足太陽經脈氣所發出的穴位共有七十八個:
- 兩邊眉頭各一穴。
- 從髮際到後頸三寸半處,左右各有五穴,間隔三寸。
- 浮於皮表的氣行共有五行,每行五穴,共二十五穴。
- 後頸大筋兩旁各一穴。
- 風府穴兩旁各一穴。
- 沿脊椎向下至尾骨共二十一節,十五個椎間各有一穴。
- 五臟的背俞穴各五穴,六腑的背俞穴各六穴。
- 委中穴以下至足小趾旁各有六個俞穴。
足少陽經脈氣所發出的穴位共有六十二個:
- 頭兩側角上各二穴。
- 眼睛直上髮際內各五穴。
- 耳前角上各一穴,耳前角下各一穴。
- 銳髮下各一穴。
- 客主人穴(上關穴)各一穴。
- 耳後凹陷中各一穴。
- 下關穴各一穴。
- 耳下頰車後各一穴。
- 缺盆穴各一穴。
- 腋下三寸,從脅下至腋前共八個間隙,各有一穴。
- 髀樞中(環跳穴)旁各一穴。
- 膝蓋以下至足小趾次趾各有六個俞穴。
足陽明經脈氣所發出的穴位共有六十八個:
- 額頭髮際旁各三穴。
- 面部顴骨凹陷處各一穴。
- 大迎穴的骨空處各一穴。
- 人迎穴各一穴。
- 缺盆外骨空處各一穴。
- 胸骨間各一穴。
- 鳩尾穴外側,乳下三寸處,胃脘旁各五穴。
- 臍旁三寸處各三穴。
- 臍下二寸旁各三穴。
- 氣街動脈處各一穴。
- 伏兔穴上各一穴。
- 足三里以下至足中趾各有八個俞穴,分佈於相應的穴位空隙處。
手太陽經脈氣所發出的穴位共有三十六個:
- 眼內角各一穴。
- 眼外角各一穴。
- 顴骨下各一穴。
- 耳廓上各一穴。
- 耳中各一穴。
- 巨骨穴各一穴。
- 曲腋上骨穴各一穴。
- 柱骨上凹陷處各一穴。
- 天窗穴上四寸各一穴。
- 肩解(肩胛骨縫)各一穴。
- 肩解下三寸各一穴。
- 肘以下至手小指根部各有六個俞穴。
手陽明經脈氣所發出的穴位共有二十二個:
- 鼻孔外側、項上各二穴。
- 大迎骨空處各一穴。
- 柱骨會合處各一穴。
- 髃骨會合處各一穴。
- 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根部各有六個俞穴。
手少陽經脈氣所發出的穴位共有三十二個:
- 顴骨下各一穴。
- 眉後各一穴。
- 角上各一穴。
- 完骨後各一穴。
- 項中足太陽經前各一穴。
- 扶突穴旁各一穴。
- 肩貞穴各一穴。
- 肩貞下三寸分間各一穴。
- 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根部各有六個俞穴。
督脈氣所發出的穴位共有二十八個:
- 項中央二穴。
- 髮際後中線八穴。
- 面部中線三穴。
- 大椎以下至尾骨及旁側共十五穴。
- 至骶骨共二十一節,按脊椎計算。
任脈氣所發出的穴位共有二十八個:
- 喉中央二穴。
- 胸骨凹陷處各一穴。
- 鳩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橫骨六寸半各一穴。
- 腹部按經脈分佈計算。
- 下陰別一穴。
- 眼下各一穴。
- 下唇一穴。
- 齦交一穴。
衝脈氣所發出的穴位共有二十二個:
- 鳩尾外側半寸至臍,每隔一寸一穴。
- 臍下旁開五分至橫骨,每隔一寸一穴。
- 按腹部經脈分佈計算。
足少陰經在舌下有一穴,厥陰經在陰毛中急脈各一穴,手少陰經各一穴,陰陽蹺脈各一穴,手足各魚際處脈氣所發的穴位,總共三百六十五穴。
註解:
- 皮部論:蜚(音扶沸切)、䐃(音渠殞切)。
- 氣穴論:蔽(音必寐切)、擿(音摘)、臑(音奴到切)。
- 氣府論:囟(音信)、譩譆(上音衣,下音喜)、顳顬(上如輒切,下汝車切)、毖(音秘)、㼌(音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