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十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五 (1)

1. 卷第十五

2. 皮部論篇第五十六

黃帝問曰:余聞皮有分部,脈有經紀,筋有結絡,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異,別其分部,左右上下,陰陽所在,病之始終,願聞其道。岐伯對曰: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陽明之陽,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陽明之絡也,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絡盛則入客於經,陽主外,陰主內。

少陽之陽,名曰樞持,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少陽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故在陽者主內,在陰者主出,以滲於內,諸經皆然。太陽之陽,名曰關樞,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太陽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少陰之陰,名曰樞儒,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少陰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其入經也,從陽部注於經,其出者,從陰內注於骨。

心主之陰,名曰害肩,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心主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太陰之陰,名曰關蟄,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太陰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於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於絡脈,留而不去,傳入於經,留而不去,傳入於腑,廩於腸胃。

邪之始入於皮也,泝然起毫毛,開腠理;其入於絡也,則絡脈盛色變;其入客於經也,則感虛乃陷下;其留於筋骨之間,寒多則筋攣骨痛,熱多則筋弛骨消,肉爍䐃破,毛直而敗。帝曰:夫子言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岐伯曰:皮者脈之部也,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於絡脈,絡脈滿則注於經脈,經脈滿則入舍於腑臟也,故皮者有分部,不與而生大病也。帝曰:善。

白話文:

皮部論篇第五十六

黃帝問道:我聽說皮膚有分佈區域,經脈有運行規律,筋有結聚聯絡,骨有長短大小,它們所生的疾病各不相同。如何區分皮膚的分部、左右上下、陰陽所在,以及疾病的起始與發展?請說明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要瞭解皮膚的分部,需以經脈為綱領,所有經脈都是如此。陽明經的陽絡名為「害蜚」,上下部位診斷方法相同。若其分部出現浮絡,都屬陽明經的絡脈。絡脈色青多主痛,色黑多主痹,黃赤多主熱,色白多主寒,若五色混雜則為寒熱交雜。絡脈邪氣盛則侵入經脈,陽主外,陰主內。

少陽經的陽絡名為「樞持」,診斷方法與上下部位相同。若分部出現浮絡,皆屬少陽經的絡脈。絡脈邪氣盛則侵入經脈,因此在陽分主內傳,在陰分主外滲,其他經脈也是如此。太陽經的陽絡名為「關樞」,診斷方法相同。若分部出現浮絡,皆屬太陽經的絡脈,邪盛則侵入經脈。

少陰經的陰絡名為「樞儒」,診斷方法相同。若分部出現浮絡,皆屬少陰經的絡脈,邪盛則侵入經脈。邪氣入經時,從陽部注入經脈;外出時,則從陰分內注於骨。

心主(厥陰)的陰絡名為「害肩」,診斷方法相同。若分部出現浮絡,皆屬心主的絡脈,邪盛則侵入經脈。太陰經的陰絡名為「關蟄」,診斷方法相同。若分部出現浮絡,皆屬太陰經的絡脈,邪盛則侵入經脈。

十二經脈的絡脈,皆為皮膚的分部。因此,百病初生時,必先始於皮毛。邪氣侵襲則腠理開洩,進而侵入絡脈;若滯留不去,則傳入經脈;再留而不去,則傳入腑臟,積聚於腸胃。

邪氣初入皮膚時,會使人毫毛豎起、腠理開張;侵入絡脈時,絡脈充盈而色變;侵入經脈時,因正氣虛而邪氣深陷;若留滯筋骨之間,寒盛則筋攣骨痛,熱盛則筋弛骨軟、肌肉消瘦、皮毛枯槁。

黃帝問:您所說的皮膚十二分部,其生病時會如何表現?

岐伯答:皮膚是經脈的分部,邪氣侵襲皮膚則腠理開洩,邪氣進而侵入絡脈;絡脈邪氣滿溢則傳注經脈,經脈邪氣滿則內傳腑臟。因此,皮膚分部若失調,便會引發大病。

黃帝說:說得好。

3. 經絡論篇第五十七

黃帝問曰:夫絡脈之見也,其五色各異,青黃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岐伯對曰:經有常色而絡無常變也。帝曰:經之常色何如?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黃,腎黑,皆亦應其經脈之色也。帝曰:絡之陰陽,亦應其經乎?岐伯曰:陰絡之色應其經,陽絡之色變無常,隨四時而行也。寒多則凝泣,凝泣則青黑,熱多則淖澤,淖澤則黃赤,此皆常色,謂之無病。

五色具見者,謂之寒熱。帝曰:善。

白話文:

經絡論篇第五十七

黃帝問道:「絡脈顯現時,顏色各有不同,青、黃、赤、白、黑各異,這是什麼原因?」

岐伯回答:「經脈有固定的顏色,而絡脈則會隨情況變化。」

黃帝問:「經脈的固定顏色是怎樣的?」

岐伯說:「心屬赤色,肺屬白色,肝屬青色,脾屬黃色,腎屬黑色,這些都與其對應經脈的顏色一致。」

黃帝又問:「絡脈的陰陽屬性,是否也與經脈相應?」

岐伯回答:「陰絡的顏色與其對應的經脈一致,陽絡的顏色則變化無常,會隨四季而改變。寒氣多時,氣血凝滯,顏色偏青黑;熱氣多時,氣血流動旺盛,顏色偏黃赤。這些都是正常現象,表示沒有疾病。」

「若五種顏色同時顯現,則表示體內有寒熱交雜的狀況。」

黃帝說:「說得好。」

4. 氣穴論篇第五十八

黃帝問曰:余聞氣穴三百六十五以應一歲,未知其所,願卒聞之。岐伯稽首再拜對曰:窘乎哉問也!其非聖帝,孰能窮其道焉,因請溢意盡言其處。帝捧手逡巡而卻曰:夫子之開余道也,目未見其處,耳未聞其數,而目以明,耳以聰矣。岐伯曰:此所謂聖人易語,良馬易御也。

帝曰:余非聖人之易語也,世言真數開人意,今余所訪問者真數,發蒙解惑,未足以論也。然余願聞夫子溢志盡言其處,令解其意,請藏之金匱,不敢復出。岐伯再拜而起曰:臣請言之,背與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與十椎及上紀,上紀者胃脘也,下紀者關元也。

背胸邪系陰陽左右,如此其病前後痛澀,胸脅痛而不得息,不得臥,上氣短氣偏痛,脈滿起斜出尻脈,絡胸脅支心貫膈,上肩加天突,斜下肩交十椎下。臟俞五十穴,腑俞七十二穴,熱俞五十九穴,水俞五十七穴,頭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中𦛗兩旁各五,凡十穴,大椎上兩旁各一,凡二穴,目瞳子浮白二穴,兩髀厭分中二穴,犢鼻二穴,耳中多所聞二穴,眉本二穴,完骨二穴,項中央一穴,枕骨二穴,上關二穴,大迎二穴,下關二穴,天柱二穴,巨虛上下廉四穴,曲牙二穴,天突一穴,天府二穴,天牖二穴,扶突二穴,天窗二穴,肩解二穴,關元一穴,委陽二穴,肩貞二穴,喑門一穴,臍一穴,胸俞十二穴,背俞二穴,膺俞十二穴,分肉二穴,踝上橫二穴,陰陽蹺四穴,水俞在諸分,熱俞在氣穴,寒熱俞在兩骸厭中二穴,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凡三百六十五穴,針之所由行也。帝曰:余已知氣穴之處,遊針之居,願聞孫絡溪谷,亦有所應乎?

岐伯曰:孫絡三百六十五穴會,亦以應一歲,以溢奇邪,以通榮衛,榮衛稽留,衛散榮溢,氣竭血著,外為發熱,內為少氣,疾瀉無怠,以通榮衛,見而瀉之,無問所會。帝曰:善。願聞溪谷之會也。岐伯曰: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肉分之間,溪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

邪溢氣壅,脈熱肉敗,榮衛不行,必將為膿,內銷骨髓,外破大膕,留於節湊,必將為敗。積寒留舍,榮衛不居,卷肉縮筋,肋肘不得伸,內為骨痹,外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於溪谷也。溪谷三百六十五穴會,亦應一歲。其小痹淫溢,循脈往來,微針所及,與法相同。帝乃闢左右而起,再拜曰:今日發蒙解惑,藏之金匱,不敢復出。

乃藏之金蘭之室,署曰氣穴所在。岐伯曰:孫絡之脈別經者,其血盛而當瀉者,亦三百六十五脈,並注於絡,傳注十二絡脈,非獨十四絡脈也,內解瀉於中者十脈。

白話文:

氣穴論篇第五十八

黃帝問道:「我聽說人體有三百六十五個氣穴,對應一年的天數,但不知道它們的具體位置,希望能詳細瞭解。」

岐伯恭敬地回答:「這問題真難啊!若非聖明的帝王,誰能深入探究這些道理呢?請讓我詳細說明這些穴位的位置。」

黃帝拱手謙遜地說:「先生為我講解這些道理,我雖未親眼見到穴位所在,也未聽過具體數目,但已感到耳目清明,豁然開朗。」

岐伯說:「這就是所謂的聖人容易溝通,良馬容易駕馭。」

黃帝說:「我並非聖人,只是世人常說真實的數目能啟發人心。如今我所詢問的正是這些關鍵數字,希望能解開疑惑。請先生詳細說明穴位的位置,讓我理解其意義,並將這些知識珍藏起來,不再輕易外傳。」

岐伯再次行禮後說道:「請讓我說明。背部與心臟相互牽引而疼痛時,可治療天突穴、第十椎及上紀穴(上紀指胃脘,下紀指關元穴)。

背部與胸部的邪氣影響陰陽左右,導致前後疼痛、胸脅痛而呼吸困難、無法平臥、氣短、偏側疼痛,脈氣滿溢並斜向延伸至尾骶,經絡貫穿胸脅、心臟、橫膈,上至肩部與天突穴相連,再斜下至第十椎下方。

臟腑的俞穴共有五十個,腑的俞穴七十二個,熱病相關的俞穴五十九個,水病相關的俞穴五十七個。頭部有五條經脈,每條五個穴位,共二十五穴;中膂兩旁各五穴,共十穴;大椎上方兩旁各一穴,共二穴;瞳子髎與浮白各二穴;髖關節分中二穴;犢鼻二穴;耳中聽宮二穴;眉根二穴;完骨二穴;項中央一穴;枕骨二穴;上關二穴;大迎二穴;下關二穴;天柱二穴;巨虛上下廉四穴;曲牙二穴;天突一穴;天府二穴;天牖二穴;扶突二穴;天窗二穴;肩解二穴;關元一穴;委陽二穴;肩貞二穴;喑門一穴;臍中一穴;胸俞十二穴;背俞二穴;膺俞十二穴;分肉二穴;踝上橫二穴;陰陽蹺四穴。

水病的俞穴位於肌肉分界處,熱病的俞穴位於氣穴,寒熱病的俞穴位於兩側髖關節凹陷處。另有二十五個重要禁忌穴位,位於天府穴下五寸。總計三百六十五穴,是針刺治療的關鍵所在。」

黃帝說:「我已知道氣穴的位置和針刺的要點,還想瞭解孫絡與溪谷是否也與天數相應?」

岐伯回答:「孫絡也有三百六十五個交會處,與一年天數相應,能疏洩異常邪氣,暢通營衛之氣。若營衛滯留,衛氣耗散、營氣外溢,會導致氣血衰竭,外現發熱,內生氣虛。此時應迅速針刺瀉邪,不必拘泥於特定穴位。」

黃帝說:「很好。請再說明溪谷的交會。」

岐伯說:「肌肉的大匯合處稱為谷,小匯合處稱為溪。肌肉間的溪谷交會處,是營衛之氣運行與大氣交會的地方。

若邪氣充斥、氣機壅滯,導致經脈發熱、肌肉腐壞,營衛不通,便會化膿,內傷骨髓,外潰大膕,滯留關節則病情惡化。寒邪積聚於溪谷,營衛失調,會使肌肉萎縮、筋脈拘攣,肋肘無法伸展,內成骨痹,外現麻木,稱為『不足』,是大寒留滯溪谷所致。溪谷的三百六十五個交會處,也對應一年天數。輕微的痹症可循脈針刺,方法與前述相同。」

黃帝屏退左右,起身行禮道:「今日得您解惑,我將此知識珍藏於金匱,不再輕易示人。」

於是將內容藏於金蘭之室,主題為《氣穴所在》。

岐伯補充:「孫絡的脈別於正經,若血氣旺盛需瀉除,亦有三百六十五脈,均注入絡脈,再傳至十二經絡,不僅限於十四絡脈。內在可瀉除的經脈共有十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