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十四 (2)
卷第十四 (2)
1. 刺志論篇第五十三
黃帝問曰:願聞虛實之要。岐伯對曰:氣實形實,氣虛形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氣盛,谷虛氣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脈實血實,脈虛血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帝曰:如何而反?岐伯曰:氣虛身熱,此謂反也。谷入多而氣少,此謂反也。谷不入而氣多,此謂反也。
脈盛血少,此謂反也。脈小血多,此謂反也。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谷入多而氣少者,得之有所脫血,濕居下也。谷入少而氣多者,邪在胃及與肺也。脈小血多者,飲中熱也。脈大血少者,脈有風氣,水漿不入,此之謂也。夫實者,氣入也。虛者,氣出也。
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入實者,左手開針空也。入虛者,左手閉針空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我想了解虛實的重點。岐伯回答說:氣充足身體也強壯,氣虛弱身體也虛弱,這是正常情況。如果反過來,就會生病。飲食充足氣也旺盛,飲食不足氣也虛弱,這是正常情況。如果反過來,就會生病。脈象有力血液也充足,脈象虛弱血液也虛少,這是正常情況。如果反過來,就會生病。
黃帝問:要怎麼知道是反過來的情況呢?岐伯說:氣虛卻身體發熱,這就是反常。吃很多食物但氣卻不足,這也是反常。不吃東西但氣卻很多,這也是反常。脈象強盛但血卻不足,這也是反常。脈象細小但血卻很多,這也是反常。氣旺盛卻身體寒冷,通常是得了傷寒。氣虛弱卻身體發熱,通常是得了中暑。吃很多食物但氣卻不足的,通常是失血過多,而且濕氣積聚在下身。吃很少食物但氣卻很多的,是邪氣侵入胃和肺。脈象細小但血卻很多的,是體內有熱飲。脈象強盛但血卻很少的,是脈絡中有風邪之氣,並且喝不下水,就是這種情況。
所謂的實,是指氣進入身體。所謂的虛,是指氣從身體散出。氣充足的,身體就會發熱。氣虛弱的,身體就會發冷。要使氣進入身體,就用左手打開針孔。要使氣散出身體,就用左手閉合針孔。
2. 針解篇第五十四
黃帝問曰:願聞九針之解,虛實之道。岐伯對曰: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滿而泄之者,針下寒也,氣虛乃寒也。菀陳則除之者,出惡血也。邪勝則虛之者,出針勿按。徐而疾則實者,徐出針而疾按之。疾而徐則虛者,疾出針而徐按之。言實與虛者,寒溫氣多少也。
若無若有者,疾不可知也。察後與先者,知病先後也。為虛與實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若失者,離其法也。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者,為其各有所宜也。補瀉之時者,與氣開闔相合也。九針之名,各不同形者,針窮其所當補瀉也。刺實須其虛者,留針陰氣隆至,乃去針也。刺虛須其實者,陽氣隆至,針下熱乃去針也。
經氣已至,慎守勿失者,勿變更也。深淺在志者,知病之內外也。近遠如一者,深淺其候等也。如臨深淵者,不敢惰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壯也。神無營於眾物者,靜志觀病人,無左右視也。義無邪下者,欲端以正也。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氣易行也。所謂三里者,下膝三寸也。
所謂跗之者,舉膝分易見也。巨虛者,蹺足䯒獨陷者。下廉者,陷下者也。
帝曰:余聞九針,上應天地四時陰陽,願聞其方,令可傳於後世以為常也。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身形亦應之,針各有所宜,故曰九針。人皮應天,人肉應地,人脈應人,人筋應時,人聲應音,人陰陽合氣應律,人齒面目應星,人出入氣應風,人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野。
故一針皮,二針肉,三針脈,四針筋,五針骨,六針調陰陽,七針益精,八針除風,九針通九竅,除三百六十五節氣,此之謂各有所主也。人心意應八風,人氣應天,人發齒耳目五聲應五音六律,人陰陽脈血氣應地,人肝目應之九。九竅三百六十五。
人一以觀動靜天二以候五色七星應之以候發毋澤五音一以候宮商角徵羽六律有餘不足應之二地一以候高下有餘九野一節俞應之以候閉節三人變一分人候齒泄多血少十分角之變五分以候緩急六分不足三分寒關節第九分四時人寒溫燥濕四時一應之以候相反一四方各作解。
白話文:
針解篇第五十四
黃帝問道:我想了解九針的奧秘,以及虛實的道理。
岐伯回答說:針刺虛證時要用補法,針下會有熱感,是因為氣血實了才會發熱。針刺實證時要用瀉法,針下會有寒感,是因為氣血虛了才會發寒。如果淤積的病邪陳舊了,要用針刺清除它,會放出惡血。如果病邪強盛,要用針刺來削弱它,出針後不要按壓針孔。慢慢進針快速出針是補法,出針後要快速按壓針孔。快速進針慢慢出針是瀉法,出針後要慢慢按壓針孔。所謂的實與虛,就是指寒熱和氣血的多少。
如果感覺好像有又好像沒有,那是病勢隱匿不明,難以診斷。觀察病情的先後順序,可以了解疾病發生的次序。區分虛證和實證,是醫師不可偏離的法則。如果時而把握得住,時而把握不住,那就違背了法則。虛實的關鍵,九針的運用最為奧妙,因為它們各有適合的治療方法。補瀉的時機,要與氣血的開合相配合。九針的名稱各不相同,形狀也各異,是為了針刺時達到應該補瀉的效果。針刺實證時,要等到體內陰氣充盈到一定程度時才出針。針刺虛證時,要等到體內陽氣充盈到一定程度,針下有熱感時才出針。
經氣到達後,要謹慎守住不要讓它流失,不能隨意改變針刺的方法。針刺的深淺取決於醫者的意念,要了解疾病的內外。遠近的穴位效果相同,是因為它們對應著相同的經氣。要如同站在深淵邊一樣,不敢有絲毫懈怠。握針的手要像握住老虎一樣,追求強健有力。精神不要被其他事物所干擾,要專注觀察病人,不要左顧右盼。行動要端正,不要有邪念,要保持正直。一定要端正自己的精神,要觀察病人的眼神,控制病人的精神,使氣血容易運行。所謂的足三里穴,在膝蓋下三寸的地方。
所謂的跗陽穴,在抬起膝蓋,小腿的肌肉分開處,很容易看見。巨虛穴,在翹起腳,腳踝上的凹陷處。下廉穴,在凹陷的下方。
黃帝說:我聽說九針,上可應對天地四時陰陽,我想了解它的具體方法,以便流傳後世作為常規使用。岐伯說:天有九個,地有二個,人有三個,有四季,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人的身體也與之對應,所以九針各有其適合的治療部位,所以才稱作九針。人的皮膚對應天,肌肉對應地,經脈對應人,筋對應時,聲音對應五音,陰陽之氣對應六律,牙齒面目對應星,呼吸之氣對應風,九竅三百六十五絡脈對應野。
所以第一針刺皮膚,第二針刺肌肉,第三針刺脈絡,第四針刺筋,第五針刺骨,第六針調節陰陽,第七針增益精氣,第八針祛除風邪,第九針疏通九竅,去除三百六十五節氣的影響,這就是所謂的各有所主。人的心意對應八風,氣息對應天,頭髮牙齒耳目以及五聲對應五音六律,人的陰陽脈血氣對應地,肝臟和眼睛對應九。九竅和三百六十五個關節對應九野。
人以一來觀察動靜,天以二來觀察五色,七星用來觀察毛髮是否光澤,五音用一來觀察宮商角徵羽,六律用來觀察是否有盈虧,地用二來觀察高低,有餘則取走,九野用一個節俞來觀察關節的閉合,三個人改變一個部分,觀察牙齒的鬆動、出血的多少,十分之一是角的變化,用五分來觀察緩急,六分是不足,三分是寒,第九分是四時,人體的寒溫燥濕,四時用一來觀察相反的變化,四方各自作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