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十三 (4)
卷第十三 (4)
1. 脈解篇第四十九
厥陰所謂㿗疝,婦人少腹腫者,厥陰者辰也,三月陽中之陰,邪在中,故曰㿗疝少腹腫也。所謂腰脊痛不可以俯仰者,三月一振榮華,萬物一俯而不仰也。所謂㿗癃疝膚脹者,曰陰亦盛而脈脹不通,故曰㿗癃疝也。所謂甚則嗌乾熱中者,陰陽相薄而熱,故嗌乾也。
病能論:解(音介)惰(徒臥切)撮(子括切)
奇病論:鑱(鋤銜切)疹(醜刃切)稸(音畜)
大奇論:焰(弋念切)瞥(蒲滅切)揣(初委切)
脈解論:脽(音誰)
白話文:
《脈解篇第四十九》:
厥陰經所說的「㿗疝」(陰囊腫大)和婦女小腹腫脹的症狀,是因為厥陰經對應農曆三月,此時陽氣中仍帶陰氣,病邪滯留體內,所以會出現陰囊疝氣和小腹腫脹。
所謂腰脊疼痛無法彎腰或後仰,是因為三月時節萬物生發茂盛,草木枝葉低垂而不挺直(比喻人體氣機受阻,活動受限)。
至於「㿗癃疝」(疝氣伴隨小便不通)和皮膚脹滿的症狀,是由於陰氣過盛、經脈脹塞不通所致。
若病情嚴重導致咽喉乾燥、內熱,則是陰陽之氣相互搏結而生熱,因此咽喉乾燥。
(以下為其他篇章的注音釋義補充)
- 病能論:解(讀音「介」)、惰(讀音「徒臥切」)、撮(讀音「子括切」)。
- 奇病論:鑱(讀音「鋤銜切」)、疹(讀音「醜刃切」)、稸(讀音「畜」)。
- 大奇論:焰(讀音「弋念切」)、瞥(讀音「蒲滅切」)、揣(讀音「初委切」)。
- 脈解論:脽(讀音「誰」)。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