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次

《黃帝內經-素問》~ 後序

回本書目錄

後序

1. 後序

家大人未供奉內藥院時,見從德少喜醫方術,為語曰:世無長桑君指授,不得飲上池水,盡見人五臟,必從黃帝之脈書、五色診候,始知逆順陰陽,按奇絡活人;不然者,雖聖儒無所從精也。今世所傳內經素問,即黃帝之脈書,廣衍於秦越人、陽慶、淳于意諸長老,其文遂似漢人語,而旨意所從來遠矣。客歲以試事北上,問視之暇,遂以宋刻善本見授曰:廣其傳非細事也,汝圖之。

從德竊惟吳儒者王光庵賓,嘗學內經素問於戴原禮,可一年所,即治病輒驗,晚歲以其學授盛啟東、韓叔陽,後被薦文皇帝,召對稱旨,俱留御藥院供御,一日入見便殿,上語次偶及白溝之勝,為識長蛇陣耳。啟東以天命對,是不但慷慨敢言,抑學術之正見於天人之際亦微矣。

秦太醫令所謂上醫醫國,殆如此耶。故吳中多上醫,實出原禮,為上古自來之正派,以從授是書也。家大人仰副今上仁壽天下之意甚切,亟欲廣其佳本,公暇校讎,至忘寢食,予小子敢遂翻刻以見承訓之私云。

嘉靖庚戌秋八月既望武陵顧從德謹識

白話文:

我父親還沒在宮廷的藥院任職時,看到我(從德)年輕時就喜歡研究醫術,就對我說:「現在世上沒有像扁鵲那樣的老師親自指導,沒有辦法喝到上古神水,完全看見人的五臟六腑。一定要從黃帝的脈學書和五色診斷方法入手,才能了解人體陰陽的運行,掌握奇經八脈的變化來救活病人。不然的話,就算你是聖賢之人,也沒辦法精通醫術。」現在世上流傳的《內經素問》,就是黃帝的脈學書。經過秦越人、陽慶、淳于意這些醫學前輩的發揚光大,書中的文字就變得像漢朝人說的話一樣,但其中的精髓意旨卻是源遠流長。去年我為了應考到北方去,在看診之餘,父親就把宋朝刻印的精良版本給我,並說:「推廣這本書不是一件小事,你要好好規劃。」

我私下認為,吳地的儒生王光庵賓,曾經跟隨戴原禮學習《內經素問》,大概一年左右,他治病就常常很有效驗。晚年時,他把所學的醫術傳授給盛啟東、韓叔陽。後來,他們被推薦給文皇帝,皇帝召見他們,他們對答稱合皇帝心意,都被留在御藥院為皇帝服務。有一天,他們入宮在便殿面見皇帝,皇帝在談話中偶然提到白溝的雄偉壯觀,他們就用長蛇陣來形容。盛啟東以天命來回應皇帝,這不僅代表他慷慨敢言,而且學術的精髓也體現在他對天人關係的理解上。

秦朝太醫令所說的「上醫醫國」,大概就是這種意思吧。所以吳地有很多醫術高明的醫生,實際上是出自戴原禮的傳承,這是從上古以來最純正的醫學流派。我(從德)才從他那裡學習這本書。我的父親非常希望能符合當今皇帝仁愛天下百姓的心意,他很想廣泛傳播這本好書,因此在公務之餘還不斷校對這本書,甚至廢寢忘食。我這個晚輩,謹敢把這本書重新刻印出來,以表達我遵循父親教誨的心意。

嘉靖庚戌年秋天八月十六日 武陵顧從德 謹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