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
1. 卷第二十四
2. 陰陽類論篇第七十九
孟春始至,黃帝燕坐,臨觀八極,正八風之氣,而問雷公曰:陰陽之類,經脈之道,五中所主,何臟最貴?雷公對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脈之主時,臣以其臟最貴。帝曰:卻念上下經陰陽從容,子所言貴,最其下也。雷公致齋七日,旦復侍坐。帝曰:三陽為經,二陽為維,一陽為遊部,此知五臟終始。
三陰為表,二陰為里,一陰至絕作朔晦,卻具合以正其理。雷公曰:受業未能明。帝曰:所謂三陽者,太陽為經,三陽脈至手太陰,弦浮而不沉,決以度,察以心,合之陰陽之論。所謂二陽者,陽明也,至手太陰,弦而沉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一陽者,少陽也,至手太陰,上連人迎,弦急懸不絕,此少陽之病也,專陰則死。
三陰者,六經之所主也,交於太陰,伏鼓不浮,上空志心。二陰至肺,其氣歸膀胱,外連脾胃。一陰獨至,經絕,氣浮不鼓,鉤而滑。此六脈者,乍陰乍陽,交屬相併,繆通五臟,合於陰陽,先至為主,後至為客。
雷公曰:臣悉盡意,受傳經脈,頌得從容之道,以合《從容》,不知陰陽,不知雌雄。帝曰:三陽為父,二陽為衛,一陽為紀。三陰為母,二陰為雌,一陰為獨使。二陽一陰,陽明主病,不勝一陰,脈耎而動,九竅皆沉。三陽一陰,太陽脈勝,一陰不能止,內亂五臟,外為驚駭。
二陰二陽,病在肺,少陰脈沉,勝肺傷脾,外傷四肢。二陰二陽皆交至,病在腎,罵詈妄行,巔疾為狂。二陰一陽,病出於腎,陰氣客遊於心,脘下空竅,堤閉塞不通,四肢別離。一陰一陽代絕,此陰氣至心,上下無常,出入不知,喉咽乾燥,病在土脾。二陽三陰,至陰皆在,陰不過陽,陽氣不能止陰,陰陽並絕,浮為血瘕,沉為膿胕。
陰陽皆壯,下至陰陽,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診決死生之期,遂合歲首。雷公曰:請問短期。黃帝不應。雷公復問。黃帝曰。在經論中。雷公曰:請聞短期。黃帝曰:冬三月之病,病合於陽者,至春正月脈有死徵,皆歸出春。冬三月之病,在理已盡,草與柳葉皆殺,春陰陽皆絕,期在孟春。
春三月之病,曰陽殺,陰陽皆絕,期在草乾。夏三月之病,至陰不過十日,陰陽交,期在溓水。秋三月之病,三陽俱起,不治自已。陰陽交合者,立不能坐,坐不能起。三陽獨至,期在石水。二陰獨至,期在盛水。
白話文:
孟春時節剛到,黃帝閒坐著,觀察四面八方的景象,校正各方位的風向,然後問雷公說:「陰陽的種類,經脈的運行道理,五臟所主導的功能,哪個臟腑最為重要?」雷公回答說:「春天屬甲乙木,顏色青,主導的臟腑是肝,它主管七十二天的運作,是脈搏運行的主導時機,所以我認為肝臟最為重要。」黃帝說:「仔細思考經脈上下之間的陰陽變化,你所說的肝臟重要,其實是次要的。」雷公進行齋戒七天後,早晨再次侍奉在黃帝身邊。黃帝說:「三陽經是經脈的主幹,二陽經是經脈的網絡,一陽經是經脈的遊走部分,這樣可以了解五臟的開始與終結。
三陰經是身體的表面,二陰經是身體的內部,一陰經的極致是月亮由盈轉虧,要結合這些道理才能夠校正經脈的運行規律。」雷公說:「我學藝不精,還不明白。」黃帝說:「所謂的三陽經,太陽經是經脈的主幹,當太陽經的脈象到達手太陰肺經時,脈象呈現弦狀且浮於表面而不沉,要果斷判斷,用心觀察,並結合陰陽學說來理解。所謂的二陽經,指的是陽明經,當它到達手太陰肺經時,脈象弦而沉且急促,但沒有搏動的力道,一旦出現這種脈象,就代表病情嚴重,多半會死亡。一陽經指的是少陽經,當它到達手太陰肺經時,向上連接著人迎穴,脈象呈現弦急且懸浮而不斷絕,這是少陽經出現問題的病症,若是只有陰脈而無陽脈,就會死亡。
三陰經,是六條經脈所主管的,都匯聚到太陰經,脈象沉伏而不浮動,向上到達心臟。二陰經到達肺部,它的氣會歸向膀胱,對外則連接著脾胃。一陰經獨自運行至極端,經脈就會斷絕,氣息浮動但不搏動,脈象呈現鉤狀而滑動。這六種脈象,時而為陰,時而為陽,相互交錯併合,貫通五臟,與陰陽相合,先到的為主,後到的為客。
雷公說:「我已經竭盡所能,接受傳授的經脈知識,學到了從容的道理,來符合《從容》之意,但還是不明白陰陽,也不明白雌雄。」黃帝說:「三陽經是父親,二陽經是護衛,一陽經是紀律。三陰經是母親,二陰經是雌性,一陰經是獨自運作的使者。二陽一陰,是陽明經主導的疾病,若陽氣無法勝過一陰,則脈象軟弱而跳動,九竅都會沉滯。三陽一陰,是太陽經的脈象旺盛,一陰無法阻止,會導致內亂五臟,外則出現驚恐。
二陰二陽,疾病發生在肺部,少陰經脈象沉滯,勝過肺則會傷及脾臟,外在則會傷及四肢。二陰二陽都相互交錯出現,疾病發生在腎臟,會胡言亂語、到處亂走,嚴重者甚至會出現癲狂。二陰一陽,疾病發生在腎臟,陰氣遊走到心臟,胃部下方空虛,閉塞不通,四肢失去協調。一陰一陽相互交替斷絕,這是陰氣到達心臟,上下無常,出入不定,喉嚨乾燥,疾病發生在屬土的脾臟。二陽三陰,所有陰氣都存在,陰氣若無法超過陽氣,陽氣也無法阻止陰氣,陰陽之氣都會斷絕,浮於表面會形成血塊,沉於內部則形成膿瘡。
陰陽之氣都強盛,下與陰陽相合,上與明朗相合,下與幽暗相合,能夠診斷並決定生死的時間,並以此推算一年的開始。雷公說:「請問短期的診斷方法。」黃帝沒有回應。雷公又問了一遍。黃帝說:「在經脈理論中有記載。」雷公說:「請您講述短期的診斷方法。」黃帝說:「冬天三個月發生的疾病,如果病症符合陽氣,到了春季正月,脈象出現死亡的徵兆,就會在春天結束前死亡。冬天三個月發生的疾病,如果病情已經到了極限,草木和柳葉都枯萎了,春季陰陽之氣都斷絕,預計在孟春時節死亡。
春季三個月發生的疾病,被稱為陽氣殺伐,陰陽之氣都斷絕,預計在草木乾枯時死亡。夏季三個月發生的疾病,如果陰氣不過十天,陰陽之氣交合,預計在水池乾涸時死亡。秋季三個月發生的疾病,三陽之氣同時旺盛,不治療也能自癒。陰陽之氣交合的,會無法站立,坐著也無法起身。三陽之氣獨自旺盛的,預計在旱季時死亡。二陰之氣獨自旺盛的,預計在盛水時死亡。」
3. 方盛衰論篇第八十
雷公請問:氣之多少,何者為逆?何者為從?黃帝答曰:陽從左,陰從右,老從上,少從下,是以春夏歸陽為生,歸秋冬為死,反之,則歸秋冬為生,是以氣多少逆皆為厥。問曰:有餘者厥耶?答曰: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氣上不下,頭痛巔疾,求陽不得,求陰不審,五部隔無徵,若居曠野,若伏空室,綿綿乎屬不滿日。是以少氣之厥,令人妄夢,其極至迷。
三陽絕,三陰微,是為少氣。是以肺氣虛則使人夢見白物,見人斬血藉藉,得其時則夢見兵戰。腎氣虛則使人夢見舟船溺人,得其時則夢伏水中,若有畏恐。肝氣虛則夢見菌香生草,得其時則夢伏樹下不敢起。心氣虛則夢救火陽物,得其時則夢燔灼。脾氣虛則夢飲食不足,得其時則夢築垣蓋屋。
此皆五臟氣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合之五診,調之陰陽,以在《經脈》。診有十度,度人脈度、臟度、肉度、筋度、俞度。陰陽氣盡,人病自具。脈動無常,散陰頗陽,脈脫不具,診無常行,診必上下,度民君卿,受師不卒,使術不明,不察逆從,是為妄行,持雌失雄,棄陰附陽,不知併合,診故不明,傳之後世,反論自章。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
陰陽並交,至人之所行。
陰陽並交者,陽氣先至,陰氣後至。是以聖人持診之道,先後陰陽而持之,奇恆之勢乃六十首,診合微之事,追陰陽之變,章五中之情,其中之論,取虛實之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診。是以切陰不得陽,診消亡,得陽不得陰,守學不湛,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後,故治不久。
知醜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紀,診道乃具,萬世不殆。起所有餘,知所不足,度事上下,脈事因格。是以形弱氣虛死;形氣有餘,脈氣不足死;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
是以診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轉神明,必清必淨,上觀下觀,司八正邪,別五中部,按脈動靜,循尺滑澀,寒溫之意,視其大小,合之病能,逆從以得,復知病名,診可十全,不失人情,故診之或視息視意,故不失條理,道甚明察,故能長久。不知此道,失經絕理,亡言妄期,此謂失道。
白話文:
雷公問道:氣的多少,哪種情況是逆,哪種情況是順?黃帝回答說:陽氣從左邊運行,陰氣從右邊運行,年老的人氣從上走,年輕的人氣從下走,所以春夏陽氣旺盛是生命生長的表現,秋冬陰氣旺盛是生命衰亡的表現。如果反過來,秋冬陽氣旺盛,反而會導致生長。所以氣的多少和運行方向不順,都屬於厥逆的表現。
雷公問道:氣有餘也會導致厥逆嗎?黃帝回答說:如果氣只往上走,不能往下走,就會導致寒厥,寒氣到達膝蓋。年輕的人如果這樣,在秋冬季會死亡,年老的人如果這樣,在秋冬季反而會生存。如果氣只往上走,不能往下走,會導致頭痛和頭頂疾病。如果想尋求陽氣卻無法得到,想尋求陰氣卻不清楚,五臟之間互相隔絕沒有徵兆,就像住在空曠的野外或空屋中一樣,病情會持續很久,甚至不到一天。所以,氣少而導致的厥逆,會使人胡思亂想,嚴重時會精神迷亂。
三陽之氣衰竭,三陰之氣微弱,就是氣少。所以肺氣虛弱會讓人夢見白色物體,夢見有人被砍殺,鮮血淋漓,如果正值肺氣旺盛的時節,則會夢見戰爭。腎氣虛弱會讓人夢見船隻沉沒,有人溺水,如果正值腎氣旺盛的時節,則會夢見自己浸泡在水中,感到害怕。肝氣虛弱會讓人夢見長出菌菇和香草,如果正值肝氣旺盛的時節,則會夢見自己躲在樹下不敢起身。心氣虛弱會讓人夢見救火或陽性的事物,如果正值心氣旺盛的時節,則會夢見被火燒。脾氣虛弱會讓人夢見飲食不足,如果正值脾氣旺盛的時節,則會夢見自己正在修建牆壁或房屋。
這些都是五臟之氣虛弱,陽氣有餘,陰氣不足的表現。結合五種診法,調和陰陽,這些理論都記載在《經脈》中。診斷有十種層次,包括脈搏的層次、臟腑的層次、肌肉的層次、筋脈的層次和腧穴的層次。陰陽之氣耗盡,人的疾病自然就顯現出來了。脈搏跳動沒有規律,散失陰氣而偏向陽氣,脈象脫落不完整,診斷時就不能按照常規進行,診斷時必須考慮上下內外,審度百姓和官員的不同情況。如果學藝不精,導致醫術不明確,不能明察氣的逆順,就會胡亂行醫,就會像拿著雌性的東西卻想得到雄性的結果,拋棄陰氣而依附陽氣,不了解陰陽的相互結合,這樣診斷必然不明確,如果把這樣的醫術傳給後代,只能讓錯誤的理論更加彰顯。陰氣虛弱到極點,天氣就會衰絕;陽氣旺盛到極點,地氣就會不足。
陰陽相互交合,是高明醫者所遵循的規律。陰陽交合的過程是陽氣先到,陰氣後到。所以聖人診斷疾病的原則是先後考慮陰陽的變化,診脈的奧秘一共有六十種,診斷要結合細微的變化,追尋陰陽的變化,了解五臟的真實情況,從中提取虛實的要點,確定五種層次,了解這些才能夠準確診斷疾病。所以,如果切脈只看到陰氣而沒有看到陽氣,診斷就會導致病情的消亡;如果只看到陽氣而沒有看到陰氣,診斷就會停留在表面而不能深入。知道左邊卻不知道右邊,知道右邊卻不知道左邊,知道上面卻不知道下面,知道先前卻不知道後來,這樣的診斷是不能長久的。
了解美醜善惡,了解疾病和無病,了解高低上下,了解坐和站,了解行走和靜止,運用時要有章法,診斷的方法才能夠完備,這樣才能夠世代不衰。要知道氣有餘的地方,也要知道氣不足的地方,度量事情的上下關係,脈象的變化也符合一定的規律。所以形體虛弱、氣也虛弱的人會死亡;形體和氣都有餘,但脈氣不足的人也會死亡;脈氣有餘,形體和氣不足的人反而會生存。
所以,診斷有一定的方法,坐立有固定的姿勢,出入有一定的節律,以此來轉化精神,一定要保持清醒和乾淨。從上到下觀察,掌握八種正氣和邪氣,區分五臟各部位的情況,按摸脈搏的動靜,沿著尺脈診察滑和澀的程度,了解寒和熱的性質,觀察脈象的大小,結合疾病的症狀,根據氣的逆順來判斷,就可以得知疾病的名稱。診斷就可以達到十全十美,不會偏離病人的真實情況,所以診斷有時需要觀察病人的呼吸和精神狀態,這樣就不會偏離診斷的條理,掌握診斷的方法是非常明確的,所以才能夠長久地使用。如果不了解這個道理,就會偏離經脈和理論,胡言亂語,這樣就屬於迷失了診斷的真諦。
4. 解精微論篇第八十一
黃帝在明堂,雷公請曰:臣授業傳之,行教以經論,從容形法,陰陽刺灸,湯藥所滋。行治有賢不肖,未必能十全。若先言悲哀喜怒,燥濕寒暑,陰陽婦女,請問其所以然者,卑賤富貴,人之形體所從,群下通使,臨事以適道術,謹聞命矣。請問有⿺虎䖝愚僕漏之問,不在經者,欲聞其狀。帝曰:大矣。公請問:哭泣而淚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何也?
帝曰:在經有也。復問:不知水所從生,涕所從出也。帝曰:若問此者,無益於治也,工之所知,道之所生也。夫心者,五臟之專精也,目者其竅也,華色者其榮也,是以人有德也,則氣和於目,有亡,憂知於色。是以悲哀則泣下,泣下水所由生。水宗者積水也,積水者至陰也,至陰者腎之精也。
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輔之裹之,故水不行也。夫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故諺言曰:心悲名曰志悲。志與心精,共湊於目也。是以俱悲則神氣傳於心精,上不傳於志而志獨悲,故泣出也。泣涕者腦也,腦者陰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腦滲為涕。
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從之者,其行類也。夫涕之與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則俱死,生則俱生,其志以早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橫行也。夫人涕泣俱出而相從者,所屬之類也。
雷公曰:大矣。請問人哭泣而淚不出者,若出而少,涕不從之何也?帝曰:夫泣不出者,哭不悲也。不泣者,神不慈也。神不慈則志不悲,陰陽相持,泣安能獨來。夫志悲者惋,惋則沖陰,沖陰則志去目,志去則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且子獨不誦不念夫經言乎,厥則目無所見。
夫人厥則陽氣並於上,陰氣並於下。陽並於上,則火獨光也;陰並於下,則足寒,足寒則脹也。夫一水不勝五火,故目眥盲。是以衝風,泣下而不止。夫風之中目也,陽氣內守於精,是火氣燔目,故見風則泣下也。有以比之,夫火疾風生乃能雨,此之類也。
陰陽類論:溓(音廉)
方盛衰論:菌(祛倫切)
解精微論:⿺虎䖝(士銜切)湊(粗勾切)
白話文:
黃帝在明堂,雷公請教說:我接受您的教導傳授知識,用經典理論來教導,從容不迫地講解形體法則、陰陽針灸、湯藥的滋養。但在實際治療上,有的醫生醫術高明,有的卻不夠好,未必能做到十全十美。如果能事先說明悲哀喜怒、乾燥潮濕、寒冷暑熱、陰陽男女這些因素,請問它們的道理何在?無論是卑賤還是富貴,人的形體從何而來?讓下屬都能了解這些道理,在處理事情時才能符合醫理,我會謹記您的教誨。我想請教一些關於經典上沒有記載的,「哭泣卻流不出眼淚」這種疑惑,想聽聽您的解釋。
黃帝說:這個問題很重要啊。
雷公接著問:為什麼哭泣的時候流不出眼淚,或者流出來的眼淚很少,而且沒有鼻涕?
黃帝說:這個問題在經典裡是有記載的。
雷公又問:我還是不明白水是從哪裡產生的,鼻涕又是從哪裡來的?
黃帝說:問這些對於治療沒有幫助,這是醫生必須了解的,也是自然的道理。心臟是五臟精氣最集中的地方,眼睛是心臟的孔竅,臉色是心臟精氣的外在表現。因此,當一個人有德行時,他的眼神會平和;當他遭遇災禍或憂愁時,他的臉色會顯現出來。所以,當人悲哀時就會流淚,眼淚是從哪裡來的呢?水的基本來源是積聚的水分,積聚的水分屬陰,陰到了極致就是腎臟的精氣。
精氣之水之所以流不出來,是因為精氣將它固守住了,並加以包裹,所以水流不出來。水的精華是意志,火的精華是精神,水火互相感應,精神和意志都會感到悲傷,所以眼睛才會流出水來。俗話說:「心悲名為志悲」,意志與心臟的精華共同匯聚於眼睛。當共同感到悲傷時,神氣會傳到心臟的精華,卻無法上傳到意志,而只有意志感到悲傷,所以眼淚才會流出來。鼻涕是腦髓滲出來的,腦髓屬陰,脊髓則是骨頭的填充物,所以腦髓滲出來就成了鼻涕。
意志是骨頭的主宰,所以水流出來的時候,鼻涕也會跟著流出來,它們的運行方式是相似的。鼻涕和眼淚就像是兄弟一樣,緊急的時候一起消亡,存在的時候一起存在。如果意志很早就感到悲傷,那麼鼻涕和眼淚就會一起流出來,而且會橫流。鼻涕和眼淚一起流出來而且互相跟隨,是因為它們是同一類物質。
雷公說:您的解釋太精闢了!我想請問,為什麼有的人哭泣卻流不出眼淚,或者流出來的眼淚很少,而且沒有鼻涕呢?
黃帝說:如果哭泣的時候流不出眼淚,那是因為哭得不夠悲傷。不流淚是因為精神不夠慈悲。精神不夠慈悲,意志就不會悲傷,陰陽之氣相互制約,眼淚怎麼可能單獨流出來呢?當意志感到悲傷時會感到惋惜,惋惜就會衝擊陰氣,衝擊陰氣就會使意志離開眼睛,意志離開眼睛,精神就無法固守精氣,當精神離開眼睛時,鼻涕和眼淚才會流出來。難道你沒有讀過經文嗎?經文上說:當厥病發作時,眼睛就會看不見東西。
當人發生厥病時,陽氣會集中在上方,陰氣會集中在下方。陽氣集中在上方,火氣就會獨自旺盛;陰氣集中在下方,腳就會感到寒冷,腳寒冷就會脹痛。一個單純的水無法勝過五個火,所以眼睛就會失明。所以當受到風寒侵襲時,眼淚就會不停地流。風邪侵入眼睛,陽氣就會固守精氣,這時候火氣會灼傷眼睛,所以當遇到風時就會流淚。打個比方,就像火勢猛烈,大風吹來,才會下雨,情況類似。
陰陽的相關論述:溓(音廉)
關於氣血盛衰的論述:菌(讀音:祛倫切)
關於解剖精微的論述:⿺虎䖝(讀音:士銜切),湊(讀音:粗勾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