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二十三 (2)
卷第二十三 (2)
1. 徵四失論篇第七十八
黃帝在明堂,雷公侍坐,黃帝曰:夫子所通書受事眾多矣,試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雷公對曰:循經受業,皆言十全,其時有過失者,請聞其事解也。帝曰:子年少智未及邪?將言以雜合耶?夫經脈十二,絡脈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專,志意不理,外內相失,故時疑殆。
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此治之一失矣。受師不卒,妄作雜術,謬言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後遺身咎,此治之二失也。
不適貧富貴賤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溫,不適飲食之宜,不別人之勇怯,不知比類,足以自亂,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於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為粗所窮,此治之四失也。是以世人之語者,馳千里之外,不明尺寸之論,診無人事。
治數之道,從容之葆,坐持寸口,診不中五脈,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遺師其咎。是故治不能循理,棄術於市,妄治時愈,愚心自得。嗚呼!窈窈冥冥,熟知其道?!道之大者,擬於天地,配於四海,汝不知道之諭,受以明為晦。
著至教論:恤(音戌)
示從容論:砭(方驗切)
䟽五過論:沮(七餘反)憚(音但)
徵四失論:佚(音逸)葆(音保)
白話文:
黃帝在明堂,雷公在旁侍坐,黃帝說:「你學習過的典籍和經歷的事情很多了,試著說說你對醫術得失的看法,探討如何才能有所得,又會因何而失。」雷公回答說:「我遵循經典學習,大家都說醫術是完美的,但有時還是會出錯,我想知道原因並尋求解答。」黃帝說:「是你的年紀太小,見識不足嗎?還是你將各種雜亂的說法混為一談?經脈有十二條,絡脈有三百六十五條,這些都是人們明白知道的,也是醫生所遵循運用的。之所以不能做到完美,是因為精神不夠專注,意志不夠清晰,內外沒有相互協調,所以才會常常疑惑不定。
診斷時不了解陰陽轉變的道理,這是治療的第一個失誤。學習醫術沒有完成,就胡亂使用各種雜術,還胡說八道,把不屬於自己的功勞據為己有,隨便用砭石,最後反而會留下後遺症,這是治療的第二個失誤。
不考慮病患貧富貴賤的處境,坐姿的軟硬,身體的寒熱,不根據情況調整飲食,不了解人們的勇敢或膽怯,不知道區分類別,這樣足以使自己思緒混亂,而不能明白道理,這是治療的第三個失誤。診斷疾病時,不先問清楚病因,像是憂愁、飲食不節制、起居不正常、或是中毒等原因,就直接把脈,怎麼可能診斷準確?還胡亂說出病名,最終因為醫術粗淺而被難倒,這是治療的第四個失誤。因此,現在世人議論病情時,總是指向很遙遠的地方,不明白尺寸之間的差異,診斷時不考慮個人情況。
治療的法則,應該從容不迫,把脈時要冷靜,如果診斷時不能準確判斷五脈,就會導致各種疾病產生,一開始就責怪自己,然後又把責任推給老師。因此,治療時不能遵循道理,就將醫術丟棄在市場,雖然有時會誤打誤撞治好疾病,但愚昧的心卻自鳴得意。唉!大道深奧幽遠,有誰能真正了解它呢?道的大道理,可以比擬天地,匹配四海,你不知道道的道理,即使學習了也如同在黑暗中摸索。
論述最高深的道理:安撫(音同戌)
揭示從容的道理:砭(音同方驗切)
疏理五種過錯的道理:沮(音同七餘反),憚(音同但)
探討四種失誤的道理:佚(音同逸),葆(音同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