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次

《黃帝內經-素問》~

回本書目錄

1. 卷第二十三

2. 著至教論篇第七十五

黃帝坐明堂,召雷公而問之曰:子知醫之道乎?雷公對曰:誦而未能解,解而未能別,別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治侯王。願得受樹天之度,四時陰陽合之,別星辰與日月光,以彰經術,後世益明,上通神農,著至教疑於二皇。帝曰:善。無失之,此皆陰陽表裡上下雌雄相輸應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以教眾庶,亦不疑殆,醫道論篇,可傳後世,可以為寶。雷公曰:請受道,諷誦用解。

帝曰:子不聞《陰陽傳》乎?曰:不知。曰:夫三陽天為業,上下無常,合而病至,偏害陰陽。

雷公曰:三陽莫當,請聞其解。帝曰:三陽獨至者,是三陽並至,並至如風雨,上為巔疾,下為漏病。外無期,內無正,不中經紀,診無上下,以書別。雷公曰:臣治疏愈,說意而已。帝曰:三陽者,至陽也,積並則為驚,病起疾風,至如霹靂,九竅皆塞,陽氣滂溢,干嗌喉塞。並於陰,則上下無常,薄為腸澼。

此謂三陽直心,坐不得起,臥者便身全,三陽之病。且以知天下,何以別陰陽,應四時,合之五行。雷公曰:陽言不別,陰言不理,請起受解,以為至道。帝曰:子若受傳,不知合至道以惑師教,語子至道之要。病傷五臟,筋骨以消,子言不明不別,是世主學盡矣。腎且絕,惋惋日暮,從容不出,人事不殷。

白話文:

黃帝坐在明堂,召見雷公詢問說:「你了解醫學的道理嗎?」雷公回答說:「我能背誦醫書,但還不能理解其中的含義;理解了,還不能區分其中的細微差別;能區分了,還不能完全明白;明白了,還不能清楚地闡述出來。這樣的程度,足以治療一般官員,但還不足以治療諸侯王。我希望能學習掌握天體的運行規律,了解四時陰陽的變化,區分星辰與日月的光芒,以便闡明醫學的道理,使後世更加明瞭。向上可以與神農相通,將最高深的醫學理論,比肩古代的伏羲和神農二皇。」

黃帝說:「好。不要錯失這些道理。這些都是陰陽、表裡、上下、雌雄之間互相聯繫、相互應對的關係。掌握這些道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才可以長久不衰,可以用來教導大眾,也不會產生疑惑或懷疑。這篇關於醫道理論的文章,可以傳給後世,可以當作珍寶。」雷公說:「我請求接受您的教導,會努力背誦並理解它們的含義。」

黃帝說:「你沒有聽過《陰陽傳》嗎?」雷公回答:「不知道。」黃帝說:「三陽之氣在天運行,變化無常,如果過盛,就會導致疾病,損害陰陽的平衡。」

雷公說:「三陽之氣難以抵擋,請您講解其中的道理。」黃帝說:「三陽之氣單獨過盛,就像三陽之氣同時到達一樣,它們同時到來就像暴風雨一樣,如果發生在頭部,就會引起頭頂的疾病;如果發生在下部,就會引起漏泄的疾病。疾病的外部沒有一定的規律,內部沒有固定的病位,不符合經脈的循行,診斷時上下不應錯亂,要通過文字記載來區分。雷公說:「我對這些還很生疏,只能說出表面的意思。」黃帝說:「三陽之氣,是至陽之氣,積聚在一起就會引起驚厥,發病像疾風,突然而至如雷霆,導致九竅堵塞,陽氣過於旺盛,使喉嚨乾燥阻塞。三陽之氣如果與陰氣交合,就會導致上下不調,侵犯腸道引起腹瀉。」

「這就是所謂的『三陽直心』,病發時坐著無法起身,臥著則身體可以安穩,這就是三陽之氣引起的疾病。你要從這裡來了解天下萬物的變化,如何區分陰陽,如何順應四時,如何與五行相合。」雷公說:「關於陽氣的描述還不夠清楚,關於陰氣的論述也還不夠深入,我請求起身接受您的教誨,把您說的這些當作最高的醫學道理。」黃帝說:「你如果接受傳授,卻不能把醫理融會貫通,反而迷惑師長的教誨,那我就告訴你醫學至理的要點。如果疾病傷害到五臟,就會導致筋骨消弱。你說自己不明白,不能區分,這說明你對醫學的學習還不夠深入。腎氣快要衰竭了,就像日暮黃昏,不能從容地處理事務,人事也不再周詳了。」

3. 示從容論篇第七十六

黃帝燕坐,召雷公而問之曰:汝受術誦書者,若能覽觀雜學,及於比類,通合道理,為余言子所長,五臟六腑,膽胃大小腸脾胞膀胱,腦髓涕唾,哭泣悲哀,水所從行,此皆人之所生,治之過失,子務明之,可以十全,即不能知,為世所怨。雷公曰:臣請誦《脈經·上下篇》甚眾多矣,別異比類,猶未能以十全,又安足以明之。

帝曰:子別試通五臟之過,六腑之所不和,針石之敗,毒藥所宜,湯液滋味,具言其狀,悉言以對,請問不知。雷公曰:肝虛腎虛脾虛,皆令人體重煩冤,當投毒藥刺灸砭石湯液,或已或不已,願聞其解。帝曰:公何年之長而問之少,余真問以自謬也。吾問子窈冥,子言上下篇以對,何也?

夫脾虛浮似肺,腎小浮似脾,肝急沉散似腎,此皆工之所時亂也,然從容得之。若夫三髒土木水參居,此童子之所知,問之何也?雷公曰:於此有人,頭痛筋攣骨重,怯然少氣,噦噫腹滿,時驚不嗜臥,此何臟之發也?脈浮而弦,切之石堅,不知其解,復問所以三臟者,以知其比類也。帝曰:夫從容之謂也。

夫年長則求之於腑,年少則求之於經,年壯則求之於臟。今子所言皆失,八風菀熟,五臟消爍,傳邪相受。夫浮而弦者,是腎不足也。沉而石者,是腎氣內著也。怯然少氣者,是水道不行,形氣消索也。咳嗽煩冤者,是腎氣之逆也。一人之氣,病在一臟也。若言三臟俱行,不在法也。

雷公曰:於此有人,四肢解惰,喘咳血泄,而愚診之,以為傷肺,切脈浮大而緊,愚不敢治,粗工下砭石,病愈多出血,血止身輕,此何物也?

帝曰:子所能治,知亦眾多,與此病失矣。譬以鴻飛,亦衝於天。夫聖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類,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經今夫脈浮大虛者,是脾氣之外絕,去胃外歸陽明也。夫二火不勝三水,是以脈亂而無常也。四肢解惰,此脾精之不行也。喘咳者,是水氣並陽明也。

血泄者,脈急血無所行也。若夫以為傷肺者,由失以狂也。不引比類,是知不明也。夫傷肺者,脾氣不守,胃氣不清,經氣不為使,真臟壞決,經脈旁絕,五臟漏泄,不衄則嘔,此二者不相類也。譬如天之無形,地之無理,白與黑相去遠矣。是失吾過矣,以子知之,故不告子,明引比類《從容》,是以名曰診輕,是謂至道也。

白話文:

黃帝閒坐著,召來雷公問道:「你學習醫術誦讀醫書,如果能廣泛涉獵各種學問,加以比較歸類,融會貫通醫理,就為我說說你擅長的。五臟六腑,膽、胃、大小腸、脾、胞、膀胱,腦髓、涕唾、哭泣、悲哀,水液的運行,這些都是人體所產生的,治療上若有過失,你務必要弄清楚,這樣才能確保萬全,如果不能明白,就會被世人埋怨。」雷公說:「我誦讀《脈經》上下篇已經非常多了,但分辨比較歸類,還是不能達到萬全的地步,又怎麼能說明這些道理呢?」

黃帝說:「你試著分析五臟的過失,六腑的不調,針石治療的失敗,適合用哪些毒藥,湯液的滋味,都要詳細說明,一一回答,不要說不知道。」雷公說:「肝虛、腎虛、脾虛,都會使人身體沉重、煩躁不安,應當投用毒藥、針刺、艾灸、砭石、湯液等方法,有的可以治好,有的卻不能,希望能夠知道其中的原因。」黃帝說:「你年紀這麼大了,問的問題卻如此淺薄,我真的是問錯人了。我問你深奧的道理,你卻用《脈經》上下篇來回答,這是為什麼呢?

脾虛的脈象浮散像肺,腎虛的脈象微浮像脾,肝急的脈象沉散像腎,這些都是醫工常常混亂的地方,要從容不迫地理解。至於三臟(脾、肝、腎)的五行歸屬,這是小孩子都知道的,問這個做什麼呢?」雷公說:「這裡有個人,頭痛、筋攣、骨頭沉重、身體虛弱少氣、打嗝、腹脹、時常驚恐、不喜歡臥床,這是哪個臟腑發病呢?脈象浮而弦,按下去卻堅硬如石頭,不知道怎麼解釋,我再次問三臟的問題,是想知道如何進行歸類。」黃帝說:「這就是從容不迫的道理啊。」

年紀大的人,要從六腑方面去尋找病因,年輕人要從經脈方面去尋找,壯年人則要從臟腑方面去尋找。你現在說的這些都錯了,外感邪氣鬱積成熟,五臟逐漸衰弱,邪氣互相傳染。脈象浮而弦,是腎氣不足;脈象沉而堅,是腎氣內聚;身體虛弱少氣,是水道不通,形體和氣血都衰竭;咳嗽煩躁不安,是腎氣上逆。一個人的病,只會發生在一個臟腑,如果說三臟同時發病,就不符合醫理。

雷公說:「這裡有個人,四肢無力,氣喘咳嗽,咳血,我認為是肺病,切脈發現脈象浮大而緊,我不敢治療,粗心的醫生用砭石治療,結果出血更多,血止後身體反而輕快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黃帝說:「你所能治療的疾病,知道的也很多,但是對這個病卻診斷錯了。這就像鴻雁高飛,直衝雲霄一樣。聖人治療疾病,要遵循法則,掌握尺度,運用事物來進行比類,在無形中轉化病症,從上到下地尋找病因,不必拘泥於經文。現在脈象浮大而虛,是脾氣向外散絕,離開胃而歸於陽明經。兩個火(心火、相火)不能勝過三個水(腎水、脾水、胃水),所以脈象紊亂而沒有規律。四肢無力,是脾精不能運行;氣喘咳嗽,是水氣侵犯陽明經;咳血,是脈急導致血無所歸。如果認為是肺病,就是錯得離譜。不運用比類的方法,就是不夠明白事理。如果得了肺病,就會導致脾氣不守,胃氣不清,經氣不能發揮作用,真臟敗壞,經脈旁絕,五臟氣血外漏,不吐血就要嘔吐,這兩種情況大不相同。這就像天沒有形體,地沒有條理,白和黑之間相差很遠一樣。我診斷失誤了,因為你知道這些,所以我才不告訴你,要明確地運用比類,《從容》就是診斷疾病的要點,這就是最高深的醫道啊。」

4. 䟽五過論篇第七十七

黃帝曰:嗚呼遠哉!閔閔乎若視深淵,若迎浮雲,視深淵尚可測,迎浮雲莫知其際。聖人之術,為萬民式,論裁志意,必有法則,循經守數,按循醫事,為萬民副,故事有五過四德,汝知之乎?雷公避席再拜曰:臣年幼小,蒙愚以惑,不聞五過與四德,比類形名,虛引其經,心無所對。帝曰:凡未診病者,必問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

嘗富後貧,名曰失精,五氣留連,病有所並。醫工診之,不在臟腑,不變軀形,診之而疑,不知病名。身體日減,氣虛無精,病深無氣,洒洒然時驚,病深者,以其外耗於衛,內奪於榮。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過也。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愚醫治之,不知補瀉,不知病情,精華日脫,邪氣乃並,此治之二過也。善為脈者,必以比類奇恆從容知之,為工而不知道,此診之不足貴,此治之三過也。

診有三常,必問貴賤,封君敗傷,及欲侯王。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始富後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躄為攣。醫不能嚴,不能動神,外為柔弱,亂至失常,病不能移,則醫事不行,此治之四過也。凡診者,必知終始,有知餘緒,切脈問名,當合男女。

離絕菀結,憂恐喜怒,五臟空虛,血氣離守,工不能知,何術之語。嘗富大傷,斬筋絕脈,身體復行,令澤不息。故傷敗結,留薄歸陽,膿積寒炅。粗工治之,亟刺陰陽,身體解散,四肢轉筋,死日有期,醫不能明,不問所發,唯言死日,亦為粗工,此治之五過也。凡此五者,皆受術不通,人事不明也。

故曰:聖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陰陽,四時經紀,五臟六腑,雌雄表裡,刺灸砭石、毒藥所主,從容人事,以明經道,貴賤貧富,各異品理,問年少長,勇怯之理,審於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診必副矣。治病之道,氣內為寶,循求其理,求之不得,過在表裡。守數據治,無失俞理,能行此術,終身不殆。

不知俞理,五臟菀熟,癰發六腑。診病不審,是謂失常,謹守此治,與經相明,《上經》、《下經》,揆度陰陽,奇恆五中,決以明堂,審於終始,可以橫行。

白話文:

黃帝說:唉呀!這道理多麼深遠啊!內心感到憂慮不安,就像看著深淵一樣,又像是迎接飄浮的雲朵,看深淵還能測量深度,迎接浮雲卻不知道邊際在哪裡。聖人的醫術,是給萬民學習的典範,討論判斷病人的意志想法,一定有其法則,要遵循經絡和數字,按照步驟進行醫療事務,成為萬民的輔助。所以說有五種過失和四種美德,你知道嗎?

雷公離開座位再次拜謝說:我年紀還小,愚笨又迷惑,沒聽過五種過失和四種美德,只能比擬形容,引用經典,內心毫無對應的理解。黃帝說:凡是還沒診斷病人之前,一定要先問他是不是曾經富貴後來貧賤,即使沒有外感邪氣,病也會從體內產生,這叫做「脫營」。

曾經富有後來貧窮,叫做「失精」,五種邪氣滯留在體內,會合併產生其他疾病。醫生診斷時,卻查不出臟腑有問題,身體外形也沒改變,診斷起來感到疑惑,不知道是什麼病。身體一天天消瘦,氣虛沒有精神,病情嚴重時,會感到驚恐,病情嚴重的人,是因為外在的防禦能力被耗損,體內精氣也被剝奪。好的醫生也會犯錯,不了解病情,這也是治療的第一種過失。凡是想要診斷病人之前,一定要先問他飲食起居,是否曾有過度歡樂或過度痛苦,或是先歡樂後痛苦,這些都會傷害精氣,精氣耗盡,形體就會衰敗。

過度憤怒會傷害陰氣,過度高興會傷害陽氣,導致氣血逆行向上,脈搏脹滿,身體失形。愚笨的醫生治療時,不知道要補還是要瀉,不了解病情,精華一天天流失,邪氣趁虛而入,這是治療的第二種過失。善於把脈的人,必須用比擬歸類的方式,從平常和不平常的脈象中,從容了解病情。做為醫生卻不知道這些,這種診斷就不足以稱貴,這是治療的第三種過失。

診斷有三項常規,一定要問他的貧富貴賤,曾經當官卻失敗受傷,或是想要當侯當王。所以說富貴失去權勢,即使沒有外感邪氣,精神也會受到內傷,身體必定衰敗而亡。曾經富有後來貧窮,即使沒有外感邪氣,也會皮膚焦枯、筋脈攣縮,導致痿軟癱瘓。醫生如果不謹慎,不能使病人的精神恢復,外表表現柔弱,以至於胡亂診斷失去常理,病情無法改善,那麼醫療就無法進行,這是治療的第四種過失。凡是診斷時,一定要了解疾病的起因和結果,並且了解其他的線索,切脈時要問明姓名,也要考慮到男女的差異。

離散斷絕、鬱結不通,憂愁恐懼、喜悅憤怒,五臟空虛,血氣離開正常的運行,醫生卻不能了解,這是什麼樣的醫術呢?曾經大富大貴而受傷,導致筋脈斷裂,身體雖然能再行動,但氣色卻無法恢復。所以說傷病敗壞鬱結,留滯積聚,導致陰氣轉為陽氣,形成膿腫寒熱。粗劣的醫生治療時,急忙針刺陰陽經脈,導致身體解散,四肢抽筋,死亡的日子指日可待,醫生卻無法明瞭,也不問疾病的起因,只說要死了,這也是粗劣的醫生,這是治療的第五種過失。以上這五種過失,都是因為接受醫術不通透,對人事不了解。

所以說:聖人治療疾病,必須了解天地的陰陽變化,四季的運行規律,五臟六腑的特性,雌雄表裡的關係,針灸、砭石和毒藥所能治療的病症,從容不迫地了解人事,來闡明醫學的道理。富貴貧賤,各有不同的病理。要問清年紀大小,體質是勇敢還是怯懦,詳細區分身體的部位,了解疾病的根本原因。掌握八種診察方法和九種脈象,診斷就一定能符合病情了。治療疾病的道理,以體內精氣為最重要,要遵循道理去尋求治療方法,如果尋求不到,過錯就在於表和裡沒有區分清楚。要按照數據和理論來治療,不要失去正確的方法,如果能實行這些醫術,終身就不會遇到危險。

不了解這些道理,五臟就會鬱結不通,六腑就會長出癰瘡。診斷疾病不仔細,這就叫做失去常理,要謹慎遵守這些治療原則,並與經典相互印證。《上經》和《下經》要能相互參照,衡量陰陽的變化,了解奇數和偶數,以明堂為依據來判斷,仔細了解疾病的起因和結果,這樣就能自由地運用醫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