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十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二 (1)

1. 卷第十二

2. 風論篇第四十二

黃帝問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其病各異,其名不同,或內至五臟六腑,不知其解,願聞其說。岐伯對曰:風氣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食飲,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熱。

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眥,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人瘦則外泄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䐜而有瘍,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癘者,有榮氣熱胕,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或名曰寒熱。

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為肝風,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為心風,以季夏戊己傷於邪者為脾風,以秋庚辛中於邪者為肺風,以冬壬癸中於邪者為腎風。風中五臟六腑之俞,亦為臟腑之風,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風入系頭,則為目風,眼寒。飲酒中風,則為漏風。

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新沐中風,則為首風。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泄。外在腠理,則為泄風。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無常方,然致有風氣也。帝曰:五臟風之形狀不同者何?願聞其診及其病能。

岐伯曰: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皏然白,時咳短氣,晝日則瘥,暮則甚,診在眉上,其色白。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善怒嚇,赤色,病甚則言不可快,診在口,其色赤。肝風之狀,多汗惡風,善悲,色微蒼,嗌乾善怒,時憎女子,診在目下,其色青。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診在鼻上,其色黃。

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痝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隱曲不利,診在肌上,其色黑。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食飲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滿,失衣則䐜脹,食寒則泄,診形瘦而腹大。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內,至其風日則病少愈。

漏風之狀,或多汗,常不可單衣,食則汗出,甚則身汗,喘息惡風,衣常濡,口乾善渴,不能勞事。泄風之狀,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乾,上漬,其風不能勞事,身體盡痛則寒。帝曰:善。

白話文:

風論篇第四十二

黃帝問道:風邪侵襲人體後,有的表現為寒熱,有的形成熱中,有的成為寒中,有的引發癘風,有的導致偏枯,還有的就是單純的風病。這些病症各不相同,名稱也不一樣,甚至可能深入五臟六腑。我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希望聽聽你的解釋。

岐伯回答說:風邪潛藏在皮膚之間,向內無法疏通,向外不能發散。風的特性是流動迅速且變化多端。當腠理開張時,人會感到寒冷;腠理閉塞時,則會發熱而煩悶。若風寒影響,會導致食慾減退;若風熱作用,則會消耗肌肉,使人衰弱顫抖而無法進食,這種情況稱為「寒熱」。

若風邪隨陽明經進入胃部,沿經脈上行至眼內角,肥胖者因風邪無法外洩,會形成「熱中」,眼睛發黃;瘦弱者因風邪外散而受寒,則成為「寒中」,容易流淚。若風邪與太陽經一同侵入,運行於各經脈的腧穴,散佈在肌肉間,與衛氣相互乾擾,導致氣血運行不暢,使肌肉腫脹潰瘍;若衛氣凝滯不通,則會使肌肉麻木不仁。所謂「癘風」,是因營氣鬱熱腐敗,濁氣不清,導致鼻梁損壞、面色衰敗、皮膚潰爛。若風寒長期滯留脈中而不散,稱為「癘風」,或稱「寒熱」。

在春季甲乙日受風邪侵襲的,稱為「肝風」;夏季丙丁日受風邪的,稱為「心風」;季夏戊己日受邪的,稱為「脾風」;秋季庚辛日受邪的,稱為「肺風」;冬季壬癸日受邪的,稱為「腎風」。若風邪侵入五臟六腑的腧穴,則成為對應臟腑的風病。若風邪從特定部位侵入,則形成「偏風」。風邪沿風府穴上行,稱為「腦風」;侵入頭部經絡,則為「目風」,眼睛畏寒。飲酒後受風,稱為「漏風」;行房出汗後受風,稱為「內風」;剛洗頭後受風,稱為「首風」;長期風邪內侵,則導致「腸風」或腹瀉;若風邪滯留腠理,則為「洩風」。因此,風邪是百病之源,變化多端而引發各種疾病,沒有固定模式,但皆因風氣而起。

黃帝問:五臟風病的症狀有何不同?希望能聽聽診斷方法和病症表現。

岐伯回答:

  • 肺風:多汗怕風,面色蒼白,時常咳嗽氣短,白天較輕,夜晚加重。診察眉上,色白。
  • 心風:多汗怕風,焦躁易怒,面色赤紅,病情嚴重時言語不清。診察口唇,色赤。
  • 肝風:多汗怕風,情緒悲傷,面色微青,咽喉乾燥易怒,厭惡女性。診察眼下,色青。
  • 脾風:多汗怕風,身體倦怠,四肢無力,面色淡黃,食慾不振。診察鼻上,色黃。
  • 腎風:多汗怕風,面部浮腫,脊背疼痛難以直立,面色灰黑,排尿不暢。診察肌膚,色黑。
  • 胃風:頸部多汗怕風,飲食難下,胸膈阻塞,腹部脹滿,衣著不足則腹脹,飲食生冷則腹瀉。診察體型消瘦而腹部脹大。
  • 首風:頭面多汗怕風,起風前一天症狀加重,頭痛不敢外出,風至當日稍緩。
  • 漏風:汗多不能穿單衣,進食即汗,嚴重時全身大汗,喘息怕風,衣物常濕,口乾渴,無法勞作。
  • 洩風:汗多浸濕衣物,口乾,上半身濕冷,無法勞作,全身疼痛且畏寒。

黃帝說:講得好。

3. 痹論篇第四十三

黃帝問曰:痹之安生?岐伯對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為骨痹,以春遇此者為筋痹,以夏遇此者為脈痹,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以秋遇此者為皮痹。帝曰:內舍五臟六腑,何氣使然?岐伯曰:五臟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於其合也。

故骨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腎。筋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肝。脈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心。肌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脾。皮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肺。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濕之氣也。凡痹之客五臟者,肺痹者,煩滿喘而嘔。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乾善噫,厥氣上則恐。

肝痹者,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為引如懷。腎痹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脾痹者,四肢解惰,發咳嘔汁,上為大塞。腸痹者,數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時發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淫氣喘息,痹聚在肺;淫氣憂思,痹聚在心;淫氣遺溺,痹聚在腎;淫氣乏竭,痹聚在肝;淫氣肌絕,痹聚在脾。諸痹不已,亦益內也。其風氣勝者,其人易已也。帝曰:痹,其時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

岐伯曰:其入臟者死,其留連筋骨間者疼久,其留皮膚間者易已。帝曰:其客於六腑者何也?岐伯曰:此亦其食飲居處,為其病本也。六腑亦各有俞,風寒濕氣中其俞,而食飲應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帝曰:以針治之奈何?岐伯曰:五臟有俞,六腑有合,循脈之分,各有所發,各隨其過,則病瘳也。

帝曰:榮衛之氣亦令人痹乎?岐伯曰:榮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衛者,水穀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痹。帝曰:善。

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熱,或燥,或濕,其故何也?岐伯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通,皮膚不營,故為不仁。其寒者,陽氣少,陰氣多,與病相益,故寒也。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為痹熱。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濕甚也,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帝曰:夫痹之為病,不痛何也?岐伯曰:痹在於骨則重,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在於筋則屈不伸,在於肉則不仁,在於皮則寒,故具此五者,則不痛也。凡痹之類,逢寒則蟲,逢熱則縱。帝曰:善。

白話文:

痹論篇第四十三

黃帝問道:「痹病是如何產生的?」岐伯回答:「風、寒、濕三種邪氣混合侵襲人體,結合而形成痹病。其中風邪偏盛的稱為『行痹』,寒邪偏盛的稱為『痛痹』,濕邪偏盛的稱為『著痹』。」

黃帝問:「痹病有五種,是什麼原因?」岐伯說:「在冬季感邪的稱為『骨痹』,春季感邪的稱為『筋痹』,夏季感邪的稱為『脈痹』,長夏季節感邪的稱為『肌痹』,秋季感邪的稱為『皮痹』。」

黃帝問:「痹病內侵五臟六腑,是什麼邪氣導致的?」岐伯回答:「五臟與外在組織相合,若病邪久留不除,就會內侵相應的臟腑。因此,骨痹不癒,再感邪氣,就會內侵於腎;筋痹不癒,再感邪氣,就會內侵於肝;脈痹不癒,再感邪氣,就會內侵於心;肌痹不癒,再感邪氣,就會內侵於脾;皮痹不癒,再感邪氣,就會內侵於肺。所謂痹病,都是在相應季節重複感受風、寒、濕邪氣所致。」

「痹病侵入五臟的症狀如下:

  • 肺痹:胸悶氣喘、嘔吐。
  • 心痹:血脈不通,心煩心悸,突然氣逆喘息,咽喉乾燥,易噯氣,氣逆則恐懼。
  • 肝痹:夜間易驚,多飲多尿,腹部脹滿如懷孕。
  • 腎痹:常腹脹,臀部代替腳行走,脊柱彎曲如低頭。
  • 脾痹:四肢無力,咳嗽嘔吐清水,胸腹阻塞。
  • 腸痹:頻繁喝水但小便不暢,腹中氣喘,時常腹瀉。
  • 胞痹:小腹膀胱按壓疼痛,如熱水澆灼,小便澀滯,鼻流清涕。」

「人體的陰氣,安靜則精神內守,躁動則消耗消亡。飲食過量,腸胃就會受傷。邪氣導致喘息,痹病聚在肺;邪氣導致憂思,痹病聚在心;邪氣導致遺尿,痹病聚在腎;邪氣導致疲乏,痹病聚在肝;邪氣導致肌肉萎縮,痹病聚在脾。各種痹病久不癒,會逐漸深入內臟。風邪偏盛的痹病較易痊癒。」

黃帝問:「痹病有的致命,有的疼痛持久,有的容易痊癒,原因是什麼?」岐伯回答:「痹病侵入臟腑會致命,滯留筋骨間則疼痛持久,停留在皮膚間則易痊癒。」

黃帝問:「痹病侵襲六腑的原因?」岐伯回答:「飲食起居不當是發病根本。六腑各有腧穴,風寒濕邪從腧穴侵入,加上飲食失調,邪氣循腧穴進入,停留於相應的腑。」

黃帝問:「如何用針灸治療?」岐伯回答:「五臟痹取五臟的腧穴,六腑痹取六腑的合穴,根據經脈分布,針對病變部位施治,疾病就能痊癒。」

黃帝問:「營衛之氣也會導致痹病嗎?」岐伯回答:「營氣是水穀精華,調和五臟,滋養六腑,進入血脈運行,貫通五臟六腑。衛氣是水穀的悍氣,運行快速,不進入血脈,而是循行皮膚肌肉間,溫養胸腹。若衛氣逆亂則生病,順暢則康復,不與風寒濕邪結合,因此不會形成痹病。」

黃帝問:「痹病有的疼痛,有的不痛,有的麻木,有的發寒發熱,有的乾燥潮濕,原因為何?」岐伯回答:「疼痛是因寒邪偏多,寒凝則痛。不痛麻木是因病程長、病邪深,營衛運行不暢,經絡空虛,氣血不通,皮膚失養,故麻木。發寒是因陽氣少、陰氣多,與病邪相加而寒。發熱是因陽氣多、陰氣少,病邪勝過陽氣,故發熱。多汗濕潤是因濕邪盛,陽氣少、陰氣旺,兩氣相感,故汗出濕潤。」

黃帝問:「痹病為何有不痛的?」岐伯回答:「痹在骨則沈重,在脈則血瘀不流,在筋則屈伸不利,在肉則麻木,在皮則發寒,具備這五種情況就不痛。痹病遇寒則拘急,遇熱則鬆弛。」黃帝說:「講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