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二十一 (3)
卷第二十一 (3)
1. 本病論篇第七十三
黃帝問曰:天元九窒,余已知之,願聞氣交,何名失守?岐伯曰:謂其上下升降,遷正退位,各有經論,上下各有不前,故名失守也。是故氣交失易位,氣交乃變,變易非常,即四時失序,萬化不安,變民病也。
帝曰:升降不前,願聞其故,氣交有變,何以明知?
白話文:
黃帝問道:關於天上的九種氣候變化的基本原理,我已經瞭解了,現在我想知道氣候變化時,為什麼會出現「失守」的現象?
岐伯答道:所謂「失守」是指氣候在升降、移動和變化方面失去了正常的規律。上下氣候運行的次序混亂,各自違背原本的運行規律,所以才稱為「失守」。
這樣一來,氣候變化就會失去應有的次序,從而產生異常的變化。這些異常變化會導致四季失常,萬物生長混亂,進而引發各種疾病。
黃帝說:如果天地之氣的升降運動不能按照正常節律進行,我希望能了解其中的原因。氣候交換之間的變化,我們如何能夠明確地辨識這些異常現象呢?
岐伯曰:昭乎問哉!明乎道矣。氣交有變,是為天地機,但欲降而不得降者,地窒刑之。又有五運太過,而先天而至者,即交不前,但欲升而不得其升,中運抑之,但欲降而不得其降,中運抑之。於是有升之不前,降之不下者,有降之不下,升而至天者,有升降俱不前,作如此之分別,即氣交之變,變之有異,常各各不同,災有微甚者也。
白話文:
岐伯說:你問得好啊!你對這個道理很明白。陰陽之氣變化交接,這就是天地運行的樞紐。但是,當陽氣想要下降卻不能下降時,是因為地氣阻滯刑剋了它。還有五運太過而先天到來的情況,就是陽氣不向前進,只想要上升而無法上升,中運壓制了它,它只能下降而無法上升。因此,就會出現陽氣不能上升,而陰氣不能下降的情況;或者陽氣不能下降,而陰氣上升到天上的情況;或者陽氣和陰氣都無法進退的情況。根據這些不同的情況,氣交的變化也不同,所以災禍的大小也不同。
帝曰,願聞氣交遇會勝抑之由,變成民病,輕重何如?岐伯曰:勝相會,抑伏使然。是故辰戌之歲,木氣升之,主逢天柱,勝而不前。又遇庚戌,金運先天,中運勝之,忽然不前。木運昇天,金乃抑之,升而不前,即清生風少,肅殺於春,露霜復降,草木乃萎。民病溫疫早發,咽嗌乃干,四肢滿,肢節皆痛。
久而化郁,即大風摧拉,折隕鳴紊。民病卒中偏痹,手足不仁。
白話文:
黃帝問:「我希望聽聽氣交匯時盛衰交互作用的原理,它如何影響民情,病情的輕重如何?」岐伯回答:「氣的盛衰交替作用,抑伏使然。因此,在辰戌年,木氣上升,遇上天柱星,氣盛而無法前進。又遇上庚戌年,金氣在先天運勢中強盛,在中運中戰勝木氣,突然間無法前進。木氣上升,金氣壓制,上升而無法前進,於是清風變少,春天陰冷肅殺,露霜再現,草木凋零。民情憂慮瘟疫早發,喉嚨乾澀,四肢浮腫,關節疼痛。」
如果這種天地之氣的失衡狀態長期持續,氣機鬱滯不通,就會進一步演變為強烈的氣候異常,如狂風肆虐,強風拔樹,風聲怒號,天氣混亂無序。在這樣的環境影響下,人們容易罹患急性疾病,特別是風邪侵犯身體,導致偏側的麻痹,手腳失去知覺或運動機能障礙,這就是所謂的“卒中偏痹”。
這種情況警示我們,自然界氣機的和諧與否,直接關係到人體的健康狀態。長期的氣運失調,不僅影響自然界的平和,也會累積成疾風暴雨般的爆發,對人體產生嚴重危害。因此,中醫強調要隨時注意自然界的變化,預防氣候異常對人體造成的影響,並及時調整體內外環境,保持人體與自然界的和諧一致,以防範疾病發生。
是故巳亥之歲,君火昇天,主窒天蓬,勝之不前。又厥陰木遷正,則少陰未得昇天,水運以至其中者。君火欲升,而中水運抑之,升之不前,即清寒復作,冷生旦暮。民病伏陽,而內生煩熱,心神驚悸,寒熱間作。日久成郁,即暴熱乃至,赤風腫翳,化疫,溫癘暖作,赤氣彰而化火疫,皆煩而躁渴,渴甚治之以泄之可止。
白話文:
在巳亥年,心火上升,導致天門閉塞,無法宣泄。同時,厥陰木氣上移,導致少陰水氣無法上升,水液停留體內。心火上浮受阻,水液下壓,導致清寒之氣復發,清晨和傍晚出現寒冷。
百姓患有伏陽症,體內出現煩熱,心神驚悸,寒熱交替。如果長期鬱結,就會暴發熱症,如赤風、腫脹、化膿,轉化為溫疫、暖病,赤氣顯現,化為火疫,所有這些症狀都伴有煩躁和口渴,口渴嚴重時,可以通過瀉下治療緩解。
是故子午之歲,太陰昇天,主窒天衝,勝之不前。又或遇壬子,木運先天而至者,中木遇抑之也。昇天不前,即風埃四起,時舉埃昏,雨濕不化。民病風厥涎潮,偏痹不隨,脹滿。久而伏郁,即黃埃化疫也,民病夭亡,臉肢府黃疸滿閉,濕令弗布,雨化乃微。
白話文:
因此在子午之年,太陰上升到天上,掌管阻礙天衝穴,導致人體無法前行。若又遇到壬子年,木氣先於先天而來,造成木氣受到壓制。太陰上升而無法前行,就會導致風沙四起,時常揚起灰塵,導致空氣昏沉,雨水無法滋潤萬物。
人們容易出現風寒、流涎、半身不遂、脹滿等疾病。久而久之,這些疾病就會潛伏在體內,形成黃色疫病。人們會出現早夭、臉色肢體發黃、腹脹閉結等症狀。空氣中的濕氣無法遍佈,雨水滋潤萬物的程度也會減弱。
是故丑未之年,少陽昇天,主窒天蓬,勝之不前。又或遇太陰未遷正者,即少陽未昇天也,水運以至者。昇天不前,即寒雰反布,凜冽如冬,水復涸,冰再結,暄暖乍作,冷復布之,寒暄不時。民病伏陽在內,煩熱生中,心神驚駭,寒熱間爭。以成久郁,即暴熱乃生,赤風氣瞳翳,化成郁癘,乃化作伏熱內煩,痹而生厥,甚則血溢。
白話文:
因此,在丑年和未年,根據五運六氣的理論,少陽本應升天而主事,與之相應的是天蓬之氣,但若被其他氣所勝制,則少陽之氣不能順利升起。更進一步,如果遇到太陰氣未能按時遷正位,這也意味著少陽未能正常升天,此時水運便乘機主導氣運。若少陽升天受阻,則寒濕之氣反常漫布,氣候變得猶如寒冬,河流再凍結,即使出現短暫的暖和天氣,也很快又被冷氣取代,使得寒暖不定時節。
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人們容易內伏陽氣,外表看似寒凉,但內心煩熱交集,心神不安,易受驚嚇。寒熱交替侵擾,加之長期的氣機鬱滯,可能突然引發高熱,伴随眼部疾病,如紅眼或視力模糊,甚至進一步演變為風熱之疫,或郁癘之病。這些病狀又可能轉化為內熱鬱悶煩,肢体痹痛,嚴重時甚至出血。
總的來說,這樣的年份氣候反常,加上氣運失調,對人體的影響十分複雜,容易導致寒熱交錯、內熱外寒等多重病症,治療和調理上需根據具體的氣運變化,及時調節人體的阴阳平衡,預防和治療這些因氣候異常所引發的疾病。
是故寅申之年,陽明昇天,主窒天英,勝之不前。又或遇戊申戊寅,火運先天而至。金欲昇天,火運抑之,升之不前,即時雨不降,西風數舉,鹹鹵燥生。民病上熱,喘嗽血溢。久而化郁,即白埃翳霧,清生殺氣,民病脅滿悲傷,寒鼽嚏嗌乾,手拆皮膚燥。
白話文:
因此,在寅申年,陽明之氣上升,主宰天的功能,導致風雨不順。又或者遇見戊申戊寅年,火運先天而來。金氣想要上升,卻被火運壓制,升不上去,導致及時雨不下,西風屢次吹起,乾旱鹽鹼化。民眾會出現上熱、喘咳、血溢等症狀。久而久之化為鬱熱,就會出現白霧瀰漫,陰氣殺伐,民眾會感覺肋部脹滿、悲傷,寒冷打噴嚏、喉嚨乾澀,手足皮膚乾燥、破裂。
是故卯酉之年,太陽昇天,主窒天芮,勝之不前。又遇陽明未遷正者,即太陽未昇天也,土運以至。水欲昇天,土運抑之,升之不前,即濕而熱蒸,寒生兩間。民病注下,食不及化。久而成郁,冷來客熱,冰雹卒至。民病厥逆而噦,熱生於內,氣痹於外,足脛痠疼,反生心悸懊熱,暴煩而復厥。
白話文:
因此在卯酉年份,太陽昇天,主導窒息、呼吸困難,進展困難。如果再遇到陽明經脈沒有正常運行,也就是太陽經脈還沒有昇天,而土運已經到來。水想要昇天,被土運壓制,升不上去,就會濕熱蒸騰,寒氣產生在身體上下。百姓會患有小便不通的疾病,吃東西無法消化。時間久了會產生內熱,寒氣會招致熱氣,冰雹突然降臨。百姓會患有暈厥、嘔吐的疾病,體內生熱,體外氣血不暢,腿腳痠痛,反而會心悸煩躁,煩躁不安後又會暈厥。
黃帝曰:升之不前,余已盡知其旨。願聞降之不下,可得明乎?岐伯曰:悉乎哉問!是之謂天地微旨,可以盡陳斯道,所謂升已必降也。至天三年,次歲必降,降而入地,始為左間也。如此升降往來,命之六紀者矣。是故丑未之歲,厥陰降地,主窒地皛,勝而不前。又或遇少陰未退位,即厥陰未降下,金運以至中。
白話文:
黃帝說:升陽不往前進,我已經完全理解了它的意思。請問下降不往下,是否可以講明白?
岐伯回答:您問得非常好!這叫做天地之間微妙的道理,我可以詳細地闡述這個道理。所謂升陽必定下降。陽氣上達三年,到了下一年必定下降,下降進入地中,這時開始成為左間。這樣升降來回,稱為六紀。所以,醜未年,厥陰之氣下降到地中,主掌阻塞地表的空洞,變得強盛而不前進。或者遇到少陰之氣還沒退位,那麼厥陰之氣就不能下降,金運就可以到達中間。
金運承之,降之未下,抑之變郁,木欲降下,金承之,降而不下,蒼埃遠見,白氣承之,風舉埃昏,清躁行殺,霜露覆下,肅殺布令。久而不降,抑之化郁,即作風躁相伏,暄而反清,草木萌動,殺霜乃下,蟄蟲未見,懼清傷臟。
白話文:
金氣承擔著水氣,但水氣還沒有降下來,(金氣)壓制水氣就變成了鬱悶。木氣想降下來,金氣承擔著它,(木氣)降不下來,塵埃在遠處升起,白色水氣承擔著塵埃,風把塵埃捲起遮住了天空,清冷而燥熱的風吹過,造成殺傷力。霜露覆蓋下來,肅殺之氣發布命令。時間久了水氣還不降下來,鬱悶的情緒會加重,進而化為躁動的風,溫暖而光亮的氣息反而轉為清冷,草木開始發芽,具有殺傷力的霜降下來,蟄伏的蟲子還沒有現身,害怕寒冷損傷臟腑。
是故寅申之歲,少陰降地,主窒地玄,勝之不入。又或遇丙申丙寅,水運太過,先天而至。君火欲降,水運承之,降而不下,即彤雲才見,黑氣反生,暄暖如舒,寒常布雪,凜冽復作,天云慘淒。久而不降,伏之化郁,寒勝復熱,赤風化疫,民病面赤心煩,頭痛目眩也,赤氣彰而溫病欲作也。
白話文:
因此,每逢寅年和申年,少陰之氣下降到地面,主宰地氣閉塞,外來之氣無法進入。又或者遇到丙申或丙寅年,水勢過於旺盛,先天而來。君火想要下降,但水勢承接,導致無法下降,所以才剛看到紅雲,卻又出現黑氣,天氣溫暖舒適,但卻經常下雪,寒冷刺骨,陰霾慘淡。久久無法下降,阻塞之氣化為鬱積,寒氣勝過熱氣,赤風化為疫病,民眾出現臉紅心煩、頭痛目眩的情況,赤氣顯現,溫病即將爆發。
是故卯酉之歲,太陰降地,主窒地蒼,勝之不入。又或少陽未退位者,即太陰未得降也,或木運以至。木運承之,降而不下,即黃云見而青霞彰,鬱蒸作而大風,霧翳埃勝,折損乃作。久而不降也,伏之化郁,天埃黃氣,地布濕蒸,民病四肢不舉,昏眩肢節痛,腹滿填臆。
白話文:
因此,卯酉年,太陰之氣降臨大地,導致土地窒息蒼茫,無法耕作。如果少陽之氣尚未退位,表明太陰之氣尚未徹底降臨,或者木運當道。木運承接之後,太陰之氣降而不下,就會出現黃色的雲彩,青色的霞光,陰氣蒸騰,帶來大風,霧氣遮天,塵埃漫天,造成損傷。如果長時間太陰之氣不降,就會導致熱氣鬱積化為濕氣,天氣出現黃色的霧氣,地面濕氣蒸騰,人們會出現四肢無力、頭暈目眩、肢體疼痛、腹滿胸悶等症狀。
是故辰戌之歲,少陽降地,主窒地玄,勝之不入。又或遇水運太過,先天而至也。水運承之,水降不下,即彤雲才見,黑氣反生,暄暖欲生,冷氣卒至,甚即冰雹也。久而不降,伏之化郁,冷氣復熱,赤風化疫,民病面赤心煩,頭痛目眩也,赤氣彰而熱病欲作也。
白話文:
因此在戊辰、戌辰這些年份,少陽之氣會降落到地面,導致土地乾燥、堅硬,無法吸收水分。此外,如果遇到水運太旺盛的情況,先天之水也會過度氾濫。水運接續不斷,導致降水無法停歇,即使彤雲初現,也會伴隨著黑氣,出現暖意時,又會突然轉冷,甚至會降下冰雹。降水持續過久不絕,伏氣就會鬱結,冷空氣會再次轉化為熱氣,赤風會變成瘟疫,民眾會出現臉紅、心煩、頭痛、目眩的症狀,赤氣明顯則熱病即將爆發。
是故巳亥之歲,陽明降地,主窒地彤,勝而不入。又或遇太陰未退位,即少陽未得降,即火運以至之。火運承之不下,即天清而肅,赤氣乃彰,暄熱反作。民皆昏倦,夜臥不安,咽乾引飲,懊熱內煩,天清朝暮,暄還復作。久而不降,伏之化郁,天清薄寒,遠生白氣。民病掉眩,手足直而不仁,兩脅作痛,滿目䀮䀮。
白話文:
所以巳亥年,陽明之氣下降,掌管大地色彩,勢力強盛而不退位。此外,如果遇到太陰之氣尚未退位,陽明之氣便無法降下,火運就會到來。火運無法承接,天氣就會晴朗而肅殺,赤氣顯現,炎熱回升。人們都昏昏沉沉,夜晚無法安眠,口乾想喝水,心中煩熱鬱悶,天氣晴朗但早晚炎熱復發。火氣久不下降,就會鬱結化熱,天氣晴朗微寒,遠處生出白氣。人們會感到頭暈目眩,手腳發直麻木,兩側胸部疼痛,目光呆滯。
是故子午之年,太陽降地,主窒地阜勝之,降而不入。又或遇土運太過,先天而至。土運承之,降而不入,即天彰黑氣,暝暗悽慘,才施黃埃而布濕,寒化令氣,蒸濕復令。久而不降,伏之化郁,民病大厥,四肢重怠,陰萎少力,天布沉陰,蒸濕間作。
白話文:
因此,子年的時候,太陽下降到地面,導致地面陰氣勝過陽氣,太陽遲遲不升起。或者遇到土運過盛,先天的陰氣來臨。土運維持著這種陰盛,太陽就一直無法升起,導致天空出現黑色的霧氣,天色昏暗陰沉,才剛灑下黃色灰塵就又開始下起濕氣,寒冷改變了天氣,濕氣又再次造成寒冷。這種情況持續很久都不好轉,陰氣積聚鬱結,人民會生病發燒,四肢沉重疲倦,陰氣萎縮,體力不佳。天空佈滿陰霾,濕氣時不時地出現。
帝曰:升降不前,晰知其宗,願聞遷正,可得明乎?岐伯曰:正司中位,是謂遷正位,司天不得其遷正者,即前司天以過交司之日。即遇司天太過有餘日也,即仍舊治天數,新司天未得遷正也。厥陰不遷正,即風暄不時,花卉萎瘁,民病淋溲,目系轉,轉筋喜怒,小便赤。風欲令而寒由不去,溫暄不正,春正失時。
白話文:
黃帝說:「升降不順暢,我清楚知道它的根源,想要聽聽如何矯正,能明白嗎?」岐伯回答:「正常的運行位置,叫做遷正位。司天星沒有正常運行,就會發生前一任司天星交給下一任司天星的日子過期。也就是遇到司天星過度、多餘的日子,仍然按照舊的司天星的運算方式,新的司天星還沒能正常運行。厥陰沒有正常運行,就會出現風氣暖和不正常,花草枯萎,百姓患上小便淋漓不盡的疾病,眼睛模糊轉動,筋骨抽搐,情緒喜怒無常,小便發紅。風氣想要溫暖而寒冷卻沒有消退,溫暖和煦的時節不正常,春天失時。」
少陰不遷正,即冷氣不退,春冷後寒,暄暖不時。民病寒熱,四肢煩痛,腰脊強直。木氣雖有餘,位不過於君火也。太陰不遷正,即雲雨失令,萬物枯焦,當生不發。民病手足肢節腫滿,大腹水腫,填臆不食,飧泄脅滿,四肢不舉。雨化欲令,熱猶治之,溫煦於氣,亢而不澤。
白話文:
如果少陰之氣未能按時遷正位,則寒氣不退,春季應暖而反冷,暖和的天氣來得不是時候。這樣會導致民間多病寒熱交作,四肢感到煩悶痛,腰背強直不適。即便木氣(春氣)相對旺盛,但其地位仍然不超越君火(心火),即夏季的主氣。
若太陰之氣未能遷正位,則雲雨時節失調,導致萬物乾枯不生長,應當發育的季節未能發芽。這樣會讓百姓遭受手足肢節腫滿、腹部水腫、胸悶脹難食、飧泄、胁部滿脹、四肢乏力等病痛。即使雨水應時而至,熱氣依然主導著氣候,雖有溫煦之效,但燥熱而不滋潤。
這些描述反映了天地之氣運失常對自然界的深遠影響,以及這些變化如何透過氣候異常轉化為人體內的疾病,強調了氣運與人體健康之間的密切聯繫,以及天地人三才一體的中醫理論。治療上,需根據這些氣運異常的特點,調整人體內的陰陽平衡,以達至病癒的目的。
少陽不遷正,即炎灼弗令,苗莠不榮,酷暑於秋,肅殺晚至,霜露不時。民病㾬瘧骨熱,心悸驚駭,甚時血溢。陽明不遷正,則暑化於前,肅殺於後,草木反榮。民病寒熱鼽嚏,皮毛折,爪甲枯焦,甚則喘嗽息高,悲傷不樂。熱化乃布,燥化未令,即清勁未行,肺金復病。
白話文:
如果少陽之氣不能轉化為正氣,就會導致熱氣過盛,無法控制,就像雜草無法生長,酷熱的夏天會持續到秋天,而寒冷殺氣則來得很晚,霜露也會在不適當的時候出現。人們會患上瘧疾,骨頭發熱,心悸驚懼,嚴重時還會咳血。
如果陽明之氣不能轉化為正氣,就會導致前面發熱,後面寒冷,草木再次發芽。人們會患上寒熱交替的疾病,打噴嚏流鼻涕,皮膚和毛髮乾燥,指甲枯焦,嚴重時還會氣喘咳嗽,聲音高昂,悲傷不樂。如果熱氣擴散,而燥氣尚未控制,那麼清爽的氣息就不能流動,肺金之氣就會再次受到損傷。
太陽不遷正,即冬清反寒,易令於春,殺霜在前,寒冰於後,陽光復治,凜冽不作,雰云待時。民病溫癘至,喉閉溢干,煩燥而渴,喘息而有音也。寒化待燥,猶治天氣,過失序,與民作災。
白話文:
太陽沒有移動到正中央,即冬天的晴朗天氣突然轉寒,容易在春天發生變化。先有霜,後有冰,陽光又重新照射,凜冽的寒風不來了,浮雲等待合適的時機。人們會染上溫病,出現喉嚨閉塞、口乾舌燥、煩躁口渴、呼吸有聲的症狀。寒冷轉化為乾燥,就像治理天氣,如果失去規律,就會給人們帶來災難。
帝曰:遷正早晚,以命其旨,願聞退位,可得明哉?岐伯曰:所謂不退者,即天數未終,即天數有餘,名曰復布政,故名曰再治天也,即天令如故而不退位也。厥陰不退位,即大風早舉,時雨不降,濕令不化,民病溫疫,疵廢風生,民病皆肢節痛,頭目痛,伏熱內煩,咽喉干引飲。
白話文:
黃帝問道:「不按時辰交接,命令失當,會導致哪些後果?如果要預防,該如何做?」
岐伯回答:「所謂『不退位』,指的是天數未盡,還有餘裕。此時,應該讓舊的政令繼續施政,所以叫做『再治天』,也就是天上的命令仍然有效,不換新的政令。
如果『厥陰』不交接,就會導致大風早發,時雨不降,濕氣不能化解,民眾會染上溫疫,皮膚生瘡,風病發作。民眾都會出現四肢疼痛、頭痛目痛、內熱煩渴、咽喉乾燥口渴。」
少陰不退位,即溫生春冬,蟄蟲早至,草木發生,民病膈熱咽乾,血溢驚駭,小便赤澀,丹瘤𤺋瘡瘍留毒。太陰不退位,而取寒暑不時,埃昏布作,濕令不去,民病四肢少力,食飲不下,泄注淋滿,足脛寒,陰萎閉塞,失溺小便數。少陽不退位,即熱生於春,暑乃後化,冬溫不凍,流水不冰,蟄蟲出見,民病少氣,寒熱更作,便血上熱,小腹堅滿,小便赤沃,甚則血溢。
陽明不退位,即春生清冷,草木晚榮,寒熱間作,民病嘔吐暴注,食飲不下,大便乾燥,四肢不舉,目瞑掉眩。
白話文:
少陰不退位
當少陰不能恢復正常位置時,會導致天氣溫暖的春冬季節出現,蟄伏的昆蟲早早出現,草木生長。人們會出現膈肌發熱、咽喉乾痛、血溢驚厥、小便赤熱不暢、皮膚生毒瘡、膿瘡久治不癒等症狀。
太陰不退位
當太陰不能恢復正常位置時,會導致寒暑交替無常,霧氣瀰漫,濕氣難以消散。人們會出現四肢無力、飲食不進、腹瀉、小腹脹滿、腳脛發涼、生殖器官閉塞、小便失禁或頻繁等症狀。
少陽不退位
當少陽不能恢復正常位置時,會導致春天產生熱量,夏季暑熱難消,冬季溫暖不寒冷,流動的溪水不結冰,蟄伏的昆蟲外出活動。人們會出現少氣、寒熱交替、便血、上腹熱痛、小腹部脹滿、小便赤黃,嚴重時會血溢不止。
如果陽明之氣未能在適當的時機退位,那麼春季時節應該溫暖而生機勃勃的天氣會被清冷所取代,草木的生長會比正常時刻晚,而且不夠繁茂。氣候會在寒熱之間交替出現,導致人們容易患疾病,症狀如嘔吐、突然的腹瀉、飲食不下咽、大便乾燥困難、四肢無力、視物模糊或頭暈目眩等。
這種情況下,天地之氣運失調導致的寒熱不和,影響了人體的脾胃運化功能和氣血運行,進而波及全身。治療上,需要針對脾胃進行調理,促進中氣,同時也要根據具體的寒熱表現,溫寒兼施,既要溫中祛寒,又要清熱生津,以求恢復人體的陰陽平衡和氣血和諧調,從而緩解上述病狀。
帝曰:天歲早晚,余以知之,願聞地數,可得聞乎?岐伯曰:地下遷正昇天及退位不前之法,即地土產化,萬物失時之化也。
白話文:
黃帝說:天上晝夜交替的時間,我都知道。現在想聽一聽關於地面的事物,可以聽聽嗎?
岐伯說:地下氣機運行,升到地面上,以及衰退離開,這套機制,導致地面萬物生長失去規律。
帝曰:余聞天地二甲子,十干十二支。上下經緯天地,數有迭移,失守其位,可得昭乎?岐伯曰:失之迭位者,謂雖得歲正,未得正位之司,即四時不節,即生大疫。注《玄珠密語》云:陽年三十年,除六年天刑,計有太過二十四年,除此六年,皆作太過之用,令不然之旨。今言迭支迭位,皆可作其不及也。
白話文:
黃帝問:我聽說天地間有兩個甲子,一個是十天干,一個是十二地支。它們縱橫交織,運行天地,數字不斷變動。如果失守它們的位置,可以判斷出來嗎?
岐伯回答:失守位置是指:即使年份正確,但未司掌正確的位置,就會導致四季不調,從而產生大規模的瘟疫。
《玄珠密語》解釋說:陽年共有三十年,除去天刑的六年,還有太過的二十四個年份。除了這六年之外,都作為太過的年份,體現了「不然」的旨意。現在說的迭支迭位,都可以作為不及的意思來理解。
假令甲子陽年,土運太窒,如癸亥天數有餘者,年雖交得甲子,厥陰猶尚治天,地已遷正,陽明在泉,去歲少陽以作右間,即厥陰之地陽明,故不相和奉者也。癸巳相會,土運太過,虛反受木勝,故非太過也,何以言土運太過,況黃鐘不應太窒,木既勝而金還復,金既復而少陰如至,即木勝如火而金復微,如此則甲己失守,後三年化成土疫,晚至丁卯,早至丙寅,土疫至也,大小善惡,推其天地,詳乎太一。
白話文:
如果碰上甲子年陽氣旺盛,但土運過於鬱結,像癸亥年天時能量過剩的情況,雖然已經交替到甲子年,厥陰之氣仍然主導天氣,大地已經過渡到正氣,陽明之氣潛藏於地下。去年的少陽之氣處於厥陰之地的陽明之氣右側,因此彼此不和諧、不配合。
癸巳年土運過盛,虛弱的情況會受到木氣旺盛的剋制,因此並非真正過盛。為什麼說土運過盛呢?況且黃鐘之氣不應過於鬱結,木氣旺盛後金氣就會恢復,金氣恢復後少陰之氣就會到來,也就是木氣旺盛如火而金氣微弱。這樣一來,甲己之氣就會失守,後三年會演化成土疫,最晚到丁卯年,最早到丙寅年,土疫就會發生。
善惡大小的變化,可以依據天地氣象來推測,詳加審視太一的變化。
又只如甲子年,如甲至子而合,應交司而治天,即下己卯未遷正,而戊寅少陽未退位者,亦甲己下有合也,即土運非太過,而木乃乘虛而勝土也,金次又行復勝之,即反邪化也。陰陽天地殊異爾,故其大小善惡,一如天地之法旨也。
白話文:
就像甲子年,甲到子結合,應由司天之神掌管,而接著己卯未年又遷移到正方,而戊寅少陽之神還沒交替下車,這也是甲己之間有結合的原因。因此,土運並不旺盛,而木趁虛而強盛。金相繼發揮復勝的作用,也就是扭轉邪惡恢復正道的現象。陰陽天地差異很大,所以其大小善惡之理,就像天地法則一樣。
假令丙寅陽年太過,如乙丑天數有餘者,雖交得丙寅,太陰尚治天也,地已遷正,厥陰司地,去歲太陽以作右間,即天太陰而地厥陰,故地不奉天化也。乙辛相會,水運太虛,反受土勝,故非太過,即太簇之管,太羽不應,土勝而雨化,水復即風,此者丙辛失守其會,後三年化成水疫,晚至己巳,早至戊辰,甚即速,微即徐,水疫至也,大小善惡推其天地數,乃太乙遊宮。
白話文:
假設丙寅年陽氣太盛,如果乙丑年天數本就過多,那麼即使到了丙寅年,太陰依然掌管天,而地已轉移到正確的位置,厥陰掌管地,去年的太陽運轉到右邊,也就是天上是太陰主事,地下是厥陰主事,所以地不能奉從天的變化。乙辛相會,水運在太虛中運行,反過來受到土的剋制,所以這不是太過,就像太簇之管,發出太羽的音律卻不和諧,土剋制而導致下雨,水反過來變成風,這是因為丙辛失守了它們的相會。三年後將演化成水疫,晚的話至己巳年,早的話至戊辰年,嚴重的話會很快發生,輕微的話會比較緩慢,水疫到來。無論大小、好壞,都應推測天地的數字,這是太乙遊宮。
又只如丙寅年,丙至寅且合,應交司而治天,即辛巳未得遷正,而庚辰太陽未退位者,亦丙辛不合德也,即水運亦小虛而小勝,或有復,後三年化癘,名曰水癘,其狀如水疫,治法如前。
白話文:
就像丙寅年,丙年到寅月而結合,應該輪到天部的司交掌管,但辛巳年卻沒有如期交接,而庚辰年的太陽還沒有退位,這也是因為丙辛二神不合德。
同時,水運也會稍稍虛弱一些,但稍稍會大於土運,可能會出現復運。三年後,會轉化為癘疫,叫做「水癘」,它的症狀像水疫,治療的方法和之前一樣。
假令庚辰陽年太過,如己卯天數有餘者,雖交得庚辰年也,陽明猶尚治天,地已遷正,太陰司地,去歲少陰以作右間,即天陽明而地太陰也,故地下奉天也。乙巳相會,金運太虛,反受火勝,故非太過也,即姑洗之管,太商不應,火勝熱化,水復寒刑,此乙庚失守,其後三年化成金疫也,速至壬午,徐至癸未,金疫至也,大小善惡,推本年天數及太一也。
白話文:
假設在庚辰年,陽氣過盛,類似己卯年天運充盈的情況。即使到了庚辰年,陽明火氣仍然控制著天運,而地運已經轉正,太陰水氣控制著地運。去年,少陰水氣擔任副運,也就是天運為陽明火,地運為太陰水。因此,地運順從天運。
乙巳年和庚辰年相會,金運太弱,反而受到火氣剋制,所以這不是陽氣過盛的情況。就好像姑洗之管(音樂音階),太商音(低音)無法應和,火氣旺盛導致熱化,水氣又受到寒氣剋制。這是因為乙庚失衡,導致後三年會演變成金疫之災。從壬午年開始會逐漸顯現,到癸未年會達到高峯。金疫之災的大小和好壞,可以從當年的天運和太一運推算出來。
又只如庚辰,如庚至辰,且應交司而治天,即下乙未未得遷正者,即地甲午少陰未退位者,且乙庚不合德也,即下乙未,干失剛,亦金運小虛也,有小勝或無復,後三年化癘,名曰金癘,其狀如金疫也,治法如前。
白話文:
就像庚辰這一年,從庚到辰,本來應該是金運交接、統治天界的時間,但如果乙未沒有升遷到正位,表示甲午這年的少陰(即水運)還沒有退位。而且乙和庚五行不合,乙未的運勢減弱,金運也稍微虛弱,可能會出現小規模的戰爭或沒有辦法恢復元氣。之後三年會流行一種叫做「金癘」的疾病,它的症狀就像金疫(即金運失調引起的瘟疫),治療方法和以前一樣。
假令壬午陽年太過,如辛巳天數有餘者,雖交後壬午年也,厥陰猶尚治天,地已遷正,陽明在泉,去歲丙申少陽以作右間,即天厥陰而地陽明,故地不奉天者也。丁辛相合會,木運太虛,反受金勝,故非太過也,即蕤賓之管,太角不應,金行燥勝,火化熱復,甚即速,微即徐,疫至大小善惡,推疫至之年天數及太一。
白話文:
如果上一年(壬午年)陽氣過盛,而今年(辛巳年)的天氣狀態仍有餘熱,即使到了明年(壬午年),天氣仍會以厥陰風木為主,而地氣已經轉變為正常,陽明濕土藏於泉下。去年(丙申年)少陽火氣旺盛,在五行中位於厥陰的右邊,因此天氣屬厥陰而地氣屬陽明,所以地氣不順從天時。丁辛相配,木氣運作過於虛弱,反過來受到金氣剋制,所以並非陽氣過盛。這就好比蕤賓的樂器,由於太角沒有回應,導致金行的燥熱過於旺盛,火氣化熱而再次旺盛。病情嚴重程度和大小、善惡,要根據疫情發生的年份的天氣狀態和太一星的運行來推測。
又只如壬至午,且應交司而治之,即下丁酉未得遷正者,即地下丙申少陽未得退位者,見丁壬不合德也,即丁柔干失剛,亦木運小虛也,有小勝小復。後三年化癘,名曰木癘,其狀如風疫,法治如前。
白話文:
此外,如果壬走到午,就應該用交司的方式來治療,也就是說,如果丁酉沒有能夠移到正確的位置,而丙申沒有能夠退位,就會出現丁壬不和的情況,即丁柔幹失去剛強,也代表著木運稍微虛弱,會有一些小的勝利和小小的恢復。在後面的三年中將會出現瘟疫,稱為木瘟,其狀和風疫相似,治療方法和以前一樣。
假令戊申陽年太過,如丁未天數太過者,雖交得戊申年也,太陰猶尚治天,地已遷正,厥陰在泉,去歲壬戌太陽以退位作右間,即天丁未,地癸亥,故地不奉天化也。丁癸相會,火運太虛,反受水勝,故非太過也,即夷則之管,上太徵不應,此戊癸失守其會,後三年化疫也,速至庚戌,大小善惡,推疫至之年天數及太一。
白話文:
假設今年(戊申年)陽氣過剩,就像去年(丁未年)天數過剩一樣。儘管今年是戊申年,但太陰(水)仍在主導,大地已經轉為正位,厥陰(木)在泉中。去年(壬戌年),太陽(火)退位到右方,即天干丁未,地支癸亥。因此,大地不遵從天道的變化。丁癸相會,火氣過於旺盛,反而受到水氣的制約,所以並非陽氣過剩。就好像夷則音階的管子,高音太徵不能相應。這表示今年戊戌年,水火失衡,將在後三年化為瘟疫。最快在庚戌年,將依據天數和太一卦推算瘟疫發生的年分和病情輕重。
又只如戊申,如戊至申,且應交司而治天,即下癸亥未得遷正者,即地下壬戌太陽未退位者,見戊癸未合德也,即下癸柔干失剛,見火運小虛也,有小勝或無復也,後三年化癘,名曰火癘也,治法如前,治之法可寒之泄之。
白話文:
同樣地,如果戊申年,戊年到申年,而且應由交司掌管,而治癒天象異常,現在癸亥年還沒有轉正,也就是地下壬戌年的太陽還未退位,因為看到戊癸沒有組合形成德,而且癸是柔幹,失去了剛幹,看到火運有小差錯,所以只有小勝或沒有恢復。接下來三年,瘟病發生,稱作「火癘」,治療方法如前,可以寒涼藥物治療,也可以瀉下治療。
黃帝曰:人氣不足,天氣如虛,人神失守,神光不聚,邪鬼幹人,致有夭亡,可得聞乎?岐伯曰:人之五臟,一臟不足,又會天虛,感邪之至也。人憂愁思慮即傷心,又或遇少陰司天,天數不及,太陰作接間至,即謂天虛也,此即人氣天氣同虛也。
白話文:
黃帝說:人的精氣不足時,就像天氣虛弱一樣,人的神明就會失守,神光也無法聚集,妖魔鬼怪就會趁虛而入,導致死亡,這種情況可以知道嗎?岐伯回答:人體的五臟中,如果有一臟不足,也會導致天氣虛弱,招致邪氣入侵。如果人過度憂慮和思考,就會損傷心臟,或者遇到少陰司天,天數不足,太陰星接替間接主事,這種情況就被稱為天氣虛弱,也就是人氣和天氣都虛弱的狀態。
又遇驚而奪精,汗出於心,因而三虛,神明失守,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失守位,即神遊上丹田,在帝太一帝君泥丸宮下,神既失守,神光不聚,卻遇火不及之歲,有黑屍鬼見之,令人暴亡。人飲食勞倦即傷脾,又或遇太陰司天,天數不及,即少陽作接間至,即謂之虛也,此即人氣虛而天氣虛也。
白話文:
如果飲食過飽,汗液從胃中排出,醉酒飽食後行房,汗液便會從脾中排出。由於這兩種情況都會損害脾,導致脾氣虛弱,脾胃無法正常運作。脾臟具有「諫議之官」的作用,負責思考和判斷。當脾氣虛弱時,脾臟的功能就會受損,導致智慧難以發揮。如果再遇到「土不及之年」或「己年」、「甲年」不吉利,或者「太陰天虛」,就會被青屍鬼盯上,導致人突然死亡。 又遇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醉飽行房,汗出於脾,因而三虛,脾神失守,脾為諫議之官,智周出焉,神既失守,神光失位而不聚也,卻遇土不及之年,或己年或甲年失守,或太陰天虛,青屍鬼見之,令人卒亡。
人久坐濕地,強力入水即傷腎,腎為作強之官,伎巧出焉,因而三虛,腎神失守,神志失位,神光不聚,卻遇水不及之年,或辛不會符,或丙年失守,或太陽司天虛,有黃屍鬼至,見之令人暴亡。人或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即傷肝也。又遇厥陰司天,天數不及,即少陰作接間至,是謂天虛也,此謂天虛人虛也。
白話文:
長時間坐在潮濕的地方,強行下水就會傷腎,腎臟是負責強健身體的器官,技巧和能力都來自於它。因此,身體虛弱,腎氣失守,精神渙散,神采不振,遇到水患的年份,或者辛年運勢不佳,或者丙年身體虛弱,或者太陽司天虛弱,就會有黃屍鬼出現,見到它的人會突然暴斃。如果人經常生氣,氣逆上不去,就會傷肝。再遇到厥陰司天,天運不濟,就會引發少陰虛弱,導致身體虛弱,這就是天虛人虛的狀態。
又遇疾走恐懼,汗出於肝,肝為將軍之官,謀慮出焉,神位失守,神光不聚,又遇木不及年,或丁年不符,或壬年失守,或厥陰司天虛也,有白屍鬼見之,令人暴亡也。以上五失守者,天虛而人虛也,神遊失守其位,即有五屍鬼幹人,令人暴亡也,謂之曰屍厥。人犯五神易位,即神光不圓也,非但屍鬼,即一切邪犯者,皆是神失守位故也。
此謂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白話文:
如果遭遇匆忙疾走、內心恐懼,會導致肝臟出汗。肝臟是人體的「將軍」,負責謀慮和思維。如果肝臟虛弱衰敗,導致神識失控,神光不能集中。再遇上與自身命理不符的年份,例如「木年不利」、「丁年不吉」、「壬年失守」,或厥陰之氣虛弱時,可能會出現白屍鬼。白屍鬼一旦現身,就會導致人突然死亡。
以上五種虛弱失守的情況,都是因為天虛而人虛造成的。神識失控,就會空出位置給五屍鬼,使人暴然死亡,稱之為「屍厥」。當人的五神位置改變,就會導致神光不圓滿。不僅是屍鬼,任何邪祟之氣,都會因為神識失守而趁虛而入。
這句話概括了中醫理論中對於人體健康與自然規律相協調和諧的極其重要性的看法:“此謂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意思是,如果人體能夠隨著自然界的氣運變化而適當地調整自身,遵循自然的規律(得守),那麼就能保持健康和生命活力(生)。相反,如果不能適應這些變化,違反了自然的節律(失守),可能會導致健康受損甚至死亡(死)。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則進一步強調了精神、意識或内在生命的狀態對健康同樣至關重要。如果一個人的精神狀態良好,能夠保持心神安定、意識清明(得神),他的身體和生命力就會旺盛,生活也會興旺發達(昌)。反之,如果精神失調、內心失衡、意識混亂(失神),則會損害健康,影響生活質量,甚至走向衰敗(亡)。
總之,這段話強調了人體健康與自然規律、精神狀態之間的緊密關係,提示人們應當遵循自然、保持身心和諧,以實現生命的最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