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九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九 (3)

1. 逆調論篇第三十四

黃帝問曰:人身非常溫也,非常熱也,為之熱而煩滿者何也?岐伯對曰:陰氣少而陽氣勝,故熱而煩滿也。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氣也,寒從中生者何?岐伯曰:是人多痹氣也,陽氣少,陰氣多,故身寒如從水中出。

帝曰:人有四肢熱,逢風寒如炙如火者何也?岐伯曰:是人者陰氣虛,陽氣盛,四肢者陽也,兩陽相得而陰氣虛少,少水不能滅盛火,而陽獨治,獨治者不能生長也,獨勝而止耳,逢風而如炙如火者,是人當肉爍也。

帝曰:人有身寒,湯火不能熱,厚衣不能溫,然不凍慄,是為何病?岐伯曰:是人者,素腎氣勝,以水為事,太陽氣衰,腎脂枯不長,一水不能勝兩火,腎者水也,而生於骨,腎不生則髓不能滿,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凍慄者,肝一陽也,心二陽也,腎孤臟也,一水不能勝二火,故不能凍慄,病名曰骨痹,是人當攣節也。

帝曰:人之肉苛者,雖近衣絮,猶尚苛也,是謂何疾?岐伯曰:榮氣虛,衛氣實也,榮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榮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與志不相有,曰死。帝曰:人有逆氣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有不得臥而息無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臥行而喘者,有不得臥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臥臥而喘者,皆何臟使然?願聞其故。岐伯曰: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足三陽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

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下經》曰: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之謂也。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絡脈逆也,絡脈不得隨經上下,故留經而不行,絡脈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夫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腎者水臟,主津液,主臥與喘也。帝曰:善。

熱論:怫(音弗)譫(之閻切,多言也)

刺熱論:頷(胡感切)灑淅(上先禮切,下先歷切)痠(音酸)跟(音根)骶(音氐)

評熱病論:胕痝(下莫江切)髆(音博)

逆調論:苛(胡歌切)

白話文:

逆調論篇第三十四

黃帝問道:人體並非受到外在溫熱影響,卻感到發熱且煩悶,這是為什麼?
岐伯回答:這是因為陰氣不足而陽氣過盛,所以會發熱煩悶。

黃帝問:人體並非因衣物單薄或體內有寒氣,卻感到寒冷從內部而生,這是為何?
岐伯說:這是因為此人氣血運行不暢,陽氣不足,陰氣過盛,所以身體寒冷如同從水中出來一樣。

黃帝問:有人四肢發熱,遇到風寒卻像被火烤一樣,這是什麼原因?
岐伯說:這是因為此人陰氣虛弱,陽氣旺盛。四肢屬陽,陽氣過盛而陰氣不足,如同少量水無法熄滅大火,導致陽氣獨盛。陽氣獨盛則無法滋養身體,只能獨自亢奮,因此遇風便感覺灼熱,這種人肌肉會逐漸消瘦。

黃帝問:有人身體寒冷,即使用熱水或火烤也無法溫暖,穿厚衣也無效,卻不發抖,這是什麼病?
岐伯說:此人平素腎氣旺盛,長期接觸水濕,導致太陽經氣衰弱,腎精枯竭無法生長。腎屬水,主骨,腎氣不足則骨髓不充,所以寒冷深入骨髓。之所以不發抖,是因為肝屬一陽,心屬二陽,腎是孤臟,一水無法克制二火,因此不會發抖。此病稱為「骨痹」,患者會出現關節拘攣。

黃帝問:有人肌肉麻木,即使穿著厚衣仍無改善,這是什麼病?
岐伯說:這是營氣虛弱而衛氣壅滯所致。營氣虛則肌膚失去知覺,衛氣虛則肢體無力,若營衛俱虛,則既麻木又無力,但肌肉外觀如常。若身體與意志無法協調,稱為「死症」。

黃帝問:有人因氣逆無法平臥且呼吸有聲,有人無法平臥但呼吸無聲,有人起居如常但呼吸有聲,有人能平臥但行走時氣喘,有人無法平臥也無法行走且氣喘,有人無法平臥且躺下就喘,這些症狀各與哪些臟腑有關?
岐伯回答:

  1. 無法平臥且呼吸有聲:是陽明經氣上逆所致。足三陽經本應下行,如今逆而上行,導致呼吸有聲。陽明屬胃脈,胃為六腑之海,其氣應下行,若陽明逆亂不循常道,則無法安臥。《下經》說:「胃不和則臥不安」,即指此症。
  2. 起居如常但呼吸有聲:是肺的絡脈逆亂,絡脈無法隨經脈上下運行,因而停滯不行。絡脈病變較輕微,所以起居如常但呼吸有聲。
  3. 無法平臥且躺下就喘:是水氣停滯所致。水液本應隨津液流動,腎主水,掌管津液,也與臥息和氣喘相關。
    黃帝說:講得好。
  • 熱論:怫(音弗)、譫(音之閻切,意為多言)。
  • 刺熱論:頷(音胡感切)、灑淅(上音先禮切,下音先歷切)、痠(音酸)、跟(音根)、骶(音氐)。
  • 評熱病論:胕痝(下音莫江切)、髆(音博)。
  • 逆調論:苛(音胡歌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