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九 (1)
卷第九 (1)
1. 卷第九
2. 熱論篇第三十一
黃帝問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願聞其故。岐伯對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帝曰:願聞其狀。
岐伯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而鼻乾,不得臥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臟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
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榮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矣。
其不兩感於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滿,舌乾已而嚏;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臟脈,病日衰已矣。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已。帝曰: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何也?岐伯曰: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穀氣相薄,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帝曰:善。治遺奈何?岐伯曰:視其虛實,調其逆從,可使必已矣。
帝曰:病熱當何禁之?岐伯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帝曰:其病兩感於寒者,其脈應與其病形何如?岐伯曰:兩感於寒者,病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而煩滿;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言;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帝曰:五臟已傷,六腑不通,榮衛不行,如是之後,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陽明者,十二經脈之長也,其血氣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氣乃盡,故死矣。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
白話文:
熱論篇第三十一
黃帝問道:「現在所說的熱病,都屬於傷寒一類,有的痊癒,有的死亡,死亡多在六七日之間,痊癒則多在十日以上,這是為什麼?我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希望能聽聽原因。」
岐伯回答:「太陽經是諸陽經的統領,其脈連接風府穴,因此主導全身的陽氣。人受寒邪侵襲後,就會發熱,熱勢雖重卻未必致死;但若同時受寒邪侵犯兩經而發病,則難免死亡。」
黃帝說:「希望能聽聽具體的症狀。」
岐伯說:「傷寒第一日,太陽經受邪,因此頭痛、頸項僵硬、腰脊強直。第二日陽明經受邪,陽明主肌肉,其脈循行鼻旁並聯絡眼睛,所以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腔乾燥,難以安臥。第三日少陽經受邪,少陽主膽,其脈沿脅部聯絡耳朵,因此胸脅疼痛、耳聾。若三陽經絡皆受邪,但未深入臟腑,仍可用發汗法治癒。第四日太陰經受邪,太陰脈分布於胃並聯絡咽喉,因此腹部脹滿、咽喉乾燥。
第五日少陰經受邪,少陰脈貫穿腎臟並聯絡肺,繫於舌根,因此口乾舌燥、口渴。第六日厥陰經受邪,厥陰脈循行生殖器並聯絡肝臟,因此煩悶、陰囊收縮。若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氣血運行停滯,臟腑功能衰竭,便會死亡。
若非兩感於寒邪,第七日太陽經病勢減退,頭痛稍緩;第八日陽明經病勢減退,身熱減輕;第九日少陽經病勢減退,耳聾逐漸恢復聽覺;第十日太陰經病勢減退,腹脹消退,開始想進食;第十一日少陰經病勢減退,口渴停止、舌乾緩解,甚至打噴嚏;第十二日厥陰經病勢減退,陰囊鬆弛、小腹舒緩,邪氣盡去,病情痊癒。」
黃帝問:「該如何治療?」
岐伯答:「治療需疏通受病的臟腑經脈,病情便會逐漸好轉。未滿三日的病邪在表,可用發汗法治療;已滿三日的病邪入裡,則用瀉法治療。」
黃帝問:「熱病痊癒後,有時會殘留症狀,這是為什麼?」
岐伯答:「這些殘留症狀,是因熱勢未退卻勉強進食,導致熱邪與食物之氣相搏,兩熱相合而遺留病根。此類情況皆因病情雖減,但餘熱潛藏,需調理虛實、平衡氣機,才能徹底痊癒。」
黃帝問:「熱病期間有何禁忌?」
岐伯答:「熱病稍癒時,吃肉會導致復發,進食過多則遺留病根,這是必須避免的。」
黃帝問:「兩感於寒的患者,其脈象與症狀如何?」
岐伯答:「兩感於寒者,第一日太陽與少陰同時發病,出現頭痛、口乾、煩悶;第二日陽明與太陰同時發病,表現為腹脹、高熱、不思飲食、胡言亂語;第三日少陽與厥陰同時發病,則耳聾、陰囊收縮、四肢冰冷,無法進食、神志昏迷,第六日便會死亡。」
黃帝問:「若五臟已傷、六腑阻塞、氣血停滯,為何還能再撐三日才死?」
岐伯答:「陽明經是十二經脈之首,血氣旺盛,因此患者雖昏迷,三日後氣血耗盡才會死亡。凡因傷寒轉為溫病者,夏至前發病稱『溫病』,夏至後發病稱『暑病』,暑邪應隨汗排出,不可刻意止汗。」
3. 刺熱篇第三十二
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熱爭則狂言及驚,脅滿痛,手足躁,不得安臥,庚辛甚,甲乙大汗,氣逆則庚辛死,刺足厥陰少陽,其逆則頭痛員員,脈引沖頭也。心熱病者,先不樂,數日乃熱,熱爭則卒心痛,煩悶善嘔,頭痛面赤無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氣逆則壬癸死,刺手少陰太陽。
脾熱病者,先頭重頰痛,煩心顏青,欲嘔身熱,熱爭則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滿泄,兩頷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氣逆則甲乙死,刺足太陰陽明。肺熱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惡風寒,舌上黃身熱。熱爭則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大息,頭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氣逆則丙丁死,刺手太陰陽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腎熱病者,先腰痛䯒痠,苦渴數飲身熱,熱爭則項痛而強,䯒寒且痠,足下熱,不欲言,其逆則項痛員員淡淡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氣逆則戊己死,刺足少陰太陽,諸汗者,至其所勝日汗出也。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顏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熱病從部所起者,至期而已;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重逆則死。
諸當汗者,至其所勝日,汗大出也。
諸治熱病,以飲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處,身寒而止也。熱病先胸脅痛,手足躁,刺足少陽,補足太陰,病甚者為五十九刺。熱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陽明太陰而汗出止。熱病始於頭首者,刺項太陽而汗出止。熱病始於足脛者,刺足陽明而汗出止。熱病先身重骨痛,耳聾好瞑,刺足少陰,病甚為五十九刺。
熱病先眩冒而熱,胸脅滿,刺足少陰少陽。太陽之脈,色榮顴骨,熱病也,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與厥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其熱病內連腎,少陽之脈色也。少陽之脈,色榮頰前,熱病也,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與少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
熱病氣穴:三椎下間主胸中熱,四椎下間主膈中熱,五椎下間主肝熱,六椎下間主脾熱,七椎下間主腎熱,榮在骶也。項上三椎,陷者中也。頰下逆顴為大瘕,下牙車為腹滿,顴後為脅痛,頰上者膈上也。
白話文:
刺熱篇第三十二
肝臟有熱病的人,小便會先變黃,腹部疼痛、嗜睡、身體發熱。若熱邪與正氣相爭,則會胡言亂語、驚恐,脅部脹滿疼痛,手足躁動不安,無法安穩入睡。病情在庚辛日(金旺日)加重,在甲乙日(木旺日)會大量出汗;若氣機逆亂,則可能在庚辛日死亡。治療可針刺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陽膽經。若氣逆上行,會出現頭部脹痛,這是因為經脈之氣上沖頭部所致。
心臟有熱病的人,會先感到情緒低落,數日後才發熱。熱邪與正氣相爭時,會突然心痛、煩悶、容易嘔吐,頭痛、面色發紅且無汗。病情在壬癸日(水旺日)加重,在丙丁日(火旺日)會大量出汗;若氣機逆亂,則可能在壬癸日死亡。治療可針刺手少陰心經和手太陽小腸經。
脾臟有熱病的人,會先感到頭部沈重、臉頰疼痛,心煩、面色發青,想嘔吐且身體發熱。熱邪與正氣相爭時,會腰痛到無法俯仰,腹部脹滿、腹瀉,兩頷疼痛。病情在甲乙日(木旺日)加重,在戊己日(土旺日)會大量出汗;若氣機逆亂,則可能在甲乙日死亡。治療可針刺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
肺臟有熱病的人,會先突然感到寒冷,汗毛豎起,怕風怕冷,舌苔發黃且身體發熱。熱邪與正氣相爭時,會喘咳,疼痛蔓延至胸、背,無法深呼吸,頭痛劇烈,出汗後又怕冷。病情在丙丁日(火旺日)加重,在庚辛日(金旺日)會大量出汗;若氣機逆亂,則可能在丙丁日死亡。治療可針刺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放血如黃豆大小,症狀可立即緩解。
腎臟有熱病的人,會先腰痛、小腿痠痛,口渴頻飲水且身體發熱。熱邪與正氣相爭時,會頸部疼痛僵硬,小腿發冷痠痛,腳底發熱,不想說話。若氣逆上行,則頸部會持續脹痛。病情在戊己日(土旺日)加重,在壬癸日(水旺日)會大量出汗;若氣機逆亂,則可能在戊己日死亡。治療可針刺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出汗的時機,通常在對應臟腑旺盛的日子。
肝熱病的人左臉先發紅,心熱病的人額頭先發紅,脾熱病的人鼻部先發紅,肺熱病的人右臉先發紅,腎熱病的人下巴先發紅。即使疾病尚未發作,只要見到這些部位發紅,即可針刺治療,稱為「治未病」。熱病從相應部位開始發作的,到對應的日子就會痊癒;若針刺錯誤,則需三周才能好轉;若一再誤治,則可能死亡。
所有需要發汗的熱病,在對應臟腑旺盛的日子會大量出汗。
治療熱病時,應先讓病人喝冷水再針刺,並讓其穿薄衣、居於涼爽處,直到身體涼爽為止。
熱病若先出現胸脅痛、手足躁動,可針刺足少陽膽經,並補足太陰脾經;病情嚴重者可用「五十九刺」法。
熱病始於手臂疼痛的,針刺手陽明大腸經和手太陰肺經,直到出汗為止。
熱病始於頭部的,針刺頸部足太陽膀胱經,直到出汗為止。
熱病始於小腿的,針刺足陽明胃經,直到出汗為止。
熱病先出現身體沈重、骨痛、耳聾、嗜睡的,針刺足少陰腎經;病情嚴重者可用「五十九刺」法。
熱病先頭暈目眩、發熱、胸脅脹滿的,針刺足少陰腎經和足少陽膽經。
足太陽經的熱病,若顴骨部位出現紅色,表示熱病仍在發展;若紅色未擴散,可讓病人出汗,等待對應時日即可痊癒。若與厥陰經的症狀同時出現,則可能三日內死亡,這是熱病已深入腎臟的表現。
足少陽經的熱病,若臉頰前部出現紅色,表示熱病仍在發展;若紅色未擴散,可讓病人出汗,等待對應時日即可痊癒。若與少陰經的症狀同時出現,則可能三日內死亡。
熱病的針刺穴位:
- 第三椎下(身柱穴)主治胸中熱。
- 第四椎下(無名穴)主治膈中熱。
- 第五椎下(神道穴)主治肝熱。
- 第六椎下(靈臺穴)主治脾熱。
- 第七椎下(至陽穴)主治腎熱。
- 榮血之病在骶骨(長強穴)。
頸部上方三椎的凹陷處(大椎穴)也是重要穴位。
臉頰下方紅色上逆至顴骨的,可能有大瘕病(腹部腫塊);紅色出現在下頜的,可能有腹脹;紅色出現在顴骨後方的,可能有脅痛;紅色出現在臉頰上方的,病變在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