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八 (5)
卷第八 (5)
1. 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
黃帝問曰:太陰陽明為表裡,脾胃脈也,生病而異者何也?岐伯對曰:陰陽異位,更虛更實,更逆更從,或從內,或從外,所從不同,故病異名也。帝曰:願聞其異狀也。岐伯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故陽道實,陰道虛。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
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入五臟則䐜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故喉主天氣,咽主地氣。故陽受風氣,陰受濕氣。故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
故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
岐伯曰: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帝曰:脾不主時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脾臟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
帝曰:脾與胃以膜相連耳,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陰者三陰也,其脈貫胃屬脾絡嗌,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陽明者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亦為之行氣於三陽。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日以益衰,陰道不利,筋骨肌肉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白話文:
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
黃帝問道:「太陰與陽明互為表裡,同屬脾胃的經脈,但生病時症狀卻不同,這是為什麼?」岐伯回答:「陰經與陽經的位置不同,虛實交替、逆順變化各異,病因或來自體內,或來自體外,來源不同,因此病症名稱也不同。」
黃帝說:「我想聽聽具體差異。」岐伯解釋:「陽代表天氣,主導體表;陰代表地氣,主導體內。陽經多實證,陰經多虛證。所以外感風邪等外邪,多侵犯陽經;飲食不節、起居失常等內傷,則多影響陰經。」
「陽經受邪會傳入六腑,陰經受邪則深入五臟。六腑受病會出現發熱、失眠、氣喘;五臟受病則會腹脹阻塞,腹瀉不止,久則成痢疾。喉嚨主司呼吸(天氣),咽喉主司飲食(地氣)。因此陽經易受風邪,陰經易受濕邪。陰經之氣從腳上行至頭,再沿手臂到指尖;陽經之氣從手上行至頭,再下行至腳。所以陽經病症先上行至極點後轉向下,陰經病症則先下行至極點後轉向上。」
「因此,受風邪侵襲時,上半身先發病;受濕邪侵襲時,下半身先受影響。」
黃帝問:「脾有病為何會導致四肢無力?」岐伯回答:「四肢需依賴胃氣滋養,但胃氣無法直接到達四肢,必須通過脾的運化。若脾病無法輸布胃中津液,四肢得不到水穀精微之氣,功能日漸衰退,經脈不通,筋骨肌肉缺乏氣血滋養,因而無力。」
黃帝問:「脾為何不單獨主管某一季節?」岐伯解釋:「脾屬土,位居中央,分佈四季中各十八日以滋養其他四臟,不專主一時。脾臟負責傳輸胃土的精華,如同大地孕育萬物,貫通全身上下,故不單獨主掌一時。」
黃帝問:「脾與胃僅以薄膜相連,為何能為胃輸布津液?」岐伯回答:「足太陰脾經屬三陰,其脈貫穿胃、連屬脾、聯絡咽喉,因此能將氣血輸送至三陰經。陽明胃經為表,是五臟六腑的氣血之源,亦負責輸布氣血至三陽經。各臟腑皆通過自身經脈接受陽明之氣,故脾能為胃運化津液。若四肢長期缺乏水穀之氣,功能日益衰退,陰經運行不暢,筋骨肌肉失養,便會萎弱無力。」
2. 陽明脈解篇第三十
黃帝問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何也?願聞其故。岐伯對曰: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帝曰:善。其惡火何也?岐伯曰:陽明主肉,其脈血氣盛,邪客之則熱,熱甚則惡火。帝曰:其惡人何也?岐伯曰: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
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岐伯曰:厥逆連臟則死,連經則生。帝曰:善。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逾垣上屋,所上之處,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岐伯曰:四肢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也。帝曰:其棄衣而走者何也?岐伯曰:熱盛於身,故棄衣欲走也。
帝曰:其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歌者何也?岐伯曰: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寶命全形論:嗄(所嫁切)呿吟(上丘伽切)黔(音鉗)棄蔑(音滅)容瞚(音舜)
八正神明論:彷彿(上音仿,下音弗)
離合真邪論:輴(徐倫切)蚊虻(武庚切)捫(音門)抓(側交切)溶(音容)
通評虛實論:恇(去王切)痏(榮美切)蹠(之石切)
太陰陽明論:閉塞(蘇則切)
陽明脈解篇:惋(烏貫切)逾(音於)
白話文:
陽明脈解篇第三十
黃帝問道:足陽明經脈發病時,會厭惡人與火,聽到木器的聲音就驚恐不安,但對鐘鼓聲卻無動於衷。為什麼聽到木音會驚嚇呢?我想知道其中的緣故。
岐伯回答:陽明經屬胃脈,胃屬土,土畏懼木的克制,所以聽到木器的聲音會驚恐。
黃帝說:說得好。那為什麼會厭惡火呢?
岐伯說:陽明經主肌肉,其脈血氣旺盛,若邪氣侵犯則生熱,熱極便會厭惡火。
黃帝問:厭惡人又是什麼原因?
岐伯說:陽明經氣逆亂會導致喘息而煩悶,煩悶便會厭惡人。
黃帝問:同樣是喘息,有人因此死亡,有人卻能存活,這是為什麼?
岐伯說:若氣逆影響到臟腑,則會致命;若僅影響經脈,則可存活。
黃帝說:明白了。病情嚴重時,患者會脫衣狂奔、登高唱歌,甚至數日不進食,翻牆上屋,這些行為平時根本做不到,為何生病時反而能?
岐伯解釋:四肢是諸陽的根本,陽氣過盛則四肢強健,因此能登高。
黃帝問:那脫衣奔跑又是為何?
岐伯說:體內熱氣過盛,所以脫衣想要散熱奔跑。
黃帝問:胡言亂語、罵人不分親疏,甚至唱歌,這是什麼原因?
岐伯說:陽氣過盛會使人神志失常,口出狂言而不避親疏,且不思飲食,因不進食而躁動亂跑。
(以下為音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