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次

《黃帝內經-素問》~

回本書目錄

1. 卷第十七

2. 調經論篇第六十二

黃帝問曰:余聞刺法言,有餘瀉之,不足補之,何謂有餘?何謂不足?岐伯對曰: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問?帝曰:願盡聞之。岐伯曰:神有餘有不足,氣有餘有不足,血有餘有不足,形有餘有不足,志有餘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氣不等也。帝曰:人有精氣津液,四肢九竅,五臟十六部,三百六十五節,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虛實。今夫子乃言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岐伯曰:皆生於五臟也。

夫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內連骨髓,而成身形五臟。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帝曰:神有餘不足何如?

岐伯曰: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血氣未並,五臟安定,邪客於形,灑淅起於毫毛,未入於經絡也,故命曰神之微。帝曰:補瀉奈何?岐伯曰:神有餘,則瀉其小絡之血,出血勿之深斥,無中其大經,神氣乃平。神不足者,視其虛絡,按而致之,刺而利之,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以通其經,神氣乃平。

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按摩勿釋,著針勿斥,移氣於不足,神氣乃得復。帝曰:善。有餘不足奈何?岐伯曰:氣有餘則喘咳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血氣未並,五臟安定,皮膚微病,命曰白氣微泄。帝曰:補瀉奈何?岐伯曰:氣有餘,則瀉其經隧,無傷其經,無出其血,無泄其氣。

不足,則補其經隧,無出其氣。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按摩勿釋,出針視之,曰我將深之,適人必革,精氣自伏,邪氣散亂,無所休息,氣泄腠理,真氣乃相得。帝曰:善。血有餘不足奈何?

岐伯曰: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血氣未並,五臟安定,孫絡外溢,則經有留血。帝曰:補瀉奈何?岐伯曰:血有餘,則瀉其盛經出其血。不足,則視其虛經內針其脈中,久留而視,脈大,疾出其針,無令血泄。帝曰:刺留血奈何?岐伯曰:視其血絡,刺出其血,無令惡血得入於經,以成其疾。

帝曰:善。形有餘不足奈何?岐伯曰:形有餘則腹脹涇溲不利,不足則四肢不用。血氣未並,五臟安定,肌肉蠕動,命曰微風。帝曰:補瀉奈何?岐伯曰:形有餘則瀉其陽經,不足則補其陽絡。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取分肉間,無中其經,無傷其絡,衛氣得復,邪氣乃索。

帝曰:善。志有餘不足奈何?岐伯曰:志有餘則腹脹飧泄,不足則厥。血氣未並,五臟安定,骨節有動。帝曰:補瀉奈何?岐伯曰:志有餘則瀉然筋血者,不足則補其復溜。帝曰:刺未並奈何?岐伯曰:即取之,無中其經,邪所乃能立虛。

帝曰:善。余已聞虛實之形,不知其何以生。岐伯曰:氣血以並,陰陽相傾,氣亂於衛,血逆於經,血氣離居,一實一虛。血並於陰,氣並於陽,故為驚狂。血並於陽,氣並於陰,乃為炅中。血並於上,氣並於下,心煩惋善怒。血並於下,氣並於上,亂而喜忘。帝曰:血並於陰,氣並於陽,如是血氣離居,何者為實?何者為虛?岐伯曰: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是故氣之所併為血虛,血之所併為氣虛。帝曰: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

今夫子乃言血併為虛,氣併為虛,是無實乎?岐伯曰: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故氣並則無血,血並則無氣,今血與氣相失,故為虛焉。絡之與孫脈俱輸於經,血與氣並,則為實焉。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

帝曰:實者何道從來?虛者何道從去?虛實之要,願聞其故。岐伯曰:夫陰與陽皆有俞會,陽注於陰,陰滿之外,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帝曰:風雨之傷人奈何?岐伯曰:風雨之傷人也,先客於皮膚,傳入於孫脈,孫脈滿則傳入於絡脈,絡脈滿則輸於大經脈,血氣與邪並客於分腠之間,其脈堅大,故曰實。實者外堅充滿,不可按之,按之則痛。

帝曰:寒濕之傷人奈何?岐伯曰: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肉堅緊,榮血泣,衛氣去,故曰虛。虛者聶闢氣不足,按之則氣足以溫之,故快然而不痛。帝曰:善。陰之生實奈何?岐伯曰:喜怒不節則陰氣上逆,上逆則下虛,下虛則陽氣走之,故曰實矣。帝曰:陰之生虛奈何?

岐伯曰:喜則氣下,悲則氣消,消則脈虛空,因寒飲食,寒氣熏滿,則血泣氣去,故曰虛矣。帝曰:經言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余已聞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岐伯曰:陽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今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於外,故寒慄。帝曰:陰虛生內熱奈何?岐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

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帝曰:陽盛生外熱奈何?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帝曰:陰盛生內寒奈何?岐伯曰: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

帝曰:陰與陽並,血氣以並,病形以成,刺之奈何?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經隧,取血於營,取氣於衛,用形哉,因四時多少高下。帝曰:血氣以並,病形以成,陰陽相傾,補瀉奈何?

岐伯曰:瀉實者氣盛乃內針,針與氣俱內,以開其門如利其戶,針與氣俱出,精氣不傷,邪氣乃下,外門不閉,以出其疾,搖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謂大瀉,必切而出,大氣乃屈。帝曰:補虛奈何?岐伯曰:持針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內針,氣出針入,針空四塞,精無從去,方實而疾出針,氣入針出,熱不得還,閉塞其門,邪氣布散,精氣乃得存,動氣候時,近氣不失,遠氣乃來,是謂追之。帝曰:夫子言虛實者有十,生於五臟,五臟五脈耳。

夫十二經脈皆生其病,今夫子獨言五臟。夫十二經脈者,皆絡三百六十五節,節有病必被經脈,經脈之病皆有虛實,何以合之?岐伯曰:五臟者,故得六腑與為表裡,經絡支節,各生虛實,其病所居,隨而調之。病在脈,調之血;病在血,調之絡;病在氣,調之衛;病在肉,調之分肉;病在筋,調之筋;病在骨,調之骨。

燔針劫刺其下及與急者;病在骨,淬針藥熨;病不知所痛,兩蹺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則繆刺之;痛在於左而右脈病者,巨刺之。必謹察其九候,針道備矣。

調經論:隧(音遂)飧(音孫)燔(音煩)

白話文:

黃帝問道:我聽說針刺的原則是「有餘則瀉,不足則補」,什麼是有餘?什麼是不足呢?岐伯回答說:有餘有五種情況,不足也有五種情況,你想問哪方面呢?黃帝說:希望都能詳細聽聽。岐伯說:精神有餘或不足,氣有餘或不足,血有餘或不足,形體有餘或不足,意志有餘或不足,總共這十種情況,它們的氣機狀態都不一樣。黃帝說:人有精氣、津液、四肢、九竅、五臟十六部、三百六十五個關節,因此會產生各種疾病,而疾病的產生,都有虛實之分。現在你說有餘有五種,不足也有五種,它們是如何產生的呢?岐伯說:這些都產生於五臟。

心臟儲藏精神,肺臟儲藏氣,肝臟儲藏血,脾臟儲藏肌肉,腎臟儲藏意志,這些構成了形體。意志和意識相通,內連骨髓,形成身體和五臟。五臟的功能,都通過經脈通道來運行血氣,如果血氣不和,各種疾病就會因此產生變化。所以要守護經脈通道。黃帝問道:精神的過多或不足是什麼情況呢?

岐伯說:精神過多就會不停地笑,精神不足就會感到悲傷。在血氣沒有紊亂,五臟安定的情況下,如果邪氣侵犯形體,就會在毫毛處感到一陣陣的寒戰,但還沒有進入經絡,這種情況就叫做精神的輕微異常。黃帝問道:應該如何補瀉呢?岐伯說:精神過多,就瀉掉其細小絡脈中的血液,但出血不要太深,不要傷到大的經脈,這樣精神就能恢復平衡。精神不足,就觀察其虛弱的絡脈,按壓並引導氣血,用針刺來疏通它,但不要讓它出血,不要讓氣外泄,以疏通經絡,這樣精神就能恢復平衡。

黃帝問道:針刺輕微的病症應該如何操作呢?岐伯說:按摩不要停止,下針後不要馬上拔出,把氣引導到不足的地方,精神就能恢復正常。黃帝說:好。氣的過多或不足是什麼情況呢?岐伯說:氣過多就會喘咳、氣逆,氣不足就會呼吸微弱、少氣。在血氣沒有紊亂,五臟安定的情況下,皮膚出現輕微的病症,叫做氣的輕微外泄。黃帝問道:應該如何補瀉呢?岐伯說:氣過多,就瀉掉其經脈通道的氣,但不要傷到經脈,不要讓它出血,不要讓氣外泄。

氣不足,就補其經脈通道的氣,不要讓氣外泄。黃帝問道:針刺輕微的病症應該如何操作呢?岐伯說:按摩不要停止,出針時觀察,告訴病人「我將要加深針刺」,如果病人適應,精氣就會潛藏,邪氣就會散亂,無處停留,氣會從皮膚排出,真氣才能恢復正常。黃帝說:好。血的過多或不足是什麼情況呢?

岐伯說:血過多就會容易發怒,血不足就會容易恐懼。在血氣沒有紊亂,五臟安定的情況下,細小的絡脈外溢,那麼經脈中就會有瘀血。黃帝問道:應該如何補瀉呢?岐伯說:血過多,就瀉掉其盛大的經脈,放出裡面的血液。血不足,就觀察其虛弱的經脈,把針刺入脈中,久留並觀察,如果脈搏變大,就迅速拔出針,不要讓血外泄。黃帝問道:針刺瘀血應該如何操作呢?岐伯說:觀察其瘀血的絡脈,刺出血,不要讓惡血進入經脈,以免形成疾病。

黃帝說:好。形體的過多或不足是什麼情況呢?岐伯說:形體過多就會腹脹、小便不利,形體不足就會四肢無力。在血氣沒有紊亂,五臟安定的情況下,肌肉會蠕動,叫做輕微的風邪侵襲。黃帝問道:應該如何補瀉呢?岐伯說:形體過多就瀉其陽經,形體不足就補其陽絡。黃帝問道:針刺輕微的病症應該如何操作呢?岐伯說:在肌肉的間隙取穴,不要傷到經脈,不要傷到絡脈,衛氣就能恢復正常,邪氣就會消失。

黃帝說:好。意志的過多或不足是什麼情況呢?岐伯說:意志過多就會腹脹、消化不良,意志不足就會昏厥。在血氣沒有紊亂,五臟安定的情況下,骨節會活動。黃帝問道:應該如何補瀉呢?岐伯說:意志過多,就瀉掉筋脈中的血氣,意志不足,就補其復溜穴。黃帝問道:針刺這種沒有並發的病症應該如何操作呢?岐伯說:直接取穴,不要傷到經脈,邪氣就會立即消失。

黃帝說:好。我已經了解了虛實的表現,但不知道它們是如何產生的。岐伯說:氣血如果交會,陰陽就會失衡,氣在衛氣中紊亂,血在經脈中逆行,血和氣就會分離,就會出現一實一虛的狀態。血和陰結合,氣和陽結合,就會出現驚狂。血和陽結合,氣和陰結合,就會出現中暑。血在上,氣在下,就會心煩意亂、容易發怒。血在下,氣在上,就會神志錯亂、健忘。黃帝問道:血和陰結合,氣和陽結合,像這樣血氣分離的情況,哪方面是實證?哪方面是虛證呢?岐伯說:血和氣都喜歡溫暖,厭惡寒冷,寒冷就會使它們凝滯不能流動,溫暖就會使它們消散。所以,氣匯集的地方是血虛,血匯集的地方是氣虛。黃帝說:人所擁有的,不過就是血和氣。

現在你卻說血聚是虛,氣聚也是虛,難道沒有實證嗎?岐伯說:有的就是實證,沒有的就是虛證。所以氣聚的地方就沒有血,血聚的地方就沒有氣。現在血和氣失去平衡,所以是虛證。絡脈和孫脈都輸送到經脈,血和氣並行,就是實證。血和氣並行向上,就會發生大厥,厥症發作就會突然死亡,如果氣能恢復,就能夠活過來,如果不能恢復,就會死亡。

黃帝問道:實證是從哪裡來的?虛證是從哪裡去的?虛實的關鍵,希望聽到具體原因。岐伯說:陰和陽都有交匯的場所,陽氣注入陰,陰氣充滿就會向外散發,陰陽平衡,才能充盈形體。如果九候的脈象都相同,就叫做健康的人。邪氣的產生,有的來自陰,有的來自陽。來自陽的,是風、雨、寒、暑等自然界因素引起的。來自陰的,是飲食、居住環境、陰陽失調等因素引起的。黃帝問道:風雨對人體的傷害是什麼情況呢?岐伯說:風雨傷害人體,會先侵犯皮膚,然後傳入孫脈,孫脈充滿後再傳入絡脈,絡脈充滿後再傳入大的經脈,血氣和邪氣一起停留在皮膚間隙,經脈會變得堅硬粗大,所以說是實證。實證的表現是體表堅硬飽滿,不能按壓,按壓就會疼痛。

黃帝問道:寒濕對人體的傷害是什麼情況呢?岐伯說:寒濕侵入人體,會使皮膚收縮功能下降,肌肉緊繃,榮血運行不暢,衛氣離開體表,所以說是虛證。虛證的表現是體表軟弱,氣不足,按壓時氣會溫暖起來,所以感到舒適而不痛。黃帝說:好。陰實是如何產生的呢?岐伯說:如果喜怒不節制,就會導致陰氣上逆,陰氣上逆,就會導致下部虛弱,下部虛弱,就會導致陽氣上走,所以說是實證了。黃帝問道:陰虛是如何產生的呢?

岐伯說:如果過於喜悅,氣就會下陷;如果過於悲傷,氣就會消散。氣消散,脈搏就會空虛,這時如果再受寒,飲食寒涼,寒氣就會充滿體內,導致血行不暢、氣也散失,所以說是虛證。黃帝說:經書上說,陽虛就會體表發冷,陰虛就會體內發熱,陽盛就會體表發熱,陰盛就會體內發冷,我已經聽說過了,但不知道它們的由來是什麼。岐伯說:陽氣從上焦接收,用來溫養皮膚和肌肉間隙,現在寒氣在外,上焦氣機就不能暢通,上焦不通,寒氣就會獨自停留在體表,所以會感到寒冷。黃帝問道:陰虛導致體內發熱是什麼情況呢?岐伯說:如果過度勞累,形體氣血衰弱,穀氣不能滋養身體,上焦氣機不能運行,下焦也不能暢通。

這樣胃氣就會產生熱,熱氣會熏蒸胸中,所以體內會發熱。黃帝問道:陽盛導致體表發熱是什麼情況呢?岐伯說:如果上焦氣機不通暢,就會導致皮膚緊密、毛孔閉塞、汗腺不通,衛氣無法宣發,所以體表會發熱。黃帝問道:陰盛導致體內發冷是什麼情況呢?岐伯說:如果氣機上逆,寒氣積聚在胸中而不排出,寒氣就會停留,溫熱之氣就會消失,寒氣獨自停留,就會使血液凝滯不暢,經脈不通,脈象會呈現粗大且澀滯,所以體內會發冷。

黃帝問道:陰陽並重,血氣並行,疾病就會形成,應該如何針刺呢?岐伯說:針刺這種情況,要在經脈通道取穴,取血在營氣中,取氣在衛氣中,根據不同情況,適應四時節氣、採取不同的針刺深度和方法。黃帝問道:如果血氣並行,疾病形成,陰陽失衡,應該如何補瀉呢?

岐伯說:瀉實證,要在氣血旺盛時下針,針與氣同時進入,像打開門戶一樣;針與氣同時出來,精氣就不會損傷,邪氣就能排出,打開體表的門戶,排除疾病,開通氣血通道,像疏通道路一樣,這叫做大瀉,一定要快速而果斷地出針,這樣正氣才能順暢。黃帝問道:補虛證應該如何操作呢?岐伯說:持針不要動,集中意念,等病人呼氣時進針,氣出針入,使針孔周圍封閉,精氣就無法外泄,然後迅速出針,氣入針出,使熱邪不能返回,閉合針孔,邪氣就會散去,精氣就能保存,在適當的時候調整氣機,就能將病邪排出,這就叫做追補。黃帝問道:你所說的虛實共有十種,產生於五臟,五臟對應五條脈絡。

十二經脈都會產生疾病,現在你卻只說五臟。十二經脈與三百六十五個關節相連,關節有病,必然影響經脈,經脈的病變也都有虛實之分,這該如何解釋呢?岐伯說:五臟可以和六腑相互表裡,經絡和支節都會產生虛實變化,疾病在哪裡就應該根據部位來調治。病在經脈,就調治血;病在血,就調治絡脈;病在氣,就調治衛氣;病在肌肉,就調治肌肉間隙;病在筋,就調治筋;病在骨,就調治骨。

用燒紅的針來刺激或迅速刺其下部以及急痛的部位。病在骨,可以用冷水淬針或藥物熨燙。如果不知道疼痛的部位,兩腳的蹺脈是關鍵;如果全身疼痛,但九候脈象正常,就應該繆刺;如果疼痛在左側而右側脈象有病,就應該巨刺。一定要仔細觀察九候脈象,針刺的道理就都掌握了。

(註解:隧:指經絡通道;飧:指消化不良;燔:指燒紅的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