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
1. 卷第十五
2. 皮部論篇第五十六
黃帝問曰:余聞皮有分部,脈有經紀,筋有結絡,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異,別其分部,左右上下,陰陽所在,病之始終,願聞其道。岐伯對曰: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陽明之陽,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陽明之絡也,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絡盛則入客於經,陽主外,陰主內。
少陽之陽,名曰樞持,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少陽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故在陽者主內,在陰者主出,以滲於內,諸經皆然。太陽之陽,名曰關樞,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太陽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少陰之陰,名曰樞儒,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少陰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其入經也,從陽部注於經,其出者,從陰內注於骨。
心主之陰,名曰害肩,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心主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太陰之陰,名曰關蟄,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太陰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於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於絡脈,留而不去,傳入於經,留而不去,傳入於腑,廩於腸胃。
邪之始入於皮也,泝然起毫毛,開腠理;其入於絡也,則絡脈盛色變;其入客於經也,則感虛乃陷下;其留於筋骨之間,寒多則筋攣骨痛,熱多則筋弛骨消,肉爍䐃破,毛直而敗。帝曰:夫子言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岐伯曰:皮者脈之部也,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於絡脈,絡脈滿則注於經脈,經脈滿則入舍於腑臟也,故皮者有分部,不與而生大病也。帝曰:善。
白話文:
黃帝問道:我聽說皮膚有分區,脈絡有經脈走向,筋有連結和網絡,骨骼有大小尺寸,它們產生的疾病各不相同。我想了解如何區分這些部位,它們的上下左右、陰陽屬性、以及疾病的起始和發展過程。
岐伯回答說:想要了解皮膚的分區,就以經脈作為標記,所有的經脈都是這樣。陽明經的陽氣,叫做「害蜚」,上下部位的方法相同。觀察皮膚區域中是否有浮出的絡脈,這些都是陽明經的絡脈。顏色偏青色表示疼痛,偏黑色表示麻木,黃紅色表示發熱,偏白色表示寒冷。如果出現五種顏色,就表示有寒熱症狀。絡脈充盛時,邪氣就會侵入經脈。陽氣主外,陰氣主內。
少陽經的陽氣,叫做「樞持」,上下部位的方法相同。觀察皮膚區域中是否有浮出的絡脈,這些都是少陽經的絡脈。絡脈充盛時,邪氣就會侵入經脈,所以在陽氣部位的會進入身體內部,在陰氣部位的會向外滲透。所有經脈都是這樣。太陽經的陽氣,叫做「關樞」,上下部位的方法相同。觀察皮膚區域中是否有浮出的絡脈,這些都是太陽經的絡脈。絡脈充盛時,邪氣就會侵入經脈。少陰經的陰氣,叫做「樞儒」,上下部位的方法相同。觀察皮膚區域中是否有浮出的絡脈,這些都是少陰經的絡脈。絡脈充盛時,邪氣就會侵入經脈。它們進入經脈時,從陽氣部位注入經脈,而離開時,從陰氣內部注入骨骼。
心包經的陰氣,叫做「害肩」,上下部位的方法相同。觀察皮膚區域中是否有浮出的絡脈,這些都是心包經的絡脈。絡脈充盛時,邪氣就會侵入經脈。太陰經的陰氣,叫做「關蟄」,上下部位的方法相同。觀察皮膚區域中是否有浮出的絡脈,這些都是太陰經的絡脈。絡脈充盛時,邪氣就會侵入經脈。總之,十二經脈的絡脈,就是皮膚的分區。因此,各種疾病的開始,一定先從皮膚和毛孔開始。邪氣侵入時,毛孔就會張開,張開後邪氣就會進入絡脈。如果停留在絡脈而不離開,就會傳入經脈;如果停留在經脈而不離開,就會傳入腑,並累積在腸胃中。
邪氣剛進入皮膚時,會引起汗毛豎立,毛孔張開;進入絡脈時,絡脈會充盛,顏色會改變;進入經脈時,會因為正氣虛弱而導致凹陷;如果停留在筋骨之間,寒邪多會導致筋攣和骨痛,熱邪多會導致筋鬆弛和骨骼消損,肌肉消瘦、皮膚破損,毛髮會變直枯槁。
黃帝問道:先生您說的皮膚十二個分區,它們各自會產生什麼樣的疾病呢?
岐伯說:皮膚是脈絡所分佈的地方。邪氣侵入皮膚,毛孔就會張開,張開後邪氣就會進入絡脈;絡脈充盛時,就會注入經脈;經脈充盛時,就會進入臟腑。所以皮膚有分區,不依照其規律就會產生大病。
黃帝說:說得好!
3. 經絡論篇第五十七
黃帝問曰:夫絡脈之見也,其五色各異,青黃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岐伯對曰:經有常色而絡無常變也。帝曰:經之常色何如?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黃,腎黑,皆亦應其經脈之色也。帝曰:絡之陰陽,亦應其經乎?岐伯曰:陰絡之色應其經,陽絡之色變無常,隨四時而行也。寒多則凝泣,凝泣則青黑,熱多則淖澤,淖澤則黃赤,此皆常色,謂之無病。
五色具見者,謂之寒熱。帝曰:善。
白話文:
黃帝問道:人體絡脈所顯現的顏色,有青、黃、赤、白、黑等不同,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回答說:經脈有其固定的顏色,而絡脈的顏色則會不斷變化。
黃帝問:經脈的固定顏色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心經是紅色,肺經是白色,肝經是青色,脾經是黃色,腎經是黑色,這都與它們所屬的經脈顏色相應。
黃帝問:絡脈的陰陽屬性,也和它們所屬的經脈相應嗎?
岐伯說:陰絡的顏色與所屬的經脈顏色一致,而陽絡的顏色則會不斷變化,隨著四季的變化而改變。寒冷時,氣血容易凝滯,凝滯就呈現青黑色;熱的時候,氣血運行暢通,氣色就呈現黃紅色。這些都是絡脈的正常顏色變化,表示身體沒有疾病。
如果五種顏色都同時出現,則表示身體有寒熱夾雜的狀況。
黃帝說:說得好。
4. 氣穴論篇第五十八
黃帝問曰:余聞氣穴三百六十五以應一歲,未知其所,願卒聞之。岐伯稽首再拜對曰:窘乎哉問也!其非聖帝,孰能窮其道焉,因請溢意盡言其處。帝捧手逡巡而卻曰:夫子之開余道也,目未見其處,耳未聞其數,而目以明,耳以聰矣。岐伯曰:此所謂聖人易語,良馬易御也。
帝曰:余非聖人之易語也,世言真數開人意,今余所訪問者真數,發蒙解惑,未足以論也。然余願聞夫子溢志盡言其處,令解其意,請藏之金匱,不敢復出。岐伯再拜而起曰:臣請言之,背與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與十椎及上紀,上紀者胃脘也,下紀者關元也。
背胸邪系陰陽左右,如此其病前後痛澀,胸脅痛而不得息,不得臥,上氣短氣偏痛,脈滿起斜出尻脈,絡胸脅支心貫膈,上肩加天突,斜下肩交十椎下。臟俞五十穴,腑俞七十二穴,熱俞五十九穴,水俞五十七穴,頭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中𦛗兩旁各五,凡十穴,大椎上兩旁各一,凡二穴,目瞳子浮白二穴,兩髀厭分中二穴,犢鼻二穴,耳中多所聞二穴,眉本二穴,完骨二穴,項中央一穴,枕骨二穴,上關二穴,大迎二穴,下關二穴,天柱二穴,巨虛上下廉四穴,曲牙二穴,天突一穴,天府二穴,天牖二穴,扶突二穴,天窗二穴,肩解二穴,關元一穴,委陽二穴,肩貞二穴,喑門一穴,臍一穴,胸俞十二穴,背俞二穴,膺俞十二穴,分肉二穴,踝上橫二穴,陰陽蹺四穴,水俞在諸分,熱俞在氣穴,寒熱俞在兩骸厭中二穴,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凡三百六十五穴,針之所由行也。帝曰:余已知氣穴之處,遊針之居,願聞孫絡溪谷,亦有所應乎?
岐伯曰:孫絡三百六十五穴會,亦以應一歲,以溢奇邪,以通榮衛,榮衛稽留,衛散榮溢,氣竭血著,外為發熱,內為少氣,疾瀉無怠,以通榮衛,見而瀉之,無問所會。帝曰:善。願聞溪谷之會也。岐伯曰: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肉分之間,溪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
邪溢氣壅,脈熱肉敗,榮衛不行,必將為膿,內銷骨髓,外破大膕,留於節湊,必將為敗。積寒留舍,榮衛不居,卷肉縮筋,肋肘不得伸,內為骨痹,外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於溪谷也。溪谷三百六十五穴會,亦應一歲。其小痹淫溢,循脈往來,微針所及,與法相同。帝乃闢左右而起,再拜曰:今日發蒙解惑,藏之金匱,不敢復出。
乃藏之金蘭之室,署曰氣穴所在。岐伯曰:孫絡之脈別經者,其血盛而當瀉者,亦三百六十五脈,並注於絡,傳注十二絡脈,非獨十四絡脈也,內解瀉於中者十脈。
白話文:
黃帝問道:我聽說人體有三百六十五個氣穴,對應一年的天數,但不知道這些氣穴在哪裡,希望你能詳細告訴我。岐伯恭敬地再次叩頭回答說:您問的問題太深奧了!不是像您這樣的聖明君主,誰能徹底了解其中的奧秘呢?因此我請求盡力詳細說明這些氣穴的位置。黃帝捧著手,遲疑了一下然後說:先生您為我打開了思路,雖然我眼睛還沒看到氣穴的位置,耳朵也還沒聽到氣穴的數量,但我的眼睛已經更明亮,耳朵也更靈敏了。岐伯說:這就是所謂的聖人容易溝通,好馬容易駕馭啊。
黃帝說:我不是聖人那麼容易溝通的人,世人都說真正的數量能啟發人的思考,我現在所問的就是真正的數量,啟發蒙昧,解除疑惑,這還不足以說明什麼。然而我希望先生您能詳細地說明氣穴的位置,讓我能理解其中的含義,我會把它們藏在金櫃裡,不敢再拿出來。岐伯再次叩頭起身說:我來說明吧,背部和心臟互相牽引而疼痛,可以治療的天突穴、第十椎骨,以及上紀穴,上紀穴就是胃脘部位,下紀穴就是關元部位。
背部和胸部之間的陰陽左右相互關聯,像這樣的疾病,會導致前後疼痛且不順暢,胸部和脅肋疼痛而無法呼吸,無法躺臥,氣喘,偏側疼痛,脈象充盛而往斜下方走,從臀部脈絡,到胸部和脅肋,通過心臟到達膈膜,上到肩部並連接天突穴,斜向下與第十椎骨下交叉。臟腑俞穴共有五十個,腑俞穴共有七十二個,熱俞穴共有五十九個,水俞穴共有五十七個,頭部有五行共二十五個穴位,中間兩旁各五個共十個穴位,大椎穴上兩旁各一個共兩個穴位,眼瞳孔和眼白部位各兩個穴位,大腿內側中間各兩個穴位,膝蓋下方的兩個穴位,耳內常聽到的兩個穴位,眉毛根部的兩個穴位,完骨穴兩個穴位,頸部中央一個穴位,枕骨兩個穴位,上關穴兩個穴位,大迎穴兩個穴位,下關穴兩個穴位,天柱穴兩個穴位,巨虛穴上廉和下廉共有四個穴位,曲牙穴兩個穴位,天突穴一個穴位,天府穴兩個穴位,天牖穴兩個穴位,扶突穴兩個穴位,天窗穴兩個穴位,肩解穴兩個穴位,關元穴一個穴位,委陽穴兩個穴位,肩貞穴兩個穴位,喑門穴一個穴位,肚臍一個穴位,胸俞穴有十二個,背俞穴有兩個,膺俞穴有十二個,分肉穴有兩個,腳踝上橫向的兩個穴位,陰陽蹺穴共有四個穴位,水俞穴分布在各處,熱俞穴在氣穴中,寒熱俞穴在兩髖骨之間有兩個穴位,大禁穴有二十五個,在天府穴下五寸的地方,總共三百六十五個穴位,這是針灸所施行的途徑。黃帝說:我已經知道氣穴的位置和游針的部位了,想知道孫絡和溪谷的相關作用,是否也有所對應?
岐伯說:孫絡有三百六十五個穴位交會,也對應一年四季,可以釋放過多的邪氣,疏通營氣和衛氣,如果營衛之氣滯留,衛氣消散,營氣溢出,導致氣血耗竭,形成熱症,外在表現為發熱,內在表現為氣短,必須迅速瀉除,以疏通營衛,看到邪氣就瀉除,不必問它屬於哪個穴位。黃帝說:很好,我想知道溪谷的匯聚之處。岐伯說:肌肉大的會合處稱為谷,肌肉小的會合處稱為溪,在肌肉分開的地方,溪谷相互交會,運行營氣和衛氣,匯集人體的正氣。
如果邪氣過多,導致氣機壅塞,脈熱肉敗,營衛之氣不能正常運行,必定會形成膿腫,內侵骨髓,外潰於膝膕窩,如果留在關節之間,必定會壞死。寒邪積聚,營衛之氣不能停留,導致肌肉蜷縮,筋脈收縮,肋骨和肘部不能伸直,內在會形成骨痹,外在會失去知覺,這種情況稱為不足,是大寒停留於溪谷的表現。溪谷有三百六十五個會合之處,也對應一年四季,如果發生較輕微的麻痹,會沿著脈絡蔓延,針灸可以到達的地方,與治療方法相同。黃帝於是避開左右的人,起身再次叩頭說:今天我啟發了蒙昧,解除了疑惑,我會把它們藏在金櫃裡,不敢再拿出來。
於是把這些內容收藏在金蘭之室,並題名為氣穴所在。岐伯說:孫絡的脈絡分支,其血液充盛且應當瀉除的,也有三百六十五條,都匯入絡脈,再傳注到十二經絡,不僅僅是十四條經絡,內部可以瀉除的脈絡有十條。
5. 氣府論篇第五十九
足太陽脈氣所發者七十八穴:兩眉頭各一,入發至項三寸半,旁五,相去三寸,其浮氣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項中大筋兩旁各一,風府兩旁各一,挾脊以下至尻尾二十一節十五間各一,五臟之俞各五,六腑之俞各六,委中以下至足小指旁各六俞。
足少陽脈氣所發者六十二穴:兩角上各二,直目上髮際內各五,耳前角上各一,耳前角下各一,銳發下各一,客主人各一,耳後陷中各一,下關各一,耳下牙車之後各一,缺盆各一,掖下三寸,脅下至胠,八間各一,髀樞中,旁各一,膝以下至足小指次指各六俞。
足陽明脈氣所發者六十八穴:額顱髮際旁各三,面鼽骨空各一,大迎之骨空各一,人迎各一,缺盆外骨空各一,膺中骨間各一,挾鳩尾之外,當乳下三寸,挾胃脘各五,挾臍廣三寸各三,下臍二寸挾之各三,氣街動脈各一,伏兔上各一,三里以下至足中指各八俞,分之所在穴空。
手太陽脈氣所發者三十六穴:目內眥各一,目外各一,鼽骨下各一,耳郭上各一,耳中各一,巨骨穴各一,曲掖上骨穴各一,柱骨上陷者各一,上天窗四寸各一,肩解各一,肩解下三寸各一,肘以下至手小指本各六俞。
手陽明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鼻空外廉項上各二,大迎骨空各一,柱骨之會各一,髃骨之會各一,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俞。
手少陽脈氣所發者三十二穴:鼽骨下各一,眉後各一,角上各一,下完骨後各一,項中足太陽之前各一,挾扶突各一,肩貞各一,肩貞下三寸分間各一,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各六俞。
督脈氣所發者二十八穴:項中央二,髮際後中八,面中三,大椎以下至尻尾及旁十五穴,至骶下凡二十一節,脊椎法也。
任脈之氣所發者二十八穴:喉中央二,膺中骨陷中各一,鳩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橫骨六寸半一。腹脈法也。下陰別一,目下各一,下唇一,齦交一。
衝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挾鳩尾外各半寸至臍寸一,挾臍下旁各五分至橫骨寸一,腹脈法也。
足少陰舌下,厥陰毛中急脈各一,手少陰各一,陰陽蹺各一,手足諸魚際脈氣所發者,凡三百六十五穴也。
皮部論:蜚(扶沸切)䐃(渠殞切)
氣穴論:蔽(必寐切)擿(音摘)臑(奴到切)
氣府論:囟(音信)譩譆(上音衣,下音喜)顳顬(上如輒切,下汝車切)毖(音秘)㼌(音仇)
白話文:
足太陽經脈氣所發的穴位共有七十八個:兩邊眉頭各一個,從髮際進入到後頸三寸半處,旁邊五個穴位,彼此相隔三寸,這些浮淺的氣在皮膚中分布,總共有五行,每行五個,五五共二十五個穴位;後頸正中大筋的兩旁各一個穴位;風府穴的兩旁各一個穴位;沿著脊椎往下到尾椎骨,總共有二十一節脊椎,每兩節之間有一個穴位;五臟的背俞穴各五個;六腑的背俞穴各六個;委中穴以下到腳小趾旁,各有六個俞穴。
足少陽經脈氣所發的穴位共有六十二個:兩邊額角上方各兩個穴位;從眼眶直上髮際內側各有五個穴位;耳前額角上方各一個穴位;耳前額角下方各一個穴位;銳發下方各一個穴位;客主人穴各一個穴位;耳朵後面的凹陷處各一個穴位;下關穴各一個穴位;耳朵下方牙床後方各一個穴位;缺盆穴各一個穴位;腋下三寸處,從脅下到胠部,各有八個間隔,每個間隔一個穴位;大腿樞紐處(髖關節),兩側各一個穴位;膝蓋以下到腳小趾的次趾,各有六個俞穴。
足陽明經脈氣所發的穴位共有六十八個:額頭顱骨髮際旁各三個穴位;臉部鼻骨的空隙處各一個穴位;大迎穴的骨頭空隙處各一個穴位;人迎穴各一個穴位;缺盆外側的骨頭空隙處各一個穴位;胸部正中骨頭之間的空隙處各一個穴位;夾著鳩尾穴的外面,約在乳頭下方三寸處,夾著胃脘的地方各有五個穴位;夾著肚臍往外三寸處各有三個穴位;肚臍下方二寸處夾著兩旁各有三個穴位;氣街動脈處各一個穴位;伏兔穴上方各一個穴位;從足三里穴以下到腳中趾,各有八個俞穴,這些穴位都分布在各個部位的空隙處。
手太陽經脈氣所發的穴位共有三十六個:眼內角各一個穴位;眼外角各一個穴位;鼻骨下方各一個穴位;耳郭上方各一個穴位;耳朵中間各一個穴位;巨骨穴各一個穴位;彎曲腋上的骨頭處各一個穴位;柱骨上方凹陷處各一個穴位;上天窗穴上方四寸處各一個穴位;肩關節處各一個穴位;肩關節下方三寸處各一個穴位;肘部以下到手小指的根部,各有六個俞穴。
手陽明經脈氣所發的穴位共有二十二個:鼻孔外側靠上邊緣各兩個穴位;大迎穴骨頭的空隙處各一個穴位;柱骨匯合處各一個穴位;髃骨匯合處各一個穴位;肘部以下到手大拇指的次指根部,各有六個俞穴。
手少陽經脈氣所發的穴位共有三十二個:鼻骨下方各一個穴位;眉毛後方各一個穴位;額角上方各一個穴位;下完骨後方各一個穴位;頸項中足太陽經脈之前各一個穴位;夾著扶突穴各一個穴位;肩貞穴各一個穴位;肩貞穴下方三寸的間隙處各一個穴位;肘部以下到手小指的次指根部,各有六個俞穴。
督脈氣所發的穴位共有二十八個:頸項中央兩個穴位;髮際後方正中八個穴位;面部正中三個穴位;從大椎穴以下到尾椎骨及兩旁共十五個穴位,到骶骨下方總共有二十一節,是脊椎穴位的規律。
任脈氣所發的穴位共有二十八個:喉嚨中央兩個穴位;胸部正中骨頭凹陷處各一個穴位;鳩尾穴下方三寸處;胃脘穴下方五寸處;胃脘以下到恥骨上方六寸半處各一個穴位;這是腹部脈絡的穴位規律。下陰部另一個穴位,眼睛下方各一個穴位,下唇一個穴位,牙齦交接處一個穴位。
衝脈氣所發的穴位共有二十二個:夾著鳩尾穴外側半寸到肚臍處各一個穴位,夾著肚臍下方旁開五分到恥骨上方一寸處,這是腹部脈絡的穴位規律。
足少陰經脈在舌下,足厥陰經脈在陰毛中,都有急脈各一個;手少陰經脈各一個,陰蹺、陽蹺脈各一個;手足的魚際處,這些經脈氣所發的穴位,總共有三百六十五個穴位。
皮部論:蜚(音同扶沸)䐃(音同渠殞)
氣穴論:蔽(音同必寐)擿(音同摘)臑(音同奴到)
氣府論:囟(音同信)譩譆(上音同衣,下音同喜)顳顬(上音同輒,下音同汝車)毖(音同秘)㼌(音同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