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次

《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十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四 (2)

1. 長刺節論篇第五十五

刺家不診,聽病者言,在頭頭疾痛,為藏針之,刺至骨病已,上無傷骨肉及皮,皮者道也。陰刺,入一旁四處。治寒熱深專者,刺大藏,迫藏刺背,背俞也,刺之迫藏,藏會,腹中寒熱去而止,與刺之要,髮針而淺出血。治腐腫者刺腐上,視癰小大深淺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內針為故止。

病在少腹有積,刺皮,𩩻以下,至少腹而止,刺挾脊兩旁四椎間,刺兩髂髎季脅肋間,導腹中氣熱下已。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兩股間,刺腰髁骨間,刺而多之,盡炅病已。

病在筋,筋攣節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為故,刺分肉間,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病在肌膚,肌膚盡痛,名曰肌痹,傷於寒濕,刺大分小分,多髮針而深之,以熱為故,無傷筋骨,傷筋骨,痛發若變,諸分盡熱病已止。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痠痛,寒氣至,名曰骨痹,深者刺無傷脈肉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熱病已止。病在諸陽脈,且寒且熱,諸分且寒且熱,名曰狂,刺之虛脈,視分盡熱病已止。

病初發歲一發,不治月一發,不治月四五發,名曰癲病,刺諸分諸脈,其無寒者以針調之,病已止。病風且寒且熱,炅汗出,一日數過,先刺諸分理絡脈;汗出且寒且熱,三日一刺,百日而已。病大風,骨節重,鬚眉墮,名曰大風,刺肌肉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鬚眉生而止針。

刺要論:泝(音素)弛(施是切)鑠(詩若切)眩(音縣)

刺齊論:解(胡買切)

刺禁論:髕(音牝)

刺志論:脫(土活切)捻(音涅)

針解論:鍉(音低)

長刺節論:䯏(光抹切)篡(初患切)

白話文:

[長刺節論篇第五十五]

不了解病情的醫生,只聽病人的描述就下判斷。如果病人說頭痛,就用針直刺頭部,直到碰到骨頭才停止,但針刺時不能傷到骨頭、肌肉和皮膚,皮膚是針刺的通道。陰刺法,針要從旁邊刺入,一個地方要刺四針。治療寒熱等深層的病,要刺大穴,也就是靠近內臟的地方,也可以刺背部的俞穴,這些穴位靠近內臟,內臟的病症會在這裡有所反應。針刺俞穴能讓腹中的寒熱消失。針刺的要點是要淺刺並稍微出血。治療潰爛腫瘡,要直接刺在潰爛處,根據瘡的大小、深淺來決定針刺的深度。大的瘡要多放血,小的瘡要深刺,針尖要朝內刺,這樣就能停止病情。

如果病在小腹,有積聚,要刺皮膚,從脛骨以下,一直刺到小腹才停止。也要刺脊椎兩旁的第四節椎骨之間,還要刺兩側髂骨骨骼和季脅之間的部位,這樣就能導引腹中的熱氣向下。如果病在小腹,引起腹痛,無法大小便,這種病叫做疝氣,通常是受寒引起的。針刺小腹和兩條大腿之間,也要刺腰部髁骨之間的部位,多刺幾次,直到熱感消除,病情就會好轉。

如果病在筋,引起筋脈拘攣、關節疼痛,無法行走,這種病叫做筋痹。要刺筋的上方,也要刺肌肉之間,不要刺到骨頭。當筋部有熱感時,病情就會停止。如果病在肌膚,引起全身疼痛,這種病叫做肌痹,通常是因為受寒濕引起的。要刺大分穴和小分穴,多放幾針,且針刺要深,以產生熱感為目的,不要傷到筋骨。如果傷到筋骨,疼痛就會加劇,當各部位都產生熱感時,病情就會停止。如果病在骨頭,引起骨頭沉重、無法舉起,骨髓痠痛,還會感到寒冷,這種病叫做骨痹。要深刺,不要傷到血管和肌肉。針刺的部位是大分穴和小分穴,當骨頭感到熱時,病情就會停止。如果病在身體各處的陽脈,出現忽冷忽熱的情況,身體各個部位也忽冷忽熱,這種病叫做狂病。要刺虛弱的脈,看各部位都產生熱感時,病情就會停止。

如果病是剛開始一年發作一次,不治療就會變成一個月發作一次,不治療就會變成一個月發作四五次,這種病叫做癲病。要刺各個部位和各條脈絡,對於沒有寒冷的部位,用針來調整,病情就會停止。如果患了風病,同時感到忽冷忽熱,還會出汗,一天數次,要先針刺各部位,疏理絡脈;如果出汗的同時感到忽冷忽熱,每三天針刺一次,一百天就能治好。如果患了大風病,關節沉重,眉毛鬍鬚脫落,這種病叫做大風病。要針刺肌肉,使之出汗,一百天後,再針刺骨髓,也使之出汗,再一百天,總共兩百天,鬍鬚眉毛重新長出來後就可以停止針刺。

針刺要點:

  • 泝:順著
  • 弛:放鬆
  • 鑠:融化
  • 眩:暈眩

針刺準則:

  • 解:解開

針刺禁忌:

  • 髕:膝蓋骨

針刺意志:

  • 脫:脫開
  • 捻:捻動

針解說明:

  • 鍉:一種針具

長刺節論:

  • 䯏:擦拭
  • 篡:篡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