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八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八 (1)

1. 卷第八

2. 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

黃帝問曰: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君王眾庶,盡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於骨髓,心私慮之。余欲針除其疾病,為之奈何?岐伯對曰:夫鹽之味鹹者,其氣令器津泄;弦絕者,其音嘶敗;木敷者,其葉發;病深者,其聲噦。人有此三者,是謂壞府,毒藥無治,短針無取,此皆絕皮傷肉,血氣爭黑。

帝曰:余念其痛,心為之亂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聞之,以為殘賊,為之奈何?岐伯曰: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知萬物者,謂之天子。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天有寒暑,人有虛實。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不失四時;知十二節之理者,聖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動之變,五勝更立;能達虛實之數者,獨出獨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帝曰: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天地合氣,別為九野,分為四時,月有小大,日有短長,萬物並至,不可勝量,虛實呿吟,敢問其方?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可勝竭。故針有懸布天下者五,黔首共餘食,莫知之也。

一曰治神,二曰知養身,三曰知毒藥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腑臟血氣之診。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虛者實之,滿者泄之,此皆眾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則地,隨應而動,和之者若響,隨之者若影,道無鬼神,獨來獨往。帝曰:願聞其道。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臟已定,九候已備,後乃存針,眾脈不見,眾凶弗聞,外內相得,無以形先,可玩往來,乃施於人。人有虛實,五虛勿近,五實勿遠,至其當發,間不容瞚。

手動若務,針耀而勻,靜意視義,觀適之變,是謂冥冥,莫知其形,見其烏烏,見其稷稷,從見其飛,不知其誰,伏如橫弩,起如發機。帝曰:何如而虛?何如而實?岐伯曰:刺實者須其虛,刺虛者須其實,經氣已至,慎守勿失,深淺在志,遠近若一,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眾物。

白話文:

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

黃帝問道:天地孕育萬物,其中以人最為珍貴。人依靠天地之氣生存,順應四季規律成長。無論君王或百姓,都希望身體康健,但若疾病潛藏體內,未能及時察覺,病邪便會逐漸深入骨髓,令我憂心。我想用針灸治療疾病,該如何進行?

岐伯回答:鹽味鹹,能使容器滲水;琴弦斷裂,聲音嘶啞;樹木腐朽,枝葉凋落;病重之人,會發出呃逆聲。若人出現這三種現象,表示臟腑已損,藥物難以治癒,針灸也難見效,此時皮肉血氣已嚴重受損。

黃帝說:我憐憫百姓病痛,內心焦慮困惑,但疾病無法轉嫁他人。百姓若知治療之苦,可能認為殘忍,該怎麼辦?
岐伯答:人雖生於大地,性命卻繫於天。天地之氣交融形成生命,能順應四季變化者,天地便是其父母;通曉萬物規律者,可稱為「天子」。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經脈;天有寒暑,人有虛實。能掌握天地陰陽變化者,不違四時;明白十二經脈道理者,連聖人也無法欺瞞;能洞察八風變動、五行生剋,通曉虛實關鍵者,診治時便能明察秋毫,如獨來獨往般精準。

黃帝問:人體不離陰陽,天地之氣劃分九州、四季,月亮有盈虧,日照有長短,萬物變化無窮,該如何辨別虛實?
岐伯答:木遇金被伐,火遇水則滅,土遇木疏通,金遇火熔缺,水遇土阻絕——萬物皆依此理。針灸之道有五項要訣,但百姓多不知曉:
一為調治心神,二為懂得養生,三為辨識藥性,四為掌握砭石大小,五為精通臟腑血氣診斷。五法需分輕重緩急。當今醫者只知「虛則補、實則瀉」,若能效法天地,隨症施治,療效便能如響應聲、如影隨形。醫道無關鬼神,全在專注精微。

黃帝說:請詳述其中道理。
岐伯答:針灸真諦在於先安定心神,待五臟氣機平穩、脈象清晰後再下針。施針時需專注,排除雜念,內外協調,不執著表象,觀察氣血往來變化,方能對症治療。患者有虛實之分:五虛證不可冒進,五實證不可遲疑,出手時機稍縱即逝。

運針時動作專注,針具光潔勻稱,靜心觀察氣機變化。這般微妙境界難用形跡描述,只見經氣如烏鴉群飛、禾穗搖曳,來去無蹤。下針前如拉滿弓弩,施針時似觸發弩機。

黃帝問:如何處理虛實?
岐伯答:刺實證須待其轉虛,刺虛證須候其轉實。經氣來臨時需謹守勿失,針刺深淺全在醫者心領神會,無論病症遠近皆同等專注。施針如臨深淵,持針似握猛虎,心神不被外物乾擾。

3. 八正神明論篇第二十六

黃帝問曰:用針之服,必有法則焉,今何法何則?岐伯對曰:法天則地,合以天光。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氣定乃刺之。是故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

是以天寒無刺,天溫無疑。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郭空無治,是謂得時而調之。因天之序,盛虛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故曰月生而瀉,是謂臟虛,月滿而補,血氣揚溢,絡有留血,命曰重實;月郭空而治,是謂亂經。陰陽相錯,真邪不別,沉以留止,外虛內亂,淫邪乃起。

帝曰:星辰八正何候?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風之虛邪以時至者也。四時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氣所在,以時調之,候八正之虛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虛,而逢天之虛,兩虛相感,其氣至骨,入則傷五臟,工候救之,弗能傷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帝曰:善。其法星辰者,余聞之矣,願聞法往古者。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針經也。驗於來今者,先知日之寒溫,月之虛盛,以候氣之浮沉,而調之於身,觀其立有驗也。觀於冥冥者,言形氣榮衛之不形於外,而工獨知之,以日之寒溫,月之虛盛,四時氣之浮沉,參伍相合而調之,工常先見之,然而不形於外,故曰觀於冥冥焉。通於無窮者,可以傳於後世也,是故工之所以異也,然而不形見於外,故俱不能見也。

視之無形,嘗之無味,故謂冥冥,若神彷彿。虛邪者,八正之虛邪氣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開,逢虛風,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見其形。上工救其萌牙,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盡調不敗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敗之也。

知其所在者,知診三部九候之病脈處而治之,故曰守其門戶焉,莫知其情而見邪形也。帝曰:余聞補瀉,未得其意。

岐伯曰:瀉必用方,方者,以氣方盛也,以月方滿也,以日方溫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內針,乃復候其方吸而轉針,乃復候其方呼而徐引針,故曰瀉必用方,其氣乃行焉。補必用員,員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榮,復以吸排針也。故員與方,非針也。故養神者,必知形之肥瘦,榮衛血氣之盛衰。

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帝曰:妙乎哉論也!合人形於陰陽四時,虛實之應,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能通之。然夫子數言形與神,何謂形?何謂神?願卒聞之。岐伯曰:請言形,形乎形,目冥冥,問其所病,索之於經,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帝曰:何謂神?岐伯曰:請言神,神乎神,耳不聞,目明心開而志先,慧然獨悟,口弗能言,俱視獨見,適若昏,昭然獨明,若風吹雲,故曰神。三部九候為之原,九針之論不必存也。

白話文:

八正神明論篇第二十六

黃帝問道:「運用針刺治療時,必須遵循一定的法則,請問這些法則是什麼?」岐伯回答:「應效法天地自然,並結合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黃帝說:「希望能詳細聽聽。」岐伯說:「凡是針刺的方法,必須觀察日月星辰的變化及四季八節的氣候,待氣候穩定後才施針。因此,天氣溫暖、陽光充足時,人的血液流動順暢,衛氣浮於體表,此時血易瀉、氣易行;天氣寒冷、陰暗時,人的血液凝滯,衛氣沈伏。月亮初生時,血氣開始旺盛,衛氣開始運行;月亮圓滿時,血氣充實,肌肉堅固;月亮虧缺時,肌肉減弱,經絡空虛,衛氣減退,形體獨存。因此,要根據天時變化來調節血氣。」

「所以,天氣寒冷時不宜針刺,天氣溫暖時則不必遲疑。月亮初生時不可用瀉法,月亮圓滿時不可用補法,月亮虧缺時不宜治療,這就是順應時機調理。遵循天道的順序,觀察盛衰的時機,調整針刺的時機,靜待適當時刻。若在月亮初生時用瀉法,會導致臟氣虛弱;月亮圓滿時用補法,血氣過盛,絡脈中可能積留瘀血,稱為『重實』;月亮虧缺時治療,會擾亂經氣,陰陽錯雜,邪正難分,導致外虛內亂,病邪趁虛而入。」

黃帝問:「如何觀察星辰與八節之氣?」岐伯答:「星辰是用來衡量日月運行的標準,八節則是觀察八風虛邪何時來臨的依據。四季則是用來區分春、夏、秋、冬的氣候變化,依時調理,觀察八節的虛邪,避免受其侵襲。若人體虛弱時又遇到天時虛邪,兩虛相感,邪氣會深入骨髓,傷及五臟。醫者若能預先察覺並防範,則可避免傷害,因此說:『天忌不可不知。』」

黃帝說:「講得好!關於效法星辰的道理我已明白,還想聽聽如何效法古代智慧。」岐伯說:「效法古代,首先要通曉《針經》。驗證於當今,則需先瞭解天氣的寒溫、月亮的盈虧,以觀察氣機的浮沈,進而調理人體,如此才能見效。所謂『觀於冥冥』,是指形氣、營衛的變化不顯於外,唯有醫者能洞察,結合天氣的寒溫、月亮的盈虧、四季氣機的浮沈,綜合判斷並調理。醫者能預見病變,但這些變化並不明顯,故稱為『觀於冥冥』。通達無窮變化之理,才能將醫術傳於後世,這是高明醫者的獨特之處,然而這些道理無形可見,常人難以察覺。」

「看不見形跡,嘗不出味道,故稱『冥冥』,徬彿神靈般難以捉摸。『虛邪』是指八節的虛邪之氣,『正邪』則是指人體勞累出汗、腠理開洩時,遭遇微弱的虛風侵襲,其影響輕微,難以察覺。高明的醫者能在病初萌芽時救治,先觀察三部九候的氣機變化,調理得當以防病情惡化,故稱『上工』。低劣的醫者則等到病已形成或惡化才救治,因不懂三部九候的氣機失調,導致病情加重。」

「瞭解病變所在,即能診斷三部九候的病脈並加以治療,故稱『守其門戶』,雖不見明顯症狀,卻能察覺邪氣之形。」黃帝說:「我聽過補瀉之法,但尚未完全理解。」

岐伯說:「瀉法必須掌握時機,所謂『方』,是指氣機正盛、月亮正圓、天氣正暖、身體穩定之時,在患者吸氣時進針,再趁其吸氣時轉針,呼氣時緩慢出針,故稱『瀉必用方』,如此氣機才能暢通。補法則需圓活,『圓』即流動、變化之意,針刺須達榮分,再配合吸氣時出針。因此,圓與方並非單指針法,而是強調時機與手法。調養神氣者,必須瞭解形體的肥瘦、營衛血氣的盛衰。」

「血氣是人的神氣所在,必須謹慎調養。」黃帝讚歎:「真是精妙的論述!將人體與陰陽四時、虛實變化相結合,如此深奧的道理,若非先生,誰能通曉?然而先生多次提到『形』與『神』,何謂形?何謂神?願聞其詳。」

岐伯說:「所謂『形』,是指外在的形體表現,看似模糊,需通過詢問病情、探查經脈來判斷,雖能感知其存在,卻難以具體掌握,故稱『形』。」黃帝問:「何謂神?」岐伯答:「所謂『神』,是無聲無形,卻能使人目明心開、心領神會,雖無法言傳,卻能獨自洞察,如同撥雲見日,故稱『神』。診治的關鍵在於三部九候,九針的理論反而不必拘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