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七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七 (3)

1. 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

五氣所病:心為噫,肺為咳,肝為語,脾為吞,腎為欠為嚏,胃為氣逆為噦為恐,大腸小腸為泄,下焦溢為水,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膽為怒,是謂五病。

五精所並:精氣並於心則喜,並於肺則悲,並於肝則憂,並於脾則畏,並於腎則恐,是謂五並,虛而相併者也。

五臟所惡:心惡熱,肺惡寒,肝惡風,脾惡濕,腎惡燥,是謂五惡。

五臟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謂五液。

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咸走血,血病無多食鹹;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

五病所發:陰病發於骨,陽病發於血,陰病發於肉,陽病發於冬,陰病發於夏,是謂五發。

五邪所亂: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陰則痹,搏陽則為巔疾,搏陰則為喑,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是謂五亂。

五邪所見:春得秋脈,夏得冬脈,長夏得春脈,秋得夏脈,冬得長夏脈,名曰陰出之陽,病善怒不治,是謂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五臟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是謂五臟所藏。

五臟所主: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是謂五主。

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

五脈應象:肝脈弦,心脈鉤,脾脈代,肺脈毛,腎脈石,是謂五臟之脈。

白話文:

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

五味所入:酸味入肝,辛味入肺,苦味入心,鹹味入腎,甘味入脾,這稱為「五入」。

五氣所病:心氣異常會噯氣,肺氣異常會咳嗽,肝氣異常會多言,脾氣異常會吞嚥,腎氣異常會打呵欠或打噴嚏;胃氣異常會氣逆、呃逆或恐懼,大腸小腸異常會腹瀉,下焦水液泛濫會水腫,膀胱不通暢會小便困難,膀胱失約束會遺尿,膽氣異常易發怒,這稱為「五病」。

五精所並:精氣聚於心則喜樂,聚於肺則悲傷,聚於肝則憂慮,聚於脾則畏懼,聚於腎則恐懼,這稱為「五並」,是因臟氣虛弱而相併所致。

五臟所惡:心厭惡熱,肺厭惡寒,肝厭惡風,脾厭惡濕,腎厭惡燥,這稱為「五惡」。

五臟化液:心液為汗,肺液為涕,肝液為淚,脾液為涎,腎液為唾,這稱為「五液」。

五味所禁:辛味耗散氣,氣病不宜多食辛;鹹味走血,血病不宜多食鹹;苦味損骨,骨病不宜多食苦;甘味滯肉,肉病不宜多食甘;酸味斂筋,筋病不宜多食酸。這稱為「五禁」,不可過量食用。

五病所發:陰病發於骨,陽病發於血,陰病發於肉,陽病發於冬季,陰病發於夏季,這稱為「五發」。

五邪所亂:邪入陽分則狂躁,邪入陰分則痹阻,邪搏陽分則頭疾,邪搏陰分則失音,陽邪入陰則靜默,陰邪出陽則易怒,這稱為「五亂」。

五邪所見:春季診得秋脈,夏季診得冬脈,長夏診得春脈,秋季診得夏脈,冬季診得長夏脈,稱為「陰出之陽」,病者易怒難治,這稱為「五邪」,預後皆凶險。

五臟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這稱為「五臟所藏」。

五臟所主:心主血脈,肺主皮膚,肝主筋腱,脾主肌肉,腎主骨骼,這稱為「五主」。

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這稱為「五勞所傷」。

五脈應象:肝脈如弦,心脈如鉤,脾脈如代,肺脈如毛,腎脈如石,這稱為五臟脈象。

2. 血氣形志篇第二十四

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少血多氣,陽明常多氣多血,少陰常少血多氣,厥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氣少血,此天之常數。足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厥陰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為足陰陽也。手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心主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為手之陰陽也。

今知手足陰陽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後瀉有餘,補不足。欲知背俞,先度其兩乳間,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兩隅相拄也,乃舉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齊脊大椎,兩隅在下,當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復下一度,心之俞也。復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

復下一度,腎之俞也。是謂五臟之俞,灸刺之度也。形樂志苦,病生於脈,治之以灸刺。形樂志樂,病生於肉,治之以針石。形苦志樂,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形苦志苦,病生於咽嗌,治之以百藥。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是謂五形志也。刺陽明出血氣,刺太陽出血惡氣,刺少陽出氣惡血,刺太陰出氣惡血,刺少陰出氣惡血,刺厥陰出血惡氣也。

經脈別論:跌僕(音赴)罷極(上音疲)如漚(下音甌)

臟氣法時論:慧(音惠)淬(七內切)㗜(烏開切)䀮䀮(音荒)臑內(人朱切)

宣明五氣篇:翕(音吸)啑(音帝)窒(陡慄切)凝泣(澀)喑(讀作音)

血氣形志篇:相柱(知庚切)䤵(音鈹)

白話文:

血氣形志篇第二十四

人體的氣血分布有一定的規律:太陽經通常多血少氣,少陽經通常少血多氣,陽明經通常多氣多血,少陰經通常少血多氣,厥陰經通常多血少氣,太陰經通常多氣少血,這是自然的規律。

足太陽經與足少陰經互為表裡,足少陽經與足厥陰經互為表裡,足陽明經與足太陰經互為表裡,這是足部的陰陽配對。手太陽經與手少陰經互為表裡,手少陽經與心主(手厥陰經)互為表裡,手陽明經與手太陰經互為表裡,這是手部的陰陽配對。

瞭解手足陰陽經的病變後,治療時應先刺絡放血,以緩解病痛,觀察患者的反應,再針對氣血過盛或不足進行瀉實補虛。

要確定背部五臟俞穴的位置,可先測量兩乳之間的距離,從中點對折,再用另一根草量取一半長度,以此長度作為三角形的邊長,將三角形的一角對準大椎穴(頸背部最高點),其餘兩角向下,下方的兩角即對應肺俞穴。再向下移一度,是心俞穴;再下一度,左側是肝俞穴,右側是脾俞穴;再下一度,是腎俞穴。這就是五臟的俞穴,針灸治療的依據。

形體安逸但精神憂慮的人,病多發於血脈,適合用針灸治療;形體與精神都安逸的人,病多發於肌肉,適合用針刺或砭石治療;形體勞累但精神愉悅的人,病多發於筋,適合用熱敷導引治療;形體與精神都勞累的人,病多發於咽喉,適合用藥物治療;頻繁受驚恐嚇導致經絡不通的人,病多表現為麻木不仁,適合用按摩和藥酒治療。這就是五種形志病的治療方法。

針刺陽明經可調理血氣,針刺太陽經宜放血但不宜傷氣,針刺少陽經宜調氣但不宜傷血,針刺太陰經宜調氣但不宜傷血,針刺少陰經宜調氣但不宜傷血,針刺厥陰經宜放血但不宜傷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