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七 (2)
卷第七 (2)
1. 臟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黃,宜食鹹,大豆豕肉慄藿皆咸。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耎。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鹹,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耎,四時五臟,病隨五味所宜也。
白話文:
臟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
心臟對應紅色,適合吃酸味食物,如小豆、狗肉、李子、韭菜等,這些都屬酸味。肺臟對應白色,適合吃苦味食物,如麥、羊肉、杏、薤等,這些都屬苦味。脾臟對應黃色,適合吃鹹味食物,如大豆、豬肉、栗子、豆葉等,這些都屬鹹味。腎臟對應黑色,適合吃辛味食物,如黃黍、雞肉、桃子、蔥等,這些都屬辛味。
辛味能發散,酸味能收斂,甘味能緩和,苦味能堅固,鹹味能軟化。用藥物來攻治病邪,以五穀為主要營養來源,五果作為輔助,五畜肉類增補益氣,五類蔬菜補充營養。將這些食物的氣味搭配食用,能補益精氣、增強體力。
這五種味道(辛、酸、甘、苦、鹹)各有作用,有的發散、有的收斂、有的緩和、有的急迫、有的堅固、有的軟化。順應四季與五臟的變化,疾病調養應配合適當的五味來調理。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