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七 (1)

1. 卷第七

2. 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

黃帝問曰:人之居處動靜勇怯,脈亦為之變乎?岐伯對曰:凡人之驚恐恚勞動靜,皆為變也。是以夜行則喘出於腎,淫氣病肺。有所墮恐,喘出於肝,淫氣害脾。有所驚恐,喘出於肺,淫氣傷心。度水跌僕,喘出於腎與骨,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也。故曰:診病之道,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診法也。

故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故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用,此為常也。

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腑。腑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太陽臟獨至,厥喘虛氣逆,是陰不足陽有餘也,表裡當俱瀉,取之下俞。陽明臟獨至,是陽氣重並也,當瀉陽補陰,取之下俞。少陽臟獨至,是厥氣也,蹺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陽獨至者,一陽之過也。太陰臟搏者,用心省真,五脈氣少,胃氣不平,三陰也,宜治其下俞,補陽瀉陰。

一陽獨嘯,少陽厥也,陽並於上,四脈爭張,氣歸於腎,宜治其經絡,瀉陽補陰。一陰至,厥陰之治也,真虛㾓心,厥氣留薄,發為白汗,調食和藥,治在下俞。帝曰:太陽臟何象?岐伯曰:象三陽而浮也。帝曰:少陽臟何象?岐伯曰:象一陽也,一陽臟者,滑而不實也。帝曰:陽明臟何象?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陰臟搏,言伏鼓也。

二陰搏至,腎沉不浮也。

白話文:

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

黃帝問道:「人的居住環境、活動靜止、勇敢膽怯,脈象也會隨之變化嗎?」岐伯回答:「凡是人受到驚嚇、恐懼、憤怒、勞累或動靜變化,都會影響脈象。例如夜晚行走時,喘息源自腎臟,過度的氣會損傷肺;若因墜落而恐懼,喘息則來自肝臟,過度的氣會傷害脾;受到驚嚇時,喘息出於肺,過度的氣會損傷心;渡水跌倒時,喘息源自腎與骨。此時,勇敢的人氣血暢通便無礙,膽怯的人則會滯留成病。所以診病的關鍵在於觀察人的勇怯、骨肉皮膚,以此判斷病情,作為診斷方法。」

飲食過飽時,汗液從胃而出;驚嚇耗損精神,汗液從心而出;負重遠行,汗液從腎而出;快跑恐懼,汗液從肝而出;身體勞累,汗液從脾而出。因此,無論春夏秋冬,四時陰陽變化,疾病多因過度消耗而起,這是常理。

食物進入胃後,精微散佈至肝,滋養筋脈;濁氣歸於心,精華注入血脈。脈氣流經經絡,經氣匯聚於肺,肺統領百脈,將精華輸送至皮毛。皮毛與血脈的精氣結合,運行至六腑,腑中精氣充盈,留存於四臟,氣血平衡。平衡後,氣口脈象穩定,可判斷生死。水液進入胃後,精氣游溢,上輸至脾,脾散佈精華至肺,調節水道,下輸至膀胱。

水液精氣遍佈全身,五經協調運行,配合四時五臟陰陽,以此為常規。若太陽經氣獨盛,會出現氣逆喘息,這是陰不足而陽有餘,需瀉表裡之經,取下部穴位治療;陽明經氣獨盛,是陽氣過盛,需瀉陽補陰,取下部穴位;少陽經氣獨盛,是氣逆,足蹺脈前突然腫大,取下部穴位,此為少陽過盛所致。太陰經脈搏動強勁時,需審察真氣,若五脈氣弱、胃氣不調,屬三陰病,宜治下部穴位,補陽瀉陰。

少陽經氣獨亢,是少陽氣逆,陽氣上衝,四脈爭張,氣歸於腎,宜調治經絡,瀉陽補陰。厥陰經氣至,是厥陰主司,真氣虛弱而心憂,逆氣滯留,發為冷汗,需調節飲食藥物,治療下部穴位。黃帝問:「太陽經脈象如何?」岐伯答:「如三陽之浮。」問:「少陽經脈象?」答:「如一陽,滑而不實。」問:「陽明經脈象?」答:「大而浮。」太陰經脈搏動沈穩有力;少陰經脈搏動時,腎脈沈而不浮。

3. 臟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

黃帝問曰:合人形以法四時五行而治,何如而從?何如而逆?得失之意,願聞其事。岐伯對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貴更賤,以知死生,以決成敗,而定五臟之氣,間甚之時,死生之期也。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陰少陽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心主夏,手少陰太陽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脾主長夏,足太陰陽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主秋,手太陰陽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腎主冬,足少陰太陽主治,其日壬癸,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

病在肝,愈於夏,夏不愈,甚於秋,秋不死,持於冬,起於春,禁當風。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於庚辛,庚辛不死,持於壬癸,起於甲乙。

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靜。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病在心,愈在長夏,長夏不愈,甚於冬,冬不死,持於春,起於夏,禁溫食熱衣。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於壬癸,壬癸不死。持於甲乙,起於丙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

心欲耎,急食鹹以耎之,用鹹補之,甘瀉之。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於春,春不死,持於夏,起於長夏,禁溫食飽食濕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於甲乙,甲乙不死,持於丙丁,起於戊己。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靜。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於夏,夏不死,持於長夏,起於秋,禁寒飲食寒衣。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於丙丁,丙丁不死,持於戊己,起於庚辛。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靜。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病在腎,愈在春,春不愈,甚於長夏,長夏不死,持於秋,起於冬,禁犯淬㗜熱食溫炙衣。

腎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於戊己,戊己不死,持於庚辛,起於壬癸。腎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靜。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夫邪氣之客於身也,以勝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勝而甚,至於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臟之脈,乃可言間甚之時,死生之期也。

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虛則目䀮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取其經,厥陰與少陽,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頰腫。取血者。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甲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取其經,少陰太陽,舌下血者。其變病,刺郄中血者。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腳下痛,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取其經,太陰陽明少陰血者。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乾,取其經,太陰足太陽之外厥陰內血者。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取其經,少陰太陽血者。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棗葵皆甘。

白話文:

臟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

黃帝問道:如何根據人體與四時五行的規律來調治疾病?順應與違逆的影響為何?我想瞭解其中的得失關鍵。

岐伯回答: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其盛衰變化可判斷生死、預測成敗,並確定五臟之氣的強弱、病情輕重的時機,以及死生之期。

黃帝說:請詳細說明。

岐伯解釋:

  • 對應春季,由足厥陰、少陽經主導,屬天干甲乙日。肝氣忌諱緊繃,宜食甘味食物緩解。
  • 對應夏季,由手少陰、太陽經主導,屬丙丁日。心氣忌諱鬆散,宜食酸味收斂。
  • 對應長夏(夏秋之交),由足太陰、陽明經主導,屬戊己日。脾氣忌諱濕滯,宜食苦味乾燥。
  • 對應秋季,由手太陰、陽明經主導,屬庚辛日。肺氣忌諱上逆,宜食苦味宣洩。
  • 對應冬季,由足少陰、太陽經主導,屬壬癸日。腎氣忌諱乾燥,宜食辛味潤澤,以疏通腠理、促進津液運行。

五臟疾病與時節關聯

  1. 肝病:夏季易癒,秋季加重,冬季穩定,春季好轉;避免受風。天干丙丁日易癒,庚辛日加重,壬癸日穩定,甲乙日好轉。白天清醒,傍晚加重,夜半平穩。宜食辛味發散(補肝),酸味瀉肝。
  2. 心病:長夏易癒,冬季加重,春季穩定,夏季好轉;忌熱食厚衣。戊己日易癒,壬癸日加重,甲乙日穩定,丙丁日好轉。中午清醒,夜半加重,清晨平穩。宜食鹹味軟化(補心),甘味瀉心。
  3. 脾病:秋季易癒,春季加重,夏季穩定,長夏好轉;忌飽食、潮濕環境。庚辛日易癒,甲乙日加重,丙丁日穩定,戊己日好轉。午後清醒,日出加重,傍晚平穩。宜食甘味緩和(補脾),苦味瀉脾。
  4. 肺病:冬季易癒,夏季加重,長夏穩定,秋季好轉;忌寒涼飲食衣物。壬癸日易癒,丙丁日加重,戊己日穩定,庚辛日好轉。傍晚清醒,中午加重,夜半平穩。宜食酸味收斂(補肺),辛味瀉肺。
  5. 腎病:春季易癒,長夏加重,秋季穩定,冬季好轉;忌燥熱飲食衣物。甲乙日易癒,戊己日加重,庚辛日穩定,壬癸日好轉。夜半清醒,四季辰戌醜未時加重,傍晚平穩。宜食苦味堅固(補腎),鹹味瀉腎。

邪氣致病規律

邪氣侵襲人體時,會循五行相剋關係加重病情:

  • 在「所生之時」(母臟對應季節)易癒。
  • 遇「所不勝之時」(剋己季節)加重。
  • 至「所生之臟對應時節」則病情穩定。
  • 當回歸本臟主導時節,便會好轉。需先診斷五臟脈象,才能判斷病情輕重與生死之期。

五臟病症表現與治法

  1. 肝病:兩脅下痛牽引少腹,易怒;虛症則視力模糊、耳聾、恐懼感。取厥陰、少陽經穴,氣逆則頭痛耳聾、頰腫,可刺絡放血。
  2. 心病:胸脅脹滿疼痛,虛症則腹大、腰脅牽痛。取少陰、太陽經穴,刺舌下出血;若病情變化,刺郄中穴出血。
  3. 脾病:身體沈重、肌肉萎軟、足部無力,虛症則腹脹腸鳴、消化不良。取太陰、陽明、少陰經穴刺血。
  4. 肺病:咳喘氣逆、肩背痛,虛症則氣短耳鳴、喉乾。取太陰經及足太陽經外側、厥陰經內側刺血。
  5. 腎病:腹脹脛腫、咳喘身重,虛症則胸腹冷痛、情緒低落。取少陰、太陽經穴刺血。

飲食建議

肝色青,宜食甘味食物,如粳米、牛肉、紅棗、葵菜等甘味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