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次

《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六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 (3)

1. 玉機真臟論篇第十九

故邪氣勝者,精氣衰也,故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陰,故真臟之氣獨見,獨見者病勝臟也,故曰死。帝曰:善。

黃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無後其時。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已;脈從四時,謂之可治;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取之以時。形氣相失,謂之難治;色夭不澤,謂之難已;脈實以堅,謂之益甚;脈逆四時,為不可治。

必察四難,而明告之。所謂逆四時者,春得肺脈,夏得腎脈,秋得心脈,冬得脾脈,其至皆懸絕沉澀者,命曰逆四時。未有臟形,於春夏而脈沉澀,秋冬而脈浮大,名曰逆四時也。病熱脈靜,泄而脈大,脫血而脈實,病在中脈實堅,病在外脈不實堅者,皆難治。黃帝曰:余聞虛實以決死生,願聞其情。

岐伯曰:五實死,五虛死。帝曰:願聞五實五虛。岐伯曰: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此謂五實。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此謂五虛。帝曰:其時有生者何也?岐伯曰: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此其候也。

白話文:

所以邪氣旺盛的人,精氣就衰弱了。因此病情嚴重的人,胃氣無法與邪氣一起到達手太陰經,所以真臟的氣機獨自顯現,獨自顯現就表示病情勝過臟腑,所以就說會死亡。黃帝說:很好。

黃帝說:凡是治療疾病,都要觀察病人的形體、氣息、面色、光澤,以及脈象的盛衰、疾病的久新,然後再治療,不能錯過時機。形體和氣息互相協調,就叫做可以治癒;面色光澤而浮現,就叫做容易痊癒;脈象順應四時,就叫做可以治癒;脈象微弱而滑利,表示有胃氣,叫做容易治癒,要把握時機治療。形體和氣息不相協調,就叫做難以治癒;面色枯槁而沒有光澤,就叫做難以痊癒;脈象沉實而堅硬,就叫做病情加重;脈象逆反四時,就叫做不可治癒。

一定要觀察這四種難治的情況,然後明確地告知病人。所謂逆反四時,是指春天出現肺經脈象,夏天出現腎經脈象,秋天出現心經脈象,冬天出現脾經脈象,而且脈象都沉細、遲澀,這就叫做逆反四時。沒有臟腑形體的異常,但在春夏季節脈象卻沉細遲澀,秋冬季節脈象卻浮大,這也叫做逆反四時。病情發熱而脈象卻靜止,或者病情泄瀉而脈象卻洪大,或者失血而脈象卻沉實,或者病情在內臟而脈象沉實堅硬,或者病情在外而脈象不沉實堅硬,這些都是難以治癒的。黃帝說:我聽說用虛實來判斷生死,想聽聽其中的道理。

岐伯說:五實致死,五虛致死。黃帝說:我想聽聽五實五虛是怎麼回事。岐伯說:脈象盛大,皮膚發熱,腹部膨脹,大小便不通,神志昏迷,這叫做五實。脈象細弱,皮膚寒冷,氣息短少,泄瀉不止,飲食不進,這叫做五虛。黃帝說: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什麼情況下還能活呢?岐伯說:如果服用粥漿進入胃中,泄瀉停止,那麼虛證就能活;如果出汗後得到好轉,那麼實證就能活。這就是判斷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