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六 (3)
卷第六 (3)
1. 玉機真臟論篇第十九
故邪氣勝者,精氣衰也,故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陰,故真臟之氣獨見,獨見者病勝臟也,故曰死。帝曰:善。
黃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無後其時。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已;脈從四時,謂之可治;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取之以時。形氣相失,謂之難治;色夭不澤,謂之難已;脈實以堅,謂之益甚;脈逆四時,為不可治。
必察四難,而明告之。所謂逆四時者,春得肺脈,夏得腎脈,秋得心脈,冬得脾脈,其至皆懸絕沉澀者,命曰逆四時。未有臟形,於春夏而脈沉澀,秋冬而脈浮大,名曰逆四時也。病熱脈靜,泄而脈大,脫血而脈實,病在中脈實堅,病在外脈不實堅者,皆難治。黃帝曰:余聞虛實以決死生,願聞其情。
岐伯曰:五實死,五虛死。帝曰:願聞五實五虛。岐伯曰: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此謂五實。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此謂五虛。帝曰:其時有生者何也?岐伯曰: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此其候也。
白話文:
【玉機真臟論篇第十九】
當邪氣強盛時,人體的精氣就會衰弱。因此病情嚴重的人,胃氣無法與邪氣一同到達手太陰肺經,導致真臟之氣單獨顯現。這種「真臟獨見」的現象,表示病邪已壓倒臟腑功能,所以預後不良。黃帝說:講得好。
黃帝又說:凡是治療疾病,必須觀察患者的形體、氣機、面色光澤、脈象盛衰,以及病程新舊,才能及時治療而不延誤。若形體與氣機協調,稱為可治;面色光澤明潤,表示容易痊癒;脈象順應四時變化,屬於可治之症;脈搏雖弱但流利滑順,說明胃氣尚存,稱為易治,應把握時機治療。反之,若形體與氣機失衡,稱為難治;面色枯槁無光,預後不佳;脈象實而堅硬,表示病情加重;脈象違逆四時節律,則無法治療。
必須審察這四種難治的徵象,並明確告知患者。所謂「脈逆四時」,例如春季出現肺脈(毛脈)、夏季出現腎脈(石脈)、秋季出現心脈(鉤脈)、冬季出現脾脈(代脈),且脈象極度懸浮或沈澀,即為逆四時。若在春夏陽氣旺盛時脈象反沈澀,或在秋冬陽氣收斂時脈象反浮大,也屬逆四時。此外,發熱卻脈象平靜、腹瀉卻脈象洪大、失血卻脈象實硬、內臟病變卻脈象堅實、外感病卻脈象虛軟,皆屬難治之症。
黃帝問:我聽說可透過虛實判斷生死,請說明具體情況。
岐伯答:五實和五虛都會致死。黃帝問:何謂五實五虛?岐伯解釋:脈搏洪盛、皮膚灼熱、腹脹、大小便不通、神志昏悶,稱為五實;脈搏細弱、皮膚寒冷、氣短、腹瀉失禁、無法進食,稱為五虛。黃帝問:偶有存活者,是何原因?岐伯答:若虛證患者能進食粥水且腹瀉停止,便有生機;實證患者若出汗或二便通暢,亦可存活。這便是判斷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