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次

《黃帝內經-素問》~

回本書目錄

1. 卷第十一

2. 舉痛論篇第三十九

黃帝問曰:余聞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善言古者,必有合於今;善言人者,必有厭於己。如此,則道不惑而要數極,所謂明也。今余問於夫子,令言而可知,視而可見,捫而可得,令驗於己而發蒙解惑,可得而聞乎?岐伯再拜稽首對曰:何道之問也?帝曰:願聞人之五臟卒痛,何氣使然?岐伯對曰: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無益者,或喘動應手者,或心與背相引而痛者,或脅肋與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陰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積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間復生者,或痛而嘔者,或腹痛而後泄者,或痛而閉不通者,凡此諸痛,各不同形,別之奈何?

岐伯曰: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踡,縮踡則脈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得炅則痛立止,因重中於寒,則痛久矣。寒氣客於經脈之中,與炅氣相薄則脈滿,滿則痛而不可按也,寒氣稽留,炅氣從上,則脈充大而血氣亂,故痛甚不可按也。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痛止。

寒氣客於俠脊之脈,則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無益也。寒氣客於衝脈,衝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寒氣客則脈不通,脈不通則氣因之,故喘動應手矣。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寒氣客於厥陰之脈,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繫於肝,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泣脈急,故脅肋與少腹相引痛矣。厥氣客於陰股,寒氣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陰股。

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泣不得注於大經,血氣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積矣。寒氣客於五臟,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復反則生矣。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泄腹痛矣。熱氣留於小腸,腸中痛,癉熱焦渴則堅幹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

帝曰:所謂言而可知者也,視而可見奈何?

岐伯曰:五臟六腑固盡有部,視其五色,黃赤為熱,白為寒,青黑為痛,此所謂視而可見者也。帝曰:捫而可得。奈何?岐伯曰:視其主病之脈,堅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捫而得也。帝曰:善。

余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何病之生?岐伯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

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

白話文:

黃帝問道:我聽說善於談論天道的人,一定能從人身上找到驗證;善於談論古代的人,一定能與現今的情況相符合;善於談論人體的人,一定能對自己有所警惕。如果能做到這樣,那麼對道理的理解就不會迷惑,對事物本質的把握也就能達到極致,這才是真正的明白。現在我向先生請教,希望您能用言語說明讓人理解,用觀察讓人看見,用觸摸讓人感知,以便能在我自己身上驗證,從而消除困惑,請您講給我聽可以嗎?

岐伯再次行禮回答說:您想問的是關於哪方面的道理呢?黃帝說:我希望了解人體五臟突然疼痛,是什麼氣導致的?岐伯回答說:經脈中的氣血運行不停,周而復始,寒氣侵入經脈會導致運行遲緩,停滯不前。寒氣停留在經脈之外,就會導致血液不足;停留在經脈之中,就會導致氣血不通,所以會突然產生疼痛。

黃帝問:有的疼痛突然停止,有的疼痛劇烈持續不斷,有的疼痛劇烈不能按壓,有的按壓後疼痛停止,有的按壓無效,有的疼痛時會有喘息和脈搏跳動,有的疼痛是心與背相互牽引著痛,有的疼痛是兩脅和少腹相互牽引著痛,有的腹痛會牽引到陰部和大腿內側,有的疼痛是長期積累而成,有的疼痛會突然發生讓人昏迷不醒,過一會兒又醒過來,有的疼痛會伴隨嘔吐,有的腹痛後會拉肚子,有的疼痛會導致大小便不通。這麼多種不同的疼痛,應該如何區分它們呢?

岐伯說:寒氣停留在經脈之外,那麼經脈就會感到寒冷,經脈寒冷就會導致收縮蜷曲,收縮蜷曲就會導致經脈繃緊,經脈繃緊就會牽引外面的小絡脈,所以會突然產生疼痛。遇到溫熱的氣就會立刻停止疼痛。如果再次受到寒邪侵襲,那麼疼痛就會持續很久。寒氣停留在經脈之中,與熱氣相遇就會導致經脈脹滿,脹滿就會疼痛而且不能按壓。寒氣停滯不流動,熱氣從上面而來,就會導致經脈充盈脹大,氣血紊亂,所以疼痛劇烈而且不能按壓。寒氣停留在腸胃之間,腹膜之下,血液不能疏散,小絡脈被牽引而繃緊,所以會產生疼痛。按壓後氣血得以疏散,所以按壓後疼痛會停止。

寒氣停留在脊椎兩側的經脈中,按壓很深都無法觸及,所以按壓沒有效果。寒氣停留在衝脈中,衝脈從關元穴開始,沿著腹部向上,寒氣入侵就會導致脈絡不通,脈絡不通就會導致氣機不暢,所以會有喘息和脈搏跳動的現象。寒氣停留在背部的俞穴經脈中,就會導致脈絡澀滯,脈絡澀滯就會導致血液虛少,血液虛少就會產生疼痛。這些俞穴與心相連,所以會相互牽引著痛。按壓後熱氣就會到達,熱氣到達疼痛就會停止。寒氣停留在厥陰經脈中,厥陰經脈與生殖器相連並聯繫肝臟,寒氣停留在經脈中,就會導致血液運行不暢,脈搏繃緊,所以兩脅和少腹會相互牽引著疼痛。厥陰經的寒氣侵襲陰股,寒氣也會上行影響少腹,血滯在下,相互牽引,所以會腹痛牽引到陰部和大腿內側。

寒氣停留在小腸的腹膜之間,影響絡脈中的血液,血液無法流入大經脈,氣血停滯不流動,所以會長期積累而形成病痛。寒氣停留在五臟,導致氣機逆亂向上,陰氣耗竭,陽氣無法進入,所以會突然疼痛而昏迷不醒,過一會兒氣血恢復就會醒過來。寒氣停留在腸胃,導致氣機逆亂向上,所以會疼痛而嘔吐。寒氣停留在小腸,導致小腸無法正常聚積食物殘渣,所以會拉肚子,腹痛。熱氣停留在小腸,導致腸道疼痛,身體燥熱口渴,大便乾結難以排出,所以會疼痛而大小便不通。

黃帝說:您剛才所說的用言語就可以理解了,那麼用觀察就能看見,又該如何理解呢?

岐伯說:五臟六腑都有各自固定的部位,觀察它們的顏色,黃色、紅色代表熱證,白色代表寒證,青色、黑色代表疼痛,這就是所謂的用觀察就能看見的道理。黃帝問:那麼用觸摸就可以感知,又該如何理解呢?岐伯說:觸摸病人主要病症所在的脈搏,如果脈象堅硬,血液運行緩慢甚至出現凹陷,都是可以用觸摸感知的。黃帝說:很好。

我知道所有疾病都由氣的變化引起,發怒會導致氣上逆,喜悅會導致氣緩慢,悲傷會導致氣消散,恐懼會導致氣下行,寒冷會導致氣收斂,溫熱會導致氣宣洩,驚嚇會導致氣紊亂,勞累會導致氣耗損,思慮會導致氣鬱結。這九種不同的氣機變化,會導致哪些疾病的發生呢?岐伯回答說:發怒會導致氣上逆,嚴重的話會嘔血或者腹瀉,所以說氣上逆。喜悅會導致氣機平和,精神暢達,營衛之氣運行順暢,所以說氣緩慢。悲傷會導致心脈收縮,肺葉張開,導致上焦不通,營衛之氣不能疏散,熱氣鬱積在體內,所以說氣消散。

恐懼會導致精氣退縮,退縮會導致上焦閉塞,閉塞就會導致氣向下回流,回流就會導致下焦脹滿,所以說氣下行。寒冷會導致汗毛孔閉合,氣血運行不暢,所以說氣收斂。溫熱會導致汗毛孔張開,營衛之氣通行,汗液大量排出,所以說氣宣洩。驚嚇會導致心神無所依靠,精神無所歸宿,思慮無法安定,所以說氣紊亂。勞累會導致呼吸急促,汗液排出,內外氣機都向外散失,所以說氣耗損。思慮會導致心有所執著,精神有所歸屬,正氣停滯不流動,所以說氣鬱結。

3. 腹中論篇第四十

黃帝問曰:有病心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此為何病?岐伯對曰:名為鼓脹。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雞矢醴,一劑知,二劑已。帝曰:其時有復發者何也?岐伯曰:此飲食不節,故時有病也。雖然其病且已,時故當病,氣聚於腹也。

帝曰:有病胸脅支滿者,妨於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時時前後血,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也。帝曰:治之奈何?復以何術?岐伯曰:以四烏鰂骨一藘茹二物併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為後飯,飲以鮑魚汁,利腸中及傷肝也。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為何病?可治不?岐伯曰:病名曰伏梁。

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

岐伯曰:裹大膿血,居腸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下則因陰,必下膿血,上則迫胃脘,生膈,挾胃脘內癰,此久病也,難治。居臍上為逆,居臍下為從,勿動亟奪。論在《刺法》中。帝曰:人有身體髀股䯒皆腫,環臍而痛,是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風根也。

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肓之原在臍下,故環臍而痛也。不可動之,動之為水溺澀之病。帝曰:夫子數言熱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藥,石藥發瘨,芳草發狂。夫熱中消中者,皆富貴人也,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藥,是病不愈,願聞其說。岐伯曰:夫芳草之氣美,石藥之氣悍,二者其氣急疾堅勁,故非緩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

帝曰: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岐伯曰:夫熱氣慓悍,藥氣亦然,二者相遇,恐內傷脾,脾者土也而惡木,服此藥者,至甲乙日更論。帝曰:善。有病膺腫頸痛胸滿腹脹,此為何病?何以得之?

岐伯曰:名厥逆。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灸之則喑,石之則狂,須其氣並,乃可治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陽氣重上,有餘於上,灸之則陽氣入陰,入則喑;石之則陽氣虛,虛則狂;須其氣並而治之,可使全也。帝曰:善。何以知懷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無邪脈也。

帝曰:病熱而有所痛者何也?岐伯曰:病熱者,陽脈也,以三陽之動也,人迎一盛少陽,二盛太陽,三盛陽明,入陰也。夫陽入於陰,故病在頭與腹,乃䐜脹而頭痛也。帝曰:善。

白話文:

黃帝問:有人肚子脹滿,早上吃下的東西,到晚上就消化不了,這是什麼病?岐伯回答說:這叫做鼓脹。黃帝問:要怎麼治療呢?岐伯說:用雞屎醴來治療,吃一劑就會有效果,吃兩劑就會痊癒。黃帝問:那時候有人會復發,是什麼原因呢?岐伯說:這是因為飲食沒有節制,所以才會時常發病。雖然病是會好,但還是會因為氣積聚在腹部而時常發病。

黃帝問:有人胸脅脹滿,影響吃飯,發病時會先聞到腥臭味,接著流出清澈的液體,先吐血,四肢冰冷,頭暈目眩,時常會前後出血,這是什麼病?又為什麼會得這種病?岐伯說:這病叫做血枯,是因為年輕時大量失血,或是喝醉酒後行房,導致氣血耗盡,肝臟受損,所以月經衰少甚至不來。黃帝問:要怎麼治療?又用什麼方法?岐伯說:用四份烏賊骨和一份茜草兩種藥材混合,用麻雀蛋黃做成藥丸,大小像小豆子,每次飯後吃五顆,再喝鮑魚汁,可以疏通腸道並修復受損的肝臟。

黃帝問:有人小腹腫脹,上下左右都有根狀物,這是什麼病?可以治療嗎?岐伯說:這病叫做伏梁。黃帝問:伏梁是怎麼引起的?岐伯說:裡面包裹著大量膿血,位置在腸胃之外,無法治療,每次按壓都會導致死亡。黃帝問:為什麼會這樣?岐伯說:如果向下發展,就會因為陰邪導致下膿血;如果向上發展,就會壓迫胃脘,產生胸膈問題,並在胃脘內部形成癰腫,這是一種長期的疾病,難以治療。長在肚臍上的是逆症,長在肚臍下的是順症,不要隨便動它,以免病情加重。相關的論述在《刺法》中有詳細說明。

黃帝問:有人身體、大腿、小腿都腫脹,並且繞著肚臍疼痛,這是什麼病?岐伯說:這病叫做伏梁,是風邪的根源。風邪的氣溢流到大腸並附著在肓部,而肓部的原點在肚臍下方,所以才會繞著肚臍疼痛。不要隨便動它,動了會導致小便不利。

黃帝問:老師您多次提到熱中消中,不能服用高梁、芳香藥草和礦物藥,礦物藥會導致癲狂,芳香藥草會導致發狂。而患熱中消中的人,都是富貴之人,現在禁止他們吃高梁,是不合他們的心意,禁止他們吃芳香藥草和礦物藥,病又不能痊癒,希望您能解釋一下。岐伯說:芳香藥草的氣味芬芳美好,礦物藥的氣味剛烈強勁,這兩者的藥性都非常迅速而強勁,所以不是性情溫和的人,不適合服用這兩種藥。

黃帝問:為什麼不適合服用這兩種藥?岐伯說:熱邪的性質快速強烈,藥物的性質也是如此,兩者相遇,恐怕會內傷脾臟,脾臟屬於土,而害怕木的克制,服用這些藥的人,要等到甲乙日才能再做進一步討論。黃帝說:好。有人胸部腫脹,脖子疼痛,胸部悶滿,腹部脹痛,這是什麼病?又是怎麼得的?岐伯說:這叫做厥逆。

黃帝問:要怎麼治療?岐伯說:用艾灸會導致失聲,用砭石治療會導致發狂,必須等到氣機調和,才能治療。黃帝問:為什麼會這樣?岐伯說:陽氣向上過盛,如果用艾灸,會讓陽氣進入陰分,陽氣入陰就會導致失聲;如果用砭石,會讓陽氣更加虛弱,陽氣虛就會導致發狂。必須等到氣機調和才能治療,這樣才能痊癒。黃帝說:好。要如何知道婦女懷孕即將生產?岐伯說:身體有病,但沒有邪脈。

黃帝問:發熱又疼痛是什麼原因?岐伯說:發熱是陽脈的表現,是由於三陽經的氣機活動。人迎脈跳動一盛代表少陽,跳動二盛代表太陽,跳動三盛代表陽明,陽氣就進入陰分了。陽氣進入陰分,所以病就會在頭部和腹部,導致腹脹和頭痛。黃帝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