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六 (2)
卷第六 (2)
1. 玉機真臟論篇第十九
肺受氣於腎,傳之於肝,氣舍於脾,至心而死。腎受氣於肝,傳之於心,氣舍於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黃帝曰:五臟相通,移皆有次,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傳五臟而當死,是順傳所勝之次。
故曰:別於陽者,知病從來;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是故風者百病之長也,今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或痹不仁腫痛,當是之時,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於肺,名曰肺痹,發咳上氣。弗治,肺即傳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脅痛出食,當是之時,可按若刺耳。
弗治,肝傳之脾,病名曰脾風,發癉,腹中熱,煩心出黃,當此之時,可按可藥可浴。弗治,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當此之時,可按可藥。弗治,腎傳之心,病筋脈相引而急,病名曰瘛,當此之時,可灸可藥。弗治,滿十日,法當死。腎因傳之心,心即復反傳而行之肺,發寒熱,法當三歲死,此病之次也。
然其卒發者,不必治於傳,或其傳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憂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怒則肝氣乘矣,悲則肺氣乘矣,恐則脾氣乘矣,憂則心氣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變,及其傳化。傳,乘之名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其氣動形,期六月死,真臟脈見,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期一月死,真臟見,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身熱脫肉破䐃,真臟見,十月之內死。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內消,動作益衰,真臟來見,期一歲死,見其真臟,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腹內痛,心中不便,肩項身熱,破䐃脫肉,目匡陷,真臟見,目不見人,立死,其見人者,至其所不勝之時則死。急虛身中卒至,五臟絕閉,脈道不通,氣不往來,譬於墮溺,不可為期。
其脈絕不來,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脫,真臟雖不見,猶死也。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色白赤不澤,毛折,乃死。
真腎脈至,搏而絕,如指彈石辟辟然,色黑黃不澤,毛折,乃死。真脾脈至,弱而乍數乍疏,色黃青不澤,毛折,乃死。諸真臟脈見者,皆死不治也。黃帝曰:見真臟曰死,何也?岐伯曰: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臟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故五臟各以其時,自為而至於手太陰也。
白話文:
《玉機真臟論篇第十九》:
肺的氣機源自腎,傳遞至肝,氣機停駐於脾,最終到心時會導致死亡。腎的氣機源自肝,傳遞至心,氣機停駐於肺,最終到脾時會導致死亡。這些都是逆傳而死的例子。將一晝夜分為五個時段,可據此推斷病患死亡的早晚。黃帝說:五臟氣機相通,傳遞有一定次序,五臟若患病,會各自傳給其所剋之臟。若不治療,通常會在三個月或六個月,甚至三天或六天內,依序傳遍五臟而死亡,這是順著相剋次序的傳變。
因此,能辨別陽證者,可知疾病來源;能辨別陰證者,可預測死生之期。意指疾病發展至其所受困的臟腑便會死亡。風邪是百病之首,當風寒侵入人體,會使人毛髮豎直、皮膚閉塞而發熱,此時可用發汗法治療;若出現麻木、腫痛,可用熱敷、艾灸或針刺祛除。若不治療,病邪會侵入肺,形成「肺痹」,引發咳嗽氣喘。再拖延,病邪傳至肝,稱為「肝痹」或「厥症」,表現為脅痛、嘔吐,此時可用按摩或針刺。
若不治,病邪傳至脾,稱為「脾風」,症狀為發黃疸、腹中熱、心煩、小便黃,此時可按摩、服藥或藥浴。再拖延,病邪傳至腎,稱為「疝瘕」或「蠱病」,症狀為小腹悶熱疼痛、小便混濁,此時可按摩或服藥。若不治,病邪傳至心,導致筋脈抽搐拘急,稱為「瘛病」,此時可艾灸或服藥。若仍未治療,十日內便會死亡。若腎病傳心後,心又反向傳至肺,出現寒熱症狀,則三年內死亡,這是疾病傳變的次序。
但若疾病突然爆發,未必按此次序傳變,或因憂、恐、悲、喜、怒等情緒乾擾,打亂傳變規律,導致重症。例如過喜耗氣則腎氣乘虛,大怒則肝氣亢盛,過悲則肺氣鬱結,恐懼則脾氣受制,憂慮則心氣受損,此為五志致病之理。因此疾病有五類,五五二十五種變化,皆與傳變相關。「傳」即「乘虛侵襲」之意。
若患者大骨枯槁、肌肉消瘦、胸中氣滿、呼吸困難且身體隨呼吸起伏,六個月內會死亡;若真臟脈出現,可預測具體死期。若還伴隨肩頸疼痛,一個月內死亡;若加上發熱、肌肉脫落,真臟脈現,則十日內死亡。若骨髓消損、行動衰弱,真臟脈未現,一年內死亡;若真臟脈現,可預測死期。若骨枯肉削、胸腹脹痛、肩頸發熱、眼眶凹陷、真臟脈現且神志不清,立即死亡;若神志尚清,則在病情加重時死亡。
若因突發虛損或外傷導致五臟氣機閉絕、脈道阻塞、氣息斷絕,如同墜落或溺水,無法預測死期。若脈搏斷絕,或一呼吸間脈跳五六次,即使形肉未脫、真臟脈未現,亦會死亡。
真肝脈來時,脈象緊急如刀刃,色青白無光澤,毛髮枯折則死;真心脈來時,堅硬如薏苡子串,色赤黑無光澤,毛折則死;真肺脈來時,虛浮如羽毛拂膚,色白赤無光澤,毛折則死;真腎脈來時,沈硬如彈石,色黑黃無光澤,毛折則死;真脾脈來時,虛弱忽快忽慢,色黃青無光澤,毛折則死。凡真臟脈出現,皆屬不治之症。
黃帝問:「為何真臟脈現即死?」岐伯答:「五臟依賴胃氣滋養,胃為五臟之本。臟氣無法自行到達手太陰脈,需借助胃氣。因此五臟需在各自所主時令,藉胃氣之力顯現於脈。若真臟脈獨現而無胃氣,表示臟氣衰竭,故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