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六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 (4)

1. 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

黃帝問曰:余聞九針於夫子,眾多博大,不可勝數。余願聞要道,以屬子孫,傳之後世,著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終始,上應天光星辰曆紀,下副四時五行,貴賤更立,冬陰夏陽,以人應之奈何?願聞其方。岐伯對曰:妙乎哉問也!此天地之至數。

帝曰:願聞天地之至數,合於人形血氣,通決死生,為之奈何?岐伯曰: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應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帝曰:何謂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導之,乃以為真。上部天,兩額之動脈;上部地,兩頰之動脈;上部人,耳前之動脈。

中部天,手太陰也;中部地,手陽明也;中部人,手少陰也。下部天,足厥陰也;下部地,足少陰也;下部人,足太陰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氣,人以候心。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

天以候頭角之氣,地以候口齒之氣,人以候耳目之氣。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藏。故神藏五,形藏四,合為九藏。五臟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帝曰: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必先去其血脈而後調之,無問其病,以平為期。帝曰:決死生奈何?岐伯曰: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形氣相得者生。參伍不調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

上下左右之脈相應如參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數者死。中部之候雖獨調,與眾臟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減者死。目內陷者死。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當踝而彈之,其應過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應疾,中手渾渾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應上不能至五寸,彈之不應者死。是以脫肉身不去者死。

中部乍疏乍數者死。其脈代而鉤者,病在絡脈。九候之相應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後則病,二候後則病甚,三候後則病危。所謂後者,應不俱也。察其腑臟,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經脈,然後知病脈,真臟脈見者勝死。足太陽氣絕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帝曰:冬陰夏陽奈何?岐伯曰:九候之脈,皆沉細懸絕者為陰,主冬,故以夜半死。

白話文:

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

黃帝問道:「我聽先生講解九針的理論,內容廣博深奧,難以盡述。我想瞭解其中的核心要義,以便傳授給子孫後代,銘刻於心,深藏肺腑,並以歃血為誓,絕不輕易洩露,使其符合天道規律,有始有終。上能對應日月星辰的運行,下能配合四時五行的變化,陰陽盛衰交替,如冬屬陰、夏屬陽,如何將這些道理應用到人體呢?請教具體方法。」

岐伯回答:「問得真妙啊!這正是天地間最根本的法則。」

黃帝問:「願聽您講解天地的根本法則,如何與人體的形體血氣相結合,進而判斷生死?」

岐伯說:「天地的根本法則,始於一,終於九。一代表天,二代表地,三代表人,三者相乘為九,對應九方地域。因此,人體可分為三部,每部又有三候,共九候,用以判斷生死、診治百病、調理虛實、祛除邪疾。」

黃帝問:「什麼是三部?」

岐伯答:「有下部、中部、上部,每部各有三候。三候分別對應天、地、人,必須明確指導才能確診。

  • 上部:天候為兩額動脈,地候為兩頰動脈,人候為耳前動脈。
  • 中部:天候為手太陰肺經,地候為手陽明大腸經,人候為手少陰心經。
  • 下部:天候為足厥陰肝經,地候為足少陰腎經,人候為足太陰脾經。

因此,下部天候可診察肝,地候診察腎,人候診察脾胃之氣。」

黃帝問:「中部三候如何對應?」

岐伯答:「中部同樣有天、地、人三候。天候診察肺,地候診察胸中之氣,人候診察心。」

黃帝問:「上部三候又如何?」

岐伯答:「上部天候診察頭角之氣,地候診察口齒之氣,人候診察耳目之氣。三部各有天、地、人三候,三三為九,對應九方地域和九臟。其中五神藏(肝、心、脾、肺、腎),四形藏(頭角、耳目、口齒、胸中),合為九臟。若五臟衰敗,面色必然枯槁,預示死亡。」

黃帝問:「如何具體診察?」

岐伯答:「先觀察患者體形肥瘦,調節氣血虛實。實證宜瀉,虛證宜補。必先疏通血脈再調理,不論何病,以平衡為目標。」

黃帝問:「如何判斷生死?」

岐伯答:「形體壯實但脈象細弱、氣短難續者危重;形體消瘦但脈象洪大、胸中氣滿者將死;形氣相稱者生機尚存。脈象錯亂不調者為病態;三部九候完全失調者必死。

若上下左右脈象如舂米般參差不齊,病情嚴重;脈象雜亂無序者將死。中部脈象雖正常,但與其他臟腑失調者亦死。中部脈象衰弱者死。眼窩深陷者死。」

黃帝問:「如何確定病位?」

岐伯答:「觀察九候中獨小、獨大、獨快、獨慢、獨熱、獨寒或獨陷下的部位即為病處。

以左手按患者足踝上五寸,右手彈其足踝,若震動傳至五寸以上且柔和者無病;若反應急促、混亂或緩慢者有病;若無反應或震動不及五寸者將死。因此,肌肉脫削、行動困難者預後不良。

中部脈象忽快忽慢者死。脈象代而鉤者,病在絡脈。九候脈象應上下一致,若一候異常為輕病,二候異常為重病,三候異常則危殆。所謂『異常』,指脈象不相協調。

需先通曉經脈,才能辨識病脈。若真臟脈顯現,必死無疑。足太陽經氣絕者,雙足無法屈伸,臨死時雙眼上翻。」

黃帝問:「冬陰夏陽如何對應?」

岐伯答:「九候脈象皆沈細欲絕者屬陰,對應冬季,患者多於夜半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