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九 (2)
卷第九 (2)
1. 逆調論篇第三十四
黃帝問曰:人身非常溫也,非常熱也,為之熱而煩滿者何也?岐伯對曰:陰氣少而陽氣勝,故熱而煩滿也。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氣也,寒從中生者何?岐伯曰:是人多痹氣也,陽氣少,陰氣多,故身寒如從水中出。
帝曰:人有四肢熱,逢風寒如炙如火者何也?岐伯曰:是人者陰氣虛,陽氣盛,四肢者陽也,兩陽相得而陰氣虛少,少水不能滅盛火,而陽獨治,獨治者不能生長也,獨勝而止耳,逢風而如炙如火者,是人當肉爍也。
帝曰:人有身寒,湯火不能熱,厚衣不能溫,然不凍慄,是為何病?岐伯曰:是人者,素腎氣勝,以水為事,太陽氣衰,腎脂枯不長,一水不能勝兩火,腎者水也,而生於骨,腎不生則髓不能滿,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凍慄者,肝一陽也,心二陽也,腎孤臟也,一水不能勝二火,故不能凍慄,病名曰骨痹,是人當攣節也。
帝曰:人之肉苛者,雖近衣絮,猶尚苛也,是謂何疾?岐伯曰:榮氣虛,衛氣實也,榮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榮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與志不相有,曰死。帝曰:人有逆氣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有不得臥而息無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臥行而喘者,有不得臥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臥臥而喘者,皆何臟使然?願聞其故。岐伯曰: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足三陽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
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下經》曰: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之謂也。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絡脈逆也,絡脈不得隨經上下,故留經而不行,絡脈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夫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腎者水臟,主津液,主臥與喘也。帝曰:善。
熱論:怫(音弗)譫(之閻切,多言也)
刺熱論:頷(胡感切)灑淅(上先禮切,下先歷切)痠(音酸)跟(音根)骶(音氐)
評熱病論:胕痝(下莫江切)髆(音博)
逆調論:苛(胡歌切)
白話文:
黃帝問道:人的身體不是一直都溫熱,也不是一直都燥熱,為什麼會出現發熱且煩躁脹滿的情況呢?岐伯回答說:這是因為體內陰氣不足而陽氣過盛,所以才會發熱且煩躁脹滿。黃帝又問:人的身體並非遭受寒冷侵襲,體內也沒有寒氣,為什麼會從內部產生寒冷呢?岐伯說:這是因為這個人體內多有痹氣,導致陽氣不足,陰氣過多,所以身體會感到寒冷,就像從水裡出來一樣。
黃帝問道:有些人四肢發熱,但一吹到風就覺得像被火烤一樣,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說:這是因為這個人體內陰氣虛弱,陽氣旺盛。四肢屬於陽,兩個陽氣相遇,而陰氣虛少,少量的水不足以撲滅旺盛的火,導致陽氣獨自掌控。獨自掌控的陽氣無法正常生長,只會過度強盛而停滯。遇到風就覺得像被火烤一樣,這種人會肌肉消瘦。
黃帝問道:有些人身體寒冷,用熱水或火烤都無法使其暖和,穿厚衣服也無法保暖,卻也不會發抖,這是什麼病呢?岐伯回答說:這種人,原本腎氣就過於旺盛,以水的功能為主。太陽之氣衰弱,腎臟的脂肪枯竭無法正常生長,一分水不能克制兩份火。腎臟屬於水,在骨頭中生長。腎臟功能不正常,骨髓就不能充滿,所以寒冷會深入骨髓。之所以不會發抖,是因為肝臟屬於一陽,心臟屬於二陽,腎臟是孤獨的臟器,一分水不能克制兩份火,所以不會發抖。這種病稱為骨痹,這種人會關節攣縮。
黃帝問道:有些人皮膚粗糙,即使穿上棉絮衣物,仍然覺得粗糙,這屬於什麼疾病呢?岐伯回答說:這是因為榮氣虛弱,衛氣過於旺盛。榮氣虛弱會導致感覺遲鈍,衛氣虛弱則會失去防禦功能。榮衛之氣都虛弱,就會感覺遲鈍且失去防禦功能,皮膚狀態維持原樣。如果人的身體與精神不協調,就表示即將死亡。黃帝問道:有些人氣機逆亂而無法入睡,呼吸有聲音,有些人無法入睡但呼吸沒有聲音,有些人生活起居如常但呼吸有聲音,有些人可以躺下但行走時會喘,有些人無法躺下也不能行走且會喘,有些人無法躺下,躺下後就會喘,這些情況分別是什麼臟腑引起的呢?希望能夠知道其中的原因。岐伯回答說:無法入睡且呼吸有聲音,這是陽明經氣逆亂的緣故。足三陽經脈應該向下運行,現在卻逆向上行,所以呼吸會有聲音。
陽明經脈是胃脈,胃是六腑的海洋,其氣機也是向下運行的,陽明經氣逆亂不能順從其正常道路,所以無法入睡。《下經》說:胃氣不和則無法安睡。就是這個道理。生活起居如常但呼吸有聲音,這是肺的絡脈逆亂的緣故。絡脈無法隨著經脈上下運行,所以滯留在經脈中而不流通。絡脈的病變症狀較輕微,所以生活起居如常但呼吸有聲音。無法入睡但躺下後就會喘,這是水氣侵入的緣故。水氣是隨著體內的津液流動的,腎臟屬於水臟,主宰津液,也主導睡眠與呼吸。黃帝說:說得好!
熱病篇:心情煩躁不安,胡言亂語
刺熱病篇:感到寒冷,顫抖,身體痠痛,腳後跟、骶骨疼痛。
評熱病篇:肢體浮腫,肩胛骨疼痛。
逆調論篇:皮膚粗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