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次

《黃帝內經-素問》~

回本書目錄

1. 卷第九

2. 熱論篇第三十一

黃帝問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願聞其故。岐伯對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帝曰:願聞其狀。

岐伯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而鼻乾,不得臥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臟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

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榮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矣。

其不兩感於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滿,舌乾已而嚏;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臟脈,病日衰已矣。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已。帝曰: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何也?岐伯曰: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穀氣相薄,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帝曰:善。治遺奈何?岐伯曰:視其虛實,調其逆從,可使必已矣。

帝曰:病熱當何禁之?岐伯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帝曰:其病兩感於寒者,其脈應與其病形何如?岐伯曰:兩感於寒者,病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而煩滿;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言;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帝曰:五臟已傷,六腑不通,榮衛不行,如是之後,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陽明者,十二經脈之長也,其血氣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氣乃盡,故死矣。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

白話文:

黃帝問道:現在的發熱疾病,都屬於傷寒這類,有的能治好,有的會死,而死亡的通常在六七天之間,好轉的都在十天以上,這是為什麼呢?我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希望您能告訴我原因。

岐伯回答說:巨陽經是所有陽經的主導,它的脈絡連接到風府穴,所以是所有陽經的氣所主導的。人如果受到寒邪侵襲,就會發病發熱,這種情況雖然熱得很嚴重,但不至於死亡;如果同時受到兩種寒邪侵襲而發病的,就一定難逃一死。

黃帝問道:希望您能描述一下這種情況的症狀。

岐伯說:傷寒第一天,巨陽經受到侵襲,所以會出現頭項疼痛、腰背僵硬的症狀。第二天,陽明經受到侵襲,陽明經主肌肉,它的脈絡連接到鼻子,並上達眼睛,所以會出現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孔乾燥、無法入睡的情況。第三天,少陽經受到侵襲,少陽經主膽,它的脈絡循著脅肋連接到耳朵,所以會出現胸脅疼痛、耳朵聽力下降的症狀。這三天是三陽經絡都受到疾病侵擾,但還沒有影響到內臟,所以可以通過發汗來治療。第四天,太陰經受到侵襲,太陰經的脈絡散佈在胃中,並連接到咽喉,所以會出現腹部脹滿、咽喉乾燥的症狀。第五天,少陰經受到侵襲,少陰經的脈絡貫穿腎臟,並連接到肺臟,還聯繫到舌根,所以會出現口乾舌燥、口渴的症狀。第六天,厥陰經受到侵襲,厥陰經的脈絡循著陰部連接到肝臟,所以會出現煩躁不安、睪丸收縮的症狀。三陰經和三陽經,五臟六腑都受到了疾病的侵襲,導致營衛之氣無法正常運行,五臟功能不通暢,這樣就會死亡。

如果不是同時受到兩種寒邪侵襲的,到了第七天,巨陽經的病氣開始衰退,頭痛會稍微減輕;第八天,陽明經的病氣開始衰退,身體發熱會稍微減輕;第九天,少陽經的病氣開始衰退,聽力下降的情況會稍微好轉;第十天,太陰經的病氣開始衰退,腹脹的情況會恢復正常,開始想吃東西;第十一天,少陰經的病氣開始衰退,口渴的情況會停止,不再覺得口乾,會打噴嚏;第十二天,厥陰經的病氣開始衰退,睪丸會鬆弛,小腹會稍微下墜,身體的邪氣都已散去,疾病就會痊癒。

黃帝問道:應該如何治療呢?

岐伯說:治療的方法是疏通各個臟腑的經脈,疾病就會一天天減退痊癒。如果病程還沒滿三天,可以通過發汗來治療;如果病程已經超過三天,可以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

黃帝問道:熱病已經痊癒,但有時會留下一些後遺症,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說:這些後遺症是因為在發熱很嚴重的時候,勉強進食,所以會留下一些後遺症。像這種情況,都是疾病已經開始衰退,但體內還有餘熱,加上吃下去的食物之氣,兩種熱結合在一起,所以就會留下後遺症。

黃帝問道:很好,應該如何治療這些後遺症呢?

岐伯說:應該觀察身體的虛實情況,並根據病情的順逆,來調理治療,這樣就能夠痊癒。

黃帝問道:在發熱疾病的時候,應該注意哪些禁忌?

岐伯說:發熱稍微好轉的時候,如果吃肉就會復發,如果吃得過多,就會留下後遺症,這就是應該禁忌的。

黃帝問道:如果同時受到兩種寒邪侵襲而發病的,它的脈象和病情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岐伯說:同時受到兩種寒邪侵襲而發病,第一天,巨陽經和少陰經同時發病,就會出現頭痛、口乾、煩躁不安的情況;第二天,陽明經和太陰經同時發病,就會出現腹脹、身體發熱、不想吃東西、說胡話的情況;第三天,少陽經和厥陰經同時發病,就會出現耳聾、睪丸收縮、四肢厥冷、水漿難以入口、意識模糊的情況,到了第六天就會死亡。

黃帝問道:如果五臟已經受損,六腑功能不通暢,營衛之氣無法運行,在這種情況下,為什麼三天就會死亡呢?

岐伯說:陽明經是十二經脈的主導,它的氣血非常旺盛,所以當它功能失常時會意識模糊,到了第三天,它的氣血耗盡,就會死亡。

凡是因傷寒而轉變成溫病的,在夏至日之前發病的稱為溫病,在夏至日之後發病的稱為暑病,暑病應該讓汗液排出,不要阻止它。

3. 刺熱篇第三十二

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熱爭則狂言及驚,脅滿痛,手足躁,不得安臥,庚辛甚,甲乙大汗,氣逆則庚辛死,刺足厥陰少陽,其逆則頭痛員員,脈引沖頭也。心熱病者,先不樂,數日乃熱,熱爭則卒心痛,煩悶善嘔,頭痛面赤無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氣逆則壬癸死,刺手少陰太陽。

脾熱病者,先頭重頰痛,煩心顏青,欲嘔身熱,熱爭則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滿泄,兩頷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氣逆則甲乙死,刺足太陰陽明。肺熱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惡風寒,舌上黃身熱。熱爭則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大息,頭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氣逆則丙丁死,刺手太陰陽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腎熱病者,先腰痛䯒痠,苦渴數飲身熱,熱爭則項痛而強,䯒寒且痠,足下熱,不欲言,其逆則項痛員員淡淡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氣逆則戊己死,刺足少陰太陽,諸汗者,至其所勝日汗出也。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顏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熱病從部所起者,至期而已;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重逆則死。

諸當汗者,至其所勝日,汗大出也。

諸治熱病,以飲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處,身寒而止也。熱病先胸脅痛,手足躁,刺足少陽,補足太陰,病甚者為五十九刺。熱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陽明太陰而汗出止。熱病始於頭首者,刺項太陽而汗出止。熱病始於足脛者,刺足陽明而汗出止。熱病先身重骨痛,耳聾好瞑,刺足少陰,病甚為五十九刺。

熱病先眩冒而熱,胸脅滿,刺足少陰少陽。太陽之脈,色榮顴骨,熱病也,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與厥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其熱病內連腎,少陽之脈色也。少陽之脈,色榮頰前,熱病也,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與少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

熱病氣穴:三椎下間主胸中熱,四椎下間主膈中熱,五椎下間主肝熱,六椎下間主脾熱,七椎下間主腎熱,榮在骶也。項上三椎,陷者中也。頰下逆顴為大瘕,下牙車為腹滿,顴後為脅痛,頰上者膈上也。

白話文:

肝臟發熱的病症,會先出現小便發黃,腹痛,喜歡躺著,身體發熱。如果發熱加劇,會出現胡言亂語、驚恐,胸脅脹滿疼痛,手腳躁動不安,無法安穩入睡。庚日和辛日病情會加重,甲日和乙日會大量出汗。如果氣機逆亂,庚日和辛日會死亡。治療方法是針刺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陽膽經。如果氣機逆亂,會出現頭痛,並且痛感從頭部向四周擴散。

心臟發熱的病症,會先出現精神不愉快,過幾天後才開始發熱。如果發熱加劇,會突然出現心痛,心煩意亂,想吐,頭痛面色發紅,不出汗。壬日和癸日病情會加重,丙日和丁日會大量出汗。如果氣機逆亂,壬日和癸日會死亡。治療方法是針刺手少陰心經和手太陽小腸經。

脾臟發熱的病症,會先出現頭部沉重,臉頰疼痛,心煩意亂,面色發青,想吐,身體發熱。如果發熱加劇,會出現腰痛,無法彎腰和仰頭,腹部脹滿,腹瀉,兩側下巴疼痛。甲日和乙日病情會加重,戊日和己日會大量出汗。如果氣機逆亂,甲日和乙日會死亡。治療方法是針刺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

肺臟發熱的病症,會先出現怕冷,起雞皮疙瘩,怕風寒,舌苔發黃,身體發熱。如果發熱加劇,會出現喘息、咳嗽,胸部、背部疼痛,呼吸困難,頭痛難忍,出汗後反而怕冷。丙日和丁日病情會加重,庚日和辛日會大量出汗。如果氣機逆亂,丙日和丁日會死亡。治療方法是針刺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讓血液像黃豆大小一樣流出,病症就能立刻緩解。

腎臟發熱的病症,會先出現腰痛,脊椎酸痛,口渴,喜歡喝水,身體發熱。如果發熱加劇,會出現頸部疼痛僵硬,脊椎怕冷又酸痛,腳底發熱,不想說話。如果氣機逆亂,會出現頸部疼痛,並且痛感逐漸擴散。戊日和己日病情會加重,壬日和癸日會大量出汗。如果氣機逆亂,戊日和己日會死亡。治療方法是針刺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各種發汗的情況,會在病情所屬的“勝日”那天大量出汗。

**各種發熱的徵兆:**肝臟發熱的人左邊臉頰會先發紅,心臟發熱的人整個臉會先發紅,脾臟發熱的人鼻子會先發紅,肺臟發熱的人右邊臉頰會先發紅,腎臟發熱的人下巴會先發紅。雖然疾病還沒完全發作,但如果出現這些發紅的徵兆,就要立刻治療,這就叫做“治未病”。

發熱疾病從身體哪個部位開始的,到預計發病的日期就會自行停止。如果治療方法相反,經過三次治療週期,病情沒有好轉,就會死亡。

各種需要發汗的疾病,都會在病情所屬的“勝日”大量出汗。

各種治療發熱的疾病,要先讓病人喝冷水,然後再進行針刺治療,必須讓病人穿上寒冷的衣服,待在寒冷的地方,直到身體感到寒冷為止。

發熱疾病如果先出現胸脅疼痛,手腳躁動,要針刺足少陽膽經,並補足太陰脾經,病情嚴重時要針刺五十九次。發熱疾病如果從手臂開始疼痛,要針刺手陽明大腸經和手太陰肺經,讓汗發出來病就會停止。發熱疾病如果從頭部開始,要針刺頸部的足太陽膀胱經,讓汗發出來病就會停止。發熱疾病如果從腳脛開始,要針刺足陽明胃經,讓汗發出來病就會停止。發熱疾病如果先出現身體沉重,骨頭疼痛,耳鳴,喜歡閉上眼睛,要針刺足少陰腎經,病情嚴重時要針刺五十九次。

發熱疾病如果先出現眩暈和發熱,胸脅脹滿,要針刺足少陰腎經和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的脈象如果出現在顴骨部位,代表患有發熱疾病。如果脈象還沒有明顯交錯,就表示過一會兒就會發汗,只需等待時機。如果脈象和足厥陰肝經的脈象同時出現,那麼病人活不過三天。這種發熱疾病內部會連累腎臟,少陽膽經的脈象也會顯現出來。少陽膽經的脈象如果出現在臉頰前方,代表患有發熱疾病。如果脈象還沒有明顯交錯,就表示過一會兒就會發汗,只需等待時機。如果脈象和少陰腎經的脈象同時出現,那麼病人活不過三天。

**身體的熱病氣穴:**第三椎骨下方的間隙主要治療胸中的熱,第四椎骨下方的間隙主要治療膈部的熱,第五椎骨下方的間隙主要治療肝臟的熱,第六椎骨下方的間隙主要治療脾臟的熱,第七椎骨下方的間隙主要治療腎臟的熱,而骶骨部位則是這些熱能匯集的地方。頸部上面的三節椎骨,中間凹陷的地方就是穴位。臉頰下方,逆著顴骨的地方有腫塊,牙齒下方,下顎骨部位是腹脹,顴骨後方是脅肋疼痛,臉頰上面的位置是橫膈膜部位。

4. 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

黃帝問曰: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岐伯對曰: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也。帝曰:願聞其說。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穀,穀生於精,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復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不能食者,精無俾也,病而留者,其壽可立而傾也。且夫《熱論》曰: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

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勝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見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也。帝曰:有病身熱汗出煩滿,煩滿不為汗解,此為何病?岐伯曰:汗出而身熱者風也,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風厥。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巨陽主氣,故先受邪,少陰與其為表裡也,得熱則上從之,從之則厥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表裡刺之,飲之服湯。帝曰:勞風為病何如?岐伯曰:勞風法在肺下,其為病也,使人強上冥視,唾出若涕,惡風而振寒,此為勞風之病。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救俯仰。巨陽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黃涕,其狀如膿,大如彈丸,從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則傷肺,傷肺則死也。

帝曰:有病腎風者,面胕痝然壅,害於言,可刺不?岐伯曰:虛不當刺,不當刺而刺,後五日其氣必至。帝曰:其至何如?岐伯曰:至必少氣時熱,時熱從胸背上至頭,汗出手熱,口乾苦渴,小便黃,目下腫,腹中鳴,身重難以行,月事不來,煩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則咳甚,病名曰風水,論在《刺法》中。帝曰:願聞其說。

岐伯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小便黃者,少腹中有熱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則咳甚,上迫肺也。諸有水氣者,微腫先見於目下也。帝曰:何以言?岐伯曰:水者陰也,目下亦陰也,腹者至陰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腫也。真氣上逆,故口苦舌乾,臥不得正偃,正偃則咳出清水也。

諸水病者,故不得臥,臥則驚,驚則咳甚也。腹中鳴者,病本於胃也。薄脾則煩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身重難以行者,胃脈在足也。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也。帝曰:善。

白話文:

黃帝問道:有人得了溫熱病,出了汗卻又發熱,而且脈搏急促,沒有因為出汗而減弱,還胡言亂語不能進食,這病叫什麼?

岐伯回答:這病叫做陰陽交,陰陽交錯就表示要死了。

黃帝說:我想聽聽其中的道理。

岐伯說:人之所以會出汗,都是因為從食物中產生精氣,精氣生於食物。現在邪氣在肌肉骨骼中交戰,而能出汗,表示邪氣退去,精氣勝過邪氣。精氣勝過邪氣,應該能進食且不會再發熱。如果又發熱,那是邪氣還在,汗是精氣的表現。現在出了汗卻又發熱,是邪氣勝過了精氣。不能進食,是精氣耗竭。得了這種病還留存著,他的壽命很快就到頭了。《熱論》說過:出汗後脈搏還很急促的人會死。現在脈象與出汗的情況不符,這表示身體不能戰勝疾病,死亡是很明顯的。胡言亂語是心智失常的表現,心智失常也代表要死了。現在出現了三個死象,沒有看到一個生機,即使病好轉了,最終還是會死。

黃帝問:有人發熱出汗,心煩意亂,這種煩悶沒有因為出汗而緩解,這是什麼病?

岐伯說:發熱又出汗,這是風邪引起的。出汗後還心煩意亂不能緩解,這是厥證。這病叫做風厥。

黃帝說:我想詳細了解一下。

岐伯說:巨陽經掌管全身的氣,所以最先受到邪氣侵犯。少陰經與它互為表裡,受熱後熱氣會向上走,熱氣向上走就會發生厥證。

黃帝問:應該怎麼治療?

岐伯說:從表裡兩方面刺穴,再喝湯藥。

黃帝問:勞累造成的風病會怎樣?

岐伯說:勞累造成的風病發於肺部下方,這種病會讓人身體僵硬、向上看,吐出的痰像鼻涕,怕風又發冷顫抖,這就是勞風的症狀。

黃帝問:應該怎麼治療?

岐伯說:治療方法要讓人能自由俯仰。巨陽經引動精氣的,三日會好,中年人五日,精氣不足的要七日。會咳出像膿一樣的青黃色痰,大如彈丸,從嘴或鼻子裡出來,如果沒有出來就會傷害肺,傷了肺就會死。

黃帝問:有種腎風病,臉腫得厲害,說話都困難,可以針灸嗎?

岐伯說:虛弱的時候不應該針灸,不該針灸而針灸,五天後病氣一定會發作。

黃帝問:發作時會怎樣?

岐伯說:發作時一定會感到氣短、時而發熱,熱從胸背向上到頭部,手心發熱出汗,口乾口苦,小便黃,眼下腫脹,肚子裡咕咕叫,身體沉重難以行走,月經不來,心煩不能吃東西,無法平躺,一平躺就會咳嗽得更厲害,這病叫做風水,相關論述在《刺法》中有。

黃帝說:我想聽聽其中的道理。

岐伯說:邪氣侵襲的地方,那裡的氣一定虛弱,陰氣虛弱,陽氣就會靠近它,所以會氣短、時而發熱、出汗。小便黃,是因為下腹有熱。不能平躺,是因為胃氣不調和。一平躺就咳嗽得更厲害,是上迫到肺部。凡是有水氣的病,眼睛下方會先出現輕微腫脹。

黃帝問:你怎麼知道的?

岐伯說:水屬陰,眼睛下方也屬陰。腹部是陰氣最盛的地方,所以水積在腹部,一定會使眼睛下方腫脹。真氣向上逆行,所以會口苦舌乾,無法平躺,一平躺就會咳出清水。凡是水腫的病,都不能平躺,躺下就會驚醒,驚醒就會咳嗽得厲害。肚子裡咕咕叫,是因為病源在胃。胃氣虛弱會心煩不能進食,吃不下東西是因為胃部被阻塞。身體沉重難以行走,是因為胃經的脈絡在腳部。月經不來,是因為胞脈閉塞,胞脈連屬於心臟,與子宮相通,現在氣向上迫到肺,心氣無法下行,所以月經不來。

黃帝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