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五 (3)

1. 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

黃帝問曰:平人何如?岐伯對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調病人,醫不病,故為病人平息以調之為法。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曰少氣。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熱曰病溫,尺不熱脈滑曰病風,脈澀曰痹。

人一呼脈四動以上曰死,脈絕不至曰死,乍疏乍數曰死。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藏真散於肝,肝藏筋膜之氣也。夏胃微鉤曰平,鉤多胃少曰心病,但鉤無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藏真通於心,心藏血脈之氣也。長夏胃微耎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無胃曰死,耎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藏真濡於脾,脾藏肌肉之氣也。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無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藏真高於肺,以行榮衛陰陽也。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腎病,但石無胃曰死,石而有鉤曰夏病,鉤甚曰今病。

藏真下於腎,腎藏骨髓之氣也。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盛喘數絕者,則病在中;結而橫,有積矣;絕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

欲知寸口太過與不及,寸口之脈中手短者,曰頭痛。寸口脈中手長者,曰足脛痛。寸口脈中手促上擊者,曰肩背痛。寸口脈沉而堅者,曰病在中。寸口脈浮而盛者,曰病在外。寸口脈沉而弱,曰寒熱及疝瘕少腹痛。寸口脈沉而橫,曰脅下有積,腹中有橫積痛。寸口脈沉而喘,曰寒熱。

脈盛滑堅者,曰病在外。脈小實而堅者,病在內。脈小弱以澀,謂之久病。脈滑浮而疾者,謂之新病。脈急者,曰疝瘕少腹痛。脈滑曰風。脈澀曰痹。緩而滑曰熱中。盛而緊曰脹。脈從陰陽,病易已;脈逆陰陽,病難已。脈得四時之順,曰病無他;脈反四時及不間藏,曰難已。

臂多青脈,曰脫血。尺脈緩澀,謂之解㑊。安臥脈盛,謂之脫血。尺澀脈滑,謂之多汗。尺寒脈細,謂之後泄。脈尺粗常熱者,謂之熱中。肝見庚辛死,心見壬癸死,脾見甲乙死,肺見丙丁死,腎見戊己死,是謂真臟見皆死。頸脈動喘疾咳,曰水。目裹微腫如臥蠶起之狀,曰水。

溺黃赤安臥者,黃疸。已食如飢者,胃疸。面腫曰風。足脛腫曰水。目黃者曰黃疸。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脈有逆從四時,未有臟形,春夏而脈瘦,秋冬而脈浮大,命曰逆四時也。風熱而脈靜,泄而脫血脈實,病在中脈虛,病在外脈澀堅者,皆難治,命曰反四時也。

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臟脈不得胃氣也。所謂脈不得胃氣者,肝不弦腎不石也。太陽脈至,洪大以長,少陽脈至,乍數乍疏,乍短乍長;陽明脈至,浮大而短。

白話文:

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

黃帝問道:健康的人是什麼狀態?岐伯回答:健康的人,一次呼氣脈搏跳動兩次,一次吸氣脈搏也跳動兩次,呼吸之間脈搏跳動五次(因偶爾深呼吸而多一次),這稱為「平人」。平人就是沒有生病的人。醫生應以健康人的脈象為標準來診斷病人,因此醫生需保持平靜,以此為準則調節診斷方法。

若一次呼氣或吸氣脈搏僅跳動一次,稱為「少氣」(氣虛)。若一次呼氣或吸氣脈搏跳動三次且躁動,尺膚發熱為溫病,尺膚不熱而脈滑為風病,脈澀則為痹症。

一次呼氣脈搏跳動四次以上為死症,脈搏斷絕不至為死症,脈搏忽快忽慢亦為死症。健康人的正常氣血來源於胃,胃氣是健康的基礎,無胃氣則為逆,逆則死。

四季脈象與疾病:

  • 春季:脈微弦為健康;弦多胃少為肝病;僅弦無胃為死症;胃氣中帶毛脈(秋脈)預示秋季發病,毛脈明顯則當季發病。肝藏筋膜之氣。
  • 夏季:脈微鉤(洪)為健康;鉤多胃少為心病;僅鉤無胃為死症;胃氣中帶石脈(冬脈)預示冬季發病,石脈明顯則當季發病。心藏血脈之氣。
  • 長夏:脈微軟弱為健康;弱多胃少為脾病;僅代脈無胃為死症;軟弱中帶石脈預示冬季發病,弱甚則當季發病。脾藏肌肉之氣。
  • 秋季:脈微毛(浮)為健康;毛多胃少為肺病;僅毛無胃為死症;毛脈中帶弦脈預示春季發病,弦甚則當季發病。肺主運行營衛陰陽。
  • 冬季:脈微石(沈)為健康;石多胃少為腎病;僅石無胃為死症;石脈中帶鉤脈預示夏季發病,鉤甚則當季發病。腎藏骨髓之氣。

虛里脈象(胃之大絡):
位於左乳下,搏動應衣,反映宗氣。若搏動急促或斷絕,病在胸中;脈結橫亙為積聚;脈絕不至為死症。乳下搏動明顯為宗氣外洩。

寸口脈診斷:

  • 脈短:頭痛。
  • 脈長:足脛痛。
  • 脈促上擊:肩背痛。
  • 脈沈堅:病在內。
  • 脈浮盛:病在外。
  • 脈沈弱:寒熱、疝瘕、少腹痛。
  • 脈沈橫:脅下積聚、腹痛。
  • 脈沈喘:寒熱。
  • 脈盛滑堅:病在外。
  • 脈小實堅:病在內。
  • 脈小弱澀:久病。
  • 脈滑浮疾:新病。
  • 脈急:疝瘕少腹痛。
  • 脈滑:風病。
  • 脈澀:痹症。
  • 脈緩滑:熱中。
  • 脈盛緊:腹脹。

脈順陰陽易治,逆陰陽難治。脈順應四季則病輕,逆四季或傳變至不相生之臟則難治。

其他徵象:

  • 手臂多青筋:失血。
  • 尺脈緩澀:懈怠無力。
  • 安臥時脈盛:失血。
  • 尺膚澀而脈滑:多汗。
  • 尺膚寒脈細:腹瀉。
  • 尺膚粗熱:熱中。
  • 真臟脈見相剋之日則死(如肝病逢庚辛日)。
  • 頸脈動喘咳:水腫。
  • 眼瞼腫如臥蠶:水腫。
  • 尿黃赤嗜臥:黃疸。
  • 食後仍飢:胃疸。
  • 面腫:風病。
  • 足脛腫:水腫。
  • 目黃:黃疸。
  • 婦人手少陰脈動甚:妊娠。

逆四時脈象:
春夏脈反瘦小,秋冬脈反浮大,為逆四時。風熱病脈反靜、洩瀉失血脈反實、病在內脈反虛、病在外脈反澀堅,皆難治。

人以水穀為本,斷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無胃氣即僅見真臟脈(如肝脈不弦、腎脈不石)。

三陽脈象特徵:

  • 太陽脈:洪大而長。
  • 少陽脈:忽快忽慢,忽短忽長。
  • 陽明脈:浮大而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