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五 (2)

1.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

此六者,持脈之大法。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其耎而散者,當消環自已。肺脈搏堅而長,當病唾血;其耎而散者,當病灌汗,至令不復散發也。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其耎而散色澤者,當病溢飲,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其耎而散者,當病食痹。

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當病少氣;其耎而散色不澤者,當病足䯒腫,若水狀也。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者,當病折腰;其耎而散者,當病少血,至令不復也。帝曰:診得心脈而急,此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當有形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心為牡臟,小腸為之使,故曰少腹當有形也。

帝曰:診得胃脈,病形何如?岐伯曰:胃脈實則脹,虛則泄。帝曰:病成而變何謂?岐伯曰:風成為寒熱,癉成為消中,厥成為巔疾,久風為飧泄,脈風成為癘,病之變化,不可勝數。帝曰:諸癰腫筋攣骨痛,此皆安生?岐伯曰:此寒氣之腫,八風之變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此四時之病,以其勝治之愈也。

帝曰:有故病五臟發動,因傷脈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岐伯曰:悉乎哉問也!徵其脈小色不奪者,新病也;徵其脈不奪其色奪者,此久病也;徵其脈與五色俱奪者,此久病也;徵其脈與五色俱不奪者,新病也。肝與腎脈並至,其色蒼赤,當病毀傷不見血,已見血,濕若中水也。

尺內兩旁,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粗大者,陰不足陽有餘,為熱中也。

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巔疾;來徐去疾,上虛下實,為惡風也。故中惡風者,陽氣受也。有脈俱沉細數者,少陰厥也;沉細數散者,寒熱也;浮而散者為眴僕。諸浮不躁者皆在陽,則為熱;其有躁者在手。諸細而沉者皆在陰,則為骨痛;其有靜者在足。數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脈也,泄及便膿血。

諸過者切之,澀者陽氣有餘也,滑者陰氣有餘也。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陰陽有餘則無汗而寒。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頭項痛也。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白話文: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

這六種脈象是診脈的重要法則。

  • 心脈:若脈搏堅硬而長,會出現舌頭捲曲、無法言語的症狀;若脈搏柔軟而散亂,則會自行消散恢復。
  • 肺脈:若脈搏堅硬而長,可能出現咳血;若脈搏柔軟而散亂,則會出現大汗淋灕,導致體表無法正常發散汗液。
  • 肝脈:若脈搏堅硬而長,面色卻不發青,可能是因跌打損傷或外傷,導致血瘀在脅下,使人喘息氣逆;若脈搏柔軟而散亂,面色潤澤,則可能患「溢飲」,即因極度口渴而暴飲,水液滲入肌肉皮膚及腸胃之外。
  • 胃脈:若脈搏堅硬而長,面色發紅,可能大腿疼痛如折;若脈搏柔軟而散亂,則可能患「食痹」,即飲食不消化而阻塞。
  • 脾脈:若脈搏堅硬而長,面色發黃,可能氣短無力;若脈搏柔軟而散亂,面色晦暗,則可能小腿浮腫,狀似水腫。
  • 腎脈:若脈搏堅硬而長,面色黃中帶紅,可能腰部疼痛如折;若脈搏柔軟而散亂,則可能血虛,難以恢復。

黃帝問:診得心脈急促,這是什麼病?症狀如何?
岐伯答:病名為「心疝」,少腹部會有腫塊。
黃帝問:為何這樣說?
岐伯答:心屬陽臟,小腸為其使,因此病變會反映在少腹。

黃帝問:診得胃脈異常,症狀如何?
岐伯答:胃脈實則腹脹,虛則腹瀉。
黃帝問:疾病形成後的變化如何?
岐伯答:風邪致病可轉為寒熱,熱邪致病可轉為消渴,氣逆致病可轉為頭暈,長期風邪可致腹瀉,脈受風邪可致皮膚病,病情變化無窮。

黃帝問:各種癰腫、筋攣、骨痛是如何產生的?
岐伯答:這是寒氣凝滯與八風侵襲所致。
黃帝問:如何治療?
岐伯答:此為四時之病,需根據五行相剋之法調治。

黃帝問:舊病復發或五臟受損,如何區分新病與久病?
岐伯答

  • 脈象微弱但面色未變,是新病;
  • 脈象未變但面色異常,是久病;
  • 脈象與面色皆異常,是久病;
  • 脈象與面色皆正常,是新病。

若肝腎脈象同時出現,面色青紅,可能為外傷無出血,或出血後濕邪內侵。

診脈部位對應

  • 尺部兩側對應季脅,外側候腎,內側候腹;
  • 左寸外側候肝,內側候膈;右寸外側候胃,內側候脾;
  • 上部外側候肺,內側候胸;左側外候心,內候羶中。
    前部候前身病,後部候後身病。上部極點對應胸喉,下部極點對應少腹至足。

脈象分析

  • 脈粗大為陰虛陽盛,主內熱;
  • 脈來急去緩,上實下虛,主頭暈厥逆;
  • 脈來緩去急,上虛下實,主惡風;
  • 脈沈細數為少陰氣逆;沈細數散主寒熱;浮散主眩暈昏倒。
  • 浮脈不躁動屬陽分熱證,躁動則病在手;細沈脈屬陰分,主骨痛,靜脈則病在足。
  • 脈數動偶停,主陽脈病變,可能腹瀉或便膿血。

脈象異常

  • 澀脈為陽氣過盛,滑脈為陰氣過盛。
  • 陽盛則身熱無汗,陰盛則多汗身寒,陰陽俱盛則無汗且寒。
  • 脈象外推內斂,主心腹積聚;內推外散,主身熱;上推不下,主腰足冰冷;下推不上,主頭項痛。
  • 按脈至骨仍微弱,主腰脊痛或肢體麻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