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四 (3)

1. 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

黃帝問曰:診要何如?岐伯對曰:正月二月,天氣始方,地氣始發,人氣在肝。三月四月,天氣正方,地氣定發,人氣在脾。五月六月,天氣盛,地氣高,人氣在頭。七月八月,陰氣始殺,人氣在肺。九月十月,陰氣始冰,地氣始閉,人氣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復,地氣合,人氣在腎。

故春刺散俞,及與分理,血出而止,甚者傳氣,間者環也。夏刺絡俞,見血而止,盡氣閉環,痛病必下。秋刺皮膚,循理,上下同法,神變而止。冬刺俞竅於分理,甚者直下,間者散下。

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春刺夏分,脈亂氣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氣。春刺秋分,筋攣,逆氣環為咳嗽,病不愈,令人時驚,又且哭。春刺冬分,邪氣著藏,令人脹,病不愈,又且欲言語。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惰。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無言,惕惕如人將捕之。

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氣,時欲怒。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為,起而忘之。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臥,又且善夢。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洒洒時寒。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慾臥不能眠,眠而有見。冬刺夏分,病不愈,氣上,發為諸痹。冬刺秋分,病不已,令人善渴。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臟。中心者環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腎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中膈者,皆為傷中,其病雖愈,不過一歲必死。刺避五臟者,知逆從也。所謂從者,膈與脾腎之處,不知者反之。刺胸腹者,必以布憿著之,乃從單布上刺,刺之不愈復刺。刺針必肅,刺腫搖針,經刺勿搖,此刺之道也。

帝曰:願聞十二經脈之終奈何?岐伯曰: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瘛瘲,其色白,絕汗乃出,出則死矣。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皆縱,目睘絕系,絕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陽明終者,口目動作,善驚妄言,色黃,其上下經盛,不仁,則終矣。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腹脹閉,上下不通而終矣。

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面赤,不逆則上下不通,不通則面黑皮毛焦而終矣。厥陰終者,中熱嗌乾,善溺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此十二經之所敗也。

異法方宜論:蹺(巨嬌切)砭(普廉切)致(直利切)

移精變氣論:荄(古哀切,草根也)標(必堯切)

湯液醪醴論:(音勞)莝(音剉,斬也)滌(音迪)穢(音畏)

玉版論:度(徒各切)躄(必益切)

診要經終論:憿(古堯切)瘲(音縱)睘(音瓊)睒(音閃)跗(音夫)

白話文:

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

黃帝問道:「診斷的要領是什麼?」岐伯回答:

正月和二月,天氣開始升發,地氣開始萌動,人體的氣機集中在肝臟。三月和四月,天氣正盛,地氣穩定發散,人體的氣機在脾臟。五月和六月,天氣旺盛,地氣高漲,人體的氣機在頭部。七月和八月,陰氣開始肅殺,人體的氣機在肺臟。九月和十月,陰氣漸寒,地氣開始閉藏,人體的氣機在心臟。十一月和十二月,冰凍再現,地氣完全閉合,人體的氣機在腎臟。

因此,春季針刺宜選取散在的腧穴,刺入肌肉分理,見血即止;病情較重者,可待氣至後出針,輕者針刺後氣血循環即可恢復。夏季針刺絡脈腧穴,見血即止,使邪氣盡去,氣血閉合循環,痛症自然消退。秋季針刺皮膚,順著肌肉紋理,上下取穴方法相同,待患者神色轉變即止。冬季針刺腧穴深至分理,病重者可直刺深處,病輕者可散刺淺層。

春夏秋冬各有適宜的針刺部位,應根據氣機所在而定。若春季誤刺夏季部位,會導致脈象紊亂、氣血虛弱,邪氣深入骨髓,疾病難愈,使人食慾不振、氣短。春季誤刺秋季部位,會引發筋脈拘攣、氣逆咳嗽,疾病難愈,使人時常驚恐、哭泣。春季誤刺冬季部位,邪氣潛藏體內,使人腹脹,疾病難愈,且多言語。

夏季誤刺春季部位,疾病難愈,使人倦怠無力。夏季誤刺秋季部位,疾病難愈,使人沈默寡言,心神不寧如懼怕被捕。夏季誤刺冬季部位,疾病難愈,使人氣短,時常易怒。

秋季誤刺春季部位,疾病不癒,使人心神不安,想做某事卻起身即忘。秋季誤刺夏季部位,疾病不癒,使人嗜睡且多夢。秋季誤刺冬季部位,疾病不癒,使人時常發冷。

冬季誤刺春季部位,疾病不癒,使人想睡卻無法入眠,睡後易見幻象。冬季誤刺夏季部位,疾病不癒,氣機上逆,引發各種痹症。冬季誤刺秋季部位,疾病不癒,使人常感口渴。

針刺胸腹部位時,務必避開五臟。若刺中心臟,患者會立即死亡;刺中脾臟,五日內死亡;刺中腎臟,七日內死亡;刺中肺臟,五日內死亡;刺中膈膜,均屬傷及內臟,即使病情暫時好轉,一年內必死。避開五臟的針刺,需明瞭經絡的順逆走向。所謂「順」,是指膈膜與脾腎的位置,不明此理者易誤刺。針刺胸腹時,應先用布巾覆蓋,再透過單布下針,若未見效可再刺。進針時需嚴謹,刺腫瘤時可搖動針身,刺經絡時則不可搖針,此為針刺之道。

黃帝問:「十二經脈氣絕時的表現如何?」岐伯回答:

  • 太陽經氣絕時,患者雙眼上翻、身體反張抽搐,面色蒼白,冷汗淋灕,隨即死亡。
  • 少陽經氣絕時,耳聾、全身關節鬆弛,雙眼直視如脫,一日半內死亡,死前面色先青後白。
  • 陽明經氣絕時,口眼抽動,易驚恐胡言,面色發黃,經脈上下鼓脹,麻木不仁,隨即死亡。
  • 少陰經氣絕時,面色發黑、牙齒變長且污垢,腹脹閉塞,上下不通而死。
  • 太陰經氣絕時,腹脹閉塞、呼吸困難,頻繁噯氣嘔吐,嘔吐則氣逆面赤,不嘔則上下不通,面色發黑、皮毛枯焦而死。
  • 厥陰經氣絕時,內熱咽乾、小便頻數、心煩,嚴重時舌捲縮、睪丸上縮而死。此為十二經脈衰敗的徵象。

(文末註釋字音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