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次

《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七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七 (2)

1. 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

五氣所病:心為噫,肺為咳,肝為語,脾為吞,腎為欠為嚏,胃為氣逆為噦為恐,大腸小腸為泄,下焦溢為水,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膽為怒,是謂五病。

五精所並:精氣並於心則喜,並於肺則悲,並於肝則憂,並於脾則畏,並於腎則恐,是謂五並,虛而相併者也。

五臟所惡:心惡熱,肺惡寒,肝惡風,脾惡濕,腎惡燥,是謂五惡。

五臟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謂五液。

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咸走血,血病無多食鹹;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

五病所發:陰病發於骨,陽病發於血,陰病發於肉,陽病發於冬,陰病發於夏,是謂五發。

五邪所亂: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陰則痹,搏陽則為巔疾,搏陰則為喑,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是謂五亂。

五邪所見:春得秋脈,夏得冬脈,長夏得春脈,秋得夏脈,冬得長夏脈,名曰陰出之陽,病善怒不治,是謂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五臟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是謂五臟所藏。

五臟所主: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是謂五主。

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

五脈應象:肝脈弦,心脈鉤,脾脈代,肺脈毛,腎脈石,是謂五臟之脈。

白話文:

五味與五臟的關係:

  • 酸味進入肝,辛味進入肺,苦味進入心,鹹味進入腎,甘味進入脾,這就是五味與五臟的對應關係。

五臟的病症表現:

  • 心臟生病會打嗝,肺臟生病會咳嗽,肝臟生病會多話,脾臟生病會吞嚥困難,腎臟生病會打哈欠或打噴嚏。
  • 胃生病會出現氣逆、嘔吐、恐懼,大腸和小腸生病會腹瀉,下焦(下腹部)功能失調會出現水腫,膀胱功能失調會小便不暢或尿失禁,膽生病會容易發怒,這些是五臟生病的主要表現。

五臟精氣的變化:

  • 精氣積聚在心臟會感到喜悅,積聚在肺臟會感到悲傷,積聚在肝臟會感到憂愁,積聚在脾臟會感到畏懼,積聚在腎臟會感到恐慌,這是五臟精氣失常的表現,通常發生在身體虛弱的時候。

五臟的厭惡:

  • 心臟厭惡熱,肺臟厭惡寒,肝臟厭惡風,脾臟厭惡濕,腎臟厭惡乾燥,這是五臟所厭惡的環境。

五臟分泌的體液:

  • 心臟產生汗液,肺臟產生鼻涕,肝臟產生眼淚,脾臟產生口水,腎臟產生唾液,這是五臟分泌的體液。

五味的食用禁忌:

  • 辛味走散氣,氣虛的人不宜多吃辛辣;鹹味走散血,血虛的人不宜多吃鹹味;苦味走散骨,骨病的人不宜多吃苦味;甘味走散肉,肌肉疾病的人不宜多吃甜味;酸味走散筋,筋骨疾病的人不宜多吃酸味。這是五味的食用禁忌,不宜過量食用。

疾病發生的部位與時間:

  • 陰性的疾病通常從骨頭開始發作,陽性的疾病通常從血液開始發作;陰性的疾病也可能從肌肉開始發作;陽性的疾病容易在冬天發作,陰性的疾病容易在夏天發作,這是疾病發作的規律。

五邪導致的紊亂:

  • 邪氣侵入人體陽經會使人發狂,侵入陰經會導致麻木不仁;邪氣侵襲陽經會引起頭暈,侵襲陰經會導致失語;陽經的邪氣跑到陰經會使人安靜少動,陰經的邪氣跑到陽經會使人容易發怒,這是五種邪氣擾亂人體的表現。

五邪的脈象表現:

  • 春天出現秋天的脈象,夏天出現冬天的脈象,長夏(夏末)出現春天的脈象,秋天出現夏天的脈象,冬天出現長夏的脈象,這些都屬於陰氣跑到陽氣的表現,這種病會使人容易發怒,而且難以治癒,屬於嚴重的疾病,往往無法治好。

五臟所儲藏的:

  • 心臟儲藏神,肺臟儲藏魄,肝臟儲藏魂,脾臟儲藏意,腎臟儲藏志,這是五臟所儲藏的精神活動。

五臟所主的功能:

  • 心臟主管脈搏,肺臟主管皮膚,肝臟主管筋,脾臟主管肌肉,腎臟主管骨骼,這是五臟的主要功能。

五勞所造成的傷害:

  • 長時間用眼會損傷血液,長時間躺臥會損傷氣,長時間坐著會損傷肌肉,長時間站立會損傷骨骼,長時間行走會損傷筋,這是五種過勞所帶來的傷害。

五臟的脈象:

  • 肝脈像琴弦一樣繃緊,心脈像鉤子一樣彎曲,脾脈不規則,肺脈像羽毛一樣輕柔,腎脈像石頭一樣堅硬,這是五臟在脈象上的表現。

2. 血氣形志篇第二十四

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少血多氣,陽明常多氣多血,少陰常少血多氣,厥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氣少血,此天之常數。足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厥陰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為足陰陽也。手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心主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為手之陰陽也。

今知手足陰陽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後瀉有餘,補不足。欲知背俞,先度其兩乳間,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兩隅相拄也,乃舉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齊脊大椎,兩隅在下,當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復下一度,心之俞也。復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

復下一度,腎之俞也。是謂五臟之俞,灸刺之度也。形樂志苦,病生於脈,治之以灸刺。形樂志樂,病生於肉,治之以針石。形苦志樂,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形苦志苦,病生於咽嗌,治之以百藥。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是謂五形志也。刺陽明出血氣,刺太陽出血惡氣,刺少陽出氣惡血,刺太陰出氣惡血,刺少陰出氣惡血,刺厥陰出血惡氣也。

經脈別論:跌僕(音赴)罷極(上音疲)如漚(下音甌)

臟氣法時論:慧(音惠)淬(七內切)㗜(烏開切)䀮䀮(音荒)臑內(人朱切)

宣明五氣篇:翕(音吸)啑(音帝)窒(陡慄切)凝泣(澀)喑(讀作音)

血氣形志篇:相柱(知庚切)䤵(音鈹)

白話文:

一般來說,人體內氣血的分布有其規律:太陽經脈通常是血多而氣少,少陽經脈通常是血少而氣多,陽明經脈則是氣血都多,少陰經脈通常是血少氣多,厥陰經脈通常是血多氣少,太陰經脈則是氣多血少,這是自然界的常規。

足太陽經脈與少陰經脈互為表裡,少陽經脈與厥陰經脈互為表裡,陽明經脈與太陰經脈互為表裡,這就是足部的陰陽關係。手太陽經脈與少陰經脈互為表裡,少陽經脈與心包經互為表裡,陽明經脈與太陰經脈互為表裡,這就是手部的陰陽關係。

現在知道了手足經脈的病痛所在,凡是治療疾病,必須先疏通血脈,才能去除病痛。仔細觀察病人的需求,然後針對有餘的進行瀉法,不足的進行補法。想要了解背部俞穴的位置,先測量兩乳之間的中點,從中點開始再用其他草莖量取一半的長度,然後將草莖兩端相合,並以此來測量背部。讓草莖的一端對應背部的大椎穴,兩端向下,對應下面的端點即為肺俞穴。再往下量一個單位是心俞穴。再往下量一個單位,左側是肝俞穴,右側是脾俞穴。再往下量一個單位,就是腎俞穴。這就是五臟俞穴的位置,以及針灸的度量。

如果身體舒適心情卻苦悶,病會發生在脈絡,治療應該用灸刺的方法。如果身體舒適心情也愉快,病會發生在肌肉,治療應該用針石的方法。如果身體痛苦心情卻愉悅,病會發生在筋,治療應該用熨燙和牽引的方法。如果身體痛苦心情也苦悶,病會發生在咽喉,治療應該用各種藥物。如果身體經常驚恐,經絡不通暢,病會發生在麻木不仁,治療應該用按摩和藥酒。這就是五種形體的精神狀態和所對應的治療方法。

刺陽明經脈時,要放出其中的血氣;刺太陽經脈時,要放出其中的穢惡之氣;刺少陽經脈時,要放出其中的穢惡之血氣;刺太陰經脈時,要放出其中的穢惡之血氣;刺少陰經脈時,要放出其中的穢惡之血氣;刺厥陰經脈時,要放出其中的穢惡之氣。

**經脈別論篇:**跌倒和疲勞到了極點,就像是嘔吐物一樣。

臟氣法時論篇:(這裡列出的是發音,無法翻譯出意義)

宣明五氣篇:(這裡列出的是發音,無法翻譯出意義)

血氣形志篇:(這裡列出的是發音,無法翻譯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