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四 (2)
卷第四 (2)
1.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
黃帝問曰:為五穀湯液及醪醴奈何?岐伯對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堅。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時,故能至堅也。帝曰:上古聖人作湯液醪醴,為而不用何也?岐伯曰:自古聖人之作湯液醪醴者,以為備耳,夫上古作湯液,故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氣時至,服之萬全。
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岐伯曰:當今之世,必齊毒藥攻其中,鑱石針艾治其外也。帝曰:形弊血盡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帝曰:何謂神不使?岐伯曰:針石,道也。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壞神去,榮衛不可復收。何者?
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弛壞,榮泣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極微極精,必先入結於皮膚。今良工皆稱曰:病成名曰逆,則針石不能治,良藥不能及也。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數,親戚兄弟遠近音聲日聞於耳,五色日見於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岐伯曰:病為本,工為標,標本不得,邪氣不服,此之謂也。
帝曰:其有不從毫毛而生,五臟陽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獨居,精孤於內,氣耗於外,形不可與衣相保,此四極急而動中,是氣拒於內,而形施於外,治之奈何?岐伯曰:平治於權衡,去宛陳莝,微動四極,溫衣,繆刺其處,以復其形。開鬼門,潔淨府,精以時服,五陽已布,疏滌五臟,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氣乃平。帝曰:善。
白話文: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
黃帝問道:「如何用五穀製作湯液和醪醴?」岐伯回答:「必須用稻米,並以稻稈為燃料。稻米性質完備,稻稈質地堅實。」黃帝問:「為什麼?」岐伯說:「稻米吸收天地和諧之氣,生長於適宜的高地低處,因此性質完備;稻稈在適當時節收割,所以質地堅實。」
黃帝問:「上古聖人製作湯液醪醴卻不使用,為何?」岐伯答:「古代聖人製作湯液醪醴,只是備而不用。上古時人們體質強健,無需服用;中古時道德稍衰,邪氣偶爾侵襲,服用後便能痊癒。」
黃帝問:「如今的人為何必須用藥?」岐伯說:「現今之世,需以藥物調理內在,用針灸砭石治療外在。」黃帝問:「若形體衰敗、氣血耗盡卻無效,為何?」岐伯答:「這是因為『神』不發揮作用。」黃帝問:「何謂『神不使』?」岐伯解釋:「針石只是工具,若精神渙散、意志不堅,疾病便難以治癒。如今精氣衰敗、神氣消散,營衛之氣無法恢復,原因在於人們慾望無窮、憂患不斷,導致精氣耗損、營衛失調,神氣離散,疾病自然難癒。」
黃帝問:「疾病初起時極其細微,先侵襲皮膚,但良醫卻說病已成形、難以逆轉,連針石良藥也無效。如今醫者皆通醫術,遵循法則,親友病情日日耳聞目見,為何仍無法及早治癒?」岐伯答:「疾病是根本,醫者是枝節。若醫病不相應,邪氣便不屈服,正是此理。」
黃帝問:「有些病不從體表而生,而是五臟陽氣衰竭,津液充斥體腔,陰魄獨存,精氣內孤,元氣外耗,形體消瘦至無法穿衣,四肢浮腫而影響內臟,氣機內阻、形體外衰,該如何治療?」岐伯說:「需平衡調理,去除淤積,輕微活動四肢,保暖身體,針刺患處以恢復形體。發汗通陽、利水潔腑,使精氣按時運行,五臟陽氣布散,疏通臟腑。如此精氣自然生成,形體逐漸強健,骨肉相保,正氣方能平復。」黃帝說:「說得好。」
2. 玉版論要篇第十五
黃帝問曰:余聞揆度奇恆,所指不同,用之奈何?岐伯對曰:揆度者,度病之淺深也。奇恆者,言奇病也。請言道之至數,五色脈變,揆度奇恆,道在於一。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乃失其機,至數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命曰合玉機。容色見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其色見淺者,湯液主治,十日已。
其見深者,必齊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見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色夭面脫,不治,百日盡已。脈短氣絕死,病溫虛甚死。色見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為逆,下為從。女子右為逆,左為從;男子左為逆,右為從。易,重陽死,重陰死。陰陽反他,治在權衡相奪,奇恆事也,揆度事也。
搏脈痹躄,寒熱之交。脈孤為消氣,虛泄為奪血。孤為逆,虛為從。行奇恆之法,以太陰始。行所不勝曰逆,逆則死;行所勝曰從,從則活。八風四時之勝,終而復始,逆行一過,不復可數,論要畢矣。
白話文:
玉版論要篇第十五
黃帝問道:「我聽說『揆度』與『奇恆』所指的內容不同,該如何運用呢?」
岐伯回答:「『揆度』是用來衡量疾病的輕重深淺,『奇恆』則是討論異常的疾病。讓我說明其中的關鍵道理——五色與脈象的變化,無論是揆度或奇恆,其核心都在於『一』(陰陽和諧)。人體的神機運轉不可逆亂,一旦逆亂就會失去生機。這些精微的要領,記載於玉版之上,稱為『合玉機』。」
觀察面容色澤的上下左右變化,各有其重點:
- 若病色淺顯,可用湯液調治,十日左右可癒。
- 若病色深重,需用藥劑治療,二十一日左右可癒。
- 若病色極深,則需用醪酒長期調養,百日左右可癒。
- 若面色枯槁、肌肉消瘦,則難治癒,百日內恐性命終結。
- 脈象短促、氣息斷絕者會死亡;溫病兼氣血極虛者亦會死亡。
病色顯現於上下左右時,各有吉凶判斷:
- 病色向上發展為逆症(凶),向下為順症(吉)。
- 女子病色在右為逆,在左為順;男子病色在左為逆,在右為順。
- 若陰陽顛倒(如陽症見陰脈或陰症見陽脈),稱為『重陽』或『重陰』,皆屬死症。需權衡病情輕重,靈活施治,這正是『奇恆』與『揆度』的運用。
脈象緊搏有力伴隨肢體麻痺,是寒熱交爭所致;脈象孤立無根表示正氣消散,脈虛而洩則是失血之兆。孤脈為逆症,虛脈反為順症。
施行『奇恆』診法時,從太陰脈(手太陰肺經)開始分析:
- 若疾病侵犯剋制自身的臟腑(如肝病傳脾),稱為『逆』,預後凶險;
- 若疾病傳向自身能剋制的臟腑(如肝病傳胃),稱為『從』,預後較佳。
自然界的八風與四時循環往復,但若人體氣機逆行紊亂,則生機難以輓回。至此,論述的要點已完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