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次

《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七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七 (2)

1. 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

白話文:

五味對應進入人體的臟腑為:酸味進入肝臟,有助於肝的機能;辛味進入肺臟,有利於肺的功能;苦味進入心臟,適於心的調理;咸味進入腎臟,能滋養腎的功能;甘味則進入脾臟,對脾有益。這就是所谓的“五味所入”,五味各自對應並滋養著人體的五臟。

五氣所病:心為噫,肺為咳,肝為語,脾為吞,腎為欠為嚏,胃為氣逆為噦為恐,大腸小腸為泄,下焦溢為水,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膽為怒,是謂五病。

白話文:

五臟受氣邪所生的疾病:心氣不足,會出現嘆息;肺氣不足,會咳嗽;肝氣鬱結,會發怒;脾氣虛弱,會吞嚥困難;腎氣不足,會打哈欠、打噴嚏;胃氣上逆,會出現打嗝、嘔吐和恐懼;大腸和小腸虛弱,會腹瀉;下焦水液過多,會小便過多;膀胱功能失調,會小便困難;無法控制小便,會失禁;膽氣鬱滯,會發怒。這些就是所謂的五種疾病。

五精所並:精氣並於心則喜,並於肺則悲,並於肝則憂,並於脾則畏,並於腎則恐,是謂五並,虛而相併者也。

五臟所惡:心惡熱,肺惡寒,肝惡風,脾惡濕,腎惡燥,是謂五惡。

五臟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謂五液。

白話文:

當精氣過度集中於五臟時,便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反應:如果精氣集中在心臟,人就會容易感到喜悅;聚集在肺臟,則易引發悲傷;集中在肝臟,可能產生憂慮情緒;累積在脾臟,會使人感到畏懼;而在腎臟過多,則容易引發恐懼感。這些被稱為“五並”,通常發生在臟腑機能失衡或虛弱時,各臟器之間的精氣相互干擾影響所造成的。

每一個臟器對外在環境的不良反應也有所不同:心臟不喜歡過熱的環境,肺臟則無法承受過度的寒冷,肝臟特別厭惡風邪入侵,脾臟則害怕濕氣過重,而腎臟則不耐燥熱。這些被總結為“五惡”,指出了各臟腑對外界刺激的不適應性。

另外,五臟根據其特性,還會化生不同的體液:心臟主管汗液的生成,肺臟負責涕泪的分泌,肝臟與眼淚的產生有關,脾臟則影響口水或涎水的分泌,而腎臟則與唾液的形成有關。這些體液的生成與調節,直接反映了五臟的健康狀態,被稱為“五液”。

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咸走血,血病無多食鹹;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

五病所發:陰病發於骨,陽病發於血,陰病發於肉,陽病發於冬,陰病發於夏,是謂五發。

白話文:

五種味道的禁忌: 辛味會引發氣,氣病者不可多食辛味; 鹹味會引發血,血病者不可多食鹹味; 苦味會引發骨,骨病者不可多食苦味; 甘味會引發肉,肉病者不可多食甘味; 酸味會引發筋,筋病者不可多食酸味。

這就是所謂的「五禁」,不可多食。

這裏提到的“五發”概念出自中醫經典《黃帝內經》,是對疾病發生與五臟及自然界陰陽關係的一種闡述。具體來說:

  1. 陰病發於骨:指的是與陰性體質或陰邪相關的疾病,容易影響到骨骼系統,如關節疼痛、骨質疏鬆等,這可能與中醫理論中陰性物質基礎(如體液、精髓)受損有關。

  2. 陽病發於血:陽性的疾病往往與血液或循環系統相關,意味着疾病可能表現爲血脈運行不暢、血熱、出血等症狀。陽氣旺盛時,易導致血行加速或血分受熱,從而引發相關病症。

  3. 陰病發於肉:陰性病邪易於積聚在肌肉之中,可能導致肌肉痠痛、萎軟無力等症狀。中醫認爲肌肉得到陰血的滋養,陰病則可能影響到肌肉的營養狀態。

  4. 陽病發於冬:陽性的疾病在冬季更容易發作或加重,因爲冬季屬陰,陽氣相對收藏,此時若陽氣不足或受到陰寒之邪侵襲,可能會使原有的陽性疾病症狀加劇。

  5. 陰病發於夏:與之相對,陰性的疾病在夏季可能更爲明顯,夏季屬陽,陽氣旺盛且外發,體內陰液易受損,使得陰性疾病如消耗性疾病、體液不足等在炎熱季節裏更爲突出。

這些描述體現了中醫陰陽學說中疾病與季節、體質以及人體內部環境相互作用的關係,強調了預防和治療疾病時考慮自然環境和個體體質陰陽平衡的重要性。

五邪所亂: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陰則痹,搏陽則為巔疾,搏陰則為喑,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是謂五亂。

白話文:

五種邪氣作祟:邪氣進入陽經,會導致瘋狂;邪氣進入陰經,會導致麻痺;邪氣與陽經相搏,會造成癲癇;邪氣與陰經相搏,會導致失語;陽氣進入陰經,會讓人沉靜;陰氣進入陽經,會讓人發怒。這就是所謂的「五亂」。

五邪所見:春得秋脈,夏得冬脈,長夏得春脈,秋得夏脈,冬得長夏脈,名曰陰出之陽,病善怒不治,是謂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白話文:

在不適當的季節出現異樣的脈象:

  • 春季出現秋季的脈象
  • 夏季出現冬季的脈象
  • 長夏(立秋後)出現春季的脈象
  • 秋季出現夏季的脈象
  • 冬季出現長夏的脈象

這些都是「陰出之陽」的證候,患者容易發怒,治療困難。這種情況稱為「五邪」,所有「五邪」的病證都類似,如果不治療,患者將會死亡。

五臟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是謂五臟所藏。

五臟所主: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是謂五主。

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

五脈應象:肝脈弦,心脈鉤,脾脈代,肺脈毛,腎脈石,是謂五臟之脈。

白話文:

這段文字概括了中醫理論中關於人體五臟(心、肺、肝、脾、腎)的幾個重要概念,具體包括它們所藏的精神活動、主要功能、過度勞累帶來的傷害,以及各自的脈象特徵。下面是對這些內容的詳細解釋:

五臟所藏

  • 心藏神:心負責存儲和主導“神”,這裏的心神包含了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及情感等。
  • 肺藏魄:肺藏有“魄”,魄與人的本能反應、生命力及呼吸運動等有關。
  • 肝藏魂:肝中藏有“魂”,魂涉及情緒調節、夢境及身體的靈活運動。
  • 脾藏意:脾藏“意”,意指意志、思考過程和消化吸收功能。
  • 腎藏志:腎儲存“志”,志代表意志力、決心及生殖能力等。

五臟所主

  • 心主脈:心管理着全身的血脈,影響血液循環。
  • 肺主皮:肺與皮膚、毛孔的呼吸功能和防禦作用相關。
  • 肝主筋:肝與筋腱、韌帶的功能相關,影響肢體的伸縮和運動。
  • 脾主肉:脾負責肌肉的營養和生長,促進身體健康。
  • 腎主骨:腎關乎骨骼的發育和強健,以及髓的生成。

五勞所傷

  • 久視傷血:長時間用眼過度會損傷血的生成,引起視力問題和血虛。
  • 久臥傷氣:長時間臥牀不動會損耗人體的氣,導致氣虛。
  • 久坐傷肉:久坐不動會使肌肉鬆弛,影響肉的營養和形態。
  • 久立傷骨:長時間站立會傷害骨骼,可能導致骨質問題。
  • 久行傷筋:過度行走或勞動會損傷筋骨,影響關節靈活性。

五脈應象

  • 肝脈弦:肝臟對應的脈象應該是弦緊有力,如同彈弓的絃線。
  • 心脈鉤:心臟的脈象表現爲脈動有如鉤狀,可能指脈搏的強度和形態。
  • 脾脈代:脾的脈象可能指脈搏間歇或弱,有時表現爲不規則。
  • 肺脈毛:肺脈如同輕柔的羽毛,脈搏細軟而浮。
  • 腎脈石:腎脈如同石沉大海,脈象深沉而有力,有如石頭沉穩。

這些理論反映了中醫對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的深刻認識和獨特解釋,強調了身心整體和諧的重要性,並指導着疾病的預防和治療。

2. 血氣形志篇第二十四

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少血多氣,陽明常多氣多血,少陰常少血多氣,厥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氣少血,此天之常數。足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厥陰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為足陰陽也。手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心主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為手之陰陽也。

白話文:

正常人體的生理特徵如下:

足陽明經絡: 氣血都很充足。 足少陽經絡: 氣多,血少。 足太陰經絡: 氣少,血多。 足少陰經絡: 氣多,血少。 足厥陰經絡: 氣少,血多。

以上是足部經絡的正常生理特徵。

手陽明經絡: 氣血都很充足。 手少陽經絡: 氣多,血少。 手太陰經絡: 氣少,血多。 手少陰經絡: 氣多,血少。 心主經絡: 氣多,血少。

以上是手部經絡的正常生理特徵。

今知手足陰陽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後瀉有餘,補不足。欲知背俞,先度其兩乳間,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兩隅相拄也,乃舉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齊脊大椎,兩隅在下,當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復下一度,心之俞也。復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

白話文:

現在已經知道手足以及身體陰陽兩面可能出現的病痛,治療任何疾病時,必定先要疏通血脉,去除造成病痛的因素。之後,觀察病人的情況,根據他們的需要,再進行泄除過剩的邪氣,或是補充不足的正氣。如果想要找出背部穴位(背俞),首先要測量兩乳之間的距離,將這個距離對折。接著,使用另一種草(或工具)量取一半的距離,並將草折去那一半。然後,用草的兩端互相支撐形成角度,拿起這個工具來測量背部。讓其中一角位於背上部,對齊脊柱最上方的大椎穴,另外兩角在下,下方的左右兩角分別對應的,就是穴位的位置:左側角落是肝俞,右側角落是脾俞。再往下一個度數,則是心俞的位置。

復下一度,腎之俞也。是謂五臟之俞,灸刺之度也。形樂志苦,病生於脈,治之以灸刺。形樂志樂,病生於肉,治之以針石。形苦志樂,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形苦志苦,病生於咽嗌,治之以百藥。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是謂五形志也。刺陽明出血氣,刺太陽出血惡氣,刺少陽出氣惡血,刺太陰出氣惡血,刺少陰出氣惡血,刺厥陰出血惡氣也。

白話文:

再次向下取穴一處,是腎臟對應的穴位。這是所謂五臟的對應穴位,也是針灸治療的取穴基準。

個性樂觀、志向堅強的人,容易產生脈絡上的疾病,可以用針灸治療。個性樂觀、志向隨和的人,容易產生肌肉上的疾病,可用針灸或藥物治療。個性悲觀、志向隨和的人,容易產生筋脈上的疾病,可用熱敷或牽引治療。個性悲觀、志向堅強的人,容易產生咽喉上的疾病,可用各種藥物治療。

如果個性急躁容易受驚,經絡不通,會導致局部感覺麻木不仁,可用按摩或服用溫酒來治療。

以上便是人體的五種類型和對應的志向。

刺陽明穴會出血氣;刺太陽穴會出血惡氣;刺少陽穴會出氣惡血;刺太陰穴會出氣惡血;刺少陰穴會出氣惡血;刺厥陰穴會出血惡氣。

經脈別論:跌僕(音赴)罷極(上音疲)如漚(下音甌)

臟氣法時論:慧(音惠)淬(七內切)㗜(烏開切)䀮䀮(音荒)臑內(人朱切)

宣明五氣篇:翕(音吸)啑(音帝)窒(陡慄切)凝泣(澀)喑(讀作音)

血氣形志篇:相柱(知庚切)䤵(音鈹)

白話文:

經脈受傷導致身體極度疲憊,就像泡在水裡一樣。

身體虛弱,精神不濟,肌肉酸痛無力。

氣息短促,呼吸困難,聲音嘶啞。

身體虛弱,骨骼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