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四 (1)

1. 卷第四

2. 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

黃帝問曰: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對曰:地勢使然也。故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咸,皆安其處,美其食,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處,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風,水土剛強,其民不衣而褐薦,其民華食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生於內,其治宜毒藥,故毒藥者,亦從西方來。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臟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爇。故灸爇者,亦從北方來。

南方者,天地所長養,陽之所盛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攣痹,其治宜微針。故九針者,亦從南方來。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故導引按蹺者,亦從中央出也。故聖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也。

白話文:

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

黃帝問道:「醫生治療疾病時,同一種病卻用不同的方法,都能治癒,這是為什麼?」岐伯回答:「這是因為地理環境的影響。」

東方是天地生發之氣初起的地方,臨海產魚鹽,居民靠水而居,飲食多魚且偏好鹹味。他們安居於此,以當地食物為美,但魚易使人體內生熱,鹽分過多則傷血,因此當地人膚色偏黑、肌肉紋理疏鬆,容易患癰瘍(膿瘡腫毒),適宜用砭石治療,所以砭石療法源自東方。

西方盛產金玉,多沙石之地,是天地收斂之氣所聚。居民依山而居,風大、水土剛強,衣著簡樸(穿粗麻),飲食豐盛而體型豐腴,外邪不易侵襲形體,疾病多由內生,適合用藥性較猛的「毒藥」治療,因此這類藥物療法源自西方。

北方是天地閉藏之氣的區域,地勢高、氣候寒冷,居民習慣野外生活並以乳製品為主食,易因臟腑受寒而患脹滿之病,適宜用灸法治療,所以灸法源自北方。

南方是天地陽氣旺盛、萬物繁茂之地,地勢低窪、水土濕潤,多霧露。居民喜食酸味及發酵食物,因此肌肉緊密、膚色偏紅,容易患筋脈拘攣、麻痺等病,適合用細針治療,所以九針療法源自南方。

中央地區地勢平坦濕潤,是萬物生長繁盛之處,居民飲食多樣且生活安逸,因此多患痿弱、厥逆、寒熱等病,適合用導引(呼吸調息)與按摩治療,所以導引按摩療法源自中央。

聖人綜合各種療法,針對不同地區的病因選擇適宜的方法,因此治法雖異卻都能治癒疾病,關鍵在於掌握病情與治療的根本原則。

3. 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

黃帝問曰:余聞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藥治其內,針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岐伯對曰:往古人居禽獸之間,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內無眷慕之累,外無伸宦之形,此恬憺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藥不能治其內,針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

當今之世不然,憂患緣其內,苦形傷其外,又失四時之從,逆寒暑之宜,賊風數至,虛邪朝夕,內至五臟骨髓,外傷空竅肌膚,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帝曰:善。余欲臨病人,觀死生,決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聞乎?

岐伯曰:色脈者,上帝之所貴也,先師之所傳也。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時八風六合,不離其常,變化相移,以觀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則色脈是矣。色以應日,脈以應月,常求其要,則其要也。夫色之變化,以應四時之脈,此上帝之所貴,以合於神明也,所以遠死而近生。

生道以長,命曰聖王。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湯液十日,以去八風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蘇草荄之枝,本末為助,標本已得,邪氣乃服。暮世之治病也則不然,治不本四時,不知日月,不審逆從,病形已成,乃欲微針治其外,湯液治其內,粗工凶凶,以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復起。帝曰:願聞要道。

岐伯曰:治之要極,無失色脈,用之不惑,治之大則。逆從倒行,標本不得,亡神失國。去故就新,乃得真人。帝曰:余聞其要於夫子矣,夫子言不離色脈,此余之所知也。岐伯曰:治之極於一。帝曰:何謂一?岐伯曰:一者因得之。帝曰:奈何?岐伯曰:閉戶塞牖,系之病者,數問其情,以從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帝曰:善。

白話文:

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

黃帝問道:我聽說古代治病,只需轉移精神、改變氣機,用祝由術就能治癒。但現在治病,用藥物治療內在,用針灸砭石治療外在,有時有效有時無效,為什麼呢?

岐伯回答:古代人與禽獸共處,靠活動來避寒,隱居來避暑,內心沒有眷戀的負擔,外在沒有追求名利的壓力,那是一個恬淡的時代,邪氣無法深入體內。所以藥物不必治內,針石不必治外,只需用祝由術轉移精神即可。

但現在不同了,人們內心充滿憂患,外在勞苦傷身,又違背四時規律,不顧寒暑調適,賊風頻繁侵襲,虛邪日夜侵擾,內傷五臟骨髓,外損孔竅肌膚,因此小病會加重,大病會致命,祝由術已無法奏效。

黃帝說:說得好。我想在診治病人時,能判斷生死、解決疑難,希望掌握關鍵,如同日月般明晰,能聽聽您的見解嗎?

岐伯說:面色與脈象,是上天所重視、先師所傳授的。上古時,僦貸季研究色脈而通達神明,結合五行、四時、八風、六合,不離其常理,觀察變化規律,從而領悟奧妙、掌握關鍵。要明白關鍵,就在於色脈。面色對應太陽,脈象對應月亮,常探求其要領,就能掌握核心。

面色的變化與四時脈象相應,這是上天所重視的,能與神明相合,因此可以遠離死亡、接近生機。養生之道得以延續,稱為「聖王」。

中古時治病,病發才治療,用湯藥十天,祛除八風五痹之病;若十天未癒,再用草藥枝葉根莖輔助,標本兼治,邪氣就會屈服。

但近代治病卻不然,不依據四時,不察日月,不辨逆順,等病情嚴重才想用針灸治外、湯藥治內。庸醫魯莽,以為可以強攻,結果舊病未癒,新病又起。

黃帝說:請講講治療的關鍵。

岐伯說:治療的最高準則,在於不忽略色脈,運用時不迷惑,這是治療的大原則。若違逆規律,標本錯亂,會喪失精神、危害生命。捨棄舊習、接受新知,才能成為真正的醫者。

黃帝說:我從您這裡聽到了關鍵,您所說的不離色脈,這我已明白。

岐伯說:治療的終極在於「一」。

黃帝問:什麼是「一」?

岐伯答:「一」就是順應病情。

黃帝問:怎麼做?

岐伯說:關上門窗,專注於病人,反覆詢問其狀況,順應其意願。能保持神氣的病人可治癒,失去神氣的則會死亡。

黃帝說:說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