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六 (2)
卷第六 (2)
1. 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
黃帝問曰:余聞九針於夫子,眾多博大,不可勝數。余願聞要道,以屬子孫,傳之後世,著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終始,上應天光星辰曆紀,下副四時五行,貴賤更立,冬陰夏陽,以人應之奈何?願聞其方。岐伯對曰:妙乎哉問也!此天地之至數。
帝曰:願聞天地之至數,合於人形血氣,通決死生,為之奈何?岐伯曰: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應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帝曰:何謂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導之,乃以為真。上部天,兩額之動脈;上部地,兩頰之動脈;上部人,耳前之動脈。
中部天,手太陰也;中部地,手陽明也;中部人,手少陰也。下部天,足厥陰也;下部地,足少陰也;下部人,足太陰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氣,人以候心。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
天以候頭角之氣,地以候口齒之氣,人以候耳目之氣。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藏。故神藏五,形藏四,合為九藏。五臟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帝曰: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必先去其血脈而後調之,無問其病,以平為期。帝曰:決死生奈何?岐伯曰: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形氣相得者生。參伍不調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
上下左右之脈相應如參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數者死。中部之候雖獨調,與眾臟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減者死。目內陷者死。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當踝而彈之,其應過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應疾,中手渾渾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應上不能至五寸,彈之不應者死。是以脫肉身不去者死。
中部乍疏乍數者死。其脈代而鉤者,病在絡脈。九候之相應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後則病,二候後則病甚,三候後則病危。所謂後者,應不俱也。察其腑臟,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經脈,然後知病脈,真臟脈見者勝死。足太陽氣絕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帝曰:冬陰夏陽奈何?岐伯曰:九候之脈,皆沉細懸絕者為陰,主冬,故以夜半死。
盛躁喘數者為陽,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熱病者,以平旦死。熱中及熱病者,以日中死。病風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脈乍疏乍數乍遲乍疾者,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七診雖見,九候皆從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風氣之病及經月之病,似七診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
若有七診之病,其脈候亦敗者死矣,必發噦噫。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而後各切循其脈,視其經絡浮沉,以上下逆從循之,其脈疾者不病,其脈遲者病,脈不往來者死,皮膚著者死。帝曰:其可治者奈何?岐伯曰:經病者治其經,孫絡病者治其孫絡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經絡。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脈則繆刺之。
留瘦不移,節而刺之。上實下虛,切而從之,索其結絡脈,刺出其血,以見通之。瞳子高者太陽不足,戴眼者太陽已絕,此決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針。
玉機真臟論:溉(古代切)窳(音愈)䐃(渠殞切)瞀(莫候切)
三部九候論:歃(所甲切,飲血也)坰(古營切)蠕(而勻切)
白話文:
黃帝問道:「我聽您講述九針的道理,廣博深奧,難以窮盡。我希望了解其中的精要,以便傳給子孫後代,讓他們牢記在心,如同藏在肝肺中,並以飲血為誓來接受,不敢輕易外洩。使其符合天道規律,有始有終,上能對應天上的星辰曆法,下能配合四季五行,貴賤地位更替,冬天陰冷夏天陽熱,人要如何適應呢?我希望能知道方法。」
岐伯回答:「問得太好了!這可是天地間至關重要的數理啊!」
黃帝說:「我希望能了解天地間至關重要的數理,如何與人體氣血相合,並能以此判斷生死呢?」
岐伯說:「天地間至關重要的數理,開始於一,終止於九。一代表天,二代表地,三代表人,因此將三倍增,三三得九,以此對應九野。所以人體有上、中、下三部,每一部各有三候,以此來判斷生死,診斷各種疾病,調和虛實,消除病邪。」
黃帝問道:「什麼是三部呢?」
岐伯說:「有下部、中部、上部,每一部又各有天、地、人三候,必須明確指出並引導,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診斷。上部的天候,指兩額的動脈;上部的地候,指兩頰的動脈;上部的人候,指耳前的動脈。中部的天候,指手太陰經脈;中部的地候,指手陽明經脈;中部的人候,指手少陰經脈。下部的天候,指足厥陰經脈;下部的地候,指足少陰經脈;下部的人候,指足太陰經脈。所以,下部的天候用來診斷肝臟,地候診斷腎臟,人候診斷脾胃之氣。」
黃帝問道:「那中部的診斷如何呢?」
岐伯說:「也有天、地、人三候。天候診斷肺,地候診斷胸中的氣,人候診斷心。」
黃帝問道:「上部又用什麼來診斷呢?」
岐伯說:「也有天、地、人三候。天候診斷頭角的氣,地候診斷口齒的氣,人候診斷耳目的氣。三部,每一部都有天、地、人三候。三者形成天,三者形成地,三者形成人。將三倍增三次,總共有九,九分為九野,九野對應九臟。所以,神藏於五臟,形藏於四臟,合稱九臟。如果五臟衰敗,其氣色一定會衰敗,衰敗就意味著死亡。」
黃帝問道:「診斷的方法是什麼呢?」
岐伯說:「必須先觀察體型的胖瘦,來調節氣的虛實。實證要瀉,虛證要補。必須先理清血脈,然後才能調治,不論是什麼病,都要以恢復平和為目標。
黃帝問道:「如何判斷生死呢?」
岐伯說:「體型肥胖但脈搏細弱,呼吸短促不足以支持生命,這是危險的徵兆。體型瘦弱但脈搏洪大,胸中多氣,這是死兆。體型和氣血相協調的則能生存。氣血不調和的則會生病。如果三部九候的脈象都失去常態,那就是死兆。上、下、左、右的脈象,應對不協調,像舂米一樣紊亂,病情就很嚴重。上下左右的脈象失去常態,難以計數,那就是死兆。即使中部的脈象獨自調和,但與其他臟腑脈象不協調,也是死兆。中部的脈象衰減,也是死兆。眼睛內陷,也是死兆。」
黃帝問道:「如何知道疾病的所在呢?」
岐伯說:「觀察九候的脈象,如果單獨某一候的脈象特別小,是病;特別大,是病;特別急,是病;特別慢,是病;特別熱,是病;特別寒,是病;特別下陷,是病。用左手按在腳踝上方五寸處,然後用右手輕彈腳踝處,如果能感到脈動傳到五寸以上,並且蠕動柔和,就沒有病;如果感覺脈動快速且混濁,有病;如果感覺脈動緩慢,也有病;如果脈動不能傳到五寸,輕彈也沒反應,那就是死兆。因此,肌肉已經脫落而身體沒有離開,也是死兆。中部脈象時疏時數,也是死兆。脈象呈代脈或鉤脈,是病在絡脈。九候的脈象應該上下一致,不能失去協調。一候之後出現異常,病情就開始;兩候之後出現異常,病情就嚴重了;三候之後出現異常,病情就很危險了。所謂的異常,指的是脈象反應不一致。觀察臟腑的脈象,可以判斷生死的期限,必須先了解經脈,然後才能了解病脈,如果出現真正的臟脈,那代表病人撐過了死亡的關卡。如果足太陽經的氣絕了,腳就不能屈伸,死後眼睛會向上翻。」
黃帝問道:「冬天陰盛夏天陽盛,這又該如何理解呢?」
岐伯說:「九候的脈象都沉、細、懸、絕,屬於陰,代表冬天,因此陰虛的人容易在半夜死亡。脈象洪盛、躁動、急促,屬於陽,代表夏天,因此陽亢的人容易在中午死亡。所以,患有寒熱病的人,容易在清晨死亡。患有熱症或熱病的人,容易在中午死亡。患有風病的人,容易在傍晚死亡。患有水病的人,容易在半夜死亡。脈象時疏時數時遲時快,病情會隨著四季變化而死亡。如果形體肌肉已經脫落,即使九候的脈象都調和,仍然會死亡。如果出現七種診斷症狀,但九候脈象仍然正常,就不會死亡。所謂不死的情況,是指患有風氣之病,或持續數月的疾病,雖然症狀類似七種診斷的疾病,但並非真正的七種診斷之病,所以說不會死亡。如果患有七種診斷的疾病,且脈象也衰敗,那就是死兆,必定會出現呃逆或嘆息。必須仔細詢問疾病的起始和現在的病情,然後分別仔細按摸脈搏,觀察經絡的浮沉,從上下順逆按摸,如果脈搏急促,就不是病,如果脈搏遲緩,那就是病,如果脈搏沒有來回跳動,那就是死兆,皮膚緊貼骨骼,也是死兆。」
黃帝問道:「那麼,可以治療的情況又該如何呢?」
岐伯說:「經脈的疾病就治療經脈,孫絡的疾病就治療孫絡血脈,如果身體有疼痛的,就治療經絡。如果疾病屬於奇邪,就用繆刺法治療。如果按壓時肌肉僵硬不移動,就針對肌肉節點處進行針刺。如果上部實證下部虛證,就順著脈象來治療,找出結絡的脈絡,刺破放出瘀血,使其通暢。如果瞳孔向上,代表太陽經的氣不足,如果眼睛上翻,代表太陽經的氣已經斷絕,這是判斷生死的關鍵,不可不察。針刺時,針要留在手指和手外踝上方五指寬的位置。
(玉機真臟論:記載了古代用詞:溉、窳、䐃、瞀;三部九候論:記載了古代用詞:歃、坰、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