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三 (3)
卷第三 (3)
1. 五臟別論篇第十一
黃帝問曰:余聞方士,或以腦髓為臟,或以腸胃為臟,或以為腑,敢問更相反,皆自謂是,不知其道,願聞其說。岐伯對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府。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魄門亦為五臟使,水穀不得久藏。
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岐伯曰: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
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故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凡治病必察其下,適其脈,觀其志意,與其病也。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於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
靈蘭秘典論:膻(徒旱切)廩(力稔切)瘠(音籍)瞿(音劬)
六節藏象論:僦(即就切)溲(所鳩切,小便也)
五臟生成論:胝䐢(上丁尼切,下側救切)炲(音苔)衃(芳杯切)𤸷(音頑,又音君)隧(音遂)頏(胡浪切)顙(蘇朗切)系(奚帝切)顴(音權)胠(去魚切)髃(音虞)
五臟別論:楯(音巡)惡(音汙)
白話文:
五臟別論篇第十一
黃帝問道:我聽聞方士中,有人將腦髓視為臟,有人將腸胃視為臟,也有人認為是腑,說法互相矛盾,卻都自以為正確。我不明白其中道理,希望聽聽你的解釋。
岐伯回答: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子宮),這六者是地氣所生,皆藏於陰而象徵大地,因此主藏而不外瀉,稱為「奇恆之腑」。至於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這五者為天氣所生,其氣象徵天,因此主瀉而不藏,它們接受五臟的濁氣,稱為「傳化之腑」,因濁氣不可久留,需及時輸瀉。肛門(魄門)亦為五臟服務,使水穀糟粕不得久藏體內。
所謂五臟,功能在藏蓄精氣而不外瀉,因此飽滿卻不充塞實物;六腑則傳導消化物而不貯藏,因此充實卻不滿盈。原因在於:水穀入口時,胃部充實而腸道空虛;食物下行後,腸道充實而胃部空虛。所以說「實而不滿,滿而不實」。
黃帝問:為何手腕「氣口」脈能獨主五臟狀況?
岐伯答:胃是水穀之海,為六腑運化的源頭。飲食五味入口後,精微藏於胃以滋養五臟之氣,而氣口脈亦屬太陰經(反映脾胃功能)。因此五臟六腑的氣血盛衰,皆源自胃的變化,並顯現於氣口脈象。
此外,五氣(自然界的氣味)由鼻吸入,藏於心肺;若心肺有病,鼻部便會功能失調。治病時必須觀察二便、切合脈象、審視患者情志與病症。若患者迷信鬼神,便無法與他談論醫道至理;厭惡針灸者,也無法與他探討治療技巧。若病人拒絕醫治,疾病必然難癒,強行治療亦無成效。
(以下為注音補充:)
靈蘭秘典論:羶(音「坦」)、廩(音「凜」)、瘠(音「籍」)、瞿(音「渠」)
六節藏象論:僦(音「就」)、溲(音「搜」,指小便)
五臟生成論:胝䐢(上字音「低」,下字音「皺」)、炲(音「苔」)、衃(音「胚」)、𤸷(音「頑」或「君」)、隧(音「遂」)、頏(音「杭」)、顙(音「嗓」)、系(音「細」)、顴(音「權」)、胠(音「祛」)、髃(音「魚」)
五臟別論:楯(音「巡」)、惡(音「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