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三 (3)
卷第三 (3)
1. 五臟別論篇第十一
黃帝問曰:余聞方士,或以腦髓為臟,或以腸胃為臟,或以為腑,敢問更相反,皆自謂是,不知其道,願聞其說。岐伯對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府。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魄門亦為五臟使,水穀不得久藏。
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岐伯曰: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
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故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凡治病必察其下,適其脈,觀其志意,與其病也。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於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
靈蘭秘典論:膻(徒旱切)廩(力稔切)瘠(音籍)瞿(音劬)
六節藏象論:僦(即就切)溲(所鳩切,小便也)
五臟生成論:胝䐢(上丁尼切,下側救切)炲(音苔)衃(芳杯切)𤸷(音頑,又音君)隧(音遂)頏(胡浪切)顙(蘇朗切)系(奚帝切)顴(音權)胠(去魚切)髃(音虞)
五臟別論:楯(音巡)惡(音汙)
白話文:
黃帝問道:我聽說有些方士,有的認為腦髓是臟,有的認為腸胃是臟,有的則認為是腑,這些說法相互矛盾,都自認為正確,我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希望能聽您解釋。
岐伯回答說:腦、髓、骨、脈、膽、女子胞,這六個是地氣所生的,都藏在陰處,性質如同大地,所以是儲藏而不排泄的,稱為奇恆之府。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這五個是天氣所生的,其氣性像天,所以是排泄而不儲藏的,它們接受五臟排出的濁氣,稱為傳化之府,這些器官不能久留物質,必須輸送排泄。魄門也受五臟的支配,水穀不能久存。
所謂的五臟,是儲藏精氣而不排泄的,所以充盈但不是實在的。六腑,是傳輸消化食物而不儲藏的,所以是實在的但不是充盈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食物入口,則胃是實在的,腸是空虛的;食物下行,則腸是實在的,胃是空虛的。所以說實在但不充盈,充盈但不實在。
黃帝問:為什麼氣口獨獨能反映五臟的情況呢?岐伯說:胃是水穀之海,是六腑的源頭。五味入胃,藏於胃,以此來滋養五臟之氣,而氣口脈搏也是屬於太陰經的。
因此五臟六腑的氣味,都出自於胃,並在氣口顯現出來。所以五種氣味從鼻子進入,藏於心肺,心肺有病,鼻子就會不通暢。凡是治療疾病,必須要觀察病人下肢的情況,調整脈象,觀察病人的意志,以及病情的發展。拘泥於鬼神的人,無法與他們談論至高的醫德。厭惡針灸的人,無法與他們談論精巧的醫術。不接受治療的病人,疾病必定無法治好,即使勉強治療也無效。
靈蘭秘典論補充說明:膻(音同單),廩(音同凜),瘠(音同集),瞿(音同渠)。
六節藏象論補充說明:僦(音同就),溲(音同搜,指小便)。
五臟生成論補充說明:胝(音同知)䐢(音同救),炲(音同苔),衃(音同胚),𤸷(音同頑,又音同君),隧(音同遂),頏(音同航),顙(音同桑),系(音同細),顴(音同權),胠(音同驅),髃(音同愚)。
五臟別論補充說明:楯(音同巡),惡(音同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