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 (1)

1. 卷第三

2.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黃帝問曰:願聞十二臟之相使,貴賤何如?岐伯對曰:悉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

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至道在微,變化無窮,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閔閔之當,孰者為良!恍惚之數,生於毫犛,毫犛之數,起於度量,千之萬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黃帝曰:善哉,余聞精光之道,大聖之業,而宣明大道,非齋戒擇吉日,不敢受也。

黃帝乃擇吉日良兆,而藏靈蘭之室,以傳保焉。

白話文: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黃帝問道:我想瞭解十二臟腑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它們的主次地位如何?岐伯回答:這個問題很詳盡啊!請讓我一一說明。

心臟如同君主,主宰人的精神意識。肺臟如同宰相,負責調節全身氣機。肝臟如同將軍,主掌謀略與思慮。膽腑如同中正的官員,負責決斷。羶中(心包)如同傳達命令的臣使,掌管喜樂情緒。脾和胃如同倉庫官員,負責消化吸收五穀精微。大腸如同傳導的官員,負責排泄糟粕。

小腸如同接收盛裝的官員,負責進一步消化食物。腎臟如同強健的官員,主導精力與技巧。三焦如同疏通水道的官員,負責水液代謝。膀胱如同儲存津液的州都官員,經氣化作用後排出尿液。這十二個臟腑必須協調運作,不可失調。

因此,君主(心)若清明,則下屬臟腑安穩,以此養生可長壽,終身無災;以此治理天下則國運昌盛。若君主昏昧,十二臟腑便會紊亂,氣血通道阻塞,身體將受重創,如此養生必招禍患,治理天下則宗族危殆,務必謹慎!

至高的道理隱微難測,變化無窮,誰能探知本源?深奧啊!觀察者困惑,誰能掌握要領?面對紛繁現象,何者才是正確?微小的變化始於毫釐,累積千萬次便成規模,推演擴展後,方能形成完整體系。

黃帝讚歎:說得好!我聽聞這精妙的道理,乃聖人之偉業,闡明大道。若不齋戒擇吉日,不敢輕易接受。於是黃帝選定吉日,將此篇珍藏於靈蘭之室,以傳後世。

3. 六節藏象論篇第九

黃帝問曰:余聞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人以九九制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以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謂也?岐伯對曰:昭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夫六六之節,九九制會者,所以正天之度、氣之數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行有分紀,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余而盈閏矣。立端於始,表正於中,推余於終,而天度畢矣。

帝曰:余已聞天度矣,願聞氣數何以合之?岐伯曰:天以六六為節,地以九九制會,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復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其氣九州九竅,皆通乎天氣。故其生五,其氣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藏,故形藏四,神藏五,合為九藏以應之也。帝曰:余已聞六六九九之會也,夫子言積氣盈閏,願聞何謂氣?請夫子發蒙解惑焉。

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師傳之也。帝曰:請遂聞之。

岐伯曰: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時立氣布,如環無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帝曰:五運之始,如環無端,其太過不及何如?岐伯曰:五氣更立,各有所勝,盛虛之變,此其常也。帝曰:平氣何如?岐伯曰:無過者也。

帝曰:太過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經有也。帝曰:何謂所勝?岐伯曰: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得五行時之勝,各以氣命其臟。帝曰:何以知其勝?岐伯曰:求其至也,皆歸始春,未至而至,此謂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也,命曰氣淫。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

至而不至,此謂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命曰氣迫。所謂求其至者,氣至之時也。謹候其時,氣可與期,失時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也。帝曰:有不襲乎?岐伯曰:蒼天之氣,不得無常也。氣之不襲,是謂非常,非常則變矣。帝曰:非常而變奈何?岐伯曰:變至則病,所勝則微,所不勝則甚,因而重感於邪,則死矣。故非其時則微,當其時則甚也。

帝曰:善。余聞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天地之運,陰陽之化,其於萬物,孰少孰多,可得聞乎?

岐伯曰:悉哉問也,天至廣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靈問,請陳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白話文:

六節藏象論篇第九

黃帝問道:「我聽說天以六六之節構成一年,人體則以九九之數相應,也有三百六十五節與天地相合,這種說法流傳已久,但不知其具體含義?」

岐伯回答:「這問題問得很好!讓我詳細說明。所謂『六六之節』和『九九制會』,是用來確定天道的運行規律和氣化的數理。『天度』是計算日月運行的準則,『氣數』則是記錄萬物化生的規律。天屬陽,地屬陰;日屬陽,月屬陰。它們的運行各有分界,周而復始有其規律。太陽每日運行一度,月亮則運行十三度有餘,因此大月小月合計三百六十五日為一年,累積多餘的氣數便形成閏月。確立歲首為基準,以圭表校正時節,推算餘數至歲末,如此天度的計算就完整了。」

黃帝問:「我已明白天度的道理,但氣數如何與之相合?」

岐伯答:「天以六六為節,地以九九制會。天干有十,循環六次而成六十甲子,六甲循環一周即為一年,共三百六十日,這是曆法的基礎。自古通曉天道者,認為生命的根本在於陰陽,其氣貫通九州九竅,與天氣相通。因此生化出五行(木火土金水),氣分為三(天地人)。三氣成天,三氣成地,三氣成人,三者相乘為九,對應九野、九藏。形藏有四(胃、大腸、小腸、膀胱),神藏有五(肝、心、脾、肺、腎),合為九藏以應天地。」

黃帝問:「我已明白六六九九的配合,但您提到『積氣盈閏』,請問什麼是『氣』?請您解惑。」

岐伯答:「這是上古所傳的奧秘。五日稱為一『候』,三候為一『氣』,六氣為一『時』,四時為一『歲』,各由當令之氣主導。五運(五行之氣)循環相承,周而復始,節氣依序分布如環無端。若不懂年份的氣運加臨、氣的盛衰虛實,就無法成為良醫。」

黃帝問:「五運循環無端,但有『太過』與『不及』,這是何意?」

岐伯答:「五氣交替主令,各有相勝。盛衰變化是常態,正常稱為『平氣』,無過無不及。」

黃帝追問:「太過與不及會如何?」

岐伯解釋:「如春季氣早至為太過,會壓制所不勝(金),反過來欺凌所勝(土),稱為『氣淫』;若氣遲至為不及,則所勝之氣(土)妄行,所生之臟(肺)受病,而所不勝(金)乘虛侵襲,稱為『氣迫』。關鍵在觀察氣是否按時而至,失時則邪氣內生,醫者難治。」

黃帝問:「五運會失常嗎?」

岐伯答:「天氣運行本有常規,若失常則為變異,變異則致病。被所勝之氣影響病輕,被所不勝之氣影響病重,若再感外邪可能致死。非當令時病輕,當令時病重。」

黃帝說:「好。我聽說氣聚合形成形體,因變化而定名。天地運轉、陰陽化生萬物,如何分其多少?」

岐伯答:「這問題深遠啊!天廣大難測,地遼闊難量,但可簡述其理:草木有五色,變化無窮;有五味,滋味無盡。人的嗜好各異,各與五氣五味相通。天以五氣(風暑濕燥寒)養人,地以五味(酸苦甘辛鹹)養人。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使面色潤澤、聲音清亮;五味入口藏於腸胃,滋養五臟之氣,氣血調和則津液化生,精神自然充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