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二 (4)
卷第二 (4)
1. 陰陰離合論篇第六
黃帝問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岐伯對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
陽予之正,陰為之主。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帝曰:願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岐伯曰: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衝,太衝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名曰陰中之陽。
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於厲兌,名曰陰中之陽。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於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陽。帝曰:願聞三陰。
岐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其衝在下,名曰太陰,太陰根起於隱白,名曰陰中之陰。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根起於湧泉,名曰陰中之少陰。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於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陰。陰陽沖沖,積傳為一周,氣里形表而為相成也。
白話文:
陰陽離合論篇第六
黃帝問道:我聽說天屬陽,地屬陰,日屬陽,月屬陰,大月小月共三百六十天成為一年,人體也與之相應。但如今三陰三陽的劃分似乎與陰陽不相符,這是什麼原因呢?
岐伯回答:陰陽的劃分,可以數到十,推演可至百,數到千,推演可至萬,甚至無窮無盡,但其核心原理是一致的。天覆蓋在上,地承載在下,萬物由此生長。尚未冒出地面的,稱為「陰處」,也就是「陰中之陰」;而已經冒出地面的,則稱為「陰中之陽」。
陽主導萬物的生長,陰主導萬物的成形。因此,生命因春天而生,成長因夏天而盛,收斂因秋天而成,潛藏因冬天而止。若失去正常規律,天地之氣就會閉塞不通。陰陽的變化在人體上,同樣可以推演計算。
黃帝說:我想聽聽三陰三陽的離合關係。
岐伯說:聖人面南而立,前方稱為「廣明」,後方稱為「太衝」。太衝所在之處,稱為「少陰」;少陰之上,稱為「太陽」。太陽的根基起於「至陰」,終結於「命門」,稱為「陰中之陽」。
人體中段以上稱為「廣明」,廣明之下稱為「太陰」,太陰之前稱為「陽明」。陽明的根基起於「厲兌」,稱為「陰中之陽」。厥陰的外側稱為「少陽」,少陽的根基起於「竅陰」,稱為「陰中之少陽」。因此,三陽的離合關係是: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這三條經脈不可相互失調,運行協調而不浮散,稱為「一陽」。
黃帝說:我想聽聽三陰的離合關係。
岐伯說:外部屬陽,內部屬陰,而中間屬陰。其氣衝在下,稱為「太陰」,太陰的根基起於「隱白」,稱為「陰中之陰」。太陰之後稱為「少陰」,少陰的根基起於「湧泉」,稱為「陰中之少陰」。少陰之前稱為「厥陰」,厥陰的根基起於「大敦」,是陰氣斷絕陽氣之處,稱為「陰之絕陰」。因此,三陰的離合關係是: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這三條經脈不可相互失調,運行協調而不沈滯,稱為「一陰」。
陰陽之氣相互激盪,循環運行形成一周,氣在內而形在外,彼此相輔相成。
2. 陰陽別論篇第七
黃帝問曰:人有四經十二從,何謂?岐伯對曰:四經應四時,十二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所謂陰者,真臟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別於陽者,知病處也;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
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別於陽者,知病忌時;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謹熟陰陽,無與眾謀。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者為陽。凡持真脈之臟脈者,肝至懸絕急,十八日死;心至懸絕,九日死;肺至懸絕,十二日死;腎至懸絕,七日死;脾至懸絕,四日死。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
曰: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腨㾓;其傳為索澤,其傳為頹疝。曰:一陽發病,少氣善咳善泄;其傳為心掣,其傳為隔。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二陰一陽發病,善脹心滿善氣。三陽三陰發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鼓一陽曰鉤,鼓一陰曰毛,鼓陽勝急曰弦,鼓陽至而絕曰石,陰陽相過曰溜。
陰爭於內,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鳴。
陰之所生,和本曰和。是故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淖則剛柔不和,經氣乃絕。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死。所謂生陽死陰者,肝之心謂之生陽,心之肺謂之死陰,肺之腎謂之重陰,腎之脾謂之闢陰,死不治。結陽者,腫四肢。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
陰陽結斜,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二陽結謂之消,三陽結謂之隔,三陰結謂之水,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陰搏陽別謂之有子。陰陽虛腸闢死。陽加於陰謂之汗。陰虛陽搏謂之崩。三陰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陰俱搏,十三日夕時死。一陰俱搏,十日死。三陽俱搏且鼓,三日死。
三陰三陽俱搏,心腹滿。發盡不得隱曲,五日死。二陽俱搏,其病溫,死不治,不過十日死。
陰陽應象大論:䐜脹(上昌真切,肉脹起也)滲泄(上所禁切)翕赩(下許極切)噦噫(上乙劣切,下烏界切)能冬(上奴代切,下能夏、形能並同)放效(上妃兩切)並於(上去聲)嗌(伊者切)滑澀(下音色)漬(即賜切)
陰陽離合論:予(猶與也)
陰陽別論:腨(音喘,腓腸也)㾓(音淵,疼也)淖(音淘,水朝宗於海)
白話文:
陰陽別論篇第七
黃帝問道:人有四經十二從,這是什麼意思?岐伯回答:四經對應四季,十二從對應十二月,十二月又對應十二經脈。脈象有陰陽之分,瞭解陽脈就能推知陰脈,瞭解陰脈也能推知陽脈。陽脈有五類,五五相乘共有二十五種陽脈。所謂陰脈,是指真臟脈,一旦出現就表示臟氣衰敗,衰敗則必死。所謂陽脈,是指胃氣的陽和之象。能辨別陽脈,就能知道疾病所在;能辨別陰脈,就能預測死生之期。
三陽經的病變表現在頭部,三陰經的病變表現在手部,兩者本質相通。辨別陽脈,能掌握病情惡化的時機;辨別陰脈,能判斷死生的期限。必須熟練陰陽之理,不必與眾人商議。所謂陰陽,離去為陰,到來為陽;靜為陰,動為陽;遲緩為陰,急促為陽。凡是真臟脈出現,肝脈斷絕緊急,十八日後死;心脈斷絕,九日後死;肺脈斷絕,十二日後死;腎脈斷絕,七日後死;脾脈斷絕,四日後死。
又說:二陽經(陽明)的病變發於心脾,可能導致隱秘難言的病症,女性會閉經;若病情發展為「風消」(消瘦如風吹),或「息賁」(喘息氣逆),則無法治癒而死亡。
三陽經(太陽)的病變表現為寒熱,下部生瘡腫,或痿弱厥冷、小腿疼痛;若發展為「索澤」(皮膚枯槁),或「頹疝」(陰囊腫大),則病情加重。
一陽經(少陽)的病變表現為氣短、易咳嗽、腹瀉;若發展為「心掣」(心區牽痛),或「膈塞」(飲食不下),則病情惡化。
二陽(陽明)與一陰(厥陰)同時發病,主要症狀為驚恐、背痛、頻繁噯氣和呵欠,稱為「風厥」。
二陰(少陰)與一陽(少陽)同時發病,容易腹脹、胸悶、氣逆。
三陽(太陽)與三陰(太陰)同時發病,會導致半身不遂、肌肉萎縮、四肢無力。
脈象表現:輕按陽脈如鉤,輕按陰脈如毛;陽脈強勁急促如弦,陽脈極盛而斷絕如石;陰陽交替流動則稱「溜」。
陰氣在內相爭,陽氣在外擾動,汗液未止,四肢逆冷發作,發作時熱氣上熏肺部,使人喘息有聲。
陰氣的生發,以平和為根本。若剛強過度,陽氣會破散,陰氣隨之消亡。混亂則剛柔失調,經氣斷絕。「死陰」類病症,不超過三日即死;「生陽」類病症,不超過四日即死。所謂「生陽」與「死陰」,如肝病傳心稱為「生陽」,心病傳肺稱為「死陰」,肺病傳腎稱為「重陰」,腎病傳脾稱為「闢陰」,皆不治。
陽氣鬱結,四肢腫脹;陰氣鬱結,便血一升,再結則二升,三結則三升。
陰陽交結偏斜,陰多陽少稱為「石水」,小腹腫脹。二陽(陽明)鬱結為「消渴」,三陽(太陽)鬱結為「膈塞」,三陰(太陰)鬱結為「水腫」,一陰(厥陰)與一陽(少陽)鬱結為「喉痹」。陰脈搏動明顯而陽脈分離,表示懷孕。陰陽俱虛而腸道下洩,必死。陽氣加於陰氣則出汗。陰虛而陽搏動過甚稱為「血崩」。
三陰脈(太陰)同時搏動,二十日後半夜死;二陰脈(少陰)同時搏動,十三日後傍晚死;一陰脈(厥陰)同時搏動,十日後死。三陽脈(太陽)同時搏動且急促,三日後死。
三陰三陽脈俱搏動,心腹脹滿,病情發展至無法隱忍,五日後死。二陽脈(陽明)同時搏動,病屬溫熱,不治,不超過十日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