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二十三 (1)
卷第二十三 (1)
1. 卷第二十三
2. 著至教論篇第七十五
黃帝坐明堂,召雷公而問之曰:子知醫之道乎?雷公對曰:誦而未能解,解而未能別,別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治侯王。願得受樹天之度,四時陰陽合之,別星辰與日月光,以彰經術,後世益明,上通神農,著至教疑於二皇。帝曰:善。無失之,此皆陰陽表裡上下雌雄相輸應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以教眾庶,亦不疑殆,醫道論篇,可傳後世,可以為寶。雷公曰:請受道,諷誦用解。
帝曰:子不聞《陰陽傳》乎?曰:不知。曰:夫三陽天為業,上下無常,合而病至,偏害陰陽。
雷公曰:三陽莫當,請聞其解。帝曰:三陽獨至者,是三陽並至,並至如風雨,上為巔疾,下為漏病。外無期,內無正,不中經紀,診無上下,以書別。雷公曰:臣治疏愈,說意而已。帝曰:三陽者,至陽也,積並則為驚,病起疾風,至如霹靂,九竅皆塞,陽氣滂溢,干嗌喉塞。並於陰,則上下無常,薄為腸澼。
此謂三陽直心,坐不得起,臥者便身全,三陽之病。且以知天下,何以別陰陽,應四時,合之五行。雷公曰:陽言不別,陰言不理,請起受解,以為至道。帝曰:子若受傳,不知合至道以惑師教,語子至道之要。病傷五臟,筋骨以消,子言不明不別,是世主學盡矣。腎且絕,惋惋日暮,從容不出,人事不殷。
白話文:
著至教論篇第七十五
黃帝坐在明堂,召見雷公問道:「你瞭解醫道的精髓嗎?」雷公回答:「我能背誦醫理卻未能透徹理解,理解卻未能分辨細節,分辨卻未能明晰原理,明晰卻未能實際運用。這樣的程度只能醫治一般官員,不足以治療王侯。希望能學習天地運行的法則,結合四時陰陽變化,分辨星辰與日月的規律,以彰顯醫術的深奧,讓後世更加明白,上通神農的智慧,將至高醫理記載下來,與伏羲、神農二皇的學說並列。」
黃帝說:「很好!切勿遺漏這些道理。這一切皆關乎陰陽、表裡、上下、雌雄的相互對應關係。醫道需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中曉人事,方能長久流傳。以此教導百姓,也不會產生疑惑。這篇醫道論述可傳於後世,成為珍貴寶典。」
雷公說:「請傳授我這些道理,我必誦讀鑽研以求領悟。」
黃帝問:「你沒聽過《陰陽傳》嗎?」雷公答:「不知道。」黃帝說:「三陽之氣以天為根基,運行上下無常,若失調則病邪侵襲,偏害陰陽平衡。」
雷公問:「三陽之勢難以抵擋,請詳解其理。」黃帝解釋:「三陽獨盛,即三陽之氣同時爆發,來勢如狂風暴雨。上攻則引發頭部疾病,下迫則導致二便失禁。外無固定症狀,內無明確病機,不循常理,診斷時難分上下,需依醫書辨別。」
雷公說:「我醫術粗疏,只能略述大意。」黃帝繼續道:「三陽為至陽之氣,積聚則令人驚駭,病發如疾風霹靂,九竅閉塞,陽氣狂溢,咽喉乾澀阻塞。若波及陰分,則氣機紊亂,輕則腸鳴洩瀉。」
「此為三陽直衝心脈之症,患者坐立不安,臥床反覺舒緩,這是三陽病的特徵。若能通曉此理,便能明辨天下疾病,區分陰陽,順應四時,契合五行。」
雷公說:「陽論難以分辨,陰論不易梳理,請讓我起身受教,領悟這至高醫道。」黃帝告誡:「你若接受傳承,卻未能融會貫通,反而困惑於師教,我便告訴你醫道關鍵——病邪傷及五臟,筋骨日漸消瘦,而你言語含糊、辨析不清,這將使醫學真諦湮沒。腎氣將竭時,患者憂鬱如日暮,行動遲緩,不願外出,對人事漠不關心。」
3. 示從容論篇第七十六
黃帝燕坐,召雷公而問之曰:汝受術誦書者,若能覽觀雜學,及於比類,通合道理,為余言子所長,五臟六腑,膽胃大小腸脾胞膀胱,腦髓涕唾,哭泣悲哀,水所從行,此皆人之所生,治之過失,子務明之,可以十全,即不能知,為世所怨。雷公曰:臣請誦《脈經·上下篇》甚眾多矣,別異比類,猶未能以十全,又安足以明之。
帝曰:子別試通五臟之過,六腑之所不和,針石之敗,毒藥所宜,湯液滋味,具言其狀,悉言以對,請問不知。雷公曰:肝虛腎虛脾虛,皆令人體重煩冤,當投毒藥刺灸砭石湯液,或已或不已,願聞其解。帝曰:公何年之長而問之少,余真問以自謬也。吾問子窈冥,子言上下篇以對,何也?
夫脾虛浮似肺,腎小浮似脾,肝急沉散似腎,此皆工之所時亂也,然從容得之。若夫三臟土木水參居,此童子之所知,問之何也?雷公曰:於此有人,頭痛筋攣骨重,怯然少氣,噦噫腹滿,時驚不嗜臥,此何臟之發也?脈浮而弦,切之石堅,不知其解,復問所以三臟者,以知其比類也。帝曰:夫從容之謂也。
夫年長則求之於腑,年少則求之於經,年壯則求之於臟。今子所言皆失,八風菀熟,五臟消爍,傳邪相受。夫浮而弦者,是腎不足也。沉而石者,是腎氣內著也。怯然少氣者,是水道不行,形氣消索也。咳嗽煩冤者,是腎氣之逆也。一人之氣,病在一臟也。若言三臟俱行,不在法也。
雷公曰:於此有人,四肢解惰,喘咳血泄,而愚診之,以為傷肺,切脈浮大而緊,愚不敢治,粗工下砭石,病愈多出血,血止身輕,此何物也?
帝曰:子所能治,知亦眾多,與此病失矣。譬以鴻飛,亦衝於天。夫聖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類,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經今夫脈浮大虛者,是脾氣之外絕,去胃外歸陽明也。夫二火不勝三水,是以脈亂而無常也。四肢解惰,此脾精之不行也。喘咳者,是水氣並陽明也。
血泄者,脈急血無所行也。若夫以為傷肺者,由失以狂也。不引比類,是知不明也。夫傷肺者,脾氣不守,胃氣不清,經氣不為使,真臟壞決,經脈旁絕,五臟漏泄,不衄則嘔,此二者不相類也。譬如天之無形,地之無理,白與黑相去遠矣。是失吾過矣,以子知之,故不告子,明引比類《從容》,是以名曰診輕,是謂至道也。
白話文:
示從容論篇第七十六
黃帝閒坐時,召來雷公問道:「你學習醫術、誦讀醫書,若能廣泛涉獵各家學說,並懂得歸類比較,融會貫通其中的道理,就請告訴我你的專長。關於五臟六腑——膽、胃、大小腸、脾、胞宮、膀胱,以及腦髓、涕唾、哭泣悲哀等情緒表現,還有水液的運行,這些都是人體生命的基礎。若治療時出現失誤,你必須清楚其中緣由,才能做到十全十美。若無法明白,便會遭世人埋怨。」
雷公回答:「臣雖誦讀《脈經》上下篇多次,並嘗試區分類比,但仍未能達到十全十美,又如何能完全通曉呢?」
黃帝說:「你不妨試著分析五臟的病變、六腑的不調、針灸與砭石的誤治、適用毒藥的情況,以及湯液的性味,詳細說明其症狀,一一回答我。若有不懂之處,就提出來詢問。」
雷公問:「肝虛、腎虛、脾虛都會使人身體沈重、煩悶不適,此時該用毒藥、針灸、砭石或湯液治療,有時有效,有時無效,請問這是什麼原因?」
黃帝嘆道:「你年紀雖大,問題卻如此淺薄!我本以為你能深入探討,你卻只引用《脈經》上下篇來回答,這是為何?」
「脾脈虛浮似肺脈,腎脈細小浮動似脾脈,肝脈緊急沈散似腎脈,這些都是醫者常混淆之處,唯有從容細察才能辨明。至於肝、脾、腎三臟與木、土、水的關係,連孩童都明白,何必再問?」
雷公又問:「假設有人頭痛、筋脈拘攣、骨骼沈重、氣短膽怯、噯氣腹脹、易驚不寐,這是哪一臟的病變?其脈浮而弦,按之如石堅硬,我不明白其中道理,故再次詢問三臟的關聯,以求類比理解。」
黃帝答道:「這正是從容分析的要點。年長者病多責之於腑,年少者病多責之於經,壯年者病多責之於臟。你剛才所言全錯!八風鬱熱、五臟耗損、邪氣傳變,皆可能致病。脈浮而弦是腎氣不足;脈沈如石是腎氣內滯;氣短膽怯是水道不暢、形氣衰敗;咳嗽煩悶是腎氣上逆。一人之病,通常根源於一臟,若說三臟同病,不合醫理。」
雷公再問:「假設有人四肢無力、喘咳便血,我診斷為肺傷,切脈得浮大緊促之象,不敢貿然治療。但庸醫卻用砭石,導致出血更多,血止後反而病癒,這是何故?」
黃帝回答:「你雖懂得許多治法,卻在此病上失誤。聖人治病遵循法則,比類推演,洞察幽微,上下貫通,何必拘泥常規?脈浮大虛弱是脾氣外脫,離胃而歸陽明經。二火(心、肺)不制三水(腎、膀胱、三焦),故脈象紊亂無常。四肢無力是脾精不運;喘咳是水氣侵犯陽明;便血是因脈急血無所歸。若誤判為肺傷,便是狂妄之舉。不引類比,正是你未能明理的緣由。」
「肺傷的真正表現,應是脾氣失守、胃氣濁亂、經氣失調、真臟敗壞、經脈斷絕、五臟精微外洩,非衄血即嘔吐,與此例截然不同。猶如天地無形無理,黑白分明。這是我的過失,因你自以為懂,故未早點告訴你。若能明察比類,從容分析,便是診治的精要,也是醫道的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