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二十二 (9)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二 (9)

1. 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帝曰:不治王而然者何也?岐伯曰:悉乎哉問也!不治五味屬也。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帝曰:善。方制君臣何謂也?岐伯曰: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非上下三品之謂也。

帝曰:三品何謂?岐伯曰:所以明善惡之殊貫也。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岐伯曰:調氣之方,必別陰陽,定其中外,各守其鄉,內者內治,外者外治,微者調之,其次平之,盛者奪之,汗之下之,寒熱溫涼,衰之以屬,隨其攸利,謹道如法,萬舉萬全,氣血正平,長有天命。帝曰:善。

至真要大論:熠(羊入切)焞(土渾切)膨(普盲切)痤(殂禾切)爇(如悅切)熛(匹搖切)䐈(之力切)脆(須醉切)

白話文:

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黃帝問:「不依照五行生剋治療卻仍有效,這是為什麼?」岐伯答:「這問題很深入啊!這與五味的歸屬有關。五味進入胃後,各歸屬其相應的臟腑:酸味先入肝,苦味先入心,甘味先入脾,辛味先入肺,鹹味先入腎。長期攝取某一味會增強該臟腑之氣,這是食物作用的常理;但若過度增強某氣而長期失衡,便是致病之因。」黃帝說:「好。」

黃帝問:「藥方中的『君臣』如何定義?」岐伯答:「針對主症起主要作用的藥為『君藥』,輔助君藥的為『臣藥』,配合臣藥的為『使藥』,這並非指藥材的上中下三品等級。」

黃帝問:「三品是什麼?」岐伯答:「是用來區分藥性良劣的標準。」黃帝說:「明白了。」

黃帝問:「病症有內外之分,如何處理?」岐伯答:「調理氣機的方法,必先分辨陰陽,確定病位內外,各自對症施治:內在病症從內調理,外在病症從外治療;輕微者調和,稍重者平抑,嚴重者攻伐,用發汗或瀉下法,依寒熱溫涼屬性衰減病勢,順應病情所需。嚴守此法則,便能萬全無失,氣血調和,長保健康。」黃帝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