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二十二 (8)
卷第二十二 (8)
1. 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諸寒收引,皆屬於腎。諸氣膹郁,皆屬於肺。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熱瞀瘛,皆屬於火。諸痛癢瘡,皆屬於心。諸厥固泄,皆屬於下。諸痿喘嘔,皆屬於上。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諸痙項強,皆屬於濕。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諸脹腹大,皆屬於熱。諸躁狂越,皆屬於火。
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諸病水液,澄徹清冷,皆屬於寒。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故大要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此之謂也。
帝曰:善。五味陰陽之用何如?岐伯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鹹味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耎或堅,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其平也。帝曰:非調氣而得者,治之奈何?有毒無毒,何先何後?願聞其道。岐伯曰:有毒無毒,所治為主,適大小為制也。
帝曰:請言其制。岐伯曰: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溫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適事為故。帝曰:何謂逆從?岐伯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也。
帝曰:反治何謂?岐伯曰: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可使破積,可使潰堅,可使氣和,可使必已。帝曰:善。氣調而得者何如?岐伯曰:逆之從之,逆而從之,從而逆之,疏氣令調,則其道也。帝曰:善。
病之中外何如?
岐伯曰:從內之外者,調其內;從外之內者,治其外;從內之外而盛於外者,先調其內而後治其外;從外之內而盛於內者,先治其外而後調其內;中外不相及,則治主病。帝曰:善。火熱復,惡寒發熱,有如瘧狀,或一日發,或間數日發,其故何也?岐伯曰:勝復之氣,會遇之時,有多少也。陰氣多而陽氣少,則其發日遠;陽氣多而陰氣少,則其發日近。
此勝復相薄,盛衰之節,瘧亦同法。帝曰:論言治寒以熱,治熱以寒,而方士不能廢繩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熱者寒之而熱,有病寒者熱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復起,奈何治?岐伯曰: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所謂求其屬也。帝曰:善。服寒而反熱、服熱而反寒,其故何也?岐伯曰:治其王氣,是以反也。
白話文:
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所有寒邪收斂引起的問題,都屬於腎臟的病變;所有氣機鬱結的問題,都屬於肺臟的病變;所有濕邪導致的腫脹滿悶,都屬於脾臟的病變;所有熱邪導致的昏迷抽搐,都屬於火邪的病變;所有疼痛、搔癢、瘡瘍,都屬於心的病變;所有厥逆、冷厥、遺精洩瀉等問題,都屬於下焦的病變;所有痿證、喘息、嘔吐,都屬於上焦的病變;所有肢體拘急、戰慄、如同失去神志守護一般的情況,都屬於火邪的病變;所有痙攣、項強(頸項僵硬),都屬於濕邪的病變;所有逆氣衝上,都屬於火邪的病變;所有腹部脹大,都屬於熱邪的病變;所有躁動、狂妄、行為失常,都屬於火邪的病變。
所有突然發作的強直,都屬於風邪的病變;所有疾病伴隨聲音,叩擊時如同擊鼓一般,都屬於熱邪的病變;所有疾病出現腫脹、疼痛、酸痛、驚恐,都屬於火邪的病變;所有病情反复變化,水液渾濁,都屬於熱邪的病變;所有疾病的水液,清澈透明、寒冷,都屬於寒邪的病變;所有嘔吐酸水,迅速往下衝的症狀,都屬於熱邪的病變。所以總而言之,要謹慎把握病情的機理,根據其歸屬部位施治,有病邪就尋找病邪,沒有病邪也要尋找病邪的根源,病情盛者就要積極治療,病情虛者也要針對其虛弱之處治療,必須先掌握五勝(五行的克制),疏通其血氣,使之調暢通達,達到平和的狀態,這就是治療的要領。
黃帝說:很好。五味的陰陽作用如何呢?岐伯說:辛甘味具有發散作用屬於陽,酸苦味具有瀉下作用屬於陰,鹹味具有瀉下作用屬於陰,淡味具有滲透作用屬於陽。這六種味道或收斂或發散,或緩慢或急速,或燥或潤,或柔軟或堅硬,根據其有利的方面去運用,調和其氣機使其平和。黃帝說:不調和氣機就能治好的病,該如何治療呢?有毒和無毒的疾病,應該先後如何處理?我希望聽聽你的方法。岐伯說:有毒無毒,所治疾病為主,治療的劑量為輔。
黃帝說:請說明劑量的用法。岐伯說:君藥一味,臣藥二味,這是劑量小的;君藥一味,臣藥三味,佐藥五味,這是劑量中等;君藥一味,臣藥三味,佐藥九味,這是劑量大的。寒邪用熱藥治療,熱邪用寒藥治療,病情輕微的用反治法,病情嚴重的用順治法,堅硬的病邪用削弱的方法治療,外來的病邪要除去,勞累的要溫補,凝滯的要疏散,久病的要攻治,乾燥的要滋潤,急性的要緩解,散漫的要收斂,損傷的要溫養,休息過度的要活動,驚恐的要安撫,上面的要往下引導,用按摩或沐浴,薄弱的要加強,強盛的要抑制,閉塞的要打開,發散的要引導,要根據具體情況制定治療方案。黃帝說:什麼是反治和順治?岐伯說:反治是正治,順治是反治,順治用多少,要觀察病情而定。
黃帝說:什麼是反治?岐伯說:熱證用寒藥治療,寒證用熱藥治療,阻塞的用通利的方法治療,通暢的用閉塞的方法治療,一定要根據其主症,並先治療其病因,開始時治療方法相同,最終結果不同,可以使積聚的病邪消散,可以使堅硬的病邪潰爛,可以使氣機調和,可以使疾病痊癒。黃帝說:很好。氣機調和就能治好的疾病,該如何治療呢?岐伯說:用反治或順治的方法,先反治後順治,或先順治後反治,疏通氣機使其調和,這就是方法。黃帝說:很好。
疾病的內外症狀該如何處理?
岐伯說:由內而外的病症,要調和其內;由外而內的病症,要治療其外;由內而外,症狀在外明顯的,要先調和其內,然後治療其外;由外而內,症狀在內明顯的,要先治療其外,然後調和其內;內外症狀不相干涉的,就治療主要疾病。黃帝說:很好。反覆發作的熱邪,惡寒發熱,如同瘧疾的症狀,有的每天發作,有的間隔數天才發作,這是什麼原因?岐伯說:這是由於勝復之氣相爭,相遇的時間不同,多少不同造成的。陰氣多而陽氣少,發作的時間就久遠;陽氣多而陰氣少,發作的時間就頻繁。
這種勝復相互消長,盛衰的節律,瘧疾也是同樣的規律。黃帝說:書中說用熱治寒,用寒治熱,但是醫生不能拋棄理論而改變方法。有的熱病用寒藥治療反而更熱,有的寒病用熱藥治療反而更寒,兩種情況都存在,新病又復發,該如何治療?岐伯說:寒邪而更熱的,要從陰證入手治療;熱邪而更寒的,要從陽證入手治療,這就是尋找其歸屬的意思。黃帝說:很好。服用寒藥反而更熱,服用熱藥反而更寒,這是什麼原因?岐伯說:這是因為治療了其主要的病邪,所以出現相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