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二十二 (8)
卷第二十二 (8)
1. 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諸寒收引,皆屬於腎。諸氣膹郁,皆屬於肺。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熱瞀瘛,皆屬於火。諸痛癢瘡,皆屬於心。諸厥固泄,皆屬於下。諸痿喘嘔,皆屬於上。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諸痙項強,皆屬於濕。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諸脹腹大,皆屬於熱。諸躁狂越,皆屬於火。
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諸病水液,澄徹清冷,皆屬於寒。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故大要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此之謂也。
帝曰:善。五味陰陽之用何如?岐伯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鹹味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耎或堅,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其平也。帝曰:非調氣而得者,治之奈何?有毒無毒,何先何後?願聞其道。岐伯曰:有毒無毒,所治為主,適大小為制也。
帝曰:請言其制。岐伯曰: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溫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適事為故。帝曰:何謂逆從?岐伯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也。
帝曰:反治何謂?岐伯曰: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可使破積,可使潰堅,可使氣和,可使必已。帝曰:善。氣調而得者何如?岐伯曰:逆之從之,逆而從之,從而逆之,疏氣令調,則其道也。帝曰:善。
病之中外何如?
岐伯曰:從內之外者,調其內;從外之內者,治其外;從內之外而盛於外者,先調其內而後治其外;從外之內而盛於內者,先治其外而後調其內;中外不相及,則治主病。帝曰:善。火熱復,惡寒發熱,有如瘧狀,或一日發,或間數日發,其故何也?岐伯曰:勝復之氣,會遇之時,有多少也。陰氣多而陽氣少,則其發日遠;陽氣多而陰氣少,則其發日近。
此勝復相薄,盛衰之節,瘧亦同法。帝曰:論言治寒以熱,治熱以寒,而方士不能廢繩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熱者寒之而熱,有病寒者熱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復起,奈何治?岐伯曰: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所謂求其屬也。帝曰:善。服寒而反熱、服熱而反寒,其故何也?岐伯曰:治其王氣,是以反也。
白話文:
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各種寒性收縮拘急的病症,都與腎有關。各種氣機鬱滯的病症,都與肺有關。各種濕邪引起的腫脹滿悶,都與脾有關。各種熱症引起的昏昧抽搐,都與火有關。各種疼痛、瘙癢、瘡瘍,都與心有關。各種厥逆、二便不通或失禁,都與下焦有關。各種痿症、喘息、嘔吐,都與上焦有關。各種口噤、顫抖、心神不寧,都與火有關。各種痙攣、頸項強直,都與濕有關。各種氣逆上衝的病症,都與火有關。各種腹脹、腹部脹大,都與熱有關。各種躁動、狂亂、行為失常,都與火有關。
各種突然發作的強直病症,都與風有關。各種病症中有聲響、敲擊如鼓音的,都與熱有關。各種浮腫、疼痛、酸楚、驚恐的病症,都與火有關。各種身體扭轉、反張、小便混濁的病症,都與熱有關。各種病症中排出清澈寒冷液體的,都與寒有關。各種嘔吐酸水、急劇腹瀉、裡急後重的病症,都與熱有關。因此《大要》說:謹慎掌握病機,各自歸屬其類,有症狀的要追究原因,無症狀的也要探求根源,實症要責其過盛,虛症要責其不足,必須先分辨五行相勝的關係,疏通血氣,使其調和通達,從而恢復平衡。就是這個道理。
黃帝說:很好。五味的陰陽作用如何?岐伯說:辛味和甘味具有發散作用,屬於陽;酸味和苦味具有催吐瀉下作用,屬於陰;鹹味也具有催吐瀉下作用,屬於陰;淡味具有滲利作用,屬於陽。這六種味道或收斂或發散,或緩和或急迫,或燥濕或潤澤,或軟化或堅固,根據病情需要來運用,調節氣機使其平衡。黃帝問:如果不是通過調氣來治療的病症,該如何處理?有毒或無毒的藥物,該先用哪種?岐伯回答:有毒或無毒的選擇,以治療需要為主,根據病情輕重來制定方案。
黃帝問:請說明具體的制方原則。岐伯說:君藥一味、臣藥二味,是小方;君藥一味、臣藥三味、佐藥五味,是中方;君藥一味、臣藥三味、佐藥九味,是大方。寒症用熱藥,熱症用寒藥,輕症逆治,重症從治,堅硬的要削減,外邪要祛除,勞損的要溫補,鬱結的要疏散,留滯的要攻逐,乾燥的要滋潤,急迫的要緩和,散亂的要收斂,虛損的要溫補,停滯的要疏通,驚恐的要安撫,或升或降,或按摩或洗浴,或輕緩或峻猛,或開洩或發散,根據病情靈活運用。黃帝問:什麼是逆治和從治?岐伯說:逆治是正治法,從治是反治法,從治的程度或輕或重,要觀察具體情況。
黃帝問:反治是什麼意思?岐伯說:熱症用寒藥治療時夾雜熱藥,寒症用熱藥治療時夾雜寒藥,閉塞症用補塞藥,通利症用通利藥,必須制伏疾病的主因,先找出病因,開始時藥性與症狀似乎相同,最終效果卻不同,這樣可以破除積聚,擊潰堅硬,調和氣機,徹底治癒。黃帝說:很好。通過調氣治好的病症如何處理?岐伯說:或逆治或從治,或先逆後從,或先從後逆,疏通氣機使其調和,這就是方法。黃帝說:好。
疾病有內外之分,如何處理?岐伯說:病從內而影響外的,調治其內;病從外而影響內的,治療其外;病從內影響外且外部症狀嚴重的,先調內再治外;病從外影響內且內部症狀嚴重的,先治外再調內;內外無關聯的,治療主要病症。黃帝說:好。火熱復發,惡寒發熱,像瘧疾一樣,有時一天發作,有時隔幾天發作,是什麼原因?岐伯說:這是勝復之氣相遇時,陰陽多少不同。陰氣多陽氣少,發作間隔長;陽氣多陰氣少,發作間隔短。這是勝復之氣相互搏擊,盛衰變化的規律,瘧疾也是同樣道理。
黃帝說:醫論說治寒用熱,治熱用寒,但醫生不能違背原則而改變治法。有的熱症用寒藥反而更熱,有的寒症用熱藥反而更寒,兩種情況都存在,新病又起,該如何治療?岐伯說:凡用寒藥反熱的,應滋陰;用熱藥反寒的,應補陽,這就是所謂的求其根本。黃帝說:好。服用寒藥反熱,服用熱藥反寒,是什麼原因?岐伯說:這是只治療了表面的旺盛之氣,所以出現相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