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次

《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二十二 (7)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二 (7)

1. 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帝曰:諸陰之反,其脈何如?岐伯曰:脈至而從,按之鼓甚而盛也。是故百病之起,有生於本者,有生於標者,有生於中氣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標而得者,有取中氣而得者,有取標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逆,正順也。若順,逆也。故曰:知標與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

此之謂也。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診,足以亂經。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為可知,言熱未已,寒病復始,同氣異形,迷診亂經。此之謂也。夫標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標與本,易而勿損,察本與標,氣可令調,明知勝復,為萬民式,天之道畢矣。帝曰:勝復之變,早晏何如?

岐伯曰:夫所勝者,勝至已病,病已慍慍,而復已萌也。夫所復者,勝盡而起,得位而甚,勝有微甚,復有少多,勝和而和,勝虛而虛,天之常也。帝曰:勝復之作,動不當位,或後時而至,其故何也?岐伯曰:夫氣之生,與其化衰盛異也。寒暑溫涼盛衰之用,其在四維。故陽之動,始於溫,盛於暑;陰之動,始於清,盛於寒。

春夏秋冬,各差其分。故《大要》曰: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謹按四維,斥候皆歸,其終可見,其始可知。此之謂也。帝曰:差有數乎?岐伯曰:又凡三十度也。帝曰:其脈應皆何如?岐伯曰:差同正法,待時而去也。脈要曰: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澀,秋不數,是謂四塞。

沉甚曰病,弦甚曰病,澀甚曰病,數甚曰病,參見曰病,復見曰病,未去而去曰病,去而不去曰病,反者死。故曰:氣之相守司也,如權衡之不得相失也。夫陰陽之氣,清靜則生化治,動則苛疾起,此之謂也。帝曰:幽明何如?岐伯曰:兩陰交盡故曰幽,兩陽合明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異也。

帝曰:分至何如?岐伯曰:氣至之謂至,氣分之謂分,至則氣同,分則氣異,所謂天地之正紀也。帝曰:夫子言春秋氣始於前,冬夏氣始於後,余已知之矣。然六氣往復,主歲不常也,其補瀉奈何?岐伯曰:上下所主,隨其攸利,正其味,則其要也,左右同法。大要曰:少陽之主,先甘後咸;陽明之主,先辛後酸;太陽之主,先咸後苦;厥陰之主,先酸后辛;少陰之主,先甘後咸;太陰之主,先苦後甘。佐以所利,資以所生,是謂得氣。

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經言盛者瀉之,虛者補之,余錫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應,猶拔刺雪汙,工巧神聖,可得聞乎?岐伯曰:審察病機,無失氣宜,此之謂也。帝曰:願聞病機何如?岐伯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白話文:

黃帝問道陰氣逆反時的脈象為何。岐伯回答說,脈搏雖有力但順暢,按壓時則感覺鼓脹而有力。百病的成因,有的源於根本(本),有的源於表面症狀(標),有的源於中氣(中氣),治療方法也因此有:從根本治療的,從表面治療的,從中氣治療的,從標本兼治的,逆向治療的,順向治療的。「逆」指順勢而為,「順」指逆勢而為。因此,懂得辨別標與本,就能安全地施治;明瞭逆與順,就能正確地施治。

不懂得這些,就沒有資格談論診斷,反而會擾亂醫理。《大要》中也說,粗心的醫生自以為懂得醫理,說熱症還沒好,寒症又來了,混淆了同氣異形的病症,以致於診斷失誤,擾亂醫理。標本之道,精要而廣博,細微而重大,只要掌握一個道理,就能了解百病的危害;治療時,既要考慮標,也要考慮本,做到既有效又不會傷及身體;仔細觀察本和標,就能使氣機調和;明瞭疾病的盛衰轉化,就能為萬民做出典範,這就是天道。

黃帝又問及盛衰轉化的變化快慢。岐伯回答說,所謂「勝」,是指病邪已被壓制,但疾病仍隱隱作痛,有復發的苗頭;所謂「復」,是指病邪在正氣耗盡後再次發作,並發展到一定程度。「勝」有輕重,「復」有大小,「勝」時平和則平和,「勝」時虛弱則虛弱,這是自然規律。黃帝接著問,盛衰轉化的發生,有時不符合規律,有時延遲出現,這是什麼原因?岐伯解釋說,氣的生成和變化,以及盛衰,都各有不同。寒暑溫涼等因素的影響,體現在四維(春夏秋冬)。因此,陽氣的活動,開始於溫和,盛於炎熱;陰氣的活動,開始於清涼,盛於寒冷。

春夏秋冬各有其氣候特徵。《大要》中說:春季的溫暖,是夏季炎熱的先兆;秋季的肅殺之氣,是冬季嚴寒的先兆。謹慎觀察四季變化,就能預測疾病的發展和結果。黃帝又問,氣候變化有規律嗎?岐伯說,大約有三十個節氣。黃帝又問脈象的變化,岐伯回答說,脈象的變化與正法相符,並且會隨著季節而改變。《脈要》中說:春季脈象不沉,夏季脈象不弦,冬季脈象不澀,秋季脈象不數,這是四時的正常脈象。脈象過於沉、弦、澀、數,以及其他異常脈象,都屬於疾病的徵兆。脈象逆反則凶險。因此,氣的相互依存,就像權衡一樣,不能失衡。陰陽之氣清靜則生化有度,氣機活動則疾病產生。

黃帝問及幽明如何區分。岐伯回答說,兩種陰氣交合到極點就稱為「幽」,兩種陽氣交合到極點就稱為「明」,幽明是陰陽相配,寒暑不同的體現。黃帝又問及「至」和「分」如何區分。岐伯回答說,「至」是氣機到達的狀態,「分」是氣機分散的狀態,「至」則氣機相同,「分」則氣機不同,這就是天地運行的規律。黃帝說,我已經知道春秋之氣始於前,冬夏之氣始於後,但是六氣的往復,一年四季的變化並不固定,那麼如何補瀉呢?岐伯回答說,治療時要根據上下(臟腑)的需要,選擇合適的藥物,這就是治療的要訣,左右(左右兩側經脈)的治療方法相同。《大要》中說:少陽主氣先甘後鹹;陽明主氣先辛後酸;太陽主氣先鹹後苦;厥陰主氣先酸後辛;少陰主氣先甘後鹹;太陰主氣先苦後甘。輔助以有益的物質,補充以能生的物質,這就是順應氣機的治療方法。

黃帝稱讚道好。百病的產生,都源於風寒暑濕燥火等六淫邪氣的侵襲和變化。經書上說,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但我賜予方士的醫術,他們應用起來還不能做到十全十美,我希望能夠讓重要的醫道得以推行,如同桴鼓相應,如同拔除刺,清除污垢一般,精巧神奇,你能否說明呢?岐伯回答說,仔細觀察病機,不違背氣的特性,這就是關鍵。黃帝說,我希望能聽到關於病機的講解。岐伯說,所有風引起的眩暈,都屬於肝臟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