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二十二 (7)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二 (7)

1. 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帝曰:諸陰之反,其脈何如?岐伯曰:脈至而從,按之鼓甚而盛也。是故百病之起,有生於本者,有生於標者,有生於中氣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標而得者,有取中氣而得者,有取標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逆,正順也。若順,逆也。故曰:知標與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

此之謂也。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診,足以亂經。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為可知,言熱未已,寒病復始,同氣異形,迷診亂經。此之謂也。夫標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標與本,易而勿損,察本與標,氣可令調,明知勝復,為萬民式,天之道畢矣。帝曰:勝復之變,早晏何如?

岐伯曰:夫所勝者,勝至已病,病已慍慍,而復已萌也。夫所復者,勝盡而起,得位而甚,勝有微甚,復有少多,勝和而和,勝虛而虛,天之常也。帝曰:勝復之作,動不當位,或後時而至,其故何也?岐伯曰:夫氣之生,與其化衰盛異也。寒暑溫涼盛衰之用,其在四維。故陽之動,始於溫,盛於暑;陰之動,始於清,盛於寒。

春夏秋冬,各差其分。故《大要》曰: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謹按四維,斥候皆歸,其終可見,其始可知。此之謂也。帝曰:差有數乎?岐伯曰:又凡三十度也。帝曰:其脈應皆何如?岐伯曰:差同正法,待時而去也。脈要曰: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澀,秋不數,是謂四塞。

沉甚曰病,弦甚曰病,澀甚曰病,數甚曰病,參見曰病,復見曰病,未去而去曰病,去而不去曰病,反者死。故曰:氣之相守司也,如權衡之不得相失也。夫陰陽之氣,清靜則生化治,動則苛疾起,此之謂也。帝曰:幽明何如?岐伯曰:兩陰交盡故曰幽,兩陽合明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異也。

帝曰:分至何如?岐伯曰:氣至之謂至,氣分之謂分,至則氣同,分則氣異,所謂天地之正紀也。帝曰:夫子言春秋氣始於前,冬夏氣始於後,余已知之矣。然六氣往復,主歲不常也,其補瀉奈何?岐伯曰:上下所主,隨其攸利,正其味,則其要也,左右同法。大要曰:少陽之主,先甘後咸;陽明之主,先辛後酸;太陽之主,先咸後苦;厥陰之主,先酸后辛;少陰之主,先甘後咸;太陰之主,先苦後甘。佐以所利,資以所生,是謂得氣。

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經言盛者瀉之,虛者補之,余錫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應,猶拔刺雪汙,工巧神聖,可得聞乎?岐伯曰:審察病機,無失氣宜,此之謂也。帝曰:願聞病機何如?岐伯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白話文:

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黃帝問:「各種陰證的反應,其脈象如何?」岐伯答:「脈象與症狀相符,按壓時脈搏強勁有力。因此,百病的發生,有的根源於本(病因),有的根源於標(症狀),有的根源於中氣(內在氣機)。治療時,有的從本入手見效,有的從標入手見效,有的調理中氣見效,有的兼治標本見效,有的逆治(反治法)見效,有的順治(正治法)見效。所謂『逆』,其實是順應病機;所謂『順』,反而可能違逆病機。所以說:明白標本之理,運用時就不會出錯;清楚逆順之法,治療便能暢通無阻。」

若不懂這些道理,就不足以談論診斷,反而會擾亂經絡氣機。正如《大要》所言:「庸醫輕率自滿,以為通曉醫理,談論熱症未完,寒症又起,病症同源卻表現各異,診斷混亂而違背經絡規律。」標本之學,簡要而廣泛,微小卻宏大,能從單一原理推知百病危害。談論標本,需簡易而不失根本;觀察本標,可調和氣機;透徹掌握勝復(五行相剋與復氣)規律,便能成為大眾典範,領悟天道真諦。

黃帝問:「勝復的變化,早晚有何差異?」岐伯答:「所謂『勝氣』,指病邪強盛時發病,病情稍緩後,復氣(反制之氣)便開始萌芽。『復氣』在勝氣消退時興起,當其得位(氣運當令)時尤為強烈。勝氣有強弱之分,復氣也有多少之別,勝氣平和則復氣平和,勝氣虛弱則復氣虛弱,這是自然規律。」

黃帝問:「勝復之氣發動時,若未按時令出現,或延遲而至,是何原因?」岐伯答:「氣的生成與變化,其盛衰各有不同。寒暑溫涼的盛衰作用,體現在四季更替中。陽氣始於溫和,盛於炎熱;陰氣始於清涼,盛於嚴寒。春夏秋冬各有差異,如《大要》所言:『春日的溫暖漸變為夏日的酷暑,秋日的肅殺醞釀冬日的凜冽。謹察四季變化,觀察氣候徵兆,便能預見終局、推知起始。』」

黃帝問:「時令差異有固定天數嗎?」岐伯答:「約三十日。」黃帝問:「脈象如何對應?」岐伯答:「差異與正常規律一致,隨季節更替而變化。《脈要》指出:春季脈不沈、夏季脈不弦、冬季脈不澀、秋季脈不數,稱為『四塞』(氣機閉阻)。脈象過沈、過弦、過澀、過數皆為病態;脈象混雜或反復出現、未該退卻而退、該退而不退,均屬病徵;脈象相反者危重。氣血運行如秤桿平衡,不可失調。陰陽之氣清靜則生化有序,躁動則疾病叢生。」

黃帝問:「幽明是何意?」岐伯答:「兩陰(太陰、少陰)交盡為『幽』,兩陽(太陽、少陽)合明為『明』。幽明對應寒暑差異。」

黃帝問:「分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如何區分?」岐伯答:「氣至極點為『至』(如夏至、冬至),氣分均衡為『分』(如春分、秋分)。『至』時陰陽氣同,『分』時陰陽氣異,此為天地常規。」

黃帝說:「先生曾言春秋之氣始於前,冬夏之氣始於後,我已明白。但六氣循環,主歲無常,如何補瀉?」岐伯答:「根據司天在泉(上下主氣)的特性,選擇相應藥味為關鍵。如《大要》所述:少陽主氣先用甘味後用鹹味,陽明主氣先用辛味後用酸味,太陽主氣先用鹹味後用苦味,厥陰主氣先用酸味後用辛味,少陰主氣先用甘味後用鹹味,太陰主氣先用苦味後用甘味。輔以有利之味,助其生化之源,即為得氣。」

黃帝說:「善。百病之生,皆因風寒暑濕燥火之變化。醫經雲實證宜瀉,虛證宜補,我傳授此理給醫者,卻未能十全。如何使關鍵醫道貫徹,如鼓應槌、拔刺除污般精準?」岐伯答:「詳察病機,勿違氣運規律,便是此理。」

黃帝問:「何謂病機?」岐伯答:「例如,凡顫抖眩暈之症,多屬肝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