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二十二 (6)
卷第二十二 (6)
1. 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岐伯曰:木位之主,其瀉以酸,其補以辛。火位之主,其瀉以甘,其補以咸。土位之主,其瀉以苦,其補以甘。金位之主,其瀉以辛,其補以酸。水位之主,其瀉以咸,其補以苦。厥陰之客,以辛補之,以酸瀉之,以甘緩之。少陰之客,以咸補之,以甘瀉之,以咸收之。太陰之客,以甘補之,以苦瀉之,以甘緩之。
少陽之客,以咸補之,以甘瀉之,以咸耎之。陽明之客,以酸補之,以辛瀉之,以苦泄之。太陽之客,以苦補之,以咸瀉之,以苦堅之,以辛潤之。開發腠理,致津液通氣也。帝曰:善。願聞陰陽之三也何謂?岐伯曰:氣有多少,異用也。帝曰:陽明何謂也?岐伯曰:兩陽合明也。
帝曰:厥陰何也?岐伯曰:兩陰交盡也。
帝曰:氣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緩急,方有大小,願聞其約奈何?岐伯曰:氣有高下,病有遠近,證有中外,治有輕重,適其至所為故也。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故曰:近者奇之,遠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補上治上制以緩,補下治下制以急,急則氣味厚,緩則氣味薄,適其至所,此之謂也。病所遠而中道氣味之者,食而過之,無越其制度也。
是故平氣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遠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大則數少,小則數多。多則九之,少則二之。奇之不去則偶之,是謂重方。偶之不去,則反佐以取之,所謂寒熱溫涼,反從其病也。帝曰:善。病生於本,余知之矣。生於標者,治之奈何?岐伯曰:病反其本,得標之病,治反其本,得標之方。
帝曰:善。六氣之勝,何以候之?岐伯曰:乘其至也,清氣大來,燥之勝也,風木受邪,肝病生焉。熱氣大來,火之勝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寒氣大來,水之勝也,火熱受邪,心病生焉。濕氣大來,土之勝也,寒水受邪,腎病生焉。風氣大來,木之勝也,土濕受邪,脾病生焉。
所謂感邪而生病也。乘年之虛,則邪甚也。失時之和,亦邪甚也。遇月之空,亦邪甚也。重感於邪,則病危矣。有勝之氣,其必來復也。帝曰:其脈至何如?岐伯曰:厥陰之至其脈弦,少陰之至其脈鉤,太陰之至其脈沉,少陽之至大而浮,陽明之至短而澀,太陽之至大而長。至而和則平,至而甚則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陰陽易者危。
帝曰:六氣標本,所從不同奈何?岐伯曰:氣有從本者,有從標本者,有不從標本者也。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少陽太陰從本,少陰太陽從本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故從本者化生於本,從標本者有標本之化,從中者以中氣為化也。帝曰:脈從而病反者,其診何如?岐伯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
白話文:
岐伯說:木的特性,用酸味瀉掉過盛之氣,用辛味補充不足之氣;火的特性,用甘味瀉掉過盛之氣,用鹹味補充不足之氣;土的特性,用苦味瀉掉過盛之氣,用甘味補充不足之氣;金的特性,用辛味瀉掉過盛之氣,用酸味補充不足之氣;水的特性,用鹹味瀉掉過盛之氣,用苦味補充不足之氣。
厥陰受邪,用辛味補之,用酸味瀉之,用甘味緩解之;少陰受邪,用鹹味補之,用甘味瀉之,用鹹味收斂之;太陰受邪,用甘味補之,用苦味瀉之,用甘味緩解之;少陽受邪,用鹹味補之,用甘味瀉之,用鹹味柔緩之;陽明受邪,用酸味補之,用辛味瀉之,用苦味瀉泄之;太陽受邪,用苦味補之,用鹹味瀉之,用苦味使其堅固,用辛味潤澤之。這樣就能疏通肌膚腠理,使津液暢通,氣機運行順利。
黃帝說:很好!我想知道陰陽的「三」指的是什麼?
岐伯說:氣的盛衰多少,以及不同的運用方法。
黃帝說:陽明是什麼意思呢?
岐伯說:兩種陽氣交合而明亮的意思。
黃帝說:厥陰是什麼意思呢?
岐伯說:兩種陰氣交合而衰竭的意思。
黃帝說:氣的盛衰,疾病的輕重,治療的緩急,處方的大小,我想知道它們之間的規律是什麼?
岐伯說:氣有高低,疾病有遠近,症狀有內外,治療有輕重,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總的來說:君藥一味臣藥二味,是奇數的配伍;君藥二味臣藥四味,是偶數的配伍;君藥二味臣藥三味,是奇數的配伍;君藥二味臣藥六味,是偶數的配伍。所以說,近取奇數,遠取偶數;發汗的方劑不用奇數,瀉下的方劑不用偶數;補益上焦的藥物用緩和的方法,補益下焦的藥物用急迫的方法;急則藥物的氣味厚重,緩則藥物的氣味輕淡,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這就是所謂的「適其至所」。疾病部位比較遠,而用中和氣味的藥物治療,在食療上也要過度,但不能超過一定的規律。
因此,調和人體氣機的原則是:病在近處,用奇數或偶數配伍,劑量要小;病在遠處,用奇數或偶數配伍,劑量要大。劑量大的,服用次數少;劑量小的,服用次數多。劑量多的,可乘以九;劑量少的,可乘以二。奇數配伍不行就用偶數配伍,這就是所謂的加重藥量。偶數配伍不行,就反其道而行之,這就是所謂的寒熱溫涼,相反相成的治療方法。
黃帝說:很好!疾病產生於根本原因,我明白了。那麼,疾病產生於標證的,應該如何治療呢?
岐伯說:疾病逆轉到根本原因,得到標證的疾病,治療也要逆轉到根本原因,才能得到治療標證的處方。
黃帝說:很好!六氣的盛衰,如何判斷呢?
岐伯說:根據六氣的盛衰來判斷。燥氣盛行,風木受邪,肝病就產生了;熱氣盛行,金燥受邪,肺病就產生了;寒氣盛行,火熱受邪,心病就產生了;濕氣盛行,寒水受邪,腎病就產生了;風氣盛行,土濕受邪,脾病就產生了。這就是所謂的感受邪氣而生病。如果正氣虛弱,則更容易感受邪氣;如果失去正常的節氣,也更容易感受邪氣;如果正值月運空虛之時,也更容易感受邪氣;如果反覆感受邪氣,則病情就會加重。有盛行的氣候,一定會來回反覆。
黃帝說:脈象如何呢?
岐伯說:厥陰盛則脈象弦緊;少陰盛則脈象細小如鉤;太陰盛則脈象沉伏;少陽盛則脈象大而浮;陽明盛則脈象短而澀;太陽盛則脈象大而長。脈象平和則身體健康,脈象過盛則生病,脈象逆轉則生病,脈象不應現則生病,脈象提前出現則生病,陰陽互逆則病情危急。
黃帝說:六氣的標本,它們的來源各不相同,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說:有些氣從本氣而來,有些氣從標本而來,有些氣既不從標也不從本而來。
黃帝說:我想詳細聽聽。
岐伯說:少陽和太陰從本氣而來;少陰和太陽從本氣和標氣而來;陽明和厥陰不從標本,從中氣而來。所以,從本氣而來的,變化產生於本氣;從標本而來的,有標本的變化;從中氣而來的,以中氣為變化。
黃帝說:脈象出現而疾病反而好轉的,應該如何診斷呢?
岐伯說:脈象出現,按之不鼓,諸陽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