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二十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二 (3)

1. 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太陽司天,寒淫所勝,則寒氣反至,水且冰,血變於中,發為癰瘍,民病厥心痛,嘔血血泄鼽衄,善悲時眩僕。運火炎烈,雨暴乃雹,胸腹滿,手熱肘攣掖腫,心澹澹大動,胸脅胃脘不安,面赤目黃,善噫嗌乾,甚則色炲,渴而欲飲,病本於心。神門絕,死不治。所謂動氣,知其藏也。

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曰:司天之氣,風淫所勝,平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酸瀉之。熱淫所勝,平以鹹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濕淫所勝,平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濕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故而止。火淫所勝,平以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發之,以酸復之,熱淫同。

燥淫所勝,平以苦濕,佐以酸辛,以苦下之。寒淫所勝,平以辛熱,佐以甘苦,以咸瀉之。帝曰:善。邪氣反勝,治之奈何?岐伯曰:風司於地,清反勝之,治以酸溫,佐以苦甘,以辛平之。熱司於地,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鹹平之。濕司於地,熱反勝之,治以苦冷,佐以鹹甘,以苦平之。

火司於地,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鹹平之。燥司於地,熱反勝之,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酸平之,以和為利。寒司於地,熱反勝之,治以鹹冷,佐以甘辛,以苦平之。帝曰:其司天邪勝何如?岐伯曰:風化於天,清反勝之,治以酸溫,佐以甘苦。熱化於天,寒反勝之,治以甘溫,佐以苦酸辛。

濕化於天,熱反勝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火化於天,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燥化於天,熱反勝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寒化於天,熱反勝之,治以鹹冷,佐以苦辛。

帝曰:六氣相勝奈何?岐伯曰:厥陰之勝,耳鳴頭眩,憒憒欲吐,胃膈如寒,大風數舉,倮蟲不滋,胠脅氣並,化而為熱,小便黃赤,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腸鳴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甚則嘔吐,膈咽不通。少陰之勝,心下熱善飢,臍下反動,氣遊三焦,炎暑至,木乃津,草乃萎,嘔逆躁煩,腹滿痛溏泄,傳為赤沃。

太陰之勝,火氣內郁,瘡瘍於中,流散於外,病在胠脅,甚則心痛熱格,頭痛喉痹項強,獨勝則濕氣內郁,寒迫下焦,痛留頂,互引眉間,胃滿,雨數至,燥化乃見,少腹滿,腰脽重強,內不便,善注泄,足下溫,頭重足脛胕腫,飲發於中,胕腫於上。少陽之勝,熱客於胃,煩心心痛,目赤欲嘔,嘔酸善飢,耳痛溺赤,善驚譫妄,暴熱消爍,草萎水涸,介蟲乃屈,少腹痛,下沃赤白。

陽明之勝,清發於中,左胠脅痛溏泄,內為嗌塞,外發㿗疝,大涼肅殺,華英改容,毛蟲乃殃,胸中不便,嗌塞而咳。太陽之勝,凝凓且至,非時水冰,羽乃後化,痔瘧發,寒厥入胃,則內生心痛,陰中乃瘍,隱曲不利,互引陰股,筋肉拘苛,血脈凝泣,絡滿色變,或為血泄,皮膚痞腫,腹滿食減,熱反上行,頭項囟頂腦戶中痛,目如脫,寒入下焦,傳為濡瀉。帝曰:治之奈何?

白話文:

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當太陽司天時,寒氣過盛,則寒氣反常來襲,水結成冰,血液運行受阻,體內易生瘡瘍。人們容易患厥逆心痛、嘔血、便血、鼻出血,常感悲傷、頭暈昏倒。若火運旺盛,則暴雨夾雜冰雹,導致胸腹脹滿、手熱、肘部拘攣、腋下腫脹、心悸劇烈、胸脅胃脘不適、面色發紅、眼睛發黃、頻繁打嗝、咽喉乾燥,嚴重時面色晦暗、口渴想喝水,病因在於心臟。若神門脈斷絕,則無法救治。所謂「動氣」,是指能察覺臟腑的異常。

黃帝問:該如何治療?岐伯回答:

  • 風氣過盛:用辛涼藥調和,佐以苦甘,以甘緩解,以酸瀉除。
  • 熱氣過盛:用鹹寒藥調和,佐以苦甘,以酸收斂。
  • 濕氣過盛:用苦熱藥調和,佐以酸辛,以苦燥濕,以淡滲洩。若濕氣上泛且熱,用苦溫藥治療,佐以甘辛,以發汗為度。
  • 火氣過盛:用酸冷藥調和,佐以苦甘,以酸收斂,以苦發散,以酸恢復(熱氣過盛治法相同)。
  • 燥氣過盛:用苦濕藥調和,佐以酸辛,以苦通下。
  • 寒氣過盛:用辛熱藥調和,佐以甘苦,以鹹瀉除。

黃帝問:若邪氣反勝,該如何治療?岐伯回答:

  • 風氣主地,清氣反勝:用酸溫藥治療,佐以苦甘,以辛調和。
  • 熱氣主地,寒氣反勝:用甘熱藥治療,佐以苦辛,以鹹調和。
  • 濕氣主地,熱氣反勝:用苦冷藥治療,佐以鹹甘,以苦調和。
  • 火氣主地,寒氣反勝:用甘熱藥治療,佐以苦辛,以鹹調和。
  • 燥氣主地,熱氣反勝:用平寒藥治療,佐以苦甘,以酸調和,以和緩為宜。
  • 寒氣主地,熱氣反勝:用鹹冷藥治療,佐以甘辛,以苦調和。

黃帝問:司天之氣被邪氣反勝時如何治療?岐伯回答:

  • 風化於天,清氣反勝:用酸溫藥治療,佐以甘苦。
  • 熱化於天,寒氣反勝:用甘溫藥治療,佐以苦酸辛。
  • 濕化於天,熱氣反勝:用苦寒藥治療,佐以苦酸。
  • 火化於天,寒氣反勝:用甘熱藥治療,佐以苦辛。
  • 燥化於天,熱氣反勝:用辛寒藥治療,佐以苦甘。
  • 寒化於天,熱氣反勝:用鹹冷藥治療,佐以苦辛。

黃帝問:六氣相勝會出現什麼症狀?岐伯回答:

  • 厥陰之勝:耳鳴頭暈、煩悶欲吐、胃部寒冷感、大風頻起、蟲類減少、脅肋氣滯化熱、小便黃赤、胃脘疼痛牽連兩脅、腸鳴腹瀉、少腹痛、便下赤白,嚴重時嘔吐、咽喉阻塞。
  • 少陰之勝:心口發熱易飢、臍下悸動、氣亂三焦、炎暑來臨、樹木流汁、草木枯萎、嘔吐煩躁、腹滿腹瀉,轉為便血。
  • 太陰之勝:火氣內鬱而生瘡瘍、擴散至體表、脅肋疼痛,嚴重時心痛熱阻、頭痛喉痹頸僵;若濕氣獨勝,則寒迫下焦、頭頂痛牽連眉間、胃脹、頻繁降雨、少腹脹滿、腰臀沈重、腹瀉洩瀉、足底溫熱、頭重腳腫,水飲內停而浮腫。
  • 少陽之勝:熱邪犯胃致心煩心痛、眼睛發紅欲嘔、嘔吐酸水易飢、耳痛尿赤、易驚譫妄、高熱耗損津液、草木枯萎水乾、甲蟲受抑、少腹痛、便下赤白。
  • 陽明之勝:涼氣內發致左脅痛腹瀉、咽喉阻塞、外發疝氣、寒涼肅殺、植物凋零、毛蟲受害、胸悶咳嗽。
  • 太陽之勝:寒氣驟至、非時結冰、鳥類延遲孵化、痔瘡瘧疾發作、寒氣入胃致心痛、陰部生瘡、小便不利、大腿內側抽痛、筋肉拘攣、血脈凝滯、絡脈脹滿變色、便血、皮膚腫脹、腹滿食少、熱氣上沖致頭項劇痛、目脹如脫、寒入下焦轉為腹瀉。

黃帝問:該如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