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二十二 (1)
卷第二十二 (1)
1. 卷第二十二
2. 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黃帝問曰:五氣交合,盈虛更作,余知之矣。六氣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岐伯再拜對曰:明乎哉問也!天地之大紀,人神之通應也。帝曰:願聞上合昭昭,下合冥冥奈何?岐伯曰:此道之所主,工之所疑也。帝曰:願聞其道也。岐伯曰:厥陰司天,其化以風;少陰司天,其化以熱;太陰司天,其化以濕;少陽司天,其化以火;陽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陽司天,其化以寒。以所臨臟位,命其病者也。
帝曰:地化奈何?岐伯曰:司天同候,間氣皆然。帝曰:間氣何謂?岐伯曰:司左右者,是謂間氣也。帝曰:何以異之?岐伯曰:主歲者紀歲,間氣者紀步也。帝曰:善。歲主奈何?岐伯曰:厥陰司天為風化,在泉為酸化,司氣為蒼化,間氣為動化。少陰司天為熱化,在泉為苦化,不司氣化,居氣為灼化。
太陰司天為濕化,在泉為甘化,司氣為黅化,間氣為柔化。少陽司天為火化,在泉為苦化,司氣為丹化,間氣為明化。陽明司天為燥化,在泉為辛化,司氣為素化,間氣為清化。太陽司天為寒化,在泉為咸化,司氣為玄化,間氣為藏化。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臟所宜,乃可以言盈虛病生之緒也。
帝曰:厥陰在泉而酸化先,余知之矣。風化之行也何如?
岐伯曰:風行於地,所謂本也,餘氣同法。本乎天者,天之氣也,本乎地者,地之氣也,天地合氣,六節分而萬物化生矣。故曰:謹候氣宜,無失病機。此之謂也。帝曰:其主病何如?岐伯曰:司歲備物,則無遺主矣。帝曰:先歲物何也?岐伯曰:天地之專精也。帝曰:司氣者何如?岐伯曰:司氣者主歲同,然有餘不足也。
帝曰:非司歲物何謂也?岐伯曰:散也,故質同而異等也,氣味有薄厚,性用有躁靜,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淺深,此之謂也。帝曰:歲主藏害何謂?岐伯曰:以所不勝命之,則其要也。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上淫於下,所勝平之,外淫於內,所勝治之。帝曰:善。平氣何如?岐伯曰: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帝曰:夫子言察陰陽所在而調之,論言人迎與寸口相應,若引繩小大齊等,命曰平,陰之所在寸口何如?岐伯曰:視歲南北,可知之矣。帝曰:願卒聞之。
岐伯曰:北政之歲,少陰在泉,則寸口不應;厥陰在泉,則右不應;太陰在泉,則左不應。南政之歲,少陰司天,則寸口不應;厥陰司天,則右不應;太陰司天,則左不應。諸不應者,反其診則見矣。帝曰:尺候何如?岐伯曰:北政之歲,三陰在下,則寸不應;三陰在上,則尺不應。
南政之歲,三陰在天,則寸不應;三陰在泉,則尺不應。左右同。故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此之謂也。
白話文:
黃帝詢問五氣交合、陰陽盈虛的變化,以及六氣分司天地運行的規律和精妙之處。岐伯說明天地運行的規律是人與神靈感應的根本。黃帝進一步詢問如何理解天地運行的深奧規律。岐伯表示這是醫道精髓,也是醫者常疑惑之處。
岐伯解釋了六氣(厥陰、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分別司天時的氣化特性:厥陰司天則以風為化,少陰司天則以熱為化,太陰司天則以濕為化,少陽司天則以火為化,陽明司天則以燥為化,太陽司天則則以寒為化。這些氣化會影響到相關臟腑,導致疾病的發生。
關於地氣的變化,岐伯說明司天之氣和間氣的變化規律是相同的。間氣指的是左右協調的氣。岐伯進一步解釋了司歲之氣(主導一年之氣)和間氣的區別:司歲之氣主導一年,間氣則像步履般循序漸進。
接著岐伯詳細闡述了六氣在不同位置(司天、在泉、司氣、間氣)的氣化特性,例如厥陰司天為風化,在泉為酸化等等,並強調治療疾病必須了解這六種氣化的特性,以及五味五色、五臟的關係,才能理解疾病的根本原因。
黃帝詢問風化的運作方式,岐伯解釋說風氣在地下運行是根本,其他餘氣也遵循同樣的規律。天地之氣結合,經過六個節氣的變化,萬物得以生長。因此,必須謹慎觀察氣候變化,才能把握治療疾病的時機。
黃帝詢問疾病的根本原因,岐伯回答說,一年之氣(司歲之氣)若能充分準備,就不會有遺漏的病因。黃帝追問一年之氣的本質,岐伯回答是天地精華的凝聚。關於司氣,岐伯說與司歲之氣相同,但存在盈虛的差異。
黃帝進一步詢問非司歲之氣的特性,岐伯說明這些氣雖然本質相同,但程度不同,氣味有濃淡之分,性質有躁靜之別,治療的輕重緩急,以及氣化的深淺不一。關於一年之氣的潛在危害,岐伯說明是由於不勝之氣的影響。
至於治療方法,岐伯指出,上焦過盛則需瀉下,外邪侵犯則需內治。黃帝詢問如何平衡氣機,岐伯回答需仔細觀察陰陽的盛衰,並據此調節,順其自然者順其治療,逆其自然者逆其治療。
黃帝針對觀察陰陽的具體方法,詢問脈象的判斷,岐伯進一步說明,觀察一年中的南北向,可以判斷寸口脈的應與不應,並詳細說明了不同情況下,寸口、尺脈的應與不應的規律。最後,岐伯總結,掌握精髓就能言簡意賅,否則就會言辭繁雜,無休無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