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二十二 (1)
卷第二十二 (1)
1. 卷第二十二
2. 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黃帝問曰:五氣交合,盈虛更作,余知之矣。六氣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岐伯再拜對曰:明乎哉問也!天地之大紀,人神之通應也。帝曰:願聞上合昭昭,下合冥冥奈何?岐伯曰:此道之所主,工之所疑也。帝曰:願聞其道也。岐伯曰:厥陰司天,其化以風;少陰司天,其化以熱;太陰司天,其化以濕;少陽司天,其化以火;陽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陽司天,其化以寒。以所臨臟位,命其病者也。
帝曰:地化奈何?岐伯曰:司天同候,間氣皆然。帝曰:間氣何謂?岐伯曰:司左右者,是謂間氣也。帝曰:何以異之?岐伯曰:主歲者紀歲,間氣者紀步也。帝曰:善。歲主奈何?岐伯曰:厥陰司天為風化,在泉為酸化,司氣為蒼化,間氣為動化。少陰司天為熱化,在泉為苦化,不司氣化,居氣為灼化。
太陰司天為濕化,在泉為甘化,司氣為黅化,間氣為柔化。少陽司天為火化,在泉為苦化,司氣為丹化,間氣為明化。陽明司天為燥化,在泉為辛化,司氣為素化,間氣為清化。太陽司天為寒化,在泉為咸化,司氣為玄化,間氣為藏化。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臟所宜,乃可以言盈虛病生之緒也。
帝曰:厥陰在泉而酸化先,余知之矣。風化之行也何如?
岐伯曰:風行於地,所謂本也,餘氣同法。本乎天者,天之氣也,本乎地者,地之氣也,天地合氣,六節分而萬物化生矣。故曰:謹候氣宜,無失病機。此之謂也。帝曰:其主病何如?岐伯曰:司歲備物,則無遺主矣。帝曰:先歲物何也?岐伯曰:天地之專精也。帝曰:司氣者何如?岐伯曰:司氣者主歲同,然有餘不足也。
帝曰:非司歲物何謂也?岐伯曰:散也,故質同而異等也,氣味有薄厚,性用有躁靜,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淺深,此之謂也。帝曰:歲主藏害何謂?岐伯曰:以所不勝命之,則其要也。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上淫於下,所勝平之,外淫於內,所勝治之。帝曰:善。平氣何如?岐伯曰: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帝曰:夫子言察陰陽所在而調之,論言人迎與寸口相應,若引繩小大齊等,命曰平,陰之所在寸口何如?岐伯曰:視歲南北,可知之矣。帝曰:願卒聞之。
岐伯曰:北政之歲,少陰在泉,則寸口不應;厥陰在泉,則右不應;太陰在泉,則左不應。南政之歲,少陰司天,則寸口不應;厥陰司天,則右不應;太陰司天,則左不應。諸不應者,反其診則見矣。帝曰:尺候何如?岐伯曰:北政之歲,三陰在下,則寸不應;三陰在上,則尺不應。
南政之歲,三陰在天,則寸不應;三陰在泉,則尺不應。左右同。故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此之謂也。
白話文:
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黃帝問道:「五氣相互交合,盛衰交替變化,這些我已明白。但六氣分主時令,司天在泉之氣的作用又是如何?」岐伯恭敬回答:「這問題非常高明!天地運行的總規律,與人體氣血變化相通相應。」
黃帝說:「希望瞭解六氣如何上合天象、下應地理?」岐伯答:「這是自然規律的主導,也是醫者常疑惑之處。」黃帝追問:「請詳述其道理。」岐伯解釋:
- 司天之氣對應的變化:
- 厥陰司天,氣化為風;
- 少陰司天,氣化為熱;
- 太陰司天,氣化為濕;
- 少陽司天,氣化為火;
- 陽明司天,氣化為燥;
- 太陽司天,氣化為寒。
根據氣運影響的臟腑位置,可判斷相應疾病。
黃帝問:「在泉之氣的變化呢?」岐伯說:「與司天之氣同理,間氣亦如此。」黃帝問:「何謂間氣?」岐伯答:「位於司天左右之氣,稱為間氣。」黃帝再問:「如何區分?」岐伯解釋:「司天主導全年,間氣則分主六步時段(每步六十日)。」
六氣對應的具體變化:
- 厥陰:司天為風化,在泉為酸化,司氣為蒼化(青),間氣為動化(風動)。
- 少陰:司天為熱化,在泉為苦化,不主司氣化,居氣為灼化(火熱)。
- 太陰:司天為濕化,在泉為甘化,司氣為黅化(黃),間氣為柔化(濕潤)。
- 少陽:司天為火化,在泉為苦化,司氣為丹化(赤),間氣為明化(光熱)。
- 陽明:司天為燥化,在泉為辛化,司氣為素化(白),間氣為清化(涼燥)。
- 太陽:司天為寒化,在泉為咸化,司氣為玄化(黑),間氣為藏化(閉藏)。
治病須明六氣分治、五味五色生成與五臟對應,才能掌握疾病盛衰的關鍵。
黃帝問:「厥陰在泉酸化先現,我已知曉,但風化如何運行?」岐伯答:「風行於地,是根本之氣,其他氣同理。天氣根源於天,地氣根源於地,天地之氣相合,六節劃分而萬物化生。因此,謹察氣候適宜與否,勿失病機。」
關於主病與治療:
- 順應歲氣儲備藥物,則能全面應對疾病。
- 非歲氣主導的藥物,氣味效能較弱,治療效果亦有深淺差異。
- 歲氣傷臟時,以克制其氣的方法命名病機(如木剋土則病在脾)。
- 治療原則:
- 司天之氣過盛影響在泉(上淫於下),用所勝之氣調和;
- 外邪侵入體內(外淫於內),以相勝之法治療。
脈象與歲氣關係:
- 北政之年(陰氣主政):
- 少陰在泉,寸口脈不應;
- 厥陰在泉,右脈不應;
- 太陰在泉,左脈不應。
- 南政之年(陽氣主政):
- 少陰司天,寸口脈不應;
- 厥陰司天,右脈不應;
- 太陰司天,左脈不應。
不應之脈,反其診法即可察覺。尺脈與寸脈的對應,亦隨三陰位置上下而變化。
岐伯總結:「掌握要領,一言可明;不得要領,則散亂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