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二十一 (21)
卷第二十一 (21)
1. 本病論篇第七十三
又遇驚而奪精,汗出於心,因而三虛,神明失守,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失守位,即神遊上丹田,在帝太一帝君泥丸宮下,神既失守,神光不聚,卻遇火不及之歲,有黑屍鬼見之,令人暴亡。人飲食勞倦即傷脾,又或遇太陰司天,天數不及,即少陽作接間至,即謂之虛也,此即人氣虛而天氣虛也。
又遇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醉飽行房,汗出於脾,因而三虛,脾神失守,脾為諫議之官,智周出焉,神既失守,神光失位而不聚也,卻遇土不及之年,或己年或甲年失守,或太陰天虛,青屍鬼見之,令人卒亡。
人久坐濕地,強力入水即傷腎,腎為作強之官,伎巧出焉,因而三虛,腎神失守,神志失位,神光不聚,卻遇水不及之年,或辛不會符,或丙年失守,或太陽司天虛,有黃屍鬼至,見之令人暴亡。人或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即傷肝也。又遇厥陰司天,天數不及,即少陰作接間至,是謂天虛也,此謂天虛人虛也。
又遇疾走恐懼,汗出於肝,肝為將軍之官,謀慮出焉,神位失守,神光不聚,又遇木不及年,或丁年不符,或壬年失守,或厥陰司天虛也,有白屍鬼見之,令人暴亡也。以上五失守者,天虛而人虛也,神遊失守其位,即有五屍鬼幹人,令人暴亡也,謂之曰屍厥。人犯五神易位,即神光不圓也,非但屍鬼,即一切邪犯者,皆是神失守位故也。
此謂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白話文:
第七十三篇 本病論
驚嚇導致精氣受損,心汗外泄,造成身心三虛,神明失守。心臟是君主之官,神明由此而出,神明失守,便會神遊到上丹田,在泥丸宮(帝太一帝君所在)之下。神明失守,神光不聚,若遇上火氣不足的年份,就會有黑色屍鬼出現,導致人暴亡。飲食勞累傷脾,或遇太陰司天,天數不足,少陽接替,則會導致虛弱,這是人體氣虛和天氣虛弱的結果。
飲食過飽,胃汗外泄;醉酒飽食行房,脾汗外泄,同樣造成身心三虛,脾神失守。脾臟是諫議之官,智慧由此而出,神明失守,神光散亂不聚。若遇土氣不足的年份(己年或甲年),或太陰天虛,就會有青色屍鬼出現,導致人突然死亡。
久坐潮濕之地,或用力下水,傷及腎臟。腎臟是作強之官,技能由此而出,因而身心三虛,腎神失守,神志迷亂,神光不聚。若遇水氣不足的年份(辛年或丙年),或太陽司天虛弱,就會有黃色屍鬼出現,導致人暴亡。
憤怒導致氣逆上衝,傷及肝臟。若遇厥陰司天,天數不足,少陰接替,這是天氣虛弱。這是天虛人虛的結果。
疾走恐懼,肝汗外泄。肝臟是將軍之官,謀略由此而出,神位失守,神光不聚。若遇木氣不足的年份(丁年或壬年),或厥陰司天虛弱,就會有白色屍鬼出現,導致人暴亡。
以上五種神明失守的情況,都是天虛人虛,神遊失位,五種屍鬼便會侵襲人體,導致人暴亡,稱為屍厥。人體五神失位,神光便不圓滿,不僅屍鬼,其他邪祟也會趁虛而入,都是因為神明失守的緣故。
總而言之,神明守位則生,失守則死;得神則興,失神則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