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

《內外傷辨惑論》~ 卷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3)

1. 辨頭痛

內證頭痛,有時而作,有時而止;外證頭痛,常常有之,直須傳入裡實方罷。此又內外證之不同者也。

白話文:

辨頭痛

內因引起的頭痛,發作時間不固定,有時痛有時不痛;外因引起的頭痛,則經常疼痛,必須等到病邪入侵內裡,導致裡實證才能停止。這就是內因性頭痛與外因性頭痛的不同之處。

2. 辨筋骨四肢

內傷等病,是心肺之氣已絕於外,必怠惰嗜臥,四肢沉困不收,此乃熱傷元氣。脾主四肢,既為熱所乘,無氣以動。經云:「熱傷氣」。又云:熱則骨消筋緩。此之謂也。若外傷風寒,是腎肝之氣已絕於內。腎主骨,為寒;肝主筋,為風。自古腎肝之病同一治,以其遞相維持也,故經言膽主筋,膀胱主骨是也。

或中風,或傷寒,得病之日,便著床枕,非扶不起,筋骨為之疼痛,不能動搖,乃形質之傷。經云:「寒傷形」。又云:「寒則筋攣骨痛」。此之謂也。

白話文:

辨筋骨四肢

內傷等疾病,是因為心肺之氣已無法外達,病人必然懶惰嗜睡,四肢沉重困倦無力,這是因為熱邪損傷了元氣。脾臟主管四肢,由於被熱邪侵犯,就沒有氣血來活動四肢。經書上說:「熱傷氣」,又說:「熱則骨消筋緩」,這正是這個道理。

如果外受風寒,則是腎臟和肝臟的氣機已經衰竭。腎主骨,屬寒;肝主筋,屬風。自古以來,腎肝的疾病治療方法相同,因為它們互相依存,所以經書上說膽主筋,膀胱主骨。

無論是中風還是傷寒,發病當天就臥床不起,需要人扶才能坐起,筋骨疼痛難忍,無法活動,這是形體受到損傷。經書上說:「寒傷形」,又說:「寒則筋攣骨痛」,這正是這個道理。

3. 辨外傷不惡食

辨外傷不惡食,若勞役飲食失節,寒溫不適,此三者皆惡食。

仲景《傷寒論》云,中風能食,傷寒不能食,二者皆口中和而不惡食。若勞役所傷及飲食失節、寒溫不適三者,俱惡食,口不知五味,亦不知五穀之味。只此一辨,足以分內外有餘不足二證也。傷寒證雖不能食,而不惡食,口中和,知五味,亦知穀味,蓋無內證,則心氣和,脾氣通,知五穀之味矣。

白話文:

辨別外傷導致的不良食慾,如果只是因為勞累、飲食不規律、寒熱失調這三種原因,都會造成食慾不振。

傷寒論中提到,中風的人還能吃東西,傷寒的人則吃不下東西,但這兩種情況的患者,口中味道都還算正常,並非真正厭惡食物。而如果因為勞累、飲食不節制、寒熱失調這三種原因造成的食慾不振,則患者會完全沒有食慾,口中嚐不出任何味道,也吃不下任何食物。僅憑這一點就能區分外在因素導致的過度或不足兩種病症。傷寒雖然會導致食慾不振,但並非真正厭惡食物,口中味道正常,能嚐出各種味道,也能吃下五穀雜糧,這是因為沒有內在臟腑的病變,所以心氣平和,脾胃功能正常,才能嚐出食物的味道。

4. 辨渴與不渴

外感風寒之邪,三日已外,谷消水去,邪氣傳裡,始有渴也。內傷飲食失節,勞役久病者,必不渴,是邪氣在血脈中有餘故也。初勞役形質,飲食失節,傷之重者,必有渴,以其心火熾,上克於肺金,故渴也。又當以此辨之。雖渴欲飲冷水者,當徐徐少與之,不可縱意而飲,恐水多峻下,則胃氣愈弱,輕則為脹,重則傳變諸疾,必反復悶亂,百脈不安,夜加增劇,不得安臥,不可不預度也。

白話文:

辨渴與不渴

外感風寒,三天後症狀消失,飲食正常,但邪氣入侵內部,才會感到口渴。內傷飲食不節,或久病勞累的人,通常不會口渴,因為邪氣滯留在血脈中,反而有餘。剛開始勞累或飲食不節,受損較重的人,則一定會口渴,這是因為心火旺盛,上犯肺金所致。 要根據這些情況來辨別口渴的原因。即使口渴想喝冷水,也要少量慢慢喝,不能放縱地大量飲水,以免水太多導致瀉下,胃氣更虛弱,輕則腹脹,重則引發其他疾病,導致胸悶心慌、脈象紊亂,晚上症狀加重,無法安睡,務必事先預防。

5. 辨勞役受病表虛不作表實治之

或因勞役動作,腎間陰火沸騰,事閒之際,或於陰涼處解脫衣裳,更有新沐浴,於背陰處坐臥,其陰火下行,還歸腎間,皮膚腠理極虛無陽,但風來為寒涼所遏,表虛不任其風寒,自認外感風寒,求醫解表,以重絕元氣,取禍如反掌。苟幸而免者,致虛勞,氣血皆弱,不能完復。

且表虛之人,為風寒所遏,亦是虛邪犯表,始病一二日之間,特與外中賊邪有餘之證頗相似處,故致疑惑,請醫者只於氣少氣盛上辨之。其外傷賊邪,必語聲前輕後重,高厲而有力;若是勞役所傷,飲食不節,表虛不足之病,必短氣氣促。上氣高喘,懶語,其聲困弱而無力,至易見也。

若毫釐之誤,則千里之謬。以上諸辨證,別有治法用藥正論,故作此說,分解於後。

白話文:

有些人因為勞累過度,導致腎臟部位的陰火旺盛。休息時,如果在陰涼的地方脫衣或剛洗完澡,在背陰處坐臥,陰火就會下降回到腎臟,使皮膚毛孔極度虛弱,缺乏陽氣。此時只要一吹風受涼,因為表虛無力抵禦風寒,便會感覺自己得了風寒感冒,於是求醫服用解表藥物,反而加重損傷元氣,後果不堪設想。即使僥倖痊癒,也會導致虛勞,氣血衰弱,難以恢復健康。

此外,表虛的人被風寒侵襲,也是虛邪犯表,初期症狀與外感風邪的症狀非常相似,容易混淆,因此求醫診治時,需仔細區分氣虛和氣盛。外感風邪,其聲音通常是先輕後重,高亢有力;而勞累過度、飲食不節導致的表虛,則會表現為呼吸短促、氣喘,上氣不接下氣,說話懶散,聲音低弱無力,這點很容易分辨。

如果診斷上有一點點錯誤,就會造成很大的偏差。以上這些辨證方法,以及相應的治療方法和藥物,將在後續詳細論述。

6. 辨證與中熱頗相似

復有一節,乘天氣大熱之時,在於路途中勞役得之,或在田野間勞形得之;更或有身體薄弱,食少勞役過甚,又有修善常齋之人,胃氣久虛,而因勞役得之者。皆與陽明中熱白虎湯證相似,必肌體捫摸之壯熱,必躁熱悶亂,大惡熱,渴而飲水,以勞役過甚之故。亦身疼痛,始受病之時,特與中熱外得有餘之證相似,若誤與白虎湯,旬日必死。

此證脾胃大虛,元氣不足,口鼻中氣皆短促而上喘,至日轉以後,是陽明得時之際,病必少減。若是外得中熱之病,必到日晡之際,大作讝語,其熱增加,大渴飲水,煩悶不止,其勞役不足者,皆無此證,尤易為分解。若有難決疑似之證,必當待一二日求醫治療,必不至錯誤矣。

白話文:

辨證與中熱頗相似

還有一種情況,是在天氣酷熱時,因旅途勞累或田間勞作而發病;或者體質虛弱、飲食不足、勞累過度的人,或是長期齋戒修善、胃氣久虛的人,因勞累而發病。這些都與陽明中熱、適合服用白虎湯的症狀相似,都會出現肌膚摸起來發熱、煩躁不安、胸悶、非常怕熱、口渴想喝水等症狀,這是因為過度勞累所致。也會伴有身體疼痛,初期症狀與外感中熱較為相似。但如果誤用白虎湯治療,十天內必死無疑。

這種病症是因為脾胃極度虛弱,元氣不足,呼吸短促,甚至上氣不接下氣。到了下午,也就是陽明經氣盛的時候,病情就會略微減輕。如果是外感中熱的病症,到了下午病情會加重,出現胡言亂語,發熱加劇,口渴難耐,煩悶不止。而那些勞累不足的人,則不會出現這些症狀,更容易區分。如果遇到難以判斷的類似症狀,務必等待一兩天再尋醫就診,就不會用錯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