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

《內外傷辨惑論》~ 卷下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1)

1. 重明木鬱則達之之理

「黃帝曰:形氣之逆順奈何?岐伯答曰:形氣不足,病氣有餘,是邪勝也,急當瀉之;形氣有餘,病氣不足,急當補之。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氣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則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形氣有餘,病氣有餘,此謂陰陽俱有餘也,急瀉其邪,調其虛實。

故曰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此之謂也。

「故曰:刺不知逆順,真邪相搏,滿者補之,則陰陽四溢,腸胃充廓,肝肺內䐜,陰陽相錯;虛而瀉之,則經脈空虛,血氣枯竭,腸胃㒤闢,皮膚薄著,毛腠夭焦,予之死期。故曰:用針之要,在於知調陰與陽;調陰與陽,精氣乃光,合形與氣,使神內藏。

故曰:上工平氣,中工亂脈,下工絕氣危生。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必審五臟變化之病,五脈之應,經絡之實虛,皮膚之柔粗,而後取之也。」

聖人垂慈之心已詳矣,不合立言。老夫誠恐市井莊農山野間人,不知文理,故以俚語開解之云。但病來潮作之時,病氣精神增添者,是為病氣有餘,乃邪氣勝也,急瀉之,以寒涼酸苦之劑;若病來潮作之時,神氣困弱者,為病氣不足,乃真氣不足也,急補之,以辛甘溫熱之劑。不問形氣有餘並形氣不足,只取病氣有餘不足也,不足者補之,有餘者瀉之。

假令病氣有餘者,當急瀉之,以寒涼之劑,為邪氣勝也;病氣不足者,急當補之,以辛甘溫熱之劑,此真氣不足也。

夫形氣者,氣,謂口鼻中氣息也;形,謂皮膚筋骨血脈也。形勝者為有餘,消瘦者為不足。其氣者,審口鼻中氣,勞役如故,為氣有餘也;若喘息氣促氣短,或不足以息者,為不足也。

故曰形氣也,乃人之身形中氣血也,當補當瀉,全不在於此,只在病勢潮作之時,病氣增加者,是邪氣勝也,急當瀉之;如潮作之時,精神困弱,語言無力,及懶語者,是真氣不足也,急當補之。若病人形氣不足,病來潮作之時,病氣亦不足,此乃陰陽俱不足也。禁用針;宜補之以甘藥,不可以盡劑;不灸弗已,臍下一寸五分氣海穴是也。

凡用藥,若不本四時,以順為逆。四時者,是春升、夏浮、秋降、冬沉,乃天地之升浮化降沉,化者,脾土中造化也,是為四時之宜也。但宜補之以辛甘溫熱之劑,及味之薄者,諸風藥是也,此助春夏之升浮者也,此便是瀉秋收冬藏之藥也,在人之身,乃肝心也;但言瀉之以酸苦寒涼之劑,並淡味滲泄之藥,此助秋冬之降沉者也,在人之身,是肺腎也。用藥者,宜用此法度,慎毋忽焉!

白話文:

重明木鬱則達之之理

黃帝問:身體的氣血運行,順暢或不順暢的情況是怎麼回事?岐伯回答:如果身體的氣血不足,而病邪的氣勢強盛,這就是邪氣戰勝正氣,應該趕快用瀉法來處理;如果身體的氣血充足,而病邪的氣勢虛弱,應該趕快用補法來處理。如果身體的氣血不足,病邪的氣勢也虛弱,這是陰陽氣都不足,不能用針刺治療;如果勉強針刺,會使不足的情況更嚴重,陰陽氣都耗竭,血氣也耗盡,五臟空虛,筋骨和骨髓都枯竭,年老的人會死亡,年輕的人也難以恢復。如果身體氣血充足,病邪氣勢也強盛,這是陰陽都過剩,應該趕快瀉掉邪氣,同時調理身體的虛實情況。

所以說,過盛的要瀉掉,不足的要補足,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針刺的時候不知道順逆,真氣和邪氣會互相搏鬥,如果病邪過盛的情況下還用補法,會導致陰陽之氣散溢,腸胃脹滿,肝肺內部積聚,陰陽錯亂;如果病邪虛弱的情況下還用瀉法,會導致經脈空虛,血氣枯竭,腸胃鬆弛,皮膚乾薄,毛髮焦枯,很快就會死亡。所以說:用針的要訣,在於懂得如何調理陰陽;能夠調理陰陽,精氣就會旺盛,把形體和氣血結合起來,就能夠使精神內藏。

所以說:高明的醫生能調理氣機,中等的醫生會擾亂脈象,下等的醫生會使氣息斷絕,危及生命。所以說:下等的醫生不能不謹慎,必須仔細辨別五臟發生的病變,五脈的反應,經絡的虛實,皮膚的柔韌粗糙,然後才能進行治療。

聖人的慈悲心意已經很清楚了,不需要再多說。我擔心一般市井鄉村、山野的人,不了解這些醫理,所以用通俗的話來解釋。當疾病發作的時候,如果病邪氣勢增強,精神也變得亢奮,這是病邪過盛,應該趕快用寒涼酸苦的藥物來瀉掉;如果疾病發作時,精神困頓虛弱,這是病邪虛弱,是正氣不足,應該趕快用辛甘溫熱的藥物來補養。不論身體氣血是否充足,只要看病邪的氣勢是過盛還是虛弱,虛弱就補,過盛就瀉。

假設病邪氣勢強盛,就應該趕快用寒涼的藥物來瀉掉,因為這是邪氣太盛;如果病邪氣勢虛弱,就應該趕快用辛甘溫熱的藥物來補養,因為這是正氣不足。

所謂「形氣」,「氣」是指口鼻中的呼吸之氣,「形」是指皮膚筋骨和血脈。形體強壯是氣血有餘,消瘦是氣血不足。氣的方面,觀察口鼻的呼吸,如果勞累之後仍然像平常一樣,就表示氣有餘;如果呼吸急促、短氣,甚至呼吸困難,就表示氣不足。

所以說,形氣指的是人身體裡面的氣血,要補要瀉,並不是根據形體的強弱來判斷,而是根據疾病發作時的病勢來判斷。如果疾病發作的時候,病邪氣勢增強,就表示邪氣太盛,應該趕快用瀉法;如果疾病發作時,精神困頓虛弱,說話無力或者懶得說話,就表示正氣不足,應該趕快用補法。如果病人形體氣血不足,疾病發作的時候,病邪氣勢也虛弱,這就是陰陽都虛弱的情況,禁止針刺;應該用甘甜的藥物來補養,但不能用太多的劑量;如果不用艾灸就無法痊癒,可以灸肚臍下一寸五分的氣海穴。

凡是用藥,如果不按照四季的變化規律,就是逆反自然。四季是指春天升發、夏天浮散、秋天收斂、冬天沉降,這是天地間升浮化降沉的規律,化是指脾土的運化作用,這就是四季應該順應的規律。應該用辛甘溫熱的藥物,以及味道清淡的藥物,像各種祛風的藥物,這些藥物是幫助春夏之氣升發的,也相當於是瀉掉秋收冬藏之氣的藥物,在人體中,對應的是肝和心;應該用酸苦寒涼的藥物,以及淡味滲泄的藥物,這些藥物是幫助秋冬之氣收斂沉降的,在人體中,對應的是肺和腎。用藥的人,應該按照這個方法來衡量,千萬不要疏忽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