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傷辨惑論》~ 卷下 (8)
卷下 (8)
1. 除濕散
治傷馬乳並牛羊酪水,一切冷物。
神麯(炒黃,一兩),茯苓(七錢),車前子(炒香),澤瀉(以上各五錢),半夏(湯洗),乾生薑(以上各三錢),甘草(炙),紅花(以上各二錢)
上同為極細末,每服三錢匕,白湯調下,食前。
白話文:
除濕散
治療因食用生冷食物(例如馬奶、牛乳、羊奶等)引起的疾病。
配方:神麴(炒黃,10克),茯苓(7克),車前子(炒香,5克),澤瀉(5克),半夏(湯洗,3克),乾薑(3克),炙甘草(2克),紅花(2克)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每次服用3克,用溫開水送服,飯前服用。
2. 五苓散
治傷寒溫熱病,表裡未解,頭痛發熱,口燥咽乾,煩渴飲水,或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及汗出表解,煩渴不止者,宜服之。又治霍亂吐利,煩渴引飲之證。
澤瀉(二兩五錢),豬苓,茯苓,白朮(以上各一兩五錢),桂(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熱湯調下,不計時候,服訖,多飲熱湯,有汗出即愈。
又治瘀熱在裡,身熱黃疽,濃煎茵陳蒿湯調下,食前服之。
如疽發渴,及中暑引飲,亦可用水調服之。
白話文:
五苓散適用於治療傷寒溫熱病,症狀為表裡症狀未解,伴隨頭痛發熱、口乾舌燥、口渴想喝水,喝水後卻嘔吐,或小便不利,以及汗出後仍持續口渴的情況。也適用於霍亂引起的嘔吐腹瀉,伴隨口渴想喝水的情況。
藥方組成:澤瀉(2.5錢),豬苓、茯苓、白朮(各1.5錢),桂枝(1錢)。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2錢,用熱水調服,不限時間,服藥後多喝熱水,若能出汗則病癒。
此外,本方也可用於治療體內瘀熱導致的身體發熱、黃疸等症狀,此時可用濃煎的茵陳蒿湯送服,飯前服用。
若出現疽症伴隨口渴,或中暑引起的口渴想喝水,也可以用水調服。
3. 臨病制方
《至真要大論》云:「濕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故而止。」「以淡泄之」。得其法者,分輕重而制方。《金匱要略》云:「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腰以下腫者,當利小便」。由是「大病瘥後,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又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制五苓散以利之。
孫真人療膚革腫,以五皮散,乃述類象形之故也。《水熱穴論》云:上為喘呼,下為腫滿,不得臥者,標本俱病,制神秘湯以去之。《活人書》云:「均是水氣,乾嘔微利,發熱而咳,為表有水,小青龍湯加芫花主之。身體涼,表證罷,咳而脅下痛,為里有水,十棗湯主之。
」亦是仲景方也。易水張先生云,仲景藥為萬世法,號群方之祖,治雜病若神,後之醫家,宗《內經》法,學仲景心,可以為師矣。
白話文:
臨病制方
《至真要大論》說:「上半身濕邪過重又伴有熱症,治療應使用苦溫的藥物,輔以甘辛藥物,以發汗的方法去除濕熱。」「對於濕邪較輕的,可用淡味的藥物泄瀉之。」掌握了這個方法,就能根據病情的輕重制定處方。《金匱要略》說:「腰部以上腫脹,應該發汗才能痊癒」;「腰部以下腫脹,應該利尿」。因此,「大病痊癒後,從腰部以下出現水腫的,用牡蠣澤瀉散主治。」又說:治療濕邪導致小便不利,單純利尿不是正確方法,所以制定了五苓散來利水。
孫真人治療皮膚腫脹,使用五皮散,這是根據事物類別和形態而制定的方劑。《水熱穴論》說:上半身出現喘息,下半身出現腫脹,不能平臥的,屬於標本兼病,用神秘湯治療。《活人書》說:「都是水濕之邪引起的,伴有乾嘔、輕微腹瀉、發熱和咳嗽,屬於表證兼有水濕,用小青龍湯加芫花治療。如果身體冰冷,表證已退,但咳嗽且脅下疼痛,屬於裡證有水濕,用十棗湯治療。」這些也是仲景的方劑。易水張先生說,仲景的藥方是萬世的法則,被稱為眾多方劑的祖師,治療雜病如同神明一般,後世的醫生,應該遵循《內經》的理論,學習仲景的精神,才可以成為良醫。
4. 隨時用藥
治傷冷飲者,以五苓散每服三錢或四錢匕,加生薑煎服之。
治傷食兼傷冷飲者,煎五苓散送下半夏枳朮丸服之。
治傷冷飲不惡寒者,腹中亦不覺寒,惟覺夯悶身重,飲食不化者,或小便不利,煎去桂五苓散依前斟酌服之。
假令所傷前後不同,以三分為率,傷熱物二分,傷生冷硬物一分,用寒藥三黃丸二停,用熱藥木香見睍丸一停,合而服之。又如傷生冷二分,傷熱物一分,用熱藥木香見睍丸二停,用寒藥三黃丸一停,合而服之。
假令夏月大熱之時,傷生冷硬物,當用熱藥木香見睍丸治之,須少加三黃丸,謂天時不可伐,故加寒藥以順時令;若傷熱物,只用三黃丸。何謂?此三黃丸時藥也。
假令冬天大寒之時,傷羊肉濕面等熱物,當用三黃丸治之,須加熱藥少許,草豆蔻丸之類是也,為引用,又為時藥。經云:「必先歲氣,無伐天和。」此之謂也,余皆仿此。
白話文:
隨時用藥
治療因為喝了生冷食物而受寒的,服用五苓散每次三到四錢,加生薑煎煮後服用。
治療因為吃了不乾淨的東西又喝了生冷食物而受寒的,煎煮五苓散送服半夏枳朮丸。
治療因為喝了生冷食物受寒,但不發冷,腹部也不覺得冷,只覺得胸悶身體沉重,消化不良,或者小便不利的情況,煎煮去桂皮的五苓散,依照之前的劑量服用。
如果受寒的原因前後不同,以三分為比例,受寒原因是熱的東西佔二分,是生冷硬的東西佔一分,就用寒性藥物三黃丸兩份,用熱性藥物木香檳榔丸一份,混合服用。又如果受寒原因是生冷的東西佔二分,熱的東西佔一分,就用熱性藥物木香檳榔丸兩份,用寒性藥物三黃丸一份,混合服用。
如果在夏天酷熱的時候,因為吃了生冷硬的食物而受寒,應該用熱性藥物木香檳榔丸治療,需要少加一點三黃丸,因為要順應天時,所以加一點寒性藥物來配合季節;如果因為熱的東西而受寒,就只用三黃丸。為什麼呢?因為三黃丸是應季的藥物。
如果在冬天寒冷的時候,因為吃了羊肉、濕面等熱性的食物而受寒,應該用三黃丸治療,需要加一點點熱性藥物,像草豆蔻丸之類的,既是治療用的,也是應季的藥物。《內經》說:「一定要順應季節的氣候,不要違背自然的法則。」這就是這個意思,其他的情況也以此類推。
5. 吐法宜用辨上部有脈下部無脈
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何謂也?下部無脈,此所謂木鬱也。飲食過飽,填塞胸中,胸中者,太陰之分野。經云:氣口反大於人迎三倍,食傷太陰,故曰木鬱則達之,吐者是也。
白話文:
上半身有脈搏,下半身卻沒有脈搏,這種人應該催吐,不吐就會死,這是為什麼呢?下半身沒有脈搏,指的是肝氣鬱結。因為飲食過飽,阻塞了胸腔,而胸腔是脾經所屬的部位。經書上說:氣口脈搏的力度是人迎脈搏的三倍,這是因為飲食損傷了脾胃,所以說肝氣鬱結就要疏通它,催吐就是疏通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