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

《內外傷辨惑論》~ 卷上 (4)

回本書目錄

卷上 (4)

1. 辨外感八風之邪

辨外感八風之邪,或有飲食勞役所傷之重者,三二日間特與外傷者相似,其餘證有特異名者,若不將兩證重別分解,猶恐將內傷不足之證,誤作有餘外感風邪,雖辭理有重複處,但欲病者易辨,醫者易治耳。

外感八風之邪,乃有餘證也;內傷飲食不節,勞役所傷,皆不足之病也。其內傷亦惡風自汗,若在溫暖無風處,則不惡矣,與外傷鼻流清涕,頭痛自汗頗相似,細分之特異耳。外感風邪,其惡風,自汗,頭痛,鼻流清涕,常常有之,一日一時,增加愈甚,直至傳入里作下證乃罷。

語聲重濁,高厲有力,鼻息壅塞而不通,能食,腹中和,口知味,大小便如常,筋骨疼痛,不能動搖,便著床枕,非扶不起。

其內傷與飲食不節,勞役所傷,然亦惡風,居露地中,遇大漫風起,卻不惡也,惟門窗隙中些小賊風來,必大惡也,與傷風傷寒俱不同矣。況鼻流清涕,頭痛自汗,間而有之。鼻中氣短,少氣不足以息,語則氣短而怯弱,妨食,或食不下,或不飲食,三者互有之。腹中不和,或腹中急而不能伸,口不知五穀之味,小便頻數而不渴。

初勞役得病,食少,小便赤黃,大便常難,或澀或結,或虛坐只見些小白膿;時有下氣,或泄黃如糜,或溏泄色白,或結而不通。若心下痞,或胸中閉塞,如刀劙之痛,二者亦互作,不並出也;有時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痛必臍下相火之勢,如巨川之水,不可遏而上行,使陽明之經逆行,亂於胸中,其氣無止息,甚則高喘,熱傷元氣,令四肢不收,無氣以動,而懶倦嗜臥。以其外感風寒俱無此證,故易為分辨耳!

白話文:

辨別外感八風之邪

辨別外感八風之邪,有些因飲食勞累受損的嚴重病例,在三到二十天內症狀與外傷相似。其他有特殊名稱的病症,如果不將這兩種病症仔細區分,恐怕會將內傷不足的症狀誤認為是外感風寒有餘,雖然文字敘述有重複的地方,但目的是為了讓病人容易辨別,醫生容易治療。

外感八風之邪屬於陽盛的病症;內傷,飲食不節、勞累所傷,都屬於陰虛的疾病。內傷患者也怕風、自汗,但如果在溫暖無風的地方,就不會怕風了。這與外感風寒的流鼻涕、頭痛、自汗症狀頗為相似,只是細分之下有其特殊之處。外感風寒,怕風、自汗、頭痛、流鼻涕等症狀經常出現,而且會隨著時間一天一天加重,直到病邪深入臟腑引起下焦症狀才停止。

聲音低沉沙啞或高亢有力,鼻塞不通氣,能吃東西,腹部舒服,味覺正常,大小便正常,筋骨疼痛,無法活動,只能臥床不起,需要他人扶持才能起身。

內傷,由於飲食不節、勞累所傷,也會怕風,但如果在戶外遇到大風,反而不怕,只有在門窗縫隙中吹來一點點小風,就會非常怕。這與傷風感冒都不一樣。而且流鼻涕、頭痛、自汗等症狀是間歇性的。鼻塞氣短,呼吸費力,說話聲音微弱氣虛,影響食慾,或者吃不下東西,或者完全不想吃,三種情況都可能出現。腹部不適,或者腹部絞痛難以舒展,味覺喪失,小便頻繁但並不口渴。

初期勞累導致的疾病,食慾減少,小便顏色深黃,大便經常困難,可能是便秘、排便困難,或者大便中僅有少量白色膿液;有時會放屁,或者大便稀溏呈黃色粥樣,或者大便稀溏色白,或者便秘不通。如果心下痞悶,或者胸部堵塞,像刀割一樣疼痛,這兩種情況會交替出現,不會同時出現;有時胃脘部疼痛,疼痛向上延伸到兩脅,疼痛會沿著腹部下焦的經絡向上传播,像大河之水不可阻擋向上奔騰,導致陽明經逆行,氣血紊亂於胸中,氣息不能平復,嚴重時會喘息不止,熱邪損傷元氣,導致四肢無力,沒有力氣活動,只想躺著睡覺。因為外感風寒沒有這些症狀,所以很容易區分。

2. 辨手心手背

內傷及勞役飲食不節病,手心熱,手背不熱;外傷風寒,則手背熱,手心不熱。此辨至甚皎然。

白話文:

辨手心手背

內臟受損、過度勞累或飲食不節造成的疾病,手心會發熱,手背卻不熱;如果是外感風寒,則手背發熱,手心卻不熱。這兩種情況的區別非常明顯。

3. 辨口鼻

若飲食勞役所傷,其外證必顯在口,必口失穀味,必腹中不和,必不欲言,縱勉強對答,聲必怯弱,口沃沫多唾,鼻中清涕或有或無,即陰證也。外傷風寒,則其外證必顯在鼻,鼻氣不利,聲重濁不清利,其言壅塞,盛有力,而口中必和。傷寒則面赤,鼻壅塞而干,傷風則鼻流清涕而已。

《內經》云:鼻者肺之候,肺氣通於天。外傷風寒,則鼻為之不利。口者坤土地,脾氣通於口。飲食失節,勞役所傷,口不知穀味,亦不知五味。又云:傷食惡食,傷食明矣。

白話文:

辨口鼻

如果因為飲食或勞累受損,症狀一定會表現在口中,例如味覺喪失,腹部不適,不想說話,即使勉強說話,聲音也會低弱無力,口裡唾液很多,鼻涕或有或無,這就是陰虛的表現。如果外感風寒,症狀則會明顯表現在鼻子上,鼻子不通氣,聲音沉重、不清亮,說話費力,但口中卻感覺舒適。傷寒則臉色發紅,鼻子不通且乾燥;傷風則只是流清鼻涕。

《內經》說:鼻子是肺的表徵,肺氣通於天地。外感風寒,就會導致鼻子不通。嘴巴是代表脾土的,脾氣通於口。飲食不節制,勞累過度,就會導致口中嚐不出食物的味道,也感覺不到五味。又說:傷食導致不想吃東西,這一點很明顯。

4. 辨氣少氣盛

外傷風寒者,故其氣壅盛而有餘,內傷飲食勞役者,其口鼻中皆氣短促,不足以息。何以分之?蓋外傷風寒者,心肺元氣初無減損,又添邪氣助之,使鼻氣壅塞不利,其面赤,其鼻中氣不能出,並從口出,但發一言,必前輕而後重,其言高,其聲壯厲而有力。

是傷寒則鼻乾無涕,面壅色赤,其言前輕後重,其聲壯厲而有力者,乃有餘之驗也;傷風則決然鼻流清涕,其聲嘎,其言響如從甕中出,亦前輕而後重,高揭而有力,皆氣盛有餘之驗也。

內傷飲食勞役者,心肺之氣先損,為熱所傷,熱既傷氣,四肢無力以動,故口鼻中皆短氣少氣,上喘懶語,人有所問,十不欲對其一,縱勉強答之,其氣亦怯,其聲亦低,是其氣短少不足之驗也。明白如此,雖婦人女子亦能辨之,豈有醫者反不能辨之乎?

白話文:

辨氣少氣盛

外感風寒的人,因為風邪寒邪阻滯,所以氣機壅塞而盛,表現為氣多。內傷飲食勞累的人,則會出現呼吸短促,氣息不足的現象。怎麼區分呢?因為外感風寒的人,心肺的元氣並沒有減少,反而邪氣助長了正氣,導致鼻塞不通,臉色發紅,鼻息不通暢,氣息都從口中出來,說話時聲音先輕後重,聲音高亢有力。

如果是傷寒,則鼻乾無涕,面色紅腫,說話聲音先輕後重,聲音高亢有力,都是氣盛的表現;如果是傷風,則會明顯地流清涕,聲音嘶啞,說話聲音像從甕裡出來一樣,也同樣是先輕後重,聲音高亢有力,這些都是氣盛的表現。

內傷飲食勞累的人,心肺之氣先受損傷,又被熱邪所傷,熱邪傷氣後,四肢無力,所以口鼻呼吸都短促,氣息不足,呼吸急促,懶於說話。別人問話,十句都不想回答一句,即使勉強回答,聲音也虛弱低沉,這是氣短不足的表現。明白了這些區分方法,即使是婦女也能分辨出來,怎麼會有醫生反而分辨不出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