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

《內外傷辨惑論》~

回本書目錄

1. 卷中

2. 飲食勞倦論

古之至人,窮於陰陽之化,究乎生死之際,所著《內經》,悉言人以胃氣為本。蓋人受水穀之氣以生,所謂清氣、榮氣、衛氣、春升之氣,皆胃氣之別稱也。夫「胃為水穀之海」,「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苟飲食失節,寒溫不適,則脾胃乃傷;喜怒憂恐,勞役過度,而損耗元氣。既脾胃虛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起於下焦,其繫系於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絡之火,元氣之賊也。火與元氣不能兩立,一勝則一負。脾胃氣虛,則下流於腎,陰火得以乘其土位。

故脾胃之證,始得之則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其脈洪大而頭痛,或渴不止,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蓋陰火上衝,則氣高而喘,身煩熱,為頭痛,為渴,而脈洪大;脾胃之氣下流,使穀氣不得升浮,是生長之令不行,則無陽以護其榮衛,不任風寒,乃生寒熱,皆脾胃之氣不足所致也。

然而與外感風寒所得之證頗同而理異。內傷脾胃,乃傷其氣;外感風寒,乃傷其形。傷外為有餘,有餘者瀉之,傷內為不足,不足者補之。汗之、下之、吐之、克之,皆瀉也;溫之、和之、調之、養之,皆補也。內傷不足之病,苟誤認作外感有餘之病而反瀉之,則虛其虛也。

《難經》云: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然則奈何?曰:惟當以甘溫之劑,補其中,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內經》曰:「勞者溫之」,「損者溫之」。蓋溫能除大熱,大忌苦寒之藥瀉胃土耳。今立補中益氣湯。

白話文:

飲食勞倦論

古人研究陰陽變化和生死奧秘,撰寫《內經》,都說人體以胃氣為根本。因為人依靠吸收水穀精氣而生存,所謂的清氣、榮氣、衛氣、春升之氣,都是胃氣的不同名稱。「胃為水穀之海」,食物進入胃中,經過消化吸收,精氣上輸於脾;脾氣將精氣散布,上歸於肺;並調節水液,下輸於膀胱。水液精氣遍布全身,五臟經絡互相協調,配合四時陰陽變化,維持人體的正常運作。

如果飲食不節制,寒暖失調,就會損傷脾胃;如果喜怒憂思恐懼過度,勞累過度,就會耗損元氣。脾胃虛衰,元氣不足,而心火卻獨盛。心火,也就是陰火,起源於下焦,與心臟相關聯,若心臟功能失調,則相火(下焦胞絡之火,是耗損元氣的邪火)代行其職。火和元氣不能同時旺盛,一方強盛則另一方必然衰弱。脾胃虛弱,則陰火下降到腎臟,陰火便乘虛而入。

所以脾胃的病症,初期表現為氣喘、身熱煩躁、脈搏洪大、頭痛、口渴不止、畏寒怕風、寒熱交替。這是因為陰火上衝,導致氣喘、煩熱、頭痛、口渴,脈搏洪大;脾胃之氣下陷,使穀氣不能上升,導致生長功能失調,陽氣不足以保護人體的榮衛,所以怕冷,出現寒熱交替,這些都是脾胃虛弱造成的。

然而,這與外感風寒的症狀相似,但病理不同。內傷脾胃是損傷了人體的元氣;外感風寒是損傷了人體的形體。外感是邪氣有餘,應當瀉掉;內傷是元氣不足,應當補充。發汗、瀉下、催吐、攻邪都是瀉法;溫補、調和、滋養都是補法。內傷屬於不足之症,如果誤認為是外感有餘之症而採取瀉法,就會更加虛弱。

《難經》說:實證當實治,虛證當虛治,損傷不足而增強有餘,這樣治療,會導致病人死亡,是醫生的錯誤!那麼應該怎麼治療呢?應該用溫和甘甜的藥物,補益脾胃,升提陽氣,用甘寒的藥物瀉去心火,這樣就能痊癒。《內經》說:「勞累者溫補之」,「受損者溫補之」。溫補可以去除過盛的熱邪,絕對不能用苦寒的藥物瀉掉脾胃之氣。現在我制定了補中益氣湯。

3. 補中益氣湯

黃耆(勞役病熱甚者一錢),甘草(炙以上各五分),人參(去蘆),升麻,柴胡,橘皮,當歸身(酒洗),白朮(以上各三分)

上件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柤,早飯後溫服。如傷之重者,二服而愈,量輕重治之。

白話文:

補中益氣湯

黃耆(工作勞累、發燒嚴重者用一錢),甘草(炙烤過,以上各五分),人參(去除鬚根),升麻,柴胡,橘皮,當歸(酒洗淨),白朮(以上各三分)。

將藥材磨碎,每次用量為一劑,用水兩碗煎煮至一碗,過濾藥渣,早飯後溫服。如果病情嚴重,服用兩劑就能痊癒;病情輕重,可依此調整用量。

4. 立方本指

夫脾胃虛者,因飲食勞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氣受邪,須用黃耆最多,人參、甘草次之。脾胃一虛,肺氣先絕,故用黃耆以益皮毛而閉腠理,不令自汗,損其元氣。上喘氣短,人參以補之。心火乘脾,須炙甘草之甘以瀉火熱,而補脾胃中元氣,若脾胃急痛並大虛,腹中急縮者,宜多用之,經云:「急者緩之。」白朮苦甘溫,除胃中熱,利腰臍間血。

胃中清氣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黃耆、人參、甘草甘溫之氣味上升,能補衛氣之散解,而實其表也;又緩帶脈之縮急。二味苦平,味之薄者,陰中之陽,引清氣上升也。氣亂於胸中,為清濁相干,用去白陳皮以理之,又能助陽氣上升,以散滯氣,助諸甘辛為用,口乾咽乾加乾葛。

脾胃氣虛,不能升浮,為陰火傷其生髮之氣,榮血大虧,榮氣不營,陰火熾盛,是血中伏火日漸煎熬,血氣日減,心包與心主血,血減則心無所養,致使心亂而煩,病名曰悗。悗者,心惑而煩悶不安也,故加辛甘微溫之劑生陽氣,陽生則陰長。或曰:甘溫何能生血?曰:仲景之法,血虛以人參補之,陽旺則能生陰血,更以當歸和之。

少加黃柏以救腎水,能瀉陰中之伏火。如煩猶不止,少加生地黃補腎水,水旺而心火自降。如氣浮心亂,以硃砂安神丸鎮固之則愈。

白話文:

立方本指

脾胃虛弱的人,是因為飲食過度或勞累,導致心火旺盛,侵犯脾土;其次是肺氣受到邪氣侵犯。因此,處方中黃耆用量最多,人參、甘草次之。脾胃虛弱,肺氣就會首先衰竭,所以用黃耆來滋補皮膚毛髮,閉合肌膚的毛孔,防止自汗損耗元氣。如果出現上氣喘促、呼吸短淺,則用人參來補益。心火犯脾,要用炮製過的甘草的甘味來瀉火,同時補益脾胃的元氣。如果脾胃劇烈疼痛且非常虛弱,腹部緊縮,就要多用甘草,正如經書所說:「急則緩之」。白朮味苦甘而溫,能去除胃中熱邪,通利腰腹部血脈。

胃中清氣下陷,必須加入升麻、柴胡來引導上升,將黃耆、人參、甘草甘溫的藥性引導上升,能夠補益衛氣,使其舒展,充實肌表;還能緩解帶脈的攣縮。升麻、柴胡二味藥性苦平,藥力較弱,屬於陰中之陽,能引導清氣上升。如果胸中氣機紊亂,是因為清濁之氣相干擾,就要用陳皮來調理,還能幫助陽氣上升,散除滯氣,輔助其他甘辛藥物的功效。口乾咽燥,則加入葛根。

脾胃氣虛,不能上升浮揚,是因為陰火損傷了生髮之氣,導致血液大虧,營氣不足以濡養臟腑,陰火熾盛,如同血中潛伏的火邪日漸煎熬,血氣日漸減少。心包與心臟主管血液,血液減少,心臟得不到滋養,就會導致心神不安,煩躁,這種病叫做「悗」。「悗」就是指心神迷惑,煩悶不安。因此,要加入辛甘微溫的藥物來滋生陽氣,陽氣生則陰氣長。有人會問:甘溫之藥怎麼能生血?回答是:張仲景的治療方法是,血虛用人參來補益,陽氣旺盛就能夠生髮陰血,再用當歸來調和。

少量加入黃柏以滋補腎水,能夠瀉去陰中潛伏的火邪。如果煩躁不安仍然不止,少量加入生地黃補益腎水,腎水充足,心火自然下降。如果氣浮心亂,則用硃砂安神丸來鎮靜安神,就可以痊癒。

5. 硃砂安神丸

硃砂(五錢,另研水飛為衣),甘草(五錢五分),黃連(去須淨,酒洗,六錢),當歸(去蘆,二錢五分),生地黃(一錢五分)

《內經》曰:熱淫所勝,治以甘寒,以苦瀉之。以黃連之苦寒,去心煩,除濕熱為君。以甘草、生地黃之甘寒,瀉火補氣,滋生陰血為臣。以當歸補其血不足。硃砂納浮溜之火,而安神明也。

上件除硃砂外,四味共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黍米大,以硃砂為衣。每服十五丸或二十丸,津唾嚥下,食後,或溫水、涼水少許送下亦得。此近而奇偶,制之緩也。

白話文:

硃砂安神丸

此方以黃連苦寒的特性,清瀉心煩、濕熱為主要藥效。甘草、生地黃甘寒滋陰,輔助瀉火補氣,滋養陰血。當歸則補益血虛。硃砂則能收斂浮動的火氣,達到安神寧心的效果。

除了硃砂之外,其餘四味藥材研磨成細末,以湯水浸泡蒸餅後製成黍米大小的藥丸,再以水飛的硃砂粉末包裹藥丸。每次服用十五到二十粒,用唾液送服,飯後服用,或溫水、涼水送服皆可。此方藥性平和緩和。

6. 四時用藥加減法

《內經》曰:胃為水穀之海。又云:腸胃為市,無物不包,無物不入,寒熱溫涼皆有之。其為病也不一,故隨時證於補中益氣湯中,權立四時加減法於後。

以手捫之而肌表熱者,表證也。只服補中益氣湯一二服,得微汗則已。非正發汗,乃陰陽氣和,自然汗出也。

若更煩亂,如腹中或周身有刺痛,皆血澀不足,加當歸身(五分或一錢)。

如精神短少,加人參(五分),五味子二十個。

頭痛加蔓荊子(三分),痛甚加川芎(五分)。

頂痛腦痛,加藁本(五分),細辛(三分)。諸頭痛,並用此四味足矣。

如頭痛有痰,沉重懶倦者,乃太陰痰厥頭痛,加半夏(五分),生薑(三分)。

耳鳴,目黃,頰頷腫,頸肩臑肘臂外後廉痛,面赤,脈洪大者,以羌活(一錢),防風、藁本(以上各七分),甘草(五分),通其經血;加黃芩、黃連(以上各三分)消其腫;人參(五分),黃耆(七分),益元氣而瀉火邪。另作一服與之。

嗌痛頷腫,脈洪大,面赤者,加黃芩、甘草(以上各三分),桔梗(七分)。

口乾咽乾者,加葛根(五分),升引胃氣上行以潤之。

如夏月咳嗽者,加五味子(二十五個),麥門冬(去心五分)。

如冬月咳嗽,加不去根節麻黃(五分)。

如秋涼亦加。

如春月天溫,只加佛耳草、款冬花(以上各五分)。

若久病痰嗽,肺中伏火,去人參,以防痰嗽增益耳。

食不下,乃胸中胃上有寒,或氣澀滯,加青皮、木香(以上各三分),陳皮(五分)。此三味為定法。

如冬月,加益智仁,草豆蔻仁(以上各五分)。

如夏月,少加黃芩、黃連(以上各五分)。

如秋月,加檳榔、草豆蔻、白豆蔻、縮砂(以上各五分)。

如春初猶寒,少加辛熱之劑,以補春氣之不足,為風藥之佐,益智、草豆蔻可也。

心下痞,夯悶者,加芍藥、黃連(以上各一錢)。

如痞腹脹,加枳實、木香、縮砂仁(以上各三分),厚朴(七分)。如天寒,少加乾薑或中桂(桂心也)。

心下痞,覺中寒,加附子、黃連(以上各一錢)。不能食而心下痞,加生薑、陳皮(以上各一錢)。能食而心下痞,加黃連(五分),枳實(三分)。脈緩有痰而痞,加半夏、黃連(以上各一錢)。脈弦,四肢滿,便難而心下痞,加黃連(五分),柴胡(七分),甘草(三分)。

腹中痛者,加白芍藥(五分),甘草(三分)。如惡寒覺冷痛,加中桂(五分)。

如夏月腹中痛,不惡寒,不惡熱者,加黃芩、甘草(以上各五分),芍藥(一錢),以治時熱也。

腹痛在寒涼時,加半夏、益智、草豆蔻之類。

如腹中痛,惡寒而脈弦者,是木來剋土也,小建中湯主之;蓋芍藥味酸,於土中瀉木為君。如脈沉細,腹中痛,是水來侮土,以理中湯主之;乾薑辛熱,於土中瀉水,以為主也。如脈緩,體重節痛,腹脹自利,米穀不化,是濕勝,以平胃散主之,蒼朮苦辛溫,瀉濕為主也。

脅下痛,或脅下縮急,俱加柴胡(三分,甚則五分),甘草(三分)。

臍下痛者,加真熟地黃(五分);如不已者,乃大寒也,加肉桂(五分)。遍閱《內經》中悉言小腹痛皆寒,非傷寒厥陰之證也,乃下焦血結膀胱,仲景以抵當湯並抵當丸主之。

小便遺失,肺金虛也,宜安臥養氣,以黃耆人參之類補之。不愈,則是有熱也,黃柏、生地黃(以上各五分),切禁勞役。如臥而多驚,小便淋溲者,邪在少陽厥陰,宜太陽經所加之藥,更添柴胡(五分);如淋,加澤瀉(五分)。此下焦風寒合病也。經云,腎肝之病同一治,為俱在下焦,非風藥行經則不可,乃受客邪之濕熱也,宜升舉發散以除之。

大便秘澀,加當歸(一錢),大黃(酒洗煨,五分或一錢)。如有不大便者,煎成正藥,先用清者一口,調玄明粉(五分或一錢),如大便行則止。此病不宜大下之,必變凶證也。

腳膝痿軟,行步乏力,或痛,乃腎肝伏熱,少加黃柏(五分),空心服;不已,更加漢防己(五分)。脈緩,顯沉困怠惰無力者,加蒼朮、人參、澤瀉、白朮、茯苓、五味子(以上各五分)。

如風濕相搏,一身盡痛,以除風濕羌活湯主之。

白話文:

《內經》提到,胃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器官,腸胃就像市場一樣,任何東西都能消化,無論是冷的、熱的、溫的或是涼的食物,腸胃都能處理。但腸胃疾病種類繁多,因此,對於補中益氣湯,我們根據季節變化制定了以下的加減法。

如果用手摸患者皮膚表面感到熱,這表示有表證。這種情況下,只需要服用一到兩次的補中益氣湯,等到稍微出汗就可以了。這不是強製出汗,而是體內陰陽平衡後,自然會有的出汗反應。

如果患者感覺煩躁不安,腹部或全身有刺痛感,可能是血液不夠,可以添加當歸(五分或一錢)。

如果患者精神疲乏,可以添加人參(五分)以及五味子20粒。

如果有頭痛,可以添加蔓荊子(三分),頭痛嚴重的話,可以添加川芎(五分)。

如果是頭頂或腦部疼痛,可以添加藁本(五分)和細辛(三分)。對於各種頭痛,使用這四種藥物就足夠了。

如果頭痛且伴有痰多、頭重、疲倦等症狀,這是太陰痰厥頭痛,可以添加半夏(五分)和生薑(三分)。

如果出現耳鳴、目黃、頰頷腫、頸肩臑肘臂外側疼痛、臉紅、脈象洪大的症狀,可以使用羌活(一錢)、防風、藁本(各七分)、甘草(五分)來疏通經絡,再添加黃芩、黃連(各三分)來消腫,最後加入人參(五分)、黃耆(七分)來提升元氣,並幫助消除火邪。

如果咽喉痛且頷部腫脹,脈象洪大,臉紅,可以添加黃芩、甘草(各三分)以及桔梗(七分)。

如果口乾喉嚨乾,可以添加葛根(五分),來提升胃氣,滋潤口腔。

夏季咳嗽,可以添加五味子(二十五個)和麥門冬(去心,五分)。

冬季咳嗽,可以添加不去根節的麻黃(五分)。

秋季涼爽時,也可以添加麻黃。

春季溫暖時,可以添加佛耳草、款冬花(各五分)。

如果長期咳嗽,肺部有潛藏的火氣,應去掉人參,以免增加痰嗽。

如果胃口不好,可能是胃部有寒或氣滯,可以添加青皮、木香(各三分)以及陳皮(五分)。這三種藥物是固定的配方。

冬季,可以添加益智仁、草豆蔻仁(各五分)。

夏季,可以少量添加黃芩、黃連(各五分)。

秋季,可以添加檳榔、草豆蔻、白豆蔻、縮砂(各五分)。

初春仍寒冷時,可以少量添加辛辣熱性藥物,以彌補春天氣候的不足,如益智、草豆蔻等。

如果胸口悶堵,可以添加芍藥、黃連(各一錢)。

如果腹部脹痛,可以添加枳實、木香、縮砂仁(各三分)以及厚朴(七分)。天冷時,可以少量添加乾薑或中桂。

如果胸口悶堵且感覺冷,可以添加附子、黃連(各一錢)。如果無法進食且胸口悶堵,可以添加生薑、陳皮(各一錢)。如果能進食但胸口悶堵,可以添加黃連(五分)、枳實(三分)。如果脈象緩慢且有痰,胸口悶堵,可以添加半夏、黃連(各一錢)。如果脈象弦硬,四肢腫脹,排便困難且胸口悶堵,可以添加黃連(五分)、柴胡(七分)、甘草(三分)。

如果腹部疼痛,可以添加白芍藥(五分)、甘草(三分)。如果怕冷且感覺冷痛,可以添加中桂(五分)。

如果夏季腹部疼痛,不畏寒也不畏熱,可以添加黃芩、甘草(各五分)、芍藥(一錢),以治療夏季熱病。

天冷時腹部疼痛,可以添加半夏、益智、草豆蔻等藥物。

如果腹部疼痛且畏寒,脈象弦硬,這是肝木剋脾土的情況,可以使用小建中湯。因為芍藥味道酸,可以在脾土中抑制肝木。如果脈象沉細,腹部疼痛,這是腎水侮脾土的情況,可以使用理中湯。因為乾薑性辛熱,可以在脾土中抑制腎水。如果脈象緩慢,身體沉重,關節疼痛,腹部脹大,消化不良,這是濕氣過盛,可以使用平胃散。因為蒼朮味道苦辛溫,可以抑制濕氣。

如果肋骨下疼痛或緊縮,可以添加柴胡(三分,嚴重時可增至五分)、甘草(三分)。

如果肚臍下疼痛,可以添加熟地黃(五分)。如果疼痛不止,這是極度寒冷的症狀,可以添加肉桂(五分)。仔細閱讀《內經》,其中提到所有小腹疼痛都是由寒冷引起的,而不是由傷寒或厥陰症狀引起的。這是因為下焦的血液凝結在膀胱中,張仲景使用抵當湯和抵當丸來治療。

如果尿失禁,這是肺金虛弱的症狀,應該臥牀休息,使用黃耆、人參等藥物來補充。如果沒有改善,這可能是由熱引起的,可以使用黃柏、生地黃(各五分)。嚴禁過度勞累。如果睡覺時容易驚醒,且尿頻,這是由少陽、厥陰邪氣引起的,應該使用太陽經的藥物,再添加柴胡(五分)。如果尿頻,可以添加澤瀉(五分)。這是下焦風寒合併症狀。經典中提到,腎臟和肝臟的疾病可以用相同的治療方法,因為它們都在下焦。如果不使用風藥行經,則無法治療。這是受到外邪濕熱的影響,應該使用升舉發散的方法來治療。

如果大便乾燥,可以添加當歸(一錢)、大黃(酒洗煨,五分或一錢)。如果大便不通,可以先服用清熱的藥物,然後調和玄明粉(五分或一錢)。如果大便順暢,就可以停止服用。這個疾病不適合使用強烈的瀉藥,否則可能會導致病情惡化。

如果腳膝無力,行走困難,或者疼痛,這可能是腎臟和肝臟潛藏的熱氣,可以少量添加黃柏(五分),空腹服用。如果症狀沒有改善,可以再添加漢防己(五分)。如果脈象緩慢,身體沉重,疲憊無力,可以添加蒼朮、人參、澤瀉、白朮、茯苓、五味子(各五分)。

如果風濕相搏,全身疼痛,可以使用除風濕羌活湯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