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身體類 (109)
身體類 (109)
1. 癘
子和書云:《內經》論癩,針二百日,眉毛再生,針同發汗也。但無藥者用針,一汗可抵千針,故高供奉嘗採萍治癱瘓風出汗。(按:此出《十形三療》。)張主簿病癩云云(既見上)。又一人病風面黑,爬搔不已,眉毛脫落,刺其面,大出血如墨,刺三次,血變色。每刺自額至頤,排針上下俱刺。
每隔日一刺,至二十餘日方已。按:此論《內經》用針同發汗,至於出血亦同汗也。但癘證在經在表,故宜針宜汗。有惡血留滯,故宜出血,或於腫上,或於委中皆可也。又腸胃有穢惡蟲積,故宜下。大抵皆宣泄表裡血氣邪熱之毒也。(《微義》)
癘瘍砭刺之法,子和張先生謂一汗抵千針,蓋以砭血不如發汗之周遍也。然發汗即出血,出血即發汗,二者一律。若惡血凝滯在肌表經絡者,宜刺宜汗,取委中出血則效。若惡毒蘊結於臟,非盪滌其內則不能痊。若毒在外者,非砭刺遍身患處及兩臂腿腕、兩手足指縫各出血,其毒必不能散。
若表裡俱受毒者,非外砭內泄,其毒決不能退。若上體患多,宜用醉仙散,取其內蓄惡血於齒縫中出,及刺手指縫並臂腕,以去肌表毒血。下體患多,宜用再造散,令惡血成蟲於穀道中,仍針足指縫並腿腕,隔一、二日更刺之,以血赤為度。(《癘瘍機要》)(按:醉仙、再造,上下分治,此丹溪說,既見上。
)
血陰而氣陽,瘋症氣病常少,血病常多。天一之水,從丙丁煅煉而出,故血色以紅為正,衰則色淡,寒則色青,熱則色紫,敗則色黑。黑不可治,以其全變而非復血之本來也。治瘋者,當於血分競競三致意焉。九州之土,江海潤之;草木之生,雨露滋之;血於人身,亦猶是也。
肝藏血,心統血,脾養血,周流於臟腑,灌注於經絡,筋骨表裡,何莫非血之所榮,血病則周身俱病。治瘋先治血,不治血則瘋無從下手,此刺法之所以不可不精也。先去其惡毒,然後服藥調治保養,新血易生矣。(《癘瘍全書》)
古人針砭之法,治病甚神,但針則深入,砭則重取,麻風獨重於刺法。蓋肌肉之表,或麻或癢或木,此惡血凝結,真氣不行,正須行刺法以浮取之,令惡血漸去,旋即完好,即不遠出血,亦令通氣。每隔數日余再刺之,直至血鮮知痛乃止。其針砭灸𤋲之法,不過暫用,在麻瘋不常用也。
惟刺為最先一著,既行刺法,兼以敷藥,則肌肉淫處自平,紅處自白,麻木處自由痛癢,疙瘩處自變好肉,有得心應手之妙。凡血紅者、血活者俱不必刺,血虛者亦不宜刺。(同上)
《內經》所言針與刺本是一法,今味其字義,亦可微分。針按俞穴,刺著皮膚。針以通經絡,行補瀉;刺以去惡血,去頑麻。故《靈樞》有九針圖,外科有披針、喉針、三稜等針。今瘋門所用之針有二:一曰鋩針,治瘋初起及輕症,皮膚麻木,不知痛癢,有紅塊浮現如雲,大不逾碗,徑不逾尺。或低陷色白者,反為最重。
白話文:
癘
子和先生的書中提到,《內經》談論癩病時,用針刺治療兩百天,眉毛就能重新長出來,針刺的效果如同發汗。但如果沒有藥物可用,就用針刺,一次發汗的效果可以抵得上千次針刺。所以,高供奉曾經用浮萍治療癱瘓風,使其出汗。(這是出自《十形三療》的記載。)張主簿也患了癩病,情形如上所述。另外有一人患了風病,臉色發黑,不停抓撓,眉毛都脫落了。醫師就用針刺他的臉部,流出的血像墨汁一樣黑,刺了三次,血色才開始改變。每次針刺從額頭到下巴,用排針上下都刺。
每隔一天刺一次,大約二十多天病才好。這說明《內經》用針刺來達到發汗的效果,而放血也如同發汗。癩病多發於經絡和體表,所以適合用針刺或發汗治療。如果體內有惡血停留,就應該放血,可以在腫脹的地方或委中穴放血。如果腸胃裡有穢惡的蟲積聚,就應該用藥瀉下。總之,這些方法都是為了宣洩體表和體內的血氣中的邪熱毒素。(這是出自《微義》的觀點。)
對於癩病瘡瘍的砭刺療法,子和先生和張先生都說一次發汗的效果可以抵得上千次針刺,這是因為砭血不如發汗那樣能夠周身遍及。然而,發汗其實也是一種出血的方式,出血也相當於發汗,兩者是相同的。如果惡血凝結在肌肉表面的經絡中,就適合用針刺或發汗,在委中穴放血效果很好。如果惡毒積聚在內臟,不清除內在的毒素就無法治癒。如果毒素在體表,不對全身患處以及手臂、腿部、手腕、腳腕、手指縫和腳趾縫都進行砭刺放血,毒素就無法散去。
如果體表和體內都受到毒素侵襲,不從外部砭刺,內部瀉下,毒素絕對無法消退。如果上半身患病較多,就適合用醉仙散,讓體內積蓄的惡血從牙縫中流出,並刺手指縫和手臂手腕,以去除肌肉表面的毒血。如果下半身患病較多,就適合用再造散,使惡血變成蟲從肛門排出,仍然針刺腳趾縫和腿腳腕,隔一兩天再刺一次,直到流出的血變成紅色為止。(這是出自《癘瘍機要》,醉仙散和再造散,分別治療上下身,這是丹溪的觀點,前面已經提過。)
血屬陰,氣屬陽,癩病氣的病變通常較少,血的病變通常較多。天一之水,經過丙丁的煅燒而產生,所以血液的正常顏色是紅色,衰弱則顏色變淡,寒冷則顏色變青,熱則顏色變紫,敗壞則顏色變黑。黑色是無法治癒的,因為它已經完全變質,不再是血液原來的樣子。治療癩病,應當在血分上多加注意。九州的土地,得到江河湖海的滋潤;草木的生長,得到雨露的灌溉;血液對於人體,也是一樣的道理。
肝臟儲藏血液,心臟統領血液,脾臟滋養血液,血液在臟腑間周流,灌注到經絡中,筋骨、肌肉、皮膚,沒有哪個地方不是靠血液來滋養的,血液有病則全身都有病。治療癩病要先治療血液,不治療血液,癩病就無從下手。這也是針刺療法必須精通的原因。先去除惡毒,然後用藥調理保養,新的血液才能產生。(這是出自《癘瘍全書》的觀點。)
古代的針砭療法,治療疾病非常神奇,但針刺是深入的,砭刺是重點取血的,而麻風病則尤其注重針刺療法。因為肌肉表面,有時麻木、有時發癢、有時感覺遲鈍,這是惡血凝結,真氣無法運行,正需要用針刺法來淺刺,使惡血逐漸去除,然後很快就能痊癒,即使不出血,也能使氣血暢通。每隔幾天再刺一次,直到流出的血鮮紅,感到疼痛時才停止。針刺、砭刺、艾灸等療法,只是暫時使用,在麻風病中不常用。
只有針刺是最先要採用的方法。在進行針刺後,再配合外敷藥物,肌肉淫腫的地方自然會平復,發紅的地方會變白,麻木的地方會重新有痛癢感,疙瘩的地方會變成好肉,有得心應手的奇效。凡是血液是紅色的、血液是活的,都不必針刺,血虛的人也不適合針刺。(這是出自《癘瘍全書》的觀點。)
《內經》所說的針和刺,本質上是一種方法,現在仔細推敲它們的字義,也可以略微區分。針是按照穴位進行,刺是著重於皮膚。針是用來疏通經絡,進行補瀉;刺是用來去除惡血,去除頑固的麻木。所以《靈樞》中有九針圖,外科中有披針、喉針、三稜針等。現在治療麻風病所用的針有兩種:一種叫做鋩針,用於治療麻風病初起和輕症,皮膚麻木,不知痛癢,有紅色斑塊像雲一樣浮現,大的一般不超過碗口,直徑不超過一尺。或是出現凹陷,顏色發白的,反而是最嚴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