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德之

《外科精義》~ 卷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

1. 卷上

2. 論瘡腫診候入式法

夫醫者,人之司命也;脈者,醫之大業也。蓋醫家苟不明脈,則如冥行索途,動致顛覆矣。夫大方脈、婦人、小兒、風科,必先診脈,後對症處藥。獨瘡科之流,多有不診其脈候,專攻治外;或有證候疑難,別召方脈診察,於瘡科之輩,甘當淺陋之名。噫!其小哉如是。原夫瘡腫之生,皆由陰陽不和,氣血凝滯。

若不診候,何以知陰陽勇怯,氣血聚散也。由是觀之,則須信療瘡腫於診候之道,不可闕也。歷觀古今,治療瘡腫方書甚多,其間診候之法,略而未詳,比夫諸科,甚有滅裂。愚雖不才,輒取《黃帝素問》、《難經》、《靈樞》、《甲乙》及叔和、仲景、扁鵲、華佗、《千金》、《外臺》、《聖惠》、《總錄》,古今名醫諸家方論之中,診候瘡腫之說,簡編類次,貫成篇帙。

首載診候入式之法,次論血氣色脈參應之源,後明脈之名狀、所主證候及瘡腫逆從之方,庶使為瘡腫科者,覽此則判然可曉,了無凝滯於胸次。一朝臨疾,診候至此,則察逆從,決成敗,若黑白之易分耳!

白話文:

醫生是掌管人命的,診脈是醫生的重要工作。如果醫生不懂診脈,就像在黑暗中摸索道路,很容易造成錯誤。治療成人、婦女、兒童和風濕病,都必須先診脈,再根據症狀用藥。但瘡瘍科的醫生,大多不診脈,只注重外治;遇到疑難的症狀,才另外請脈診醫生診察,因此瘡瘍科醫生往往被認為醫術淺薄。這真是太可惜了!

瘡腫的產生,都是由於陰陽失調,氣血淤滯造成的。如果不診脈,怎麼能知道陰陽的盛衰,氣血的聚集和散佈呢?由此可見,診脈是治療瘡腫的關鍵,不可或缺。古今治療瘡腫的書籍很多,但其中關於診脈的方法,都非常簡略,比其他科的診脈方法詳細程度差很多。雖然我的醫術不高明,但我還是參考了《黃帝內經素問》、《難經》、《靈樞》、《甲乙經》以及巢元方、張仲景、扁鵲、華佗等歷代名醫的著作,將他們關於診脈治療瘡腫的論述,整理分類,編成此篇。

這篇文章首先闡述診脈的步驟方法,然後論述血氣、面色、脈象相互關係的根本原因,最後說明脈象的名稱、形態、所反映的症狀以及瘡腫的治療方法,希望瘡瘍科醫生閱讀後能夠清楚明白,心中不再有任何疑惑。一旦遇到病人,按照這裡的診脈方法診斷,就能夠判斷病情發展趨勢,決定治療的成敗,就像黑白分明一樣容易分辨!

3. 論榮衛色脈參應之法

夫天地之道,曰陰與陽;陰陽在人,曰血與氣。蓋血者榮也,氣者衛也;榮者榮於中,衛者衛於外。所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脈者,血氣之先也。血非脈則焉能榮於中?氣非脈則焉能衛於外?二者相資而行,內則通於五臟六腑、十二經絡;外則濡於九竅四肢、百節萬毛。晝夜循行,如環無端,以成其度。

會於寸口,變見於脈。故曰氣血者,人之神也;脈者,氣血之神也。所以治病之始,五決為紀。蓋五決者,五臟之色脈也。脈應於內,色應於外。其色之與脈,當相參應。故曰能合色脈,可以萬全也。凡為醫先須調明色脈;況為瘡科,若於此不精,雖聰惠辯博,亦不足委也。

白話文:

天地運行之道,在於陰陽的交替;人體的陰陽,則體現在血液和氣的運行。血液是「榮」,氣是「衛」;「榮」在體內運行,滋養臟腑,「衛」在體內外運行,保護肌膚。因此,「榮」運行在經脈之中,「衛」運行在經脈之外;經脈是血液和氣運行的通道。血液若非經由經脈,怎能滋養內臟?氣若非經由經脈,又怎能護衛體表?血液和氣互相依存,共同運行,內通五臟六腑、十二經絡;外則滋養九竅、四肢、關節和毛髮。它們晝夜不停地循環運行,如同環環相扣,永無止境,從而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機能。

這些氣血的運行變化,會在寸口脈搏處顯現出來。所以說,氣血是人的精氣神,而脈象是氣血的表現。因此,治療疾病的開始,要以五臟之色脈為依據。脈象反映內臟的狀況,面色反映外在的狀態。面色和脈象應該互相參照。因此說,能綜合觀察面色和脈象,就能做到萬無一失。任何醫生都必須先要精通面色和脈象的診斷;尤其外科醫生,如果在這方面不精通,即使聰明才智過人,知識淵博,也難以勝任。

4. 論持手訣消息法

夫診候之脈法,常以平旦為紀,陰氣未散,陽氣未動,飲食未進,血氣未亂,經脈未隆,絡脈調勻,故乃可診有疾之脈。若遇倉卒病患,不拘此論。《內經》所謂持脈有道,以虛靜為保。但可澄神靜慮,調息凝心,視精明,察五色,聽聲音,問所苦,方始按寸尺,別浮沉,以此參照決死生之分矣。

復觀患人身形長短肥瘦,老少男女,性情緩急,例各不同,故曰形氣相得者生,三五不調者病。謂如室女尼冠脈當濡而弱;嬰兒孺子之脈細而疾;三四歲者,呼吸之間,脈當七、八至為平。比夫常人,特不同耳!大抵男子先診左手,女子先診右手;男子左脈大者順,女子右脈大者順。大凡診脈先以中指揣按掌後高骨,骨下為關;得其關位,然後齊下兩左右二指。

若臂長人,疏排其指;若臂短人,密排其指。三指停穩,先診上指曰寸口,浮按消息之,中按消息之,重按消息之,上境消息之,下境消息之,推而外之消息之,推而內之消息之;然後先關、後尺消息之,一類此。若診得三部之中,浮沉、滑澀、遲疾不調,何病所主,外觀形色,內察脈候,參詳處治以忠告之。不可輕言談笑,亂說是非,左右瞻望,舉止忽略,此庸醫也。

白話文:

論持手訣消息法

診脈通常在清晨平旦時分進行最好,因為此時陰氣尚未散去,陽氣尚未蓬勃,病人尚未進食,血氣未亂,經脈尚未充盈,絡脈也較為平順,所以此時診脈最能準確地判斷病情。但如果遇到緊急的病人,則不必拘泥於這個時間。 《內經》說診脈要有方法,以虛靜的心態為根本。診脈時,應當神思澄澈,心神寧靜,目精光四射,仔細觀察病人的面色,聆聽病人的聲音,詢問病人的病情,然後才開始用中指按壓寸口脈,辨別脈象的浮沉虛實。以此來判斷病情的輕重,甚至預測生死。

還要觀察病人的身形長短、肥瘦、年齡、性別以及性格的急緩,這些都各有不同。《內經》說:形氣相合則健康,三者(形、氣、神)失調則生病。例如,年輕女子脈象應當濕潤而柔和;嬰兒的脈象細小而快速;三四歲的孩子,呼吸之間脈搏跳動七、八下算是正常。這些與成年人的脈象都不同。一般來說,診男子先診左手,診女子先診右手;男子左手脈象有力者為順,女子右手脈象有力者為順。診脈時,先用中指按壓手腕後方高起的骨頭(腕骨),骨頭下方就是關脈的位置,然後將另外兩指並列於中指兩側。

如果病人的手臂較長,就將三指稍微分開;如果手臂較短,就將三指靠攏一些。三個手指穩妥地按在手腕上,先診寸口脈,然後分別輕按、中按、重按,再分別診寸口的上下部位,以及寸口脈外側和內側;然後再診關脈和尺脈,方法都一樣。如果診脈發現寸、關、尺三部脈象的浮沉、滑澀、遲疾等方面存在異常,就需要根據脈象判斷病情,同時觀察病人的形貌和面色,綜合分析,然後才能給予正確的診斷和治療建議。診脈時不可輕言嬉笑,胡亂議論是非,東張西望,舉止輕率,這樣就是庸醫的行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