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精義》~ 卷上 (5)
卷上 (5)
1. 辨瘡疽善惡法
夫瘡疽證候,善惡逆從,不可不辨。從來醫瘡,概舉五善七惡,殊不知此特謂腸胃之內,臟腑瘡疽所論之證也。發背、腦疽,別有善惡之證,載之於後。蓋七惡者,煩躁時嗽,腹痛渴甚,或泄痢無度,或小便如淋者,一惡也;膿血既泄,腫焮尤甚,膿色敗臭,痛不可近,二惡也;目視不正,黑睛緊小,白睛青赤,瞳子上看,三惡也;喘粗短氣,恍惚嗜臥,四惡也;肩背不便,四肢沉重,五惡也;不能下食,服藥而嘔,食不知味,六惡也;聲嘶色敗,唇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腫者,七惡也。
動息自寧,飲食知味,一善也;便利調勻,二善也;膿潰腫消,水鮮不臭,三善也;神彩精明,語聲清亮,四善也;體氣平和,五善也。病有證合七惡,皮急緊而如善者,病有證合五善,而皮緩虛如惡者。夫如是者,豈淺識之所知哉!只知五善並至,則善無以加矣;七惡並至,見惡之極矣。
愚意裁之,凡患瘡疽之時,五善之中,乍見一二善證,瘡亦回也;七惡之內,忽見一二惡證,宜深懼之。大抵證候,瘡疽之發,虛證見惡證者,不可救也;實證無惡候者,自愈。大凡膿潰之後而煩疼,尚未痊者,診其脈洪滑粗散者,難療;微澀遲緩者,易痊。此善惡之證,於診候之中,亦可知也。
發背、腦疽及諸惡瘡,別有五逆之證者,白睛青黑而眼小,服藥而嘔,傷痛渴甚,膊項中不便,音嘶色敗者,是為五逆。其餘熱渴痢嘔,蓋毒氣入里,臟腑之傷也,當隨證以治之。
白話文:
辨瘡疽善惡法
瘡疽的症狀,吉凶禍福,必須仔細辨別。以往治療瘡疽,總說五善七惡,卻不知道這只是指腸胃內臟腑瘡疽的症狀。發背、腦疽,另有吉凶的症狀,後面再說明。所謂七惡,是指:煩躁不安,時常咳嗽,腹痛口渴嚴重,或拉肚子不止,或小便像淋一樣,為一惡;膿血排出後,腫脹更加嚴重,膿液顏色敗壞惡臭,痛得無法靠近,為二惡;眼睛看東西不正,黑眼球緊縮小,白眼球青赤,瞳孔往上看,為三惡;呼吸急促短淺,神志恍惚嗜睡,為四惡;肩膀後背活動不便,四肢沉重,為五惡;吃不下東西,吃藥就吐,吃東西沒味道,為六惡;聲音嘶啞面色敗壞,嘴唇鼻子青赤,面部四肢浮腫,為七惡。
而五善則是指:呼吸平順,飲食正常有味覺,為一善;大小便通暢,為二善;膿液排出,腫脹消退,膿液清稀不臭,為三善;精神飽滿,說話聲音清晰,為四善;身體舒適,氣血平和,為五善。疾病的症狀符合七惡,但皮膚緊繃卻像好的樣子;疾病的症狀符合五善,但皮膚卻鬆弛虛弱像不好的樣子。這樣的情況,豈是淺薄的知識所能理解的呢!只知道五善都出現,就是最好的情況了;七惡都出現,就是最壞的情況了。
我的愚見是,凡是患了瘡疽,在五善之中,如果突然出現一兩項好的症狀,瘡瘍就會好轉;在七惡之中,如果突然出現一兩項壞的症狀,就應該非常警惕。總的來說,瘡疽發病時,虛證出現惡症,是無法治愈的;實證沒有惡症,就能自愈。大凡膿液排出後還煩躁疼痛,尚未痊癒的,如果脈象洪大滑利散亂,很難治療;如果脈象細微澀滯遲緩,就容易痊癒。這些善惡的症狀,在診斷脈象的過程中,也可以得知。
發背、腦疽以及其他惡性瘡瘍,還另有五逆的症狀,就是白眼球青黑而眼球縮小,吃藥就吐,傷痛口渴嚴重,肩膀後頸活動不便,聲音嘶啞面色敗壞,就是所謂的五逆。其餘熱渴、痢疾、嘔吐,都是毒氣入裡,傷及臟腑的表現,應該根據具體症狀治療。
2. 砭鐮法
夫上古制砭石大小者,隨病所宜也。《內經》謂針石、砭石、鑱針,其實一也。今時用鐮者,從《聖濟總錄·丹毒論》曰:法用鐮割出血,明不可緩也。合扁鵲云:病在血脈者,治之以砭石。此舉《素問》血實宜決之,又「氣血形志論」曰:形樂志樂,病生於內,治之砭石。
蓋砭石者,亦東方來,為其東方之民,其病多瘡瘍,其法宜砭石;砭石之用,自有證候,非止丹瘤也。但見腫起,色赤遊走不定,宜急鐮之。先以生油塗赤上,以鐮鐮之,要在決泄其毒。然而此法不可輕用,忌其太深。《內經》所謂刺皮無傷肉,以其九針之用,而各有所宜也。
砭鐮之法,雖治瘡疽,不可輕用。
白話文:
砭鐮法
古代製作砭石,大小依據病情而定。《內經》中提到的針、砭石、鑱針,其實是同類療法。現在使用鐮刀的方法,則出自《聖濟總錄·丹毒論》:「用鐮刀割出血,不可延誤」。這也符合扁鵲的說法:「病在血脈者,用砭石治療」。這與《素問》中「血實宜決」的觀點一致,又「氣血形志論」中也提到:身心愉快,病從內生,可用砭石治療。
砭石療法源於東方,因為東方人多瘡瘍疾病,所以適合用砭石治療;但砭石的運用,必須有明確的病徵,不只是丹毒腫瘤。如果看到腫起、發紅,而且腫塊游走不定,就應該立即用鐮刀割開。先在患處塗上生油,再用鐮刀割開,目的是為了排出毒素。然而,這種方法不能輕易使用,要避免割得太深。《內經》中所說的「刺皮不傷肉」,說明九種針灸工具各有其適應症。
砭鐮療法雖然可以治療瘡疽,但仍不能輕易使用。
3. 貼熁法
夫瘡腫之生於外者,由熱毒之氣蘊結於內也,蓋腫於外,有生頭者,有漫腫者,有皮厚者,有皮薄者,有毒氣深者,有毒氣淺者;有宜用溫藥貼熁者,有宜用涼藥貼熁者,有可以干換其藥者,有可以濕換其藥者,深淺不同,用藥亦異,是以不可不辨也。若瘡腫初生,似有頭者,即當貼溫熱藥,引出其熱,毒火就燥之義也;於四畔赤焮處,搗生寒藥貼熁之,折伏其熱勢,驅逐其邪惡,撲火之義也。
夫生寒藥勢,氣力精全,性味雄健,或有療者,不本物理,皆通用藥草膏之類,有勢力微,欲使尫瘠者,敵其勇夫,不亦難乎!又有粗工不審逆從,便用寒藥,敷貼趁逐,邪毒復入於內,歸於肝心,十死八九矣。
大抵敷貼之法,欲消散腫毒,血脈疏通,寒熱逆從斷其去就焉,慎不可執方無權,安能散於鬱結,不成膿乎!其腫皮厚者,以故軟布,或以紙花子塗藥貼熁之,待其藥干換;腫皮薄者,即用疏紗,或薄紙塗藥貼熁之,其藥未乾,即當換之。若至膿潰之後,即貼溫肌生肉膏藥,要在逐臭腐,排惡汁,取死肌,生良肉,全藉溫熱膏劑之力也,切勿用寒涼之藥水調貼之。夫血脈喜溫而惡寒,若著冷氣過理,即血滯難瘥矣。
白話文:
貼熁法
外在瘡腫的產生,是因為體內熱毒之氣鬱結所致。外在腫脹的表現形式各異,有的長出膿頭,有的漫腫一片,有的皮膚厚實,有的皮膚薄弱,有的毒氣深入,有的毒氣淺表;有的適合用溫藥貼敷,有的適合用涼藥貼敷,有的藥物可以乾著換藥,有的藥物需要濕著換藥。 瘡腫的深淺程度不同,用藥也各不相同,所以必須仔細辨別。
如果瘡腫剛開始出現,似乎有膿頭要形成,就應該貼溫熱的藥物,引出體內的熱毒,這是利用溫熱藥物乾燥邪火的原理;在腫脹周圍發紅熱的地方,則搗碎寒涼藥物貼敷,壓制熱勢,驅逐邪惡,這是以寒制熱的原理。
然而,寒涼藥性雖強,但若不懂得辨證施治,一味使用藥草膏等藥力較弱的藥物,想要以弱勝強,效果就難以保證。有些粗心的醫生不審慎考慮寒熱的逆從關係,就用寒藥敷貼,強行驅趕邪毒,反而導致邪毒內陷,侵犯肝臟和心臟,十之八九都會危及生命。
總之,敷貼治療的目的,是要消散腫毒,使血脈通暢,寒熱的運用要恰當,不可死守方劑而不顧病情變化,否則如何能消散鬱結,化膿呢?腫脹皮膚厚實的,要用柔軟的布,或用藥物塗在紙花子上貼敷,待藥物乾燥後再更換;腫脹皮膚薄弱的,則要用稀疏的紗布,或薄紙塗藥貼敷,藥物還沒乾燥就要及時更換。如果已經化膿潰爛,就貼上溫和的生肌藥膏,目的是去除腐臭,排出膿液,去除壞死組織,長出新肉,這完全依靠溫熱藥膏的作用,絕對不能使用寒涼的藥水調和貼敷。因為血脈喜溫惡寒,如果受寒氣過度,就會導致血液瘀滯,難以痊癒。
4. 溻漬瘡腫法
夫溻漬瘡腫之法,宣通行表、發散邪氣,使瘡內消也。蓋湯水有盪滌之功。古人有論:瘡腫初生,經一二日不退,即須用湯水淋射之;其在四肢者溻漬之,其在腰腹背者淋射之,其在下部委曲者浴漬之。此謂疏導腠理,通調血脈,使無凝滯也。且如藥二兩,用水二升為則,煎取一升半,以淨帛或新綿蘸藥水,稍熱溻其患處,漸漸喜溻淋浴之,稍涼則急令再換,慎勿冷用。
夫血氣得寒則凝澀,得熱則淖澤,日用五七次,病甚者日夜不住,或十數次,腫消痛止為驗也。治瘡腫神良之法也。
白話文:
治療濕疹腫毒的方法,是宣通表面的經絡,發散邪氣,使瘡腫內部消退。因為湯水有沖洗滌淨的作用。古人有這樣的論述:瘡腫初期,一兩天沒有消退,就必須用熱水淋洗;長在四肢的,可以用熱水浸泡;長在腰腹部背部的,可以用熱水淋洗;長在下部彎曲部位的,可以用熱水浸浴。這就是疏通皮膚的毛孔,調和氣血,使之不致瘀滯。藥物劑量約二兩,用水二升煎煮,取一升半的藥液,用乾淨的布或新棉花沾藥水,稍微溫熱後浸泡患處,逐漸增加浸泡和淋浴的次數;藥水稍涼就要立刻更換,絕對不能用冷的藥水。
氣血遇到寒則凝滯,遇到熱則流暢。每天用藥水浸泡或淋洗五到七次,病情嚴重者日夜不停,甚至十幾次,腫消痛止就是療效的驗證。這是治療瘡腫的妙方。
5. 針烙瘡腫法
夫瘡疽之疾,證候不一;針烙之法,實非小端。蓋有淺有深,有遲有速,宜與不宜,不可不辨。蓋疽腫皮厚口小腫多,膿水出不快者,宜用針烙。如有未成膿以前,不可以諸藥貼熁溻漬救療,以待自消;久入不消,內潰成膿,即當棄藥,從其針烙,當用火針,如似火箸磨令頭尖如棗核樣圓滿,用燈焰燒須臾,作炬數搵,油燒令赤,於瘡頭近下烙之,一烙不透,即須再烙,令透,要在膿水易出,不假按抑。
近代良醫,倉卒之際,但以金銀鐵鋌,其樣如針者,可通用之,實在泄其毒也;或只以木炭熟火猛燒通赤,蘸油烙之尤妙。烙後實者捻發為紝,虛者以紙為紝,於紝上醮藥紝之,上以帛攤溫熱軟黏膏藥貼之,常令滋潤,勿令燥也。
夫瘡疽既作,毒熱聚攻蝕其膏膜肌肉腐爛,若不針烙,毒氣無從而解,膿淤無從而泄,過時不烙,反攻其內,內既消散,欲望其生,豈可得乎?嗟乎!此疾針烙取瘥,實為當理,然忌太早,亦忌稍遲。
嘗見粗工不審其證淺深,妄施針烙之法,或瘡深針淺烙,毒氣不得泄,以致內潰;或瘡淺烙深,誤傷良肉,筋骨腐爛,或抑擦掀動,加益煩痛;或針之不當,別處作頭,或即時無膿,經久方潰,遂使痛中加痛,真氣轉傷。詳其所由,不遇良醫也。以此推之,凡用醫者,不可不擇,縱常醫療之得痊者幸矣!
白話文:
針烙瘡腫法
瘡疽疾病,症狀表現不一,針烙療法,絕非簡單小事。瘡疽深淺不一,病程快慢各異,施治是否得當,必須仔細辨別。如果疽腫皮膚厚實、開口小、腫脹明顯,膿液排不出來,就應該用針烙。如果膿還沒形成,不可以使用各種藥物敷貼、熱敷、浸泡等方法治療,等待其自行消退;如果時間久了仍不消退,內部潰爛成膿,就要放棄藥物治療,改用針烙。應該使用火針,像火筷子一樣磨成棗核大小的圓頭,用燈火燒灼片刻,再用火燎幾下,然後塗上油燒到發紅,在瘡口附近往下烙,一次烙不透,就要再烙,直到烙透,目的是讓膿液容易排出,不需要用力按壓。
近代一些好醫生,在緊急情況下,會用金、銀、鐵製成的針狀物代替火針,同樣可以起到泄毒的作用;或者只用燒紅的木炭蘸油烙,效果更好。烙完之後,實證(邪盛)的用頭髮捻成線條狀的棉籤,虛證(正虛)的用紙捻成線條狀的棉籤,然後把藥物塗在棉籤上,再用溫熱柔軟的膏藥貼敷,保持濕潤,不要讓它乾燥。
瘡疽一旦形成,毒熱聚集,侵蝕膏膜、肌肉,導致腐爛,如果不針烙,毒氣無法排出,膿液無法泄出,時間久了不烙,反而會向內部侵犯,內部已經壞死,還想讓它癒合,怎麼可能呢?唉!這種病症,針烙治療才能痊癒,這是符合道理的,但是忌諱過早,也忌諱過遲。
曾經見到一些粗心的醫生,不辨別瘡疽的深淺,胡亂使用針烙療法,有的瘡深針淺烙,毒氣排不出來,導致內部潰爛;有的瘡淺烙深,誤傷好肉,導致筋骨腐爛;或者用力過猛、擦傷或掀動傷口,加重疼痛;或者針刺不當,導致其他部位也出現問題,或者當時沒有膿,很久以後才潰爛,導致疼痛加劇,真氣受損。仔細分析原因,都是因為沒有遇到好醫生。由此推斷,凡是用醫者,不可不慎重選擇,即使經常能治好病的人,也只是幸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