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女科證治》~ 卷三 (25)
卷三 (25)
1. 喘促
產後喘促有肺無寒邪,而但見喘促者,此以血去陰虛,孤陽無主,故氣窮短促。乃肝腎虧損,元海無根,虛脫之兆,最最為危候,宜貞元飲。若氣虛兼寒者,宜大補元煎。有風寒外感,邪氣入肺而喘促者,此必氣粗胸脹,或多咳嗽。治宜疏散兼補,宜六君子湯。若寒邪入肺,氣實氣壅,而本無虛者,宜六安煎。
貞元飲
熟地黃(七八錢),炙甘草(一二錢),當歸(二三錢)
水煎溫服。
若兼嘔惡,或惡寒,加煨姜三五片;氣虛脈微至極者,加人參一二錢;肝腎陰虛,手足厥冷加肉桂一錢。
大補元煎
人參(一二錢),山藥(炒,二錢),熟地黃(二三錢),杜仲(炒,二錢),當歸(二三錢),山萸肉(一錢),枸杞(二三錢),炙甘草(一二錢)
水煎溫服。
如元陽不足多寒者,加肉桂、附子、炮姜之類;氣分偏虛者,加黃耆、白朮(俱蜜水炙);血滯者,加川芎去山萸肉(不用);滑泄者,加五味子、破故紙之類。
六君子湯
人參,白朮(蜜炙),茯苓,炙甘草,半夏(制),陳皮(各一錢五分),棗(二枚),姜(三片)
水煎服。
六安煎
陳皮(一錢五分),半夏(制),茯苓(各二錢),杏仁(去皮尖),甘草(各一錢),白芥子(五分),生薑(三五片)
水煎,食遠服。
若陰寒盛而嗽不愈者,加細辛五分;冬月嚴寒邪甚者,加麻黃、桂枝;若風勝而邪不甚者,加防風一錢,或加蘇葉一錢;若寒邪咳嗽不利者,加當歸二錢;若氣血不足者,加當歸二錢,熟地黃三錢。
白話文:
產後喘促
產後出現喘促的情況,如果肺部沒有寒邪,單純只有喘促,這是因為產後失血導致陰液虧虛,陽氣失去依附,以致氣息短促。這屬於肝腎虧損,元氣之根本虛弱的虛脫徵兆,情況非常危險,應該服用貞元飲。如果同時有氣虛兼寒的症狀,應該服用大補元煎。
如果是因為風寒外感,邪氣入侵肺部導致喘促,必定會有呼吸粗重、胸悶、甚至多咳嗽的症狀。治療上應該以疏散風寒同時補養正氣,可以服用六君子湯。如果寒邪入侵肺部,造成氣實氣壅,但本身沒有虛弱的情況,應該服用六安煎。
貞元飲
熟地黃(約26-30克),炙甘草(約4-8克),當歸(約8-12克)
用水煎煮後溫服。
如果兼有嘔吐或惡寒,可加入煨過的生薑3-5片;氣虛到脈搏非常微弱的,可加入人參4-8克;如果肝腎陰虛,手腳冰冷,可加入肉桂4克。
大補元煎
人參(約4-8克),炒山藥(約8克),熟地黃(約8-12克),炒杜仲(約8克),當歸(約8-12克),山茱萸(約4克),枸杞(約8-12克),炙甘草(約4-8克)
用水煎煮後溫服。
如果元陽不足,寒象較多,可加入肉桂、附子、炮薑之類;如果偏向氣虛,可加入黃耆、炒白朮(用蜂蜜水拌炒);如果血瘀,可加入川芎,並去掉山茱萸;如果滑泄,可加入五味子、破故紙之類。
六君子湯
人參,蜜炙白朮,茯苓,炙甘草,製半夏,陳皮(各約6克),紅棗(2枚),生薑(3片)
用水煎煮後服用。
六安煎
陳皮(約6克),製半夏,茯苓(各約8克),杏仁(去皮尖),甘草(各約4克),白芥子(約2克),生薑(3-5片)
用水煎煮後,在飯後稍遠時服用。
如果陰寒很盛導致咳嗽不止,可加入細辛約2克;冬天嚴寒邪氣很重,可加入麻黃、桂枝;如果風邪較盛且邪氣不重,可加入防風約4克,或蘇葉約4克;如果寒邪導致咳嗽不利,可加入當歸約8克;如果氣血不足,可加入當歸約8克,熟地黃約12克。
2. 蓐勞
產後證最重而難治者,莫如蓐勞。蓐勞之因有二:一由內傷,由產理不順調養失宜,或憂勞思慮,傷其臟腑,榮衛不宣,令人寒熱如瘧,頭痛自汗、痰咳氣逆,虛羸喘乏,體倦肢怠,宜補虛湯。一由外感未滿,日月氣血虛耗,風冷乘之,與氣血相搏,不能溫於肌膚,令人發熱憔悴,飲食不消,肢體煩痛。
若風冷之邪感入於肺,肺受微寒,咳嗽口乾,頭暈體痛,榮衛受風,流注臟腑,發眩盜汗,寒熱如瘧,背膊煩痛,肢體沉重,宜茯苓散、加味佛手散。若初產後蓐勞困倦,宜豬腎湯。若虛汗不止,宜母雞湯。若兼臟寒,宜羊肉湯。若氣血俱虛,宜十全大補湯。若兼外邪發熱,宜補陰益氣煎。
若兼外邪發熱而中寒,背惡寒者,宜理陰煎加減治之。若兼陽虛內寒,宜五君子煎。若陽盛陰虛兼內熱者,宜五福飲加白芍、黃芩、地骨皮之類,隨宜用之。
補虛湯
人參,黃耆(蜜炙,各一錢半),肉桂,炙甘草(各五分),川芎,當歸,白芍,白朮(蜜炙,各一錢)
上加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熱輕加茯苓二錢;熱重加黃芩(酒炒)一錢;熱甚加乾薑(炒黑)一錢,引入肝經去血。
茯苓散
茯苓(一兩),當歸,川芎,熟地黃,白芍,黃耆(蜜炙),人參,肉桂(各五分)
上為末,先用豬腰一對,姜三片,棗二枚,水三盞,煎二盞;去渣,入藥末五錢,煎一盞服。
加味佛手散
當歸,川芎,黃耆(蜜炙,各一兩),柴胡,前胡(各一錢五分)
上為末,每服五錢。加桃枝、柳枝各三寸,烏梅一個,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如有痰除去烏梅。
豬腎湯
當歸,白芍(酒炒,各一兩)
水三碗,煎至二碗,去渣,將豬腰切如骰子塊,同晚米一合,香豉一錢,加蔥椒鹽煮稀粥,空心服。日二次神效。或加人參更妙。
母雞湯
人參,黃耆,白朮(蜜炙),茯苓,麻黃根,牡蠣(煅,各三錢),母雞(一隻,去毛)
雜水六七碗,同藥煮至三碗,任意服之。
羊肉湯
精羊肉(四兩),當歸,川芎(各五錢),生薑(一兩)
上以水十盞,煎至四盞,分四次空心服。
十全大補湯
人參,白朮(蜜炙),黃耆(蜜炙),茯苓,熟地黃,當歸,川芎,白芍(各一錢),炙甘草,肉桂(各五分),姜(三片),棗(二枚)
水煎服。
補陰益氣煎
人參(一二錢),當歸(一二錢),山藥(酒炒,二三錢),熟地黃(三五錢),陳皮(一錢),炙甘草(一錢),升麻(三五分),柴胡(一二錢),姜(三五片)
水煎,食遠溫服。
如火浮於上去升麻,如無外邪去柴胡。
理陰煎,熟地黃(三五錢),當歸(二三錢),炙甘草(一二錢),乾薑(炒黃,一二錢),或加肉桂(一錢)
白話文:
產後勞損
產後病症中最嚴重且難以治療的,莫過於產後勞損。產後勞損的原因有兩種:一種是內傷,由於生產後調理不當,或過度憂慮操勞,損傷了內臟,導致氣血運行不暢,使人出現像瘧疾一樣的忽冷忽熱、頭痛自汗、咳嗽痰多氣喘、身體虛弱消瘦、疲倦無力等症狀,應該服用補虛湯來調理。另一種是外感風寒沒有完全治癒,加上產後氣血虛弱,風寒侵襲,與氣血相搏,不能溫養肌膚,導致發熱憔悴、食慾不振、肢體煩躁疼痛。
如果風寒侵入肺部,肺部稍受寒氣,就會咳嗽口乾、頭暈體痛。如果風邪侵入體表,流竄到內臟,就會出現頭暈盜汗、忽冷忽熱如瘧疾、背部煩躁疼痛、肢體沉重等症狀,應該服用茯苓散或加味佛手散來治療。如果是剛生產後勞損導致疲倦乏力,應該服用豬腎湯。如果虛汗不止,應該服用母雞湯。如果兼有內臟虛寒,應該服用羊肉湯。如果氣血俱虛,應該服用十全大補湯。如果兼有外感發熱,應該服用補陰益氣煎。
如果兼有外感發熱且體內虛寒,背部怕冷,應該服用理陰煎加減來治療。如果兼有陽氣虛弱、體內虛寒,應該服用五君子煎。如果陽氣亢盛、陰液虧虛且體內有熱,應該服用五福飲,並可根據情況加入白芍、黃芩、地骨皮等藥物來調理。
補虛湯
人參、炙黃耆(各五分),肉桂、炙甘草(各五分),川芎、當歸、白芍、炙白朮(各一錢),加入生薑三片、紅棗兩顆,用水煎服。
如果發熱較輕微,可以加入茯苓二錢;發熱嚴重,可以加入酒炒黃芩一錢;發熱非常嚴重,可以加入炒黑乾薑一錢,引藥入肝經以去除血中的熱邪。
茯苓散
茯苓(一兩),當歸、川芎、熟地黃、白芍、炙黃耆、人參、肉桂(各五分),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先用豬腰一對,加入生薑三片、紅棗兩顆,用水三碗煎至兩碗,去渣後,加入藥末五錢,再煎至一碗服用。
加味佛手散
當歸、川芎、炙黃耆(各一兩),柴胡、前胡(各一錢五分),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加入桃枝、柳枝各三寸、烏梅一顆、生薑三片、紅棗一顆,用水煎服。如果有痰,則去除烏梅。
豬腎湯
當歸、酒炒白芍(各一兩),用水三碗煎至二碗,去渣後,將豬腰切成小塊,與晚米一合、淡豆豉一錢,加入蔥、鹽、胡椒煮成稀粥,空腹服用,一日兩次,效果顯著。如果加入人參,效果更佳。
母雞湯
人參、黃耆、炙白朮、茯苓、麻黃根、煅牡蠣(各三錢),母雞一隻(去毛),加入六七碗水,一同煮至三碗,隨意服用。
羊肉湯
精羊肉(四兩),當歸、川芎(各五錢),生薑(一兩),加入十碗水,煎至四碗,分四次空腹服用。
十全大補湯
人參、炙白朮、炙黃耆、茯苓、熟地黃、當歸、川芎、白芍(各一錢),炙甘草、肉桂(各五分),生薑(三片),紅棗(二顆),用水煎服。
補陰益氣煎
人參(一至二錢),當歸(一至二錢),酒炒山藥(二至三錢),熟地黃(三至五錢),陳皮(一錢),炙甘草(一錢),升麻(三分至五分),柴胡(一至二錢),生薑(三至五片),用水煎服,飯後溫服。
如果虛火上浮,可以加入升麻;如果沒有外感,可以去除柴胡。
理陰煎
熟地黃(三至五錢),當歸(二至三錢),炙甘草(一至二錢),炒黃乾薑(一至二錢),或可加入肉桂(一錢),用水煎溫服。
如果外感風寒,病邪沒有深入,可以加入柴胡一錢五分;如果體內虛寒,背部畏寒,可以加入細辛一錢,如果情況嚴重,可以再加入附子一錢。
五君子煎
人參、炙白朮、茯苓(各二錢),炙甘草、炒黃乾薑(各一錢),加入一碗半水,煎服。
五福飲
人參(一至二錢),熟地黃(二至三錢),當歸(二至三錢),炙白朮(一錢),炙甘草(一錢),用水煎服,飯後服用。或可加入生薑三至五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