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昌翰

《竹林女科證治》~ 卷三 (19)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9)

1. 外感發熱

產後有外感發熱者,蓋臨盆之際,露體用力,無暇他顧,此時或遇寒邪乘虛而入,感之最易。若見頭痛、身痛、憎寒、壯熱,或腰背拘急,脈見緊數,外感證也。然此外感隨感隨病,與正傷寒不同。故宜略加解散即痊。勿謂新產之後,不宜表散,但當酌其虛實而分治之。如感邪氣不甚虛者,宜三柴胡飲。

若氣虛脾弱者,宜四柴胡飲,或五柴胡飲。若肝脾腎三陰不足者,宜補陰益氣煎。若虛寒之甚者,宜理陰煎。若強壯氣實者,宜正柴胡飲。若兼火盛而邪不解者,宜一柴胡飲。若風寒俱感,表裡俱滯者,宜五積散。

三柴胡飲

柴胡(二三錢),白芍(一錢五分),炙甘草,陳皮(各一錢),生薑(三五片),當歸(二錢,溏泄者,易熟地黃)

水煎,溫服。

如微寒咳嗽者,加半夏(制)一錢。

四柴胡飲

柴胡(一二錢),炙甘草(一錢),生薑(三五片),當歸(二三錢),人參(二三錢)

水煎,溫服。

如胸膈滯悶者,加陳皮一錢。

五柴胡飲

柴胡(一二錢),白朮(蜜炙),當歸(各二三錢),熟地黃(三五錢),白芍(炒,一錢五分),炙甘草(一錢),陳皮(酌用或不必用)

水煎,溫服。

寒勝無火者,減白芍,加生薑三五片,或炮姜一二錢,或再加桂枝一二錢;脾滯者,減白朮;氣虛者,加人參二三錢;腰痛加杜仲(炒)一錢;頭痛加川芎一錢;勞倦傷脾陽虛者,加升麻一錢。

補陰益氣煎

人參,當歸,山藥(酒炒,各二三錢),熟地黃(三五錢),炙甘草,陳皮(各一錢),柴胡(一二錢),升麻(三五分),生薑(三五片)

水煎,溫服。

如火浮於上,去升麻。無外邪,去柴胡。

理陰煎

熟地黃(三五錢),當歸(二三錢),炙甘草,乾薑(炒黃,各一錢)

水煎,熱服。或加肉桂一錢。

若風寒外感,邪不深者,加柴胡一錢五分;若寒凝陰盛者,加麻黃(去沫)一錢;若外感寒邪,脈細,惡寒或背畏寒者,加細辛一錢,甚者再加附子一錢;腰腹疼痛,加杜仲(炒)、枸杞;腹脹滯痛,加陳皮、木香。

正柴胡飲

柴胡(一二錢),防風,甘草(各一錢),陳皮(一錢五分),白芍(二錢),生薑(三五片)

水煎,熱服。

頭痛加川芎一錢;熱渴加葛根一二錢;嘔惡加半夏(制)一錢五分;濕勝加蒼朮(制)一錢;胸腹微滯加厚朴一錢;寒盛加蘇葉一錢。

一柴胡飲

柴胡(二三錢),黃芩,生地黃,陳皮(各一錢五分),白芍(二錢),甘草(八分)

水煎,溫服。

內熱甚者,加連翹(去心)一錢;外邪甚者,加防風一錢;邪結在胸而痞滿者,去生地加枳實(麩炒)一錢;熱渴加天花粉一錢,或葛根一錢;熱甚加知母、石膏。

白話文:

外感發熱

產後出現外感發熱的情況,通常是因為生產時耗費體力,又暴露身體,沒有辦法顧及其他,這時候容易因為寒邪趁虛而入,最容易受寒。如果出現頭痛、身體疼痛、怕冷、高燒,或是腰背僵硬,脈象呈現緊數的情況,這就是外感證。但是這種外感是隨感隨病,跟一般的傷寒不一樣。所以只要稍微用一些解表發散的藥就可以痊癒。不要以為產後不適合用發散的藥,只要根據虛實的情況來分別治療就可以。如果感受的邪氣不嚴重,而且體質不虛弱,適合使用三柴胡飲。

如果體質虛弱、脾胃功能差,適合使用四柴胡飲,或是五柴胡飲。如果是肝、脾、腎三陰不足,適合使用補陰益氣煎。如果虛寒的情況很嚴重,適合使用理陰煎。如果體質強壯、氣血充足,適合使用正柴胡飲。如果兼有火氣旺盛,而邪氣沒有解除,適合使用一柴胡飲。如果同時感受到風寒,並且表裡都有阻滯,適合使用五積散。

三柴胡飲

柴胡(8~12克),白芍(6克),炙甘草、陳皮(各4克),生薑(3~5片),當歸(8克,如果腹瀉,將當歸換成熟地黃)

用水煎煮,溫熱服用。

如果微微怕冷、咳嗽,加入半夏(制)4克。

四柴胡飲

柴胡(4~8克),炙甘草(4克),生薑(3~5片),當歸(8~12克),人參(8~12克)

用水煎煮,溫熱服用。

如果胸部感覺悶脹,加入陳皮4克。

五柴胡飲

柴胡(4~8克),白朮(蜜炙)、當歸(各8~12克),熟地黃(12~20克),白芍(炒,6克),炙甘草(4克),陳皮(酌量使用或不用)

用水煎煮,溫熱服用。

如果寒氣旺盛,沒有火氣,減少白芍的用量,加入生薑3~5片,或是炮薑4~8克,或是再加入桂枝4~8克;如果脾胃不暢,減少白朮的用量;如果氣虛,加入人參8~12克;如果腰痛,加入杜仲(炒)4克;如果頭痛,加入川芎4克;如果因為勞累導致脾陽虛,加入升麻4克。

補陰益氣煎

人參、當歸、山藥(酒炒,各8~12克),熟地黃(12~20克),炙甘草、陳皮(各4克),柴胡(4~8克),升麻(1~2克),生薑(3~5片)

用水煎煮,溫熱服用。

如果火氣上浮,去除升麻。如果沒有外邪,去除柴胡。

理陰煎

熟地黃(12~20克),當歸(8~12克),炙甘草、乾薑(炒黃,各4克)

用水煎煮,熱服。或加入肉桂4克。

如果風寒外感,邪氣不深,加入柴胡6克;如果寒氣凝結,陰氣旺盛,加入麻黃(去泡沫)4克;如果感受寒邪,脈象細弱,怕冷或是背部畏寒,加入細辛4克,情況嚴重再加入附子4克;如果腰腹疼痛,加入杜仲(炒)、枸杞;如果腹脹疼痛,加入陳皮、木香。

正柴胡飲

柴胡(4~8克),防風、甘草(各4克),陳皮(6克),白芍(8克),生薑(3~5片)

用水煎煮,熱服。

頭痛加入川芎4克;口渴加入葛根4~8克;嘔吐噁心加入半夏(制)6克;濕氣重加入蒼朮(制)4克;胸腹部輕微不適加入厚朴4克;寒氣重加入蘇葉4克。

一柴胡飲

柴胡(8~12克),黃芩、生地黃、陳皮(各6克),白芍(8克),甘草(3克)

用水煎煮,溫熱服用。

如果體內熱氣很重,加入連翹(去心)4克;如果外邪很重,加入防風4克;如果邪氣結在胸部,感覺痞滿,去除生地黃,加入枳實(麩炒)4克;如果口渴,加入天花粉4克,或是葛根4克;如果熱氣很重,加入知母、石膏。

五積散

當歸、麻黃(去節)、蒼朮(米泔水製)、陳皮(各4克),厚朴(薑製)、乾薑(炮)、白芍、枳殼(麩炒,各3克),半夏(炮)、白芷(各2.8克),桔梗、炙甘草、茯苓、肉桂、人參(各2克),川芎(1.6克),姜(3片),蔥白(3根)

用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