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昌翰

《竹林女科證治》~ 卷四 (1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1)

1. 乳蕈

嬰兒牙齦生白泡子,名馬牙;口中有肉,高腫如菌,名乳蕈,皆致不能吃乳。急以青帛裹指抓破出血,拭淨,輕者以京墨塗之,重者宜用殭蠶三條(炒)、人中白四分、冰片少許,研末擦之,略停半時用絹蘸茶洗淨再擦,一日三、四次,即愈。若未愈,再加硼砂、血竭、青黛各三分、兒茶一分五釐、藥珠一分,各為細末和入前藥,每日洗擦三、四次,無不愈者。(一方用馬齒莧根瓦上焙乾,少加雄黃,研末,飲之。

白話文:

嬰兒的牙齦長出白色的小泡泡,叫做「馬牙」。嘴巴裡面長肉,高高腫起像蕈菇,叫做「乳蕈」,這些都會導致嬰兒無法吸奶。 遇到這種狀況,要趕緊用青色的絲綢包住手指,把泡泡抓破讓它出血,然後擦乾淨。情況輕微的,用京墨塗抹;情況嚴重的,可以用炒過的僵蠶三條、人中白四分、少許冰片,一起磨成粉末擦在患處,稍微停留半個小時後,用絲絹沾茶水洗乾淨再擦,一天擦三、四次,就會痊癒。如果沒有痊癒,可以再加入硼砂、血竭、青黛各三分、兒茶一分五釐、藥珠一分,一樣磨成細粉和之前的藥粉混合,每天洗擦三、四次,沒有治不好的。(另外有個偏方是用馬齒莧的根在瓦片上烘乾,加入少許雄黃,磨成粉末,讓嬰兒喝下去。)

2. 重舌

嬰兒舌根肉雍腫疊出,短少如舌,名曰重舌。宜用苦竹瀝浸黃柏末點舌上,即消。如不效,蒲黃末摻之。

白話文:

嬰兒的舌根部位長出腫脹的肉塊,層層疊疊的樣子,看起來短少得像另一條舌頭,這就叫做重舌。可以用苦竹汁浸泡黃柏粉,然後點在舌頭上,腫脹就會消退。如果沒有效果,可以用蒲黃粉灑在上面。

3. 木舌

嬰兒舌尖腫大塞滿口中,或僵硬如木,不能轉掉,名曰木舌。宜用薄荷葉、細茶葉共煎,露一宿,青絹裹箸上蘸藥抹上。或用蓖麻子去殼取肉,搗爛,以紙捻,蘸蓖麻油點火。吹滅以煙燻之,即消。若舌下有如螻蛄,或如臥蠶者,急於腫突處砭去其血,乃用釜底墨,以鹽、醋調敷,或井華水調亦可,或單用蒲黃研末刷上,其腫自退。

白話文:

嬰兒的舌尖腫大,塞滿整個口腔,或是舌頭僵硬像木頭一樣,不能轉動,這種情況就叫做木舌。可以用薄荷葉和細茶葉一起煎煮,放過夜,然後用青色的絲巾包住筷子,沾取藥液塗抹在舌頭上。或者可以用蓖麻子去掉外殼,取出裡面的果肉搗爛,用細紙搓成紙捻,沾上蓖麻油點火,再吹熄用煙燻患處,腫脹就會消退。如果舌頭下面有像螻蛄或臥蠶一樣的東西,要趕快在腫脹突起的地方放血,然後用鍋底的黑灰,用鹽和醋調和後敷在患處,或者用井水調和也可以,或是單用蒲黃磨成粉末刷在患處,腫脹自然就會消退。

4. 弄舌

嬰兒舌出,掉動如蛇,名曰:弄舌。蓋舌乃心苗,心寧則舌靜,心擾則舌亂,心脾蘊熱,故弄舌也。輕者燈心煎湯服,重者黃連煎湯頻頻與服。

白話文:

嬰兒的舌頭伸出來,左右擺動像蛇一樣,這種情況叫做「弄舌」。舌頭是心臟的外在表現,心平靜時舌頭也會安靜,心煩躁時舌頭就會亂動,這是因為心和脾有積熱的緣故,才會出現弄舌的現象。情況輕微的,可以用燈心草煎湯服用;情況嚴重的,則要頻繁地服用黃連煎湯。

5. 夜啼

嬰兒夜啼不止,有寒、熱、驚、滯四因。寒則脾氣虛寒、陰盛於夜,故腹中作痛,面青手冷,曲腰而啼,不思乳食,宜鉤藤飲。熱則心火煩躁,臉紅便赤,口熱腹暖,仰身而啼,見燈火則愈,甚也,宜生脈散(見方後驚啼條中)。滯則過用乳食,停滯作痛,邪實無虛而腹拒按者,宜消食丸。

若泄瀉不乳而啼者,脾胃虛弱也,宜六神散。若吐瀉交作不乳而啼者,脾胃虛寒也,宜五君子煎。若大便不化,食少腹脹而啼者,脾氣虛弱也,宜五味異功散。

鉤藤飲

鉤藤鉤,茯神,茯苓,當歸,川芎,木香(各一錢),甘草(五分)

上每服二錢,薑、棗為引,水煎服。

若心經有熱,面紅便赤者,去木香,加硃砂一錢,木通湯下。

消食丸

砂仁,陳皮,神麯(炒),麥芽(炒),三稜,蓬朮(各五錢),香附(炒,一兩)

上為末,麵糊丸麻子大,白湯下(量兒加減)。

六神散

人參,白朮(蜜炙),山藥(炒,各五錢),炙甘草(二錢),茯苓,白扁豆(炒,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薑、棗水煎服。

五君子煎

人參(二錢),白朮(蜜炙),茯苓(各一錢),炙甘草(一錢),乾薑(炒,一錢)

水一鍾半,煎七分服。

五味異功散

人參,白朮(蜜炙),茯苓,炙甘草,陳皮(各一錢),薑、棗為引,水一鍾半,煎七分服。

白話文:

嬰兒晚上哭鬧不停,原因有寒、熱、驚嚇、消化不良四種。

若是因為寒冷,那是因為脾胃虛弱寒冷,夜晚陰氣旺盛,所以腹部會疼痛,臉色發青、手腳冰冷,身體彎曲著哭,不想喝奶,適合服用鉤藤飲。

若是因為熱,那是因為心火旺盛煩躁,臉色發紅、大便赤色,嘴巴發熱、肚子溫暖,身體向後仰著哭,看到燈火就會好轉,嚴重的話,適合服用生脈散(配方請參考後面的驚嚇啼哭條目)。

若是因為消化不良,那是因為吃太多奶或食物,食物積滯在腸胃引起疼痛,這種情況是邪氣旺盛而非虛弱,腹部拒絕按壓,適合服用消食丸。

如果是拉肚子、不喝奶而哭鬧,那是脾胃虛弱,適合服用六神散。

如果又吐又瀉、不喝奶而哭鬧,那是脾胃虛寒,適合服用五君子煎。

如果大便有食物殘渣、食慾不佳、腹脹而哭鬧,那是脾氣虛弱,適合服用五味異功散。

鉤藤飲

鉤藤、茯神、茯苓、當歸、川芎、木香各一錢,甘草五分。

以上藥材,每次服用二錢,用生薑、紅棗當作藥引,加水煎煮後服用。

如果心經有熱,臉色發紅、大便赤色,要去除木香,加入硃砂一錢,用木通湯送服。

消食丸

砂仁、陳皮、炒過的麥芽、炒過的麥芽、三稜、蓬朮各五錢,炒過的香附一兩。

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麻子大小的藥丸,用白開水送服(用量依照嬰兒情況調整)。

六神散

人參、蜜炙過的白朮、炒過的山藥各五錢,炙甘草二錢,茯苓、炒過的白扁豆各一兩。

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生薑、紅棗加水煎煮後服用。

五君子煎

人參二錢,蜜炙過的白朮、茯苓各一錢,炙甘草一錢,炒過的乾薑一錢。

加一碗半水,煎煮至剩七分後服用。

五味異功散

人參、蜜炙過的白朮、茯苓、炙甘草、陳皮各一錢,用生薑、紅棗當作藥引,加一碗半水,煎煮至剩七分後服用。

6. 驚啼

嬰兒肝氣未充,膽氣最怯。凡耳聞驟聲,目視驟色,雖非大驚卒恐,亦能怖其神魂。醒時受怖,寐則驚啼,或震動不寧,或忽爾啼叫,皆神怯不安之證。治宜安神養氣為主,宜獨參湯,團參散。若微煩熱者,生脈散;熱甚者,導赤散。

獨參湯

人參二兩,水二鍾,煎至八分溫服,日服二次。

團參散

人參,當歸(各等分,同為末),豬心(一個,切作三片)。

上先取豬心一片煎湯,調藥末二錢服,或水煎亦可。

生脈散

人參(五錢),麥冬(去心),五味子(各三錢)

水煎服。

導赤散

生地黃,木通,甘草(各等分)

上加竹葉二十片,水煎服。(一方加人參、麥冬)

白話文:

嬰兒的肝氣還沒發育完全,膽氣最為虛弱。凡是耳朵聽到突然的聲音,眼睛看到突然的顏色,即使不是受到很大的驚嚇,也可能使他們的神魂感到害怕。清醒時受到驚嚇,睡著時就會驚醒啼哭,或者身體震動不安,或者突然哭叫,這些都是神經虛弱不安的症狀。治療應該以安神養氣為主,適合服用獨參湯或團參散。如果稍微有煩躁發熱的症狀,可以服用生脈散;如果發熱嚴重,可以服用導赤散。

獨參湯

人參二兩,用水兩碗,煎煮至剩八分時溫服,每天服用兩次。

團參散

人參、當歸(各取等量,一起磨成粉末),豬心(一個,切成三片)。

先取豬心一片煎湯,用湯調和藥粉二錢服用,也可以直接用水煎服。

生脈散

人參(五錢),麥冬(去除心部),五味子(各三錢)。

用水煎服。

導赤散

生地黃、木通、甘草(各取等量)。

加入竹葉二十片,用水煎服。(有一個方子會加入人參、麥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