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女科證治》~ 卷三 (17)
卷三 (17)
1. 產後調治
產後百病皆血虛火盛,瘀血妄行而已,間有內傷飲食,外感風寒,然必先逐瘀補虛為主。若不兼逐瘀,但服參耆停滯之劑,必有瘀血攻心,即死者,食內太早亦然。故產母但覺小水短少即是病生,便須服藥調理脾胃肝腎。如不愈者,必氣滯且逆。蓋婦人凡事多憂思恚怒,憂思太過則氣結而血亦結,恚怒太過則氣逆而血亦逆,甚則乳鞭脅痛。要之女病,皆因氣血鬱結,所以古方多用行氣藥。
白話文:
產後各種疾病,大多是因為氣血虛弱、虛火旺盛,以及瘀血亂跑所導致的。有時候也可能是因為內傷、飲食不當,或是外感風寒引起的,但治療上一定要先以排除瘀血、補養虛弱為主。如果沒有同時排除瘀血,只服用人參、黃耆等補氣的藥物,反而會導致瘀血堵塞心脈,嚴重的話會導致死亡,太早進食也是同樣的道理。因此,產婦如果覺得小便量少,就是疾病的徵兆,必須要盡快服藥調理脾胃、肝腎。如果情況沒有好轉,一定是氣機鬱滯且上逆。因為婦女常常會過度憂愁、思慮、生氣、發怒,憂思過度會導致氣機鬱結、血脈也跟著凝滯,生氣發怒過度則會使氣機上逆、血脈也跟著逆亂,嚴重的話甚至會導致乳房脹痛、脅肋疼痛。總而言之,婦女的疾病多半是因為氣血鬱結所造成的,所以古代的藥方大多使用能疏通氣機的藥物。
2. 惡露不下
產後惡露不下有結聚成塊,心胸煩悶,臍下堅痛者,宜當歸血竭丸。有兼受寒熱,勞碌腰脊骨煩痛者,宜丹參散。有寒熱交攻,心慌昏沉,腹中疼痛者,宜通瘀飲。又有惡露方下,忽然斷絕,驟作寒熱,臍腹百脈皆痛如錐刺,由冷熱不調,或思慮動作氣所壅遏,血蓄經絡者,宜沒藥丸。
當歸血竭丸
當歸,血竭,蓬朮,五靈脂(炒)
上為末,米醋糊丸,酒服二錢。
丹參散
丹參一味,曬乾為末,酒服二錢。
通瘀飲
當歸尾,大黃(各三錢),白朮(蜜炙),木通(各一錢),紅花(五分),桃仁(三十粒,搗如泥)
水酒各半,煎三沸,入桃仁泥再煎一沸,溫服。
沒藥丸
當歸(一兩),白芍,桂心(各五錢),桃仁(炒去皮尖,搗),沒藥(研,各二錢五分),虻蟲(去翅足,炒),水蛭(炒焦,各二十枚)
上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淡醋湯下三丸。
白話文:
產後惡露排不出來,如果瘀積成塊,導致心胸煩悶、肚臍下方又硬又痛,適合服用當歸血竭丸。如果同時感到忽冷忽熱、勞累腰痠背痛,適合服用丹參散。如果忽冷忽熱交替發作,心慌昏沉、肚子疼痛,適合服用通瘀飲。還有一種情況是,惡露剛開始排出,突然又停止,接著突然感到忽冷忽熱,肚臍和腹部,甚至全身脈絡都像被針刺一樣疼痛,這是因為身體忽冷忽熱不協調,或是思慮過多、活動過度導致氣血阻滯,血液積存在經絡裡,適合服用沒藥丸。
當歸血竭丸
使用當歸、血竭、蓬朮、炒過的五靈脂,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用米醋調成糊狀做成藥丸,每次用酒送服二錢。
丹參散
只用丹參一種藥材,曬乾後磨成粉末,每次用酒送服二錢。
通瘀飲
使用當歸尾、大黃(各三錢)、蜜炙過的白朮、木通(各一錢)、紅花(五分),以及搗成泥的桃仁(三十粒)。用水和酒各一半煮沸三次,加入桃仁泥再煮沸一次,溫熱服用。
沒藥丸
使用當歸(一兩)、白芍、桂心(各五錢),炒過並去除皮尖的桃仁(搗爛)、研磨過的沒藥(各二錢五分),以及炒過的虻蟲(去除翅膀和腳)、炒焦的水蛭(各二十枚)。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用醋調成糊狀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用淡醋湯送服三丸。
3. 惡露不止
產後惡露不止,小便急痛者,宜磨塊四物湯。或血下過多漸至瘦弱者,宜八珍湯去甘草,加厚朴、黃柏、阿膠、牡丹皮。或下如豆汁紫黑過多者,宜加味四物湯。或至月餘猶淋瀝不止已為陷下,宜增益四物湯。或下不止,至於數月及半載之久者,宜千金方。或惡血不絕,崩血不可禁,腹中絞痛氣急者,宜牛角腮丸。
或惡露淋瀝不斷,心悶短氣,四肢乏弱,頭心昏重,五心煩熱,面黃體瘦者,宜牡蠣散。若因血熱者,宜清化飲。若傷衝任之絡者,宜固陰煎加減用之。若肝脾氣虛不能收攝者,宜補中益氣湯。若氣血俱虛而淡血流不已者,宜十全大補湯。若怒火傷肝而血不藏者,宜加減四物湯。
若風熱在肝而血下泄者,宜一味防風散,服之神效。
磨塊四物湯
熟地黃,當歸,白芍,川芎,延胡索,桃仁(去皮尖),肉桂,熟大黃
水煎服。
八珍湯
人參,白朮(蜜炙),茯苓,炙甘草,熟地黃,當歸,白芍,川芎(各一錢),姜(三片),棗(二枚)
水煎服。
加味四物湯
熟地黃,當歸(各三錢),白芍(二錢),川芎,蒲黃,阿膠(炒),薊根,白芷(各一錢)
水煎服。
增益四物湯
熟地黃,當歸(各三錢),白芍(二錢),川芎,升麻,白芷(各一錢),血餘灰(五分,另入)
水煎服。
千金方
升麻(二錢),酣酒(二鍾)
煮取一鍾,分二服。
牛角腮丸
牛角腮(酥炙,五兩),馬蹄殼(一個,燒),生地黃(四兩),代赭石,乾薑(各三兩),阿膠(炒,二兩),血餘灰(一兩,即頭髮灰)
上為末,蜜丸白湯下。
牡蠣散
牡蠣粉,龍骨,川芎,生地黃,茯苓,當歸,人參,艾葉,地榆(各一錢),炙甘草(五分)
水煎服。
清化飲
白芍,麥冬(去心,各二錢),牡丹皮,茯苓,黃芩,生地黃(各二三錢),石斛(一錢)
水煎,食遠服。
骨蒸多汗加地骨皮一錢五分;熱甚而渴,頭痛加石膏一二錢;下熱便澀加木通一錢,或黃柏、梔子。如兼外邪發熱加柴胡一錢。
固陰煎
人參,熟地黃(各三錢),山藥(炒,二錢),山茱萸(一錢五分),遠志(七分,炒),炙甘草(一錢),五味子(十四粒),菟絲子(炒香,二錢)
水煎,食遠服。
陰虛微熱而血不固者,加川續斷二錢;肝腎血虛,小腹痛而血不歸經者,加當歸二錢;脾虛多濕或兼嘔惡,加白朮一錢;氣陷不固,加升麻(炒)一錢;心虛不眠或多汗者,加棗仁(炒)二錢;虛滑遺甚,加金櫻子肉二錢,或醋炒文蛤一錢。
補中益氣湯
人參,黃耆(炒),白朮(蜜炙),炙甘草(各一錢半),當歸(一錢),陳皮(五分),升麻,柴胡(各三分),姜(三片),棗(二枚)
白話文:
產後惡露不止,如果小便時感到急迫疼痛,適合服用磨塊四物湯。如果因為出血過多而逐漸變得瘦弱,適合服用八珍湯,但要去掉甘草,並加入厚朴、黃柏、阿膠、牡丹皮。如果惡露像豆汁般紫黑色且量多,適合服用加味四物湯。如果超過一個月還滴滴答答流不停,這表示氣血下陷,適合服用增益四物湯。如果惡露持續數月甚至半年以上,適合服用千金方。如果惡露不止,甚至出現大量出血無法控制,並伴隨腹部絞痛、呼吸急促,適合服用牛角腮丸。
如果惡露滴滴答答流個不停,同時感到胸悶氣短、四肢無力、頭暈沉重、手心腳心煩熱、面色蠟黃、身體消瘦,適合服用牡蠣散。如果是因為血熱引起的,適合服用清化飲。如果是傷到衝任二脈的經絡,適合服用固陰煎並根據情況調整藥材。如果是肝脾氣虛,無法收斂固澀,適合服用補中益氣湯。如果是氣血兩虛,導致淡血不斷流出,適合服用十全大補湯。如果是因為怒火傷肝導致血液無法藏於肝臟,適合服用加減四物湯。
如果因為風熱在肝導致血往下流,適合服用一味防風散,效果非常好。
磨塊四物湯
熟地黃、當歸、白芍、川芎、延胡索、桃仁(去皮尖)、肉桂、熟大黃,用水煎服。
八珍湯
人參、白朮(蜜炙)、茯苓、炙甘草、熟地黃、當歸、白芍、川芎,各取一錢,加上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用水煎服。
加味四物湯
熟地黃、當歸各三錢,白芍二錢,川芎、蒲黃、阿膠(炒過)、薊根、白芷各一錢,用水煎服。
增益四物湯
熟地黃、當歸各三錢,白芍二錢,川芎、升麻、白芷各一錢,血餘灰五分,最後加入,用水煎服。
千金方
升麻二錢,加上酒兩盅,煮到剩下一盅,分兩次服用。
牛角腮丸
牛角腮(酥炙)五兩,馬蹄殼(燒過)一個,生地黃四兩,代赭石、乾薑各三兩,阿膠(炒過)二兩,血餘灰(即頭髮灰)一兩,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藥丸,用白開水送服。
牡蠣散
牡蠣粉、龍骨、川芎、生地黃、茯苓、當歸、人參、艾葉、地榆各一錢,炙甘草五分,用水煎服。
清化飲
白芍、麥冬(去心)各二錢,牡丹皮、茯苓、黃芩、生地黃各二三錢,石斛一錢,用水煎,在飯後服用。
如果出現骨蒸潮熱、多汗,可加入地骨皮一錢五分;如果發熱嚴重且口渴、頭痛,可加入石膏一二錢;如果下身發熱、小便澀痛,可加入木通一錢,或者黃柏、梔子。如果同時有外感發熱,可加入柴胡一錢。
固陰煎
人參、熟地黃各三錢,山藥(炒過)二錢,山茱萸一錢五分,遠志(炒過)七分,炙甘草一錢,五味子十四粒,菟絲子(炒香)二錢,用水煎,在飯後服用。
如果陰虛微熱導致血不穩固,可加入川續斷二錢;如果肝腎血虛導致小腹痛且血流不止,可加入當歸二錢;如果脾虛濕氣重,或者伴隨噁心嘔吐,可加入白朮一錢;如果氣虛下陷,無法固攝,可加入升麻(炒過)一錢;如果心虛失眠或者多汗,可加入棗仁(炒過)二錢;如果虛滑遺精嚴重,可加入金櫻子肉二錢,或者醋炒文蛤一錢。
補中益氣湯
人參、黃耆(炒過)、白朮(蜜炙)、炙甘草各一錢半,當歸一錢,陳皮五分,升麻、柴胡各三分,加上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用水煎服。
十全大補湯
人參、白朮(蜜炙)、黃耆(蜜炙)、熟地黃、當歸、白芍、茯苓、川芎各一錢,炙甘草、肉桂各五分,加上紅棗二枚、生薑三片,用水煎服。
加減四物湯
熟地黃、當歸各三錢,川芎一錢,白芍二錢,山梔仁(炒過)、柴胡、牡丹皮各一錢,用水煎服。
一味防風散
防風(去掉蘆頭),將其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白開水調服。